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mù)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¹
译文:傍晚,夕阳的余辉洒在平静的江水上,波光粼粼,沿江远远望去,只见两岸炊烟袅袅。
注释:¹安流:平稳的流水。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译文:和友人一同欣赏着这令人陶醉的山水画图,似乎暂时忘却了离乡的悲愁。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译文:滔滔江水,漫漫沙滩,和那峻峭的崖壁连接成一片,两岸的层峦叠嶂笼罩在沉沉暮霭之中。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客悲不自已¹,江上望归舟。
译文:呆呆地望着友人远去的归舟,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
注释:¹自已: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这是一首写思乡之情的诗。

  慈姥矶,在慈姥山麓。慈姥山,又名慈姆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西南、安徽省当涂县北。《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江宁府”条下云:“慈姥山,府西南百十里,以山有慈姥庙而名。积石临江,崖壁竣绝。一名鼓吹山,以山产箫管也。山下有慈姥溪,与太平府当涂县接界。旧志:慈姥港泄慈湖以东之水入江。近湖又有慈姥矶,今曰和尚港。”

  这首诗写作者辞家出门,有友人送至矶下,时值傍晚,夕阳的余辉洒在平静的江水上,波光粼粼,沿江远远望去,只见两岸炊烟袅袅,充满诗情画意。作者和友人一同欣赏着这令人陶醉的山水画图,似乎暂时忘却了离乡的悲愁。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送他的友人就要乘舟回去了。他望着远去的船儿,但见滔滔江水,漫漫沙滩,和那峻峭的崖壁连接成一片,两岸的层峦叠嶂笼罩在沉沉暮霭之中。面对这无穷的大自然,客居异乡的游子眼睛湿润了,一切都变得模糊了。他呆呆地望着友人远去的归舟,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所以沈德潜说:“己不能归,而望他舟之归,情事黯然。”这是最令人难堪的了。

  沈德潜又说:“水部名句极多,然渐入近体。”像这首诗的五、六两句,就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杜诗“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即脱胎于此。“野岸平沙合”是近景,“连山远雾浮”是远景,写景状物,细微贴切,对仗工整,声韵合谐。特别是“合”字、“浮”字,用得极为精当,可谓形象传神。这也是何逊常用的句法,如《春夕早泊和刘咨议落日望水》诗云:“草光天际合,霞影水中浮。”而就整首诗的声律格调而论,已俨然唐律了。难怪沈德潜说:“五言律,阴铿、何逊、庾信、徐陵已开其体。”

lǎoshī--xùn

yānyáoànxiézhàoānliú

tóngxīnshǎngzànjiěxiāngyōu

ànpíngshāliánshānyuǎn

bēijiāngshàngwàngguīzhōu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傍晚,夕阳的余辉洒在平静的江水上,波光粼粼,沿江远远望去,只见两岸炊烟袅袅。

和友人一同欣赏着这令人陶醉的山水画图,似乎暂时忘却了离乡的悲愁。

滔滔江水,漫漫沙滩,和那峻峭的崖壁连接成一片,两岸的层峦叠嶂笼罩在沉沉暮霭之中。

呆呆地望着友人远去的归舟,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

注释

安流:平稳的流水。

自已: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参考资料:
1、 王承略 李笑岩 译注.楚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266-271
赏析

  这是一首写思乡之情的诗。

  慈姥矶,在慈姥山麓。慈姥山,又名慈姆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西南、安徽省当涂县北。《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江宁府”条下云:“慈姥山,府西南百十里,以山有慈姥庙而名。积石临江,崖壁竣绝。一名鼓吹山,以山产箫管也。山下有慈姥溪,与太平府当涂县接界。旧志:慈姥港泄慈湖以东之水入江。近湖又有慈姥矶,今曰和尚港。”

