新秋至,人乍别,顺长江水流残月。悠悠画船东去也,这思量起头儿一夜。
新秋至,人乍¹别,顺长江水流残月。悠悠²画船东去也,这思量³起头儿一夜。
译文:新秋刚到来的时候,心上人也匆匆离别。顺着绵长的江面,水儿流淌着,月儿也是残缺的。那华美的船儿悠悠然向东远去渐渐隐没。这离别的愁苦啊,在这第一个夜晚就暗暗生起。
注释:双调:宫调名,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寿阳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风”。句式为三、三、七、七、七。小令兼用。¹乍:刚刚,起初。²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³思量:这里是思念、牵挂之意。⁴起头儿:开头,起始。

  此曲寄寓了作者因离人远去而产生的怅惘伤感之情。先实写送别时所见到的情景,以抒发自己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之情;后转向虚写,从眼前联想到往后,表明思念绵长不绝。全曲采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将抽象的愁思寓于具体的景物之中,精心勾画了一幅冷落孤寂的图画,极力渲染凄凉孤独的气氛,充分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愁情。

  此曲开首两句,既是交待时间与事由,同时也暗含着送别时产生的伤感之情。秋气清疏,易生悲凉,偏偏赶上在这时候送行,行人和送行人的惆怅是可想而知的。宋代柳永有句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寒蝉凄切》)吴文英有句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唐多令·何处合成愁》)都写到了秋令对离人的影响,何况这场分离来临得那么突然。一个“乍”字,给人留下了惊心的感觉。这两句为全曲定下了感伤的基调。

  离人远去,送行人还留在江岸边不忍走开,凝视着前方出神。“顺长江”一句是景语,又是情语,意味深长。顺流东下的江水与行舟是同一方向,说明送行人一直在眺望那船影消失的远方;水流残月,一派凄清,那月亮也“残”而不能团圆,恰可作为这番别离的象征;江水不停东流,残月却驻留原处,这又衬示出去者远去、留者伫立的离情别意。更主要的是,水、月都曾是送别现场的见证,正是这长江水载走了行舟,而让残破的月影替代了它的位置。作者眼前只见残月,不见人影,离愁别恨便油然而生。

  此时只剩下作者自己孤身一人,孑然独立江头,便增添了离情的凄凉与孤独。触景生情,作者眼前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当时“悠悠画船东去也”的一幕。将分手情形置于回想中补叙出现,是绝妙的构思,它再度回应了“人乍别”的不堪正视。点明“画船”,上船的当是名女子,按元曲的表现习惯,这场“乍别”发生于男女之间。而“悠悠”二字,又显示了相思的缠绵情味。

  前面都是实写,通过所见到的情景来抒发自己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之情,而最后一句,作者将笔锋一转,由实写转向虚写。“这思量起头儿一夜”,这离愁别恨,才只是刚开了个头,想到此,心中的怅惘感伤之情就愈觉不堪忍受。这里不具体描述此时思念的况味,只用“起头儿一夜”五字,既回应了“人乍别”“水流残月”,又包含着对往后日子的联想,以“第一夜”来推想和概括今后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离情别绪,刻骨相思的滋味,不言自明。这最后一句,既是对全曲的一笔总结,又把离愁别恨推向绵绵不绝的将来。故由此结束,简洁有力,意味无穷。元曲善以巧笔呈柔婉的思致,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53-454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秋刚到来的时候,心上人也匆匆离别。顺着绵长的江面,水儿流淌着,月儿也是残缺的。那华美的船儿悠悠然向东远去渐渐隐没。这离别的愁苦啊,在这第一个夜晚就暗暗生起。

注释

双调:宫调名,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

寿阳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风”。

句式为三、三、七、七、七。

小令兼用。

乍:刚刚,起初。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思量:这里是思念、牵挂之意。

起头儿:开头,起始。

赏析

  此曲寄寓了作者因离人远去而产生的怅惘伤感之情。先实写送别时所见到的情景,以抒发自己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之情;后转向虚写,从眼前联想到往后,表明思念绵长不绝。全曲采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将抽象的愁思寓于具体的景物之中,精心勾画了一幅冷落孤寂的图画,极力渲染凄凉孤独的气氛,充分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愁情。

