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外六花番,被大风洒落千山。穷冬节物偏宜晚,冻凝沼沚,寒侵帐幕,冷湿阑干。
空外六花番,被大风洒落千山。穷冬节物偏宜晚,冻凝沼沚,寒侵帐幕,冷湿阑干。
白朴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 1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临风兴叹落花频(pín)¹,芳意潜消²又一春。
译文:频频叹息花被狂风吹落太多,芳香渐消失又要过一个春天。
注释:¹频:频频不断。²潜消:暗暗地消失。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¹香甚蝶(dié)难亲。
译文:应是价格太高人们不敢询问,又因香气太浓蝴蝶难以亲近。
注释:¹缘:因为。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红英¹只称²生宫里,翠叶那堪(kān)染路尘。
译文:只有皇宫才配生长这种鲜花,哪能忍受让它沾染路上灰尘。
注释:¹红英:鲜花。²称:配,够格。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及至移根上林苑¹,王孙²方恨买无因。
译文:等到把花移植到皇宫上林苑,王孙贵族才为没有买而遗恨。
注释:¹上林苑:秦旧苑,汉武帝扩建,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苑中养禽兽,供皇帝春秋打猎。此指唐代宫苑。²王孙:借指富贵人家子弟。

  诗题“卖残牡丹”不能理解为“出卖残败的牡丹”,正确解读应为“卖剩下的牡丹”或“未卖出的牡丹”。此类句法在唐宋诗十分常见,例如乔知之的“床积读残书”,这里“读残书”不是指“阅读残破的书”,而是“读了一半是书”或“未读完的书”。再如许棐的诗联“仆温携剩酒,邻送卖残蔬”,邻居并非送来“残败的蔬菜”,而是“卖剩下的蔬菜”或“未卖出的蔬菜”。

  此诗还是一首出色的咏物诗。此诗表面是咏牡丹花,实则是以牡丹自况,以物喻人,寄托着女诗人的身世之感,表现了诗人因清高不被赏识、因才高不被接纳的处境,道出了诗人衰微不幸的遭际和孤傲清洁的品格。全诗风格清婉,寄托深远。

  此诗首句的“临风兴叹落花频”,“落花”并非指牡丹,而是晚春时纷纷飘落的普通花卉,用来点明季节。事实上,牡丹通常在其它花卉飘落的暮春时节开放。如李山甫《牡丹》一诗所云:“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因此,首句的落花在诗中为第二、三联中盛开的牡丹起了反衬的作用。

  牡丹在中国一直被誉为花之皇后。在唐代,尤其是在九至十世纪间,长安和洛阳人格外喜爱牡丹。暮春时节,牡丹到处开放和售卖,诗人们则外出欣赏和撰写赞美牡丹的诗。在鱼玄机的诗中,那些未卖出的牡丹是最出色的:她们的价格是最高的,故无人买得起。虽然她们未被卖出,这些骄傲的花仍然对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相信将来会被移植入皇家花园。她们最终将自己从失败者转为胜利者:缺乏眼光的王孙贵族将后悔未在还可得到她们时购买。

  花是女性的古老象征。这些高尚的、美丽的牡丹可以看成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花的购买者象征那些不诚实的情人,而在唐诗中皇家宫苑总是与天上宫苑成为同义词。与这些美丽的牡丹相似,鱼玄机也是未被赏识和“出售”,也与这些骄傲的牡丹相似,她相信自己的价值:她是无价之宝,只配居住于最崇高的地方——帝王的宫苑或天上的仙境(即道教的神仙世界)。这种自尊自重的、性别化的主体意识在中国古女史上是十分突出的。明代批评家钟惺虽然仍然批评鱼玄机的自尊意识及对轻浮男子蔑视为不符合“正意”,但是他明显地表示了对她的遭遇的同情,及对她的感情和尊严的理解和赞赏。

  整首诗都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一个简单的“潜”字带有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把那些悲伤、痛苦的情绪都掩埋其中。

  鱼玄机以牡丹自喻,无人问津是因为标价太高;而那些蜂蝶难以亲近,却是因为香气过于浓郁。一方面倾诉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自视很高,难觅知音人,有卓尔不群之志。

  诗中“红英”“翠叶”等词道出了女诗人非比寻常的身世,表现其纯洁清丽、一尘不染的孤傲品格。此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婚姻生活的悲慨,她将这无限的忿恨都寄托在了这牡丹倾泻出来。这样的诗句不禁让读者产生恻隐之心,为诗人的悲惨遭遇而伤心难过,同时也被诗人的不凡气度与品格所折服。

  这首诗又是鱼玄机写得最多和最得心应手的七言律诗,中二联对牡丹形象的描绘对偶工致而含蕴丰富。传统诗论对此题材诗歌的要求是既生动描绘所咏之物的外在形相和内在精神,又将诗人或其他人的个性或情感投射于所咏之物。此诗完美地达成此两个目标。诗中不仅描绘了牡丹不同寻常的美丽外貌、香味和颜色,而且传达了她们的高尚品性、精神和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诗中字字皆可读为既指牡丹,又指诗人,花即人,人即花,人花合一,不可分离。

参考资料:
1、 贾晋华.重读鱼玄机[J].华文文学, 2016 (01) :31-41.
2、 杨绪银.忿恨无限托牡丹——鱼玄机《卖残牡丹》试析.阅读与写作,2000(10).

màicándān--xuán

línfēngxìngtànluòhuāpínfāngqiánxiāoyòuchūn

yīngwèijiàgāorénwènquèyuánxiāngshéndiénánqīn

hóngyīngzhǐchēngshēnggōngcuìkānrǎnchén

zhìgēnshànglínyuànwángsūnfānghènmǎiyīn

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一日,有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
世传公冶长¹能解²百禽语。一日,有鸱³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zhāng)!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chī)以肠也。鸱是以怨之。
译文:世上流传公冶长这个人懂得天上百禽的语言。一天,有一只鹞鹰来报告公冶长,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一只死獐,你去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答应后就前往了,果然找到一只獐,然而他并没有想把肠子喂给鹞鹰吃的意思。鹞鹰因此抱怨他。
注释:¹公冶长:孔子的学生。²解:理解,懂得。³鸱:