  这首诗写作者辞家出门,有友人送至矶下,时值傍晚,夕阳的余辉洒在平静的江水上,波光粼粼,沿江远远望去,只见两岸炊烟袅袅,充满诗情画意。作者和友人一同欣赏着这令人陶醉的山水画图,似乎暂时忘却了离乡的悲愁。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送他的友人就要乘舟回去了。他望着远去的船儿,但见滔滔江水,漫漫沙滩,和那峻峭的崖壁连接成一片,两岸的层峦叠嶂笼罩在沉沉暮霭之中。面对这无穷的大自然,客居异乡的游子眼睛湿润了,一切都变得模糊了。他呆呆地望着友人远去的归舟,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所以沈德潜说:“己不能归,而望他舟之归,情事黯然。”这是最令人难堪的了。

  沈德潜又说:“水部名句极多,然渐入近体。”像这首诗的五、六两句,就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杜诗“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即脱胎于此。“野岸平沙合”是近景,“连山远雾浮”是远景,写景状物,细微贴切,对仗工整,声韵合谐。特别是“合”字、“浮”字,用得极为精当,可谓形象传神。这也是何逊常用的句法,如《春夕早泊和刘咨议落日望水》诗云:“草光天际合,霞影水中浮。”而就整首诗的声律格调而论,已俨然唐律了。难怪沈德潜说:“五言律,阴铿、何逊、庾信徐陵已开其体。”

何逊

何逊

何逊(466年—519年),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 1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
译文:秋露如透明的白玉,团团落在庭院的绿树上。
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
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¹
译文:我外出时忽然看见了它,悲叹秋寒来早,岁月匆匆。
注释:促¹:急促。
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
人生鸟过目,胡乃¹自结束²
译文:人生就像是飞鸟过目一样的短暂,何苦要自己拘束自己呢?
注释:¹胡乃:为何。²结束:约束。
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
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
译文:齐景公是何等之愚,竟在牛山上大放悲声。
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物苦不知足,得陇¹又望蜀²
译文:人苦于太不知足,得陇地之后又想得到蜀国。
注释:¹陇:今甘肃一带。²蜀:今四川一带。
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译文:人心就像波澜一样反复不定,就像是世间的小路一样弯弯曲曲。
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
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
译文:不如及时行乐,三万六千日当夜夜秉烛夜游。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玉树¹后庭²前,瑶草³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译文:珍贵稀有的仙树种植在后宫庭前,瑶草布满了室内镜边。去年的花树依然生机勃勃,繁花锦枝,又在今年的月圆之夜竞相开放,香气袭人。不要让这一切有变化!请让青春年少,如同这花月一般永驻。
注释:¹玉树:神话传说中的仙树。²后庭:指后宫。³瑶草:《遗山乐府》中作“瑶华”。指传说中的香草。⁴偏:偏倚,偏失,指变化。⁵和月和花:《花草粹编》、《遗山乐府》中均作“和花和月”。和,共,同。⁶教:令,使得。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青春年华的依恋之情。整首词通过玉树,瑶草,花,月长存不朽的向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年少青春的深深依恋,而这种浓厚的依恋,却正是建立在明知以后将要失去的无奈和恐惧之上,这种感情在后主词中,是不常见的。

  开篇两句写景,点明地点和环境,自富贵气渗透出作者强烈的依恋之情。“去年”和“今年”都是虚指,写美好的生活画面,时间的推移并不能使美好的事物转变,“花不老”并不是真的花从不凋谢,而是在人眼中永不凋谢;“月又圆”也不是今日才圆,而是未见缺,只见圆。这里的描写,以心理真实去刻画生活真实,用情感真实塑造了艺术真实,表现出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在后三句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作者把过去的感受化成独特的人生期待和追求,他希望能真的象自己想象的那样,花不凋、月常圆,人也和花和月一样,青春永驻、幸福常在。

  应该说,李煜前期的作品中春怨秋闺词很多都有对人生的感叹和希望,但有如这首词一样热切的企盼和依恋的情绪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大概因为他那时并不能真正体味到“失而弥珍”的道理,所以他前期作品虽然怨深愁切,但对生活的底蕴却并未有更深的感触。而只有当他真正体味到一切将失而不能复得进,他方能真正对这一切产生深深的依恋,而这种依恋恰恰是建立在对未来的恐惧和忧虑之上的。由此可见,这首词大概为李煜中期的作品。

