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何尝有苦甘,大观初不校廉贪。苔垣蜗篆斜行玉,柳岸莺梭巧织蓝。
至味何尝有苦甘,大观初不校廉贪。苔垣蜗篆斜行玉,柳岸莺梭巧织蓝。
饮兴平吞云梦九,吟魂高绕华峰三。青编黄发林泉下,此乐惟应我辈堪。
饮兴平吞云梦九,吟魂高绕华峰三。青编黄发林泉下,此乐惟应我辈堪。

suìxiántángzuòsānshǒusān--zhāngyǎnghào

zhìwèichángyǒugānguānchūxiàoliántāntáiyuánzhuànxiéxíngliǔànyīngsuōqiǎozhīlán

yǐnxìngpíngtūnyúnmèngjiǔyínhúngāoràohuáfēngsānqīngbiānhuánglínquánxiàwéiyīngbèikān

张养浩

张养浩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 1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梅子¹金黄杏子肥²,麦花³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¹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²肥:指果肉肥厚。²麦花:荞麦花。⁴菜花:油菜花。⁵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⁶惟有:只有。⁷蛱(jiá)蝶:菜粉蝶。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¹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注释:¹科斗:即蝌蚪。
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二麦俱秋¹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注释:¹秋:收成。一作“收”。
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
百沸缲¹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
注释:¹缲:同“缫”,抽茧出丝。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於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於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昼出耘田¹夜绩麻²,村庄儿女各当家³。童孙未解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¹耘田:除草。²绩麻:把麻搓成线。³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⁴未解:不懂。⁵供:从事,参加。⁶傍:靠近。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黄尘行客汗如浆¹,少住²³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注释:¹浆:古代一种带酸味的饮料,这里比喻汗水浑浊。²少住:稍稍停一会儿。³侬:我。⁴漱井香:用香甜的井水漱漱口。⁵借与:让给。⁶亭午:正午。
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注释:芙蕖:荷花。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
蜩螗¹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
注释:¹蜩螗:蝉。

  此组诗共十二首,这里选取第一首、第七首和第九首进行赏析。

  其一:“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蜒蛱蝶飞。”

  这首诗的大意是: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已长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朵;一眼望去,却是雪白的麦花。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其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的大意是: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有概述,有特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乡村男女老少参加劳动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九:“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这里描述的是一个农家孩子,在自家门口义务招待过路行人的情景,用的是自己的口吻。诗中是这样描述的:

  烈日当空,尘土飞扬。村边大路上,艰难地走来了一位行人,浑浊的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污染了他的面颊。天太热了。

  “快来歇一会儿吧!”小东道主热情的招呼着,从柳树下的大圆石上跳下来,请客人坐在上面休息休息。然后跑到井边,汲上香甜清凉的井水,捧到客人面前,让他漱漱口,喝下去又解渴又败火的的清凉水呀!  正当盛夏中午,天写像下了火,可在这浓密的柳阴下,却是清风送爽,凉快极了!

  “柳阴亭午正风凉”,这是小东道主的夸耀,也是过路行人的感受。可以想见,当客人喝足水,乘够凉,重新上路的时候,一定是精神抖擞、跨步高远,而且还会频频回头致意:“谢谢你呀!小兄弟!”

