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穑无非雨露功,农家分喜到诗翁。劳心漫刻七年楮,贻戚空成九载弓。
稼穑无非雨露功,农家分喜到诗翁。劳心漫刻七年楮,贻戚空成九载弓。
山展野屏随地远,风挥天帚扫云空。绰然到处皆佳景,安得毫端句不雄。
山展野屏随地远,风挥天帚扫云空。绰然到处皆佳景,安得毫端句不雄。

tiánèrshǒuèr--zhāngyǎnghào

jiàfēigōngnóngjiāfēndàoshīwēngláoxīnmànniánchǔkōngchéngjiǔzàigōng

shānzhǎnpíngsuíyuǎnfēnghuītiānzhǒusǎoyúnkōngchuòrándàochùjiējiājǐngānháoduānxióng

张养浩

张养浩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 1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山雪银屏(píng)晓,溪梅玉镜春。
译文:积雪覆盖的山峦像银白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溪边的寒梅绽放报告着春天的消息。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译文:东风里透露出春之将至的讯息,万物正在萌动、抖擞精神以迎接春天的到来。
索莫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索莫¹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译文:穷愁潦倒的徘徊在尘露,老态龙钟晚境将临。
注释:¹索莫:孤寂沮丧的样子。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¹
译文:想要乘桴飘向茫茫大海,可风高浪险,哪里能找到安全的渡口?
注释:¹津:渡口。

  此诗是借景抒怀之作。前四句写春近之景,后四句抒怀。

  首联展示一幅春日将临的画面。包裹着积雪的山峦,起伏绵延,像一道银色屏风。一“晓”字,不只使人感受到银装素裹的洁白,还强烈感受到那晨曦透射下晶莹的闪光。静踞的山峦,眠伏的积雪,顿时都带上活气。一“春”字,不必细描寒梅的情景而其花满枝头的倩影自在人们想像之中。      

  “溪梅玉镜春”已经包涵了“东风露消息”之意,次联首句偏一语道破,是为了带出下句:“万物有精神”,使诗境陡然得到展拓和升华,抉发出春给万物带来的那种生机蓬勃的内质。

  也许是春的生机太刺激了诗人的“索莫”身世之感吧,强烈的对照,酿出了浓郁的气氛。

  尾联前一句暗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语意,虽说是显示出他的从宦海中引退避世的人生态度,但那持道不移、守志不阿的精神仍然激扬其中。不过风横浪险,恶波无涯,还没有找到安全的渡口,前途还是渺茫难料的。

沉沉戍鼓,萧萧厩马,起视霜华满地。猛然记得别伊时,正今夕、邮亭天气。
沉沉¹(shù)鼓,萧萧²(jiù)马,起视霜华³满地。猛然记得别伊时,正今夕、邮亭天气。
译文:远处隐约传来戍鼓的声音,马厩里传来马嘶鸣的叫声。起来看到满地寒霜,一下就想起了出门时与妻子分别的场景,当时也正是这个时节分别的。
注释:¹沉沉:形容声音悠远隐约。²萧萧:形容马叫声。³霜华:即霜,亦作“霜花”。⁴伊:她。⁵邮亭:驿馆。
北征车辙,南征归梦,知是调停无计。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
北征¹车辙(zhé),南征²归梦,知是调停无计³。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
译文:如今,我要北上,而我的思念却在南方。我明明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人世间的事情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能依赖和凭借,只除了“无凭”两字。
注释:¹北征:北行。²南征:南行。³调停无计:没有办法安排处理。⁴除却:除去。

  这首词的上片,写征人在驿馆中听到远处传来的戍鼓声和厩内马鸣,起来看到满地寒霜,突起思乡之念,想起了出门时和妻子分别时也正是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猛然记得别伊时,正今日邮亭天气”似从韦庄《女冠子》的“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化来,当然也是写爱情的。“戍鼓”和“厩马”联想到长途劳顿,“霜”的肃杀之气和“满地”的无所遁形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如果说上片是以感发的意象取胜的话,那么下片就走向理性的思索。不过王国维能够做到在理性思索之中仍不失感发的力量。