  此曲开首两句,既是交待时间与事由,同时也暗含着送别时产生的伤感之情。秋气清疏,易生悲凉,偏偏赶上在这时候送行,行人和送行人的惆怅是可想而知的。宋代柳永有句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寒蝉凄切》)吴文英有句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唐多令·何处合成愁》)都写到了秋令对离人的影响,何况这场分离来临得那么突然。一个“乍”字,给人留下了惊心的感觉。这两句为全曲定下了感伤的基调。

  离人远去,送行人还留在江岸边不忍走开,凝视着前方出神。“顺长江”一句是景语,又是情语,意味深长。顺流东下的江水与行舟是同一方向,说明送行人一直在眺望那船影消失的远方;水流残月,一派凄清,那月亮也“残”而不能团圆,恰可作为这番别离的象征;江水不停东流,残月却驻留原处,这又衬示出去者远去、留者伫立的离情别意。更主要的是,水、月都曾是送别现场的见证,正是这长江水载走了行舟,而让残破的月影替代了它的位置。作者眼前只见残月,不见人影,离愁别恨便油然而生。

  此时只剩下作者自己孤身一人,孑然独立江头,便增添了离情的凄凉与孤独。触景生情,作者眼前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当时“悠悠画船东去也”的一幕。将分手情形置于回想中补叙出现,是绝妙的构思,它再度回应了“人乍别”的不堪正视。点明“画船”,上船的当是名女子,按元曲的表现习惯,这场“乍别”发生于男女之间。而“悠悠”二字,又显示了相思的缠绵情味。

  前面都是实写,通过所见到的情景来抒发自己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之情,而最后一句,作者将笔锋一转,由实写转向虚写。“这思量起头儿一夜”,这离愁别恨,才只是刚开了个头,想到此,心中的怅惘感伤之情就愈觉不堪忍受。这里不具体描述此时思念的况味,只用“起头儿一夜”五字,既回应了“人乍别”“水流残月”,又包含着对往后日子的联想,以“第一夜”来推想和概括今后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离情别绪,刻骨相思的滋味,不言自明。这最后一句,既是对全曲的一笔总结,又把离愁别恨推向绵绵不绝的将来。故由此结束,简洁有力,意味无穷。元曲善以巧笔呈柔婉的思致,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53-454
贯云石

贯云石

贯云石(1286~1324) 元代散曲作家。字浮岑,号成斋,疏仙,酸斋。出身高昌回鹘畏吾人贵胄,祖父阿里海涯为元朝开国大将。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哥,即以贯为姓。自号酸斋。初因父荫袭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让爵于弟,北上从姚燧学。仁宗时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称疾辞官,隐于杭州一带,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今人任讷将他的散曲与自号“甜斋”。 ▶ 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¹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译文:读了六月三十日的《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心绪难平,浮想联余,睡不着觉。早晨微风吹拂,朝阳照耀窗前,遥望南国天空,欣然提笔作诗。
注释:¹余江县:在江西。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¹无奈小虫何!
译文:祖国大地上白白有这么多的绿水青山,连神医华佗拿小小的血吸虫也没有根治的办法。
注释:¹华佗:三国时名医。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千村薜(bì)(lì)¹人遗矢²,万户萧疏鬼唱歌。
译文:许多村庄荒草丛生,杳无人迹,瘟疫无情蔓延,千门万户家破人亡,听到的只是鬼在唱歌。。
注释:¹千村薜荔:形容村落荒芜。薜荔:亦称木莲、鬼馒头,桑科,常绿藤本,含乳汁。²遗矢:遗屎。血吸虫病后期人常水泻。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译文:坐在地球上每天行走八万里的路程,沿着天路遥遥地看过浩渺的银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译文:牛郎如问起血吸虫病的事,一切悲欢离合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译文:春风吹拂杨柳新绿,新中国一片春意盎然,六亿人民意气风发,个个都像古代的尧舜一样。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红雨¹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译文: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意翻波逐浪,青山有意化崎岖险阻为康庄大道。
注释:¹红雨: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¹铁臂摇。
译文:人民群众挥动银光闪闪的铁锄,挥舞着坚实的臂膀,兴修水利,整治山河,使大地都为之颤动。
注释:¹三河:黄河、淮河、洛河,泛指河流。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译文:试问瘟神啊,你要往哪里去?人们焚化纸钱,点起明烛,火光明亮,照耀天空,以此来送走瘟神。