xiàtiányuánxìng

fànchéng sòngdài 

méijīnhuángxìngféi màihuāxuěbáicàihuā chángluòrénguò wéiyǒuqīngtíngjiádiéfēi 
yuèjiāngmàixiùhán yāngshàngdān dàogēndǒuxíngkuài tiánshuǐjīnniánchǐkuān 
èrmàiqiūdǒubǎiqián tiánjiāhuànzuòxiǎofēngnián bǐngfànzèng jiēdào西fēngshúdàotiān 
bǎifèisāotāngxuěyǒng sāochēcáomíngsuō sāngpénshǒujiāoxiāng miánjiǎnduōjiǎnduō 
xiǎoliánxiāoshàngjuàn cuīshuìfēi jīnniánxìngshèncánsāngshú liúhuángzhīxià 
xiàtiánshuǐchūjiāngliú gāolǒngfānjiāngshànggōu shìrénjìn dīngnánchángzàichētóu 
zhòuchūyúntián cūnzhuāngérdāngjiā tóngsūnwèijiěgōnggēngzhī bàngsāngyīnxuézhòngguā 
huáichūyúnliáng cōngcōngshǔěrcuìchéngshuāng sāngōngzhǐsānzhūkàn xiánqīngyīnmǎnběichuāng 
huángchénxínghànjiāng shǎozhùnóngjiāshùjǐngxiāng jièménqiánpánshízuò liǔyīntíngzhèngfēngliáng 
qiānqǐngfàngzhào huāshēnwǎnwàngguī jiārénànshíchuánxíngchù shíyǒujīngmángxiǎofēi 
cǎilíngxīnfèichú xuèzhǐliúdānguǐzhì mǎitiánliáozhòngshuǐ jìnláimiànshōu 
tiáotángqiānwànfèixiéyáng měngbiānguōcháng chīlóngxiāngduìzhì mènghúnzhēngdàochuáng 
登高丘,望远海。
登高丘,望远海。
译文:登上高丘,向大海遥望。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¹
译文:那传说中的东海六鳌,早已成了如霜白骨,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又漂流到哪里去了呢?
注释:¹“六鳌”二句:六鳌三山的故事在《列子·汤问》中,是夏革讲给汤听的。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千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及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播迁者巨亿计。”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扶桑¹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译文:那东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那里可是日出的地方。
注释:¹扶桑:传说中的神木,长在日出的地方。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¹
译文:神话中的银台金甄,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秦始皇和汉武帝想成仙的愿望,只能是一场空梦啊。
注释:¹“银台”二句:《史记·封禅书》:(齐)威、(齐)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至者,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去云。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封禅书》又记:“今天子(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遣方士入海中求蓬莱安期生之属。”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精卫费木石¹,鼋鼍无所凭²
译文:精卫填海只能是空费木石,鼋鼍架海为梁的传说也没有什么证据。
注释:¹“精卫”句:谓“精卫填海”的故事不真实。《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以堙于东海。²“鼋鼍”句:言三神山既不存在,鼋鼍一类的神物也就无处寄身。仍言神物为虚幻。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¹
译文:君不见骊山陵中的秦始皇和茂陵中的汉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吗?他门的陵墓任凭牧羊的孩子攀来登去,无人来管。
注释:¹“君不见”二句:谓求神仙、寻找不死药的秦皇、汉武仍不免一死,至今其人已化为尘土,陵寝荒废。秦始皇死葬骊山,汉武帝死葬茂陵。《汉书·楚元王传》: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羽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其羊,失火烧其臧椁。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盗贼劫宝玉¹,精灵²竟何能?
译文:眼看着墓中的金珠宝玉已被盗贼劫夺一空,他们的精灵究竟有何能耐?
注释:¹“盗贼”句:盗贼是作者沿用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称呼。据《晋书·索靖传》记载,赤眉起义军曾取走汉武帝陵园中的一部分金银财宝。²精灵:指秦始皇、汉武帝的神灵。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穷兵黩武¹今如此,鼎湖飞龙²安可乘?
译文:像这样的穷乓颊武、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今天早该有如此之下场,他们怎可能会像黄帝那样在鼎湖乘龙飞仙呢?
注释:¹穷兵黩武:好战不止。²鼎湖飞龙: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齐人公孙卿欺骗汉武帝说:“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古之黄帝与神通,且战且学仙,铸鼎于荆山,有龙下迎。武帝对此深信不疑,且言:“嗟乎!吾诚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

  此诗有托古讽今之意,名托刺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讽唐玄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首二短句为第一段,点明登高山望远海。登高临海,极目远眺,诗人心潮澎湃,但他并没有写沧海扬波,洪涛排空的景象,而去写与大海、高山相关联的神话传说。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写望中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境界并不存在,神话传说也为虚妄。六鳌成枯骨,三山已经是过眼云烟。扶桑摧折,太阳的光彩已沉没殆尽。“银台金阙”犹如梦中烟云,秦皇汉武寻求的长生药亦如幻影。精卫填海,徒劳无功;鼋鼍为梁,不足为凭。

  末六句为第三段。写望中想到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终归一死。这一段为全诗之主旨所在。秦始皇骊山构陵,汉武帝茂陵筑墓,均已倾废荒芜。到而今,当年的英豪雄强早已灰飞烟灭,风光不再,只有听凭牧羊子赶着羊群来登临践踏。他们的魂灵守不住他们的墓冢,他们的余威阻止不了盗墓者贪婪的掘夺。昔日穷兵黩武,威加四方,何等霸气。如今仍落得个如此下场,要想乘飞龙而成仙,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历史就是无情的,自然也是残酷的。那些想超越自然法则的“野心家”们,终究如凡夫俗子一样,化作灰,堕为尘,成为深埋土堆里的一把枯骨,与庶民百姓没有两样。而他们那些愚妄的做法,最终成为后人的笑柄。诗意还不仅限于此。怀古仅仅是引领诗兴,由之写来,直奔主题。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比起秦皇汉武来,犹过之而无不及;其穷兵黩武之举,荒淫误国之行,与之相比,并无二致。借古鉴今,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才是这首诗真正的主旨。

