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渔父词》是元曲作家乔吉创作的一组同题小令。主要是通过对渔父生活的描写,抒发作者厌倦功名、向往隐逸的情怀。
第一首可作抒怀之作来读。作者在生计艰难中,仍吹箫自娱,表现出文人绝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箬笠”两句写手头活计箫条,一“轻”字,写出作者达观之情,“一江夜潮,明月卧吹萧”勾勒出明净疏朗的氛围。
第二首同样是作者厌恶功名的体现。“名休挂齿,身不属官”句写自己不求官职与功名,追求的是浮名尽去后在大自然中的放任自由。这和“常恨此身非吾有”、“大患在吾有身”等渴望自由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追求的是与妻儿尽享天伦之乐,醉酒赏月,心无他念。虽追求自由,但又不是那种超脱人间亲情的忘情,而是执着于人间的现世幸福与自由。在一壶酒中,感觉天宽地阔,颇富生活气息,隐含着作者对官场与名利的厌弃与自我安慰。
第三首是一首写渔父生活的小令。不同的是,少了口腹之乐的描绘,多了观赏山水的乐趣。当然,也还是少不了酒。只是,有酒无人对饮,只得引鸥骘为知音。从这里也可以反映出作者的一份孤独。写渔父生活,其实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的写照,起码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向往。
第四首是写渔父垂钓的生活。前三句写景,色彩斑斓。接着描述自己的心态,表示失去了对仕途的兴趣,只一心想着泛舟江海。“卧御榻弯的腿疼,坐羊皮惯得身轻”,是描绘两种不同生活的感受对比,褒扬了山野水上生活的乐趣,贬抑宫廷生活的无益。最后一句写下的“牵动一潭星”,尤为精彩,使人联想到在晚秋的水面上,渔竿收放,泛起的涟漪,摇动潭面浮着之星星倒影的景象,写得十分形象。
《满庭芳·渔父词》是元曲作家乔吉创作的一组同题小令。主要是通过对渔父生活的描写,抒发作者厌倦功名、向往隐逸的情怀。
第一首可作抒怀之作来读。作者在生计艰难中,仍吹箫自娱,表现出文人绝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箬笠”两句写手头活计箫条,一“轻”字,写出作者达观之情,“一江夜潮,明月卧吹萧”勾勒出明净疏朗的氛围。
第二首同样是作者厌恶功名的体现。“名休挂齿,身不属官”句写自己不求官职与功名,追求的是浮名尽去后在大自然中的放任自由。这和“常恨此身非吾有”、“大患在吾有身”等渴望自由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追求的是与妻儿尽享天伦之乐,醉酒赏月,心无他念。虽追求自由,但又不是那种超脱人间亲情的忘情,而是执着于人间的现世幸福与自由。在一壶酒中,感觉天宽地阔,颇富生活气息,隐含着作者对官场与名利的厌弃与自我安慰。
第三首是一首写渔父生活的小令。不同的是,少了口腹之乐的描绘,多了观赏山水的乐趣。当然,也还是少不了酒。只是,有酒无人对饮,只得引鸥骘为知音。从这里也可以反映出作者的一份孤独。写渔父生活,其实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的写照,起码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向往。
第四首是写渔父垂钓的生活。前三句写景,色彩斑斓。接着描述自己的心态,表示失去了对仕途的兴趣,只一心想着泛舟江海。“卧御榻弯的腿疼,坐羊皮惯得身轻”,是描绘两种不同生活的感受对比,褒扬了山野水上生活的乐趣,贬抑宫廷生活的无益。最后一句写下的“牵动一潭星”,尤为精彩,使人联想到在晚秋的水面上,渔竿收放,泛起的涟漪,摇动潭面浮着之星星倒影的景象,写得十分形象。
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一片烟雾迷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下片承上,描写醉后的形态。他头巾歪一边,扇子坠落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字,就将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词人终于记起来了,他刚才还真做了个梦。但天地之间,一叶小舟托着他的躯体迷蒙的江面上飘荡,朋友亲人们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诉说呢?词人不禁有些愤慨了,这样飘荡不定的生活几时才能结束呢?最后两句,点明了词人心灵深处埋藏的思乡之情。但他究竟做了个什么样的梦,词中依然未明说。
词中写月色朦胧,云彩轻柔。在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发现自己正在一只刚刚出发的小船上。从船舱中向来路望去,只见一座孤城笼罩在烟雾迷蒙之中,似梦如幻,歌宴的场景仍在目前。如今醉了,头巾歪在一边,扇子掉在船板上,藤床湿腻,仿佛连人也要滚落下去了,真是醉了。忽然记起来,刚才做了个梦。想把梦境说给人听,身边却无人可说。一叶小舟载着自己在迷蒙的江面上漂荡,不知道漂到何时才能止歇。自己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像这只小船一样,飘飘荡荡,身不由己。何时才能安稳下来呢?何时才能够回到四川老家呢?苏缨评论说,上片最后两句“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呼应下片最后的“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修辞魅力。“歌”与“归”构成一对矛盾,象征着仕进与隐逸;“西南”与“东南”也构成了一对矛盾。这既是写实—因为苏轼是蜀人而游宦江南,故有此语;这也是象征—西南家乡象征归隐,东南游宦象征仕进。四句话,充满了矛盾对立,也含有了表层与深层的多重含义。
这首词,语言平易质朴而又清新自然,笔调含蓄蕴藉而又飞扬灵动,感伤之情寓于叙事之中,将醉酒醒后思乡的心境表现得委婉动人,使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
张淑芳,宋朝女词人。《西湖志余》记载:”张淑芳,贾似道妾,南宋临安(今杭州市)人,西湖樵家女,姿容美丽,能诗善词”。
清朝文人徐士銮编辑的《宋艳》书中,有引自《西湖志余》的记载:“(张淑芳)木棉之后,自度为尼,结庵九溪,栽花种竹以老,罕有知者。”
另据《续比丘尼传》中记载:“张淑芳,西湖樵家女。理宗选妃日,贾似道匿为已妾,木绵之后,自度为尼,罕有知者。今五云山下,九溪坞内,尚有尼庵。
张淑芳保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历代词话》、《全宋词》、《词苑萃来编》、《词苑丛谈》以及《本事词》的书中,分别收录了她的三首词。
而这是一首写于秋季的,悲秋思乡之作。
红蜡泪,一作灯下泪。词中”桐叶落,蓼花残”,是化用冯延巳《芳草渡》词中的:“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
作者的笔法熟练,构思巧妙。借助红烛泪、桐叶落、蓼花残、雁声叫、风声寒、流水远这一系列低沉而压抑的气氛,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烘托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哀怨之情。
秋天,本就是一个令人愁浓思重的季节,更何况她孤苦在这寂静的黄昏。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空气中散发着纸上残留着的淡淡墨迹香气。蜡烛像是猜透了她的心思,滴着眼泪也在替她难过。梧桐叶在窗前凌乱地飞舞,白日里篱外的那些鲜艳的红蓼花,此时也一定该凋零了吧?
嘎——嘎,天空传来几声凄恻清越的雁叫,刺破了寂静的夜空,也叫碎了她的心。
真没想到在九溪坞这片世外桃源,到了秋季,居然也是显得如此的冷清。听秋风瑟瑟,闻溪水淙淙。蓬蒿满径之地,无人问津。
通往家乡的路在何方?这多愁寂寞的季节里,又有谁能告诉她有关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