  这首词篇幅短小,但所指极大,语言明白如话,但字字寓有深意,通俗中见别致,白描中见含蓄,表现了作者驾驭文思言词的较高功力。

hòutínghuāzi··shùhòutíngqián--

shùhòutíngqián

yáocǎozhuāngjìngbiān

niánhuālǎo

jīnniányuèyòuyuán

jiàopiānyuèhuā

tiānjiàozhǎngshǎonián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¹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注释:¹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征人所在的远方。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mèi)¹湿斑红泪²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注释:¹袂:衣袖。²红泪:泪从涂有胭脂的面上洒下,故为“红泪”。又解,指血泪。文学作品中常把女子悲哭的泪水称为“红泪”。

  这首词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上片写小楼远望。一个“独”字写出她上楼并非为了赏心,而是怀念远人的表现;第二句写出所望的地点是“玉关”,以显示征人去地之远。“芳草路”虚实相生,有芳草萋萋,王孙不归的感叹。“消息”三句是“愁望”后的行动,表现了无可奈何的伤感。

  下片写空闺叹息:望落花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潸然泪下,罗衣湿透。结末二句,是女主人公的特殊心理活动:千山万水与征人相隔遥望,但自己却未去过。妙在“不曾行”三字,她归怨于不曾行千山万水,故梦魂难觅。翻腾一笔,声哀情苦。

  韦庄词的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而叙事性的特点是它的动作性。即以此词为例,写一位闺中少妇思念远方良人,不是如一般词作者那样静止地以景物描写烘托她的愁思离绪,而是动态地写她此时此刻的行为举止,以此显现她内心世界中纷乱的愁云:她独自走上小楼,眺望远方的道路,未见人影而又怅然回到闺房之中。她寂寞地坐看着庭院中的落花,眼泪不觉又流了下来,沾湿了衣袖,滴湿了衣襟……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画面,而是一连串不断变化着的动作。如果以此为脚本,让一位演员采表演,定然会作出几个连续性的小品。而这种特点在其他同类题材的词作中是比较少见的。

  下面沿着上下两阕的顺序进一步审视一下这首词动作性描写的特点:“独上小楼”,似乎看到女主人上楼时倦慵的步履。此时春天将尽,柳絮飘绵,独守空闺的少妇的缭乱春愁可以想见。她双眉不展,痴痴地望着蜿蜒曲折地通向玉关的小路,路边萋萋芳草益发引动了她念远的情思。古诗云:“春草兮萋萋,王孙兮不归”;“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天涯正是离恨的象征、盼归的触媒。然而路上看不到一个人影。远方的消息仍是杳如黄鹤,于是她的希望又变成泡影,只好锁着眉头,又悻悻地下楼回屋,尽管是锦帐绣帘也令人难耐难栖……这一阕中连用“上”“望”“逢”“敛”“归”等五个动作性词语,大家不仅看到她敛眉的愁容,也看到她来往的身影,透过容态身影略已窥见她寂寞的灵魂。