  这首诗主要不是怀古之作,而是感时之作。登高山,望远海,面对着绝好的写诗环境,绝好的诗歌材料,诗人却遥遥想起了历史上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求仙的荒诞,予以严厉抨击。这是对此类皇帝的讽刺和批判,也是对当朝皇帝的暗示。感时伤世,抨今讽今,说明诗人虽落泊漂零,仍然心系朝廷,心系国运。

  此诗典故密集,一个典故代表一种意象。这些意象的有序排列,组成了全诗的思维结构。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登高丘而望远

dēnggāoqiūérwàngyuǎn

bái tángdài 

dēnggāoqiū wàngyuǎnhǎi 
liùáoshuāng sānshānliúānzài 
sāngbàncuīzhé báichénguāngcǎi 
yíntáijīnquèmèngzhōng qínhuánghànkōngxiāngdài 
jīngwèifèishǐ yuántuósuǒpíng 
jūnjiànshānmàolíngjìnhuīmiè yángzhīláipāndēng 
dàozéijiébǎo jīnglíngjìngnéng 
qióngbīngjīn dǐngfēilóngānchéng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琉璃钟¹,琥(hǔ)(pò)²浓,小槽(cáo)³酒滴真珠红
译文:明净的琉璃杯中,斟满琥珀色的美酒,淅淅沥沥槽床滴,浓红恰似火齐珠。
注释:¹钟:盛酒的器皿。²琥珀:色黄净,喻指美酒。³小槽:古时制酒器中的一个部件,酒由此缓缓流出。指酿酒。⁴真珠红:名贵的红酒。真珠:喻酒色的柔润莹洁。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烹龙炮凤玉脂泣¹,罗帏(wéi)²珠幕围香风。
译文:煮龙肝,爆凤髓,油脂白,点点又似泪珠涌,锦乡帷帘挂厅堂,春意呵浓浓。
注释:¹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时发出的声音。²罗帏:一作“罗屏”。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吹龙笛¹,击鼍(tuó)²;皓齿歌,细腰舞。
译文:笛声悠扬如龙吟,敲起皮鼓响咚咚,吴娃楚女,轻歌软舞,其乐也融融。
注释:¹龙笛:长笛。²鼍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译文:何况春光渐老日将暮,桃花如雨,飘落满地红。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劝君终日酩(mǐng)(dǐng)¹醉,酒不到刘伶²坟上土。
译文:劝世人,不如终日醉呵呵,一日归黄土,纵是酒仙如刘伶,望一杯,也只是,痴人说梦。
注释:¹酩酊:大醉。²刘伶:晋人,“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著有《酒德颂》。

  这首诗将一个宴饮歌舞的场面写的缤纷绚烂,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兴会淋漓,并且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钟”、“琥珀浓”、“真珠红”、“烹龙炮凤”、“罗帏绣幕”,作者用这样密集的华丽字眼描绘了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简直无以复加。

  诸物象之间没有动词连接,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将画面与画面按照内在逻辑顺序一一呈现出来。杯、酒、滴酒的槽床……这些具体意象的相继出现,给读者酒宴进行着的意念。这种省略叙写语言的手法,不但大大增加了形象的密度,同时也能启迪读者活跃的联想,使之主动地去填补、丰富那物象之间的空白。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四句写宴乐的鼓点愈来愈急,连串三字句法衬得歌繁舞急,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不仅让读者目不暇视,甚至耳不暇接。这似乎已不是普通宴饮,而是抵死的狂欢。下面的诗句作者开始解释这炊金馔玉,浩歌狂舞的原因。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春光正美,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青春正美,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曾在繁茂的桃花园中,看花瓣随风如雨而落,那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人们伸出手想挽留残春,但最终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枝头和指间的几片残红。在这凄艳的花雨中,在这渐渐拉长的日影下,愈转愈急的歌弦舞步是想追上时间的脚步,在时间鼓点均匀而无情的敲击声中,入唇的玉液琼浆己变得苦涩。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诗的前一部分是大段关于人间乐事瑰丽夸张的描写:美酒佳肴,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透露出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时光难逗留,诗人遂道,罢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既是壶中日月长,就多喝几杯,终日酩酊吧,无知无觉也就没有困扰了。何况哪怕好酒如刘伶,死后想喝酒亦不可得。可酒并不是真的就能令人忘忧。刘伶“一醉一石,五斗解醒”也未必真的逃避了痛苦。狂呼痛饮,及时行乐固然痛快,但是,即使秉烛夜游,人生又有几何,再回首已百年身,酒闲人寂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独和空虚之感。况且生时的辉煌更加衬托出死后的悲凉,正是前后这种极度的反差和不协调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过来表露出生的无聊,这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闷。人生总难免面对差别,在差别面前,庄子喜欢否定它,以求心灵的宽慰和淡泊;作者李贺则喜欢确认它、甚至放大它,以强化主体对生命、生活的敏感和执著。他为此宁愿悲愤伤感,宁愿陷入感性的深渊而不愿自拔。

  这首诗以幽遽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给读者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感受。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年 :656-658页 .

jiāngjìnjiǔ--

liúzhōngnóngxiǎocáojiǔzhēnzhūhóng

pēnglóngpàofèngzhīluówéixiùwéixiāngfēng

chuīlóngtuóhào齿chǐyāo

kuàngshìqīngchūnjiāngtáohuāluànluòhóng

quànjūnzhōngmǐngdīngzuìjiǔdàoliúlíngfénshàng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¹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译文:东越的闽中地区有一座庸岭,山高几十里,岭西北山洞里有一条大蛇,七八其长,十几围粗.当地人常常害怕它。东冶郡都尉及属县的县吏也有不少被它伤害死的。于是人们用牛羊去祭祀,但照样得不到保佑。大蛇有时候托梦给人,也有时下告巫祝,说是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子。都尉和县官都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可是大蛇妖气造成的灾害并不因此停息。大家一起寻找家生女婢和犯罪人家的女孩,先把她养着,等八月初祭期一到,就把她送到大蛇洞口。大蛇一出洞就吞吃了小女孩。接连好多年都是这样,已经断送了九个小女孩的生命。
注释:¹吞啮:吞吃 啮:咬。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¹。寄曰:“父母无相²,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译文:这一年,大家又在预先寻求招募祭蛇用的小女孩,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将乐县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小女儿名叫李寄,想自愿去应招。父母不同意。李寄说:“爹妈的命相不好,只生了六个女儿,连一个儿子也没有,虽说有后代,却和没有一样。我没有缇萦那种能给父母解救苦难的力量,既然不能供养双亲,只是白白地浪费衣食。活着没有什么益处,倒不如早点死掉。卖掉我还可以得到一点钱,拿来供养爹妈,难道不好吗!”父母疼爱孩子,始终不允许她去应招。李寄偷偷地一个人溜走了,父母制止不了。
注释:¹不听:不答应。²无相:没有福气。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寄乃告请¹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²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³,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译文:于是李寄就向官府请求赐给锋利的宝剑和咬蛇的猎狗。到了八月初祭那天,她便带上剑,牵着狗,来到庙中坐下。她预先用几石米拌上蜜糖,做成糍粑,放在蛇洞口。大蛇爬出洞外,头大得象个圆顶粮屯,眼睛像两面二尺阔的铜镜子。蛇闻到糍粑的甜香气味,就先大口吞食起来。李寄立即放出猎狗,那狗冲上前去咬大蛇。李寄又从后边用宝剑砍伤了蛇几处。蛇受不了伤口剧痛,就猛然跃了出来,窜到庙中院子里死掉了。李寄进洞一看,发现九具女孩留下的头骨。她从洞中把这些头骨全拿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软弱胆小,结果被蛇吃掉了,真值得怜悯啊!”说完,李寄就缓步回家去了。
注释:¹告请:访求。请,求。²诣:到。³餈:一种用糯米制成的食品。餈,同“糍”。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越王闻之,聘¹寄女为后²,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译文:东越国王听说这件事,来聘娶李寄为王后,任她的父亲为将乐县令,她母亲和姐姐们都得到赏赐。从此东冶不再出现妖异怪物,歌唱李寄斩蛇的歌谣至今还在那地区流传。
注释:¹聘:旧时定亲叫聘。²后:王后。
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楼上谁家红袖,靠阑干无力。鸳鸯相对浴红衣。短棹弄长笛。惊起一双飞去,听波声拍拍。
落日水熔(róng)¹,天淡暮烟凝碧。楼上谁家红袖²,靠阑(lán)干无力。鸳鸯相对浴红衣³。短棹(zhào)弄长笛。惊起一双飞去,听波声拍拍。
注释:¹熔金:形容落日照在水里灿烂的颜色。²红袖:指女子。³红衣:状鸳鸯彩羽。⁴短棹:指代小舟,此指舟中之人。
这是一首艳词。词中出现两人,一为凭栏女子,一为舟中弄笛人。不图吹箫引凤,却惊鸳鸯飞去。不言他鸟,单言鸳鸯,其微旨可见。

hǎoshìjìn··jǐng--liàoshìměi

luòshuǐróngjīntiāndànyānnínglóushàngshuíjiāhóngxiùkàolángànyuānyāngxiāngduìhóngduǎnzhàonòngzhǎngjīngshuāngfēitīngshēngpāip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