  第一首,通过对广大农村萧条凄凉情景的描写,反映了解放前血吸虫的猖狂肆虏和疫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绿水青山”,本是适合人们居住的美好环境,却“枉自多”,即再多也无用,再美好也无用,因为在瘟神肆虐下,对于贫病交迫的疫区人民来说,“绿水青山”也显得无足轻重了。这句写出了疫区劳动人民的无限辛酸,也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感慨。“华佗无奈小虫何”,是说不仅在漫长的旧时代,在统治者只知对劳动人民进行压榨,而不管劳动人民死活的情况下,一些想救死扶伤的像华佗那样的名医,对血吸虫也束手无策,徒唤奈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薜荔,野生常绿藤本植物。千村薜荔,形容村落荒芜了。矢,同“屎”。“人遗矢”,借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赵国名将廉颇被废,到了楚国。赵王想再起用他,派使者到楚国去看廉颇,使者拿了反对廉颇的人的金钱,回来诳报道:“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说他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这里指患血吸虫病的人下泻不止,濒于死亡。成千成万户人家变得萧条冷落,大片田地都荒芜了。“鬼唱歌”,本于李贺《秋来》诗:“秋坟鬼唱鲍家诗。”成了鬼的世界,即多少个村庄完全毁灭了。以上四句写旧社会里的人民受到血吸虫病的毒害,是那样使人触目惊心。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作者利用诗歌技巧可以跳跃的特点,让我们从旧社会的苦难里,一下子跳到光明美好的新社会。郭沫若在《坐地、巡天及其他》(1959年3月4日《人民日报》)里,指出这两句“是说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点是可以肯定的。”八万里,指地球自转一周,地球的赤道全长四万公里,正合八万里。地球在自转时,同时也在公转,所以作者想象飞腾,遥看天上的无数星河,即“遥看一千河”。这样的想象飞腾,使我们想起范缜《答曹思文难神灭论》:“明宵结想,坐周天海。”昼夜想象,坐着可以想象到绕天和海一周。“坐地”、“巡天”,正如作者的想象飞腾,想到跟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可以看到天空中无数的星河。萧涤非先生指出:“从全诗的结构来说,这两句是一个转折点,一个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飞跃。因为它并没有明白地、直接地说出消灭血吸虫的过程,而是通过描写血吸虫被消灭后的喜悦来透露。但这层意思还是很明白的。”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诗人“遥看一千河”,自然会“浮想”起那位住在银河边的牛郎,再想象牛郎作为古代传说中的劳动人民,也一定关怀着他曾生活过的大地上乡亲们的疾苦;在牛郎的时代,中国已有“瘟神”肆虐,因而设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这是诗人的回答,如果牛郎“欲问瘟神事”,那只能告诉他:尽管千百年岁月如流水般消逝了,但人们依然在遭受“瘟神”的折磨!“悲欢”,在这儿是偏义复词,其意在“悲”。

  第二首写新社会,写广大人民征服大自然,治山理水,同时大举填壕平沟,消灭钉螺的动人情景。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前一句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它既是写景,又象征着当时全国人民奋发有为的动人气概。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六亿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光辉思想。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红雨”指桃花,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看到桃花乱落像红雨,作者认为这是随着人们的心意翻成红色的波浪,这是象征手法,象征在千百万群众的要求下,到处掀起红色的高潮。这里只是借“红雨”来写出这种形势。“随心”,随着千百万群众的心意。“翻作浪”,转变成为红色高潮。青山不再成为交通的阻碍。“着意”,特意。“化为桥”,化作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青山怎么会化为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呢?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从青山联想到高大的五岭山脉,高到像跟天连接,可是劳动人民在那样的高山上挥动雪亮如银的锄头,在建设山区。这里是借五岭来概括全国所有的山区,在山区进行建设。经过建设,山区也成为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了。从山联系到水,“三河”,旧指黄河、淮河、洛河,这里概括全国所有的河流。劳动人民挥动铁臂来搞水利建设,它的声势之大使大地振动。这样写山区建设和水利建设,虽然没有提到消灭血吸虫病,实际上把消灭血吸虫病也包括在内了。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两句点明题意,总结全诗。前一句语调轻松,含幽默调侃意味,流露出诗人对中国人民终于“送”走了“瘟神”的衷心喜悦。后一句,并非写实,而是借用传统的民间习俗,表示如何“送”。字里行间,也渲染出对“瘟神”的鄙视和嘲讽。