  “北征车彻,南征归梦”是说,我的人在向北方走,我的心却在向南方走,因为我所思念的那个伊留在南方。相反的方向,“车辙”和“归梦”是现实与愿望的反差。所以这两句所表现的,是一种理智与感情、现实与愿望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是难以解决的。“调停无计”已经是无可奈何,“知是”更有一种清醒的疼痛。作者悲欢的加上一句“但除却无凭两字”,无凭就是人生的绝对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只有“无凭”这个概念是永恒的。作者想以“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二字”的语态来表达空空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29-135.
帐里鸳鸯交颈情,恨鸡声,天已明。愁见街前,还是说归程。临上马时期后会,待梅绽,月初生。
帐里鸳鸯交颈情,恨鸡声,天已明。愁见街前,还是说归程。临上马时期后会,待梅绽,月初生。

  和凝的《江城子》共有五首,是一组完整的组词,内容相连,叙述一位女子与情人夜间约会相见的整个过程,从第一首“排红烛,待潘郎”到第五首“天已明”,写出这位女子含娇、含恨、含笑、含情、含愁的一个等待恋人时特有的心态流程,表现出她对恋人的一片痴情。因为它“章法清晰”,所以被人誉为“联章之祖”,又称“江城五支,为言情者之祖”。所谓“江城五支,为言情者之祖”,指的应该并不是“托美人以写情,指落花而自喻”,而应该是采用组词这种特别的方式,叙述了一件完整的情事过程。这属于和凝的首创,所以称祖。

  《江城子·帐里鸳鸯交颈情》为最后一首,写女子与情人相会情景,两情相投不觉时间太快,“恨鸡声,天已明”,郎君走时又约会期,留下了袅袅余音。

jiāngchéngzi··zhàngyuānyāngjiāojǐngqíng--níng

zhàngyuānyāngjiāojǐngqínghènshēngtiānmíngchóujiànjiēqiánháishìshuōguīchénglínshàngshíhòuhuìdàiméizhànyuèchūshēng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
西陆¹蝉声唱,南冠²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
译文:深秋季节寒蝉叫个不停,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注释:¹西陆:指秋天。²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那堪 一作:不堪)
那堪¹玄鬓(bìn)²影,来对白头吟³。(那堪 一作:不堪)
译文: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注释:¹那堪:一作“不堪”。²玄鬓:指蝉。古代妇女将鬓发梳为蝉翼之状,称之蝉鬓。这里以玄鬓称蝉,比喻自己正当盛年。³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露重¹飞难进²,风多响³易沉
译文: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注释:¹露重:秋露浓重。²飞难进:是说蝉难以高飞。³响:指蝉声。⁴沉:沉没,掩盖。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无人信高洁¹,谁为表予心²
译文: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注释:¹高洁:清高洁白。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是高洁之物。作者因以自喻。²予心:我的心。