  下阕写的是她“归绣户”后的情态和心迹,也仍然贯穿着动作性的特征,她坐看落花、空自叹息,罗袖掩面,泪珠频滴。这里连用“坐”“叹”“湿”“滴”四个动作性词语写出她的静中之动,大家似乎听到她叹息的声音,看到她久坐的身影,落花的飘零,泪珠的晶莹。“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虽然写的是女主人公“坐看落花”时的心理活动,但也仍然富有动作性的特征:从此地到玉关中间隔着万水千山,我从未走过一次,即使入睡后梦魂想去寻找他,也因不识去路而不知该怎样去寻觅。这里也连用“行”“觅”二字,表明动作性特点也渗透于心理活动的描写之中。这最后二句堪称妙词妙笔:白天未曾走过的路,夜间梦魂也无法去寻觅,这种推理好象具有逻辑的合理性;然而即使是白天作过的事,梦中怎么能够重复,这又显出了这种推理的想当然性。词人故意以这种带有很大或必然性的推理来表现人物思远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她在梦中也不能与良人相会,这就更表现出她的孤独和寂寞。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中庭晒服玩¹,忽见故乡履²
译文:在庭院中晾晒服饰器用等,忽然看见从故乡拿来的鞋子。
注释:¹服玩:服饰器用玩好之物。²履:鞋。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¹
译文:曾经赠予我的人是谁啊,是邻居家的美丽少女。
注释:¹婵娟子:美貌女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译文:想起了她送于我时的话,用这双鞋子象征我们爱情的始终。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永愿如履(lǚ)(qí)¹,双行复双止。
译文:可我永远希望我们能够像鞋上的鞋带,一起同行永不分离。
注释:¹履綦:指鞋上的带子。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自吾谪(zhé)¹江郡,漂荡三千里。
译文:自从我贬谪到江郡,漂泊不定远离家乡已经三千里。
注释:¹谪:因罪过而被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译文:只是为了怀念曾经的恋人,将其一同带到此处。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
今朝一惆(chóu)(chàng),反覆看未已¹
译文:再次见到这双鞋心中怅惘,翻翻覆覆看了许多遍也没有停止。
注释:¹未已:没有停止。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译文:你送我的鞋子还是成双成对,但是我们却不再能够像这般结伴而行。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可嗟(jiē)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译文:我端详着鞋子不住的叹息,鞋子本是那样的精致。
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
况经梅雨来,色黯(àn)花草死。
译文:然而梅雨过后,色彩暗淡绣着的花草也枯萎了。

gǎnqíng--bái

zhōngtíngshàiwánjiànxiāngzèngzhěshuídōnglínchánjuānzi

yīnzèngshíyòngjiézhōngshǐyǒngyuànshuāngxíngshuāngzhǐ

zhéjiāngjùnpiàodàngsānqiānwèigǎnzhǎngqíngrénxiétóngdào

jīncháochóuchàngfǎnkànwèirénzhǐyóushuāngcéngxiāngshì

jiējǐnbiǎoxiùwèikuàngjīngméiláiànhuācǎo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渐觉 一作:早觉)
遥夜¹亭皋(gāo)²闲信³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渐觉 一作:早觉)
译文:夜间在亭台上闲适的踱着步子,清明刚过,便已经感觉到了春天渐渐逝去的气息。夜里飘落了几点雨滴后又停住,积云遮挡的月亮朦胧不明,云层也随着风移动。
注释:¹遥夜:长夜。²亭皋:水边的平地。闲:吴本《二主词》误作“闭”。³信:吴讷本、吕远本、侯文灿本《南唐二主词》作“倒”。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依稀 一作:依依)
桃杏¹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²相思千万绪³。人间没个安排处。(依稀 一作:依依)
译文:桃花、杏花在暗夜中散发着幽幽香气,不知道在园内荡着秋千,轻声说笑的女子是谁?小小的心田里积聚着千丝万缕的相思意,辽阔的天地间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排这些愁绪。
注释:¹杏:《尊前集》《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作“杏”。²一寸:指心,喻其小。³千万绪:有千丝万缕的意思。绪:连绵不断的情丝。⁴安排:安置,安放。

  “遥夜”交待时间,夜色未深,但也入夜有一段时间了。词人“信步”上着一个“闲”字,点染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是无理之语。按说“清明才过”,春光正好,词人却已经“伤春暮”了,看来“闲信步”当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

  上片最后两句是词人耳目所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春风挡住而听不到了。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朦胧不明。这两句写景,清新淡雅而又流转自然。

  过片谓这时虽说已过了桃杏盛开的花期,但余香依稀可闻。人为淡月、微云、阵阵清风、数点微雨和依稀可闻到的桃杏花香的美景所感染,那“伤春暮”的情怀暂时退却了。此处白描手法运用得当。

  下片二、三句词意陡转。词人遐想联翩之际,听到近处有妇女荡秋千的轻声笑语,她们说些什么听不清楚,但不断传来的莺语,对他来说是一番诱惑。

  结尾两句,写词人因意中人不身边,以致常常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便有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举天地之大,竟无一处可以安排作者的愁绪,由此可见其徬徨、感伤与苦闷的程度之深。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