  本诗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意气豪迈。这不仅由于作为人民领袖的诗人高瞻远瞩,思路开阔,在诗中展示了无限的宇宙和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诗人具有对祖国、对人民浓厚的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炽烈感情。因而,一旦获悉“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这样旷古未有的喜讯,便激动万分,诗思潮涌,从而使诗篇洋溢着风发的意气,卓厉的豪情。诗如其人。本诗是毛泽东同志伟大人格和气魄的体现,也只有毛泽东同志才能谱写这样气壮山河的诗篇。

参考资料:
1、 王晓东.毛泽东诗词解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215-222
2、 董 茵.纸船明烛照天烧——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赏析.国防科技工业,2003(7)

èrshǒu ·sòngwēnshé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liùyuèsānshí rénmínbào  jiāngxiànxiāomièlexuèchóng xiǎngliánpiān néngmèi wēifēng línchuāng yáowàngnántiān xīnránmìng 

绿shuǐqīngshānwǎngduō huàtuónàixiǎochóng 
qiāncūnrénshǐ wànxiāoshūguǐchàng 
zuòxíngwàn xúntiānyáokànqiān 
niúlángwènwēnshénshì yàngbēihuānzhúshì 

chūnfēngyángliǔwànqiāntiáo liù亿shénzhōujìnshùnyáo 
hóngsuǐxīnfānzuòlàng qīngshānzhuóhuàwéiqiáo 
tiānliánlǐngyínchúluò dòngsāntiěyáo 
jièwènwēnjūnwǎng zhǐchuánmíngzhúzhàotiānshāo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
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
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

  此词以一个看似平凡的少女荡舟遇雨、娇不胜寒的故事,喻写了一幕爱情的悲剧,同时也寄托了一个不谙世故者生活坎坷、遭遇不幸的身世感慨。全词意味深蕴,含蓄婉转,手法新颖,别具一格。

  开篇两句起笔不凡,想像奇特。女主人公感到离江边路太远了,遂移家近溪头,以便涉江采芙蓉,而且溪水流入江中,也将会流到所思之处吧!慰情聊胜于无,两句堪称“痴绝”之语。三、四句又起波澜,她摇荡着木兰船去采芙蓉,却不知不觉误入了双鸳浦。“木兰舟”,以香木制成的船只,泛指佳美的小船。芙蓉,即指荷花。她荡舟缘溪而去,可是却来到触动她孤独情怀之地“双鸳浦”——鸳鸯成双作对的水边。这里妙一“误”字,竟因“双鸳”这样美好的字眼引起她的不快,正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过片二句借写泛舟时遇雨,语意双关,表达了女子被弃时复杂的感情。“无端”,有料想不到之意。那象浮云般轻薄的男子,竟然毫无理由地玩弄女子的感情,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子却只能暗暗地忍受着无穷的痛苦。那几乎是绝望的哀伤、绵绵的遗恨,紧揪着人们的心。“云”、“雨”之喻,本指男女间的欢合,而本词中,却显得如此凄冷悲凉。这里用谴责、痛悔、爱怜几层含意,深刻地写出被弃女子的心理。末两句承“帘纤雨”,意谓她那单薄的衣裳怎抵挡寒风冷雨?只好向荷花诉说自己的幽恨。“翠袖”句,写女子“不胜”风雨之寒,既点出她的软弱无依的可悲处境,也暗示她的清操独守。然而心灵上的创伤是无法消除的,无人倾诉,只能悄悄地共荷花相语。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 .晏几道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7-01-01 .

shēngcházi--yàndào

zhǎnghènshèjiāngyáo

jìntóuzhù

xiándànglánzhōu

shuāngyuān

duānqīngbáoyún

ànzuòliánxiān

cuìxiùshènghán

xiànghuā

把酒直须判酩酊,逢花莫惜暂淹留。
把酒直须判酩(mǐng)(dǐng)¹,逢花莫惜暂淹留。
译文:与好友饮酒就得痛痛快快地喝他个一醉方休,同道的人一起赏花赋诗也要尽兴不要匆匆忙忙,因为花期短暂不等人。
注释:¹酩酊:指醉得迷迷糊糊的。
假如三万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
假如三万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
译文:我们即使能活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人生旅途中所经历的也有一半是忧伤和悲愁。
云里蟾钩落凤窝,玉郎沈醉也摩挲。
云里蟾(chán)¹落凤窝²,玉郎沈醉³也摩挲(suō)
注释:¹蟾钩:如钩之月,喻女子的弓鞋。²凤窝:这里指被子。³沈醉:一作“沉醉”,谓酒醉之极。⁴摩挲:抚摸。
陈王当日风流减,只向波间见袜罗。
陈王¹当日风流减,只向波间见袜罗²
注释:¹陈王:指三国魏曹植。²袜罗:指洛神。
这是一首艳情诗。诗中描写两情相悦,情真意切,然而从总体上来说,格调不高,思想与艺术上均无特色,属于被元结斥为“指咏时物,含谐丝竹,与歌儿舞女生污惑之声于私室”的作品之列。
古婵娟,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聊自倚。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古婵娟¹,苍鬟(huán)素靥(yè)²,盈盈³(kàn)流水。断魂十里。叹绀(gàn)飘零,难系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琅(láng)(gān)聊自倚。谩(mán)记我、绿蓑(suō)冲雪,孤舟寒浪里。
译文:苔梅苍古却如美人,苍苔细长如发,梅花白似女子的面颊,身姿雅淡高洁,生长在水边,临水照影,顾盼生姿。幽香浓郁,十里之外,都让人断魂。可叹它身上长的绀绿的苔须瓢飘荡荡,难以系住我对离去的友人的思念我的悲伤。在家乡的山中,还能给谁寄去一枝梅花。 独自倚着如玉的青竹,徒然地想起往昔在大雪之夜,我披着蓑衣,乘着一叶孤舟于风雪中赏雪。
注释:花犯:周邦彦自度曲。又名《绣鸾凤花犯》。“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双调,一百零二字。前段十句,六仄韵;后段九句,四仄韵。苔梅:枝干上长有苔藓之梅。¹婵娟:形态美好。²苍鬟素靥:形容苔丝如发鬟般飘垂。“素”字,极写梅花的冰姿雪容。靥者,及指妇女面容,以此喻梅花。³盈盈:风姿仪态之美。⁴瞰流水:流水倒映梅姿,梅姿风态万千。梅奇水清,相映成趣。⁵绀缕:深青色的丝缕,此以指梅树上的苔丝。⁶故山:指故乡家山。⁷岁晚:指暮年。⁸谁堪寄:则谓无人可以寄语。⁹琅:指青竹。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罗浮梦、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又唤取、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
三花两蕊(ruǐ)¹破蒙茸²,依依³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罗浮梦、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又唤取、玉奴¹⁰归去,余香空翠被。
译文:梅花如今也是三两朵的残蕊罢了,稀稀落落的点缀在草木萦茸之间,梅花点点如珠飘落,似有摇落之恨。梅花隐于深山,洁雅闲静,苔丝如衣,却因庇护寒夜开放的梅花而憔悴。可惜梅花只在梦中,残月挂在空中,天色将明,梅花在寒风里盛开,我乍然惊醒,想要唤取梦中的梅花,只是梅魂归去,梦醒后仅留下梅花的余香。
注释:¹三花两蕊:即梅干上破苔丝而出的小梅,言明数量稀少。²蒙茸:谓梅花貌蓬松。³依依:隐约之意。⁴云卧:言其高洁,不沾尘俗污垢。⁵蓝衣:即“蓝缕”之衣,此以指梅树苔衣。古指隐逸之士。⁶罗浮梦:柳宗元《龙城录》载,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日暮于松林酒肆旁见一美人,淡妆素服出迎, 与语,芳香袭人,因与扣酒家共饮。 师雄醉寝,醒来以后,起视,乃在梅花树下。后则以罗浮梦喻梅花, 亦作“罗浮魂”。⁷半蟾:犹半月,以蟾为月之代称。⁸挂晓:月悬晓空,天将明。⁹幺凤:鸟名。羽毛五色,形状如传说中凤凰而体形较小,故称幺凤。因其常于桐花开时来集桐树上,又名桐花凤。¹⁰玉奴:南朝齐东昏侯妃潘氏, 小字玉儿,齐亡后,义不受辱,被缢后,洁美如生。此指梅花。

  “古婵娟,花鬟素靥,盈盈瞰流水”,以“古”字起笔描绘苔梅的苍古清奇之美。“古”字,以树龄之老,暗寓历尽沧桑、阅世甚深之意。“断魂十里”承结前意,然后又一笔撇去,以“叹”字领起,写出“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打入离思羁情“叹”字着力极深,道出悲怀之苦、离思之深。再叹一声,则“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聊自倚”。“独在异乡为异客”,思乡之情,对于每一个羁旅之人,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道精神大菜。况人在暮年,孤寂无聊,心境自然极度忧伤家国丧乱之痛更使词人心绪纷乱,思前想后,往事历历如昨。想当年身披绿蓑,驾起孤舟,在寒浪里冲雪横渡,寻梅探胜。其情其景,悠哉乎。可往事不再,又有:“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谩记”是笔下着力之处,极言其不堪回首、想也无益的悲怆心情,感情色彩异常强烈、愁惨。

  “三花两蕊破蒙茸”再点梅景。“破”字生动地写出小梅钻破苔丝而吐出花蕾的动态。“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小梅吐蕾较迟,似有别样情怀。“恨”字含意,着落在“明珠轻委”四字。

  小梅之恨在于游者任意攀折。如若联系到古谣:“西湖明珠自天降,龙凤飞舞到钱塘。”则德祐之难对于词人的词意不言自明。张惠言说:“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以此验证,“明珠轻委”的寓意自可明了。以明珠轻委为山河易手之恨,与篇首“古”字最为切合。虬于古梅所俯瞰的除了流水之外,还有人间兴亡。明珠遭弃,国已不国,“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却是古梅常态。“云卧”,言其高洁,不沾尘俗污垢。“稳”字,意谓深固不移。这三句写临安失守,而马麟夏禹王像古梅根深难徙,依然独守其处。它虽绀缕飘零,然而梅干苔丝依旧护守着残留的春光和憔悴的梅花。这自然是词人的自白:仕元,但感情上始终留恋南宋。词人不久即辞官归隐。元僧掘毁宋帝六陵,词人也曾作过控诉。他与张炎、周密等结社唱和,抒写亡国之痛。所以在“护春憔悴”的悲吟中也有几分“病翼惊秋,枯形阅世”的痛楚。然而在当时的情势下,词人只能空作兴亡之叹而已。分析至此,作者之心境只能如此。

  “罗浮梦、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几句面对着憔悴的梅花,词人日夜愁思。罗浮梦,事见《龙城录》乃讲隋人赵师雄在梅花树下的艳遇。后遂称梅花梦为罗浮梦,因而以结末二句一意贯串再加点化,写下了“又唤取、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云:“月地云阶漫一樽,玉奴终不负东昏。临春结绮荒荆棘,谁信幽香是返魂。”咏梅而涉及玉奴,盖指梅花香气乃旧时贵妃灵魂归来所化。唤“玉奴归去”,又是写呼梅同去。

  这一切是那样地清冷、空寂。以上四句所写的梦醒、人去的心理活动,都着眼于空虚二字,委婉深曲地表达了词人心中怅然若失的凄怆心境。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909页

huāfàn··táiméi--wángsūn

chánjuāncānghuányíngyíngkànliúshuǐduànhúnshítàngànpiāolíngnánshānsuìwǎnshuíkānlánggānliáomán绿suōchōngxuězhōuhánlàng

sānhuāliǎngruǐméngrōngshìyǒuhènmíngzhūqīngwěiyúnwěnlánzhèngchūnqiáocuìluómèngbànchánguàxiǎoyāofènglěngshānzhōngrénzhàyòuhuànguīxiāngkōngcuìb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