  《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意思是,秋天蝉声不断,引起了身陷囹圄的诗人的无限愁思。诗人触景生情,情因景生。情感从何而来,是因闻见了蝉声。该诗用起兴对起开篇,将蝉声与愁思对举,两相映照,下笔自然,工稳端庄。即是咏物,物必在先。首句咏蝉,次句写己。咏物非本意,借物抒情才是目的。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南冠:楚国的帽子,指代囚犯。在此指诗人自己。《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挚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因楚国在南方,南冠一词,便由此而生。后人借来用以指囚犯。首联两句诗衔接自然,浑然天成。写蝉时,抓住两点:时间是秋,动作是唱;写人时,抓住三点:身份是囚犯,心理活动是愁思,愁思的程度是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承接首联,是隔句相承。第三句承接第一句继续写蝉,第四句承接第二句继续写己。不堪:承受不了。玄鬓:指蝉。古代妇女将鬓发梳为蝉翼之状,称之蝉鬓。这里以玄鬓称蝉。白头吟:乐府曲名。据《西京杂记》说,西汉时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对才女卓文君的爱情发生危机,卓文君作《白头吟》诗:“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终使司马相如回心转意,两情重归于好。“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的字面意思是,蝉凄切的悲声仿佛是在一遍遍吟唱卓文君的《白头吟》“凄凄重凄凄”,这声音真难以让人忍受。深层意思是,蝉啊,你不该对着我这鬓发苍白的牢狱之人唱你凄凉的歌。你的吟唱正好刺痛了我的内伤,正好引起了我的愁思。骆宾王巧借“白头吟”用来一语双关,加深了原意。首联写听觉,由蝉及人,闻蝉声而动客思;这一联写视觉,由己及蝉,观玄鬓而自悲伤。蝉是玄鬓,我却白头;我身陷囹圄,它来往自由;它倚树高唱,我独自哀愁。它如今的玄鬓,我过去也曾拥有,别看我现在白发满头!它如今的吟唱,我过去也曾练就,别看现在用铁锁锁紧了我的歌喉!蝉啊,你就是我的从前,你就是我的化身,我何时能脱去囚服像你一样蜕皮羽化,获取自由?这两句诗沉郁深婉,感人至深,令人叹惋。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诗人字字咏蝉,字字借蝉自况。“露重”、“风多”言环境险恶;“飞难进”言难以进取;“响易沉”言声音难以发出。蝉如此,我和它还会有什么两样?这两句诗至少有两层意思。表层意思是在咏蝉,深层意思是在借物抒怀。在这里,蝉即我,我即蝉。“露重”、“风多”又特指政治环境险恶;“飞难进”又特指诗人在人生仕途方面难以进取;“响易沉”更特指自己的言论难以发出。诗人结合自己的身世和处境,在选取意象方面十分精当,用露和风两种自然现象既适用于蝉,又适用于人。这里的露和风,一旦入诗,就不是普通的自然现象,而是注入了诗人的情感,由物象转化成了意象。所以,“露重”、“风多”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是咏蝉,处在不同环境的人所选的角度和立意皆不相同。初唐虞世南也有一首诗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身居高位,诗的字里行间迸发出的都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难见半缕愁绪。因冤狱而被投入大牢的骆宾王岂可跟虞世南同日而语。同是写露,在虞诗中用来供蝉饮,在骆诗中则因“露重”而“飞难进”;同是写风,在虞诗中不用借,因蝉已身居高位;在骆诗中则嫌“风多”,自己的声音难以发出。所以二人同咏一物,题材相同,时节相同,则立意迥异。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卿须怜我我怜卿”,意谓: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作“龙吟”,以发“仙声”。对照杨炯的《从军行》与杜甫《蜀相》,两诗若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龙吟”句殿后,直抒胸臆,剖献“诗心”,则全篇就木然无光了。此诗亦然,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这颗诚心恰如其《序》所说,乃“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正是这裂帛一问,才使《在狱咏蝉》成为唐诗的卓荦名篇,超然于初唐诸宫体艳诗之上。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1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

zàiyǒngchán

luòbīnwáng tángdài 

西chánshēngchàng nánguānshēn  (shēnzuò qīn )
kānxuánbìnyǐng láiduìbáitóuyín  (kānzuò kān )
zhòngfēinánjìn fēngduōxiǎngchén 
rénxìngāojié shuíwèibiǎoxīn 
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住江滨。
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¹依竹住江滨²
译文:春天的江水旁,翠绿的竹子像云一般繁多,我就住在靠着竹子和江河的简陋屋舍。
注释:¹结茅:指建造简陋的屋舍。²江滨:江岸。
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
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江欲覆邻。
译文:台阶前即将破土的竹笋试图侵入道路,雨后树叶垂下,它们的阴影意欲遮掩四周。
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译文:在花的叶子旁边,一只黄鹏在喃喃低语,靠近人类的白鹤,依然能被驯服驾驭。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遥知¹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译文:我在远处知晓,有超然恬静的人已将声色等娱乐事物抛诸脑后,整个房间内弥漫清风之气,丝毫未有贫困之忧。
注释:¹遥知:在远处知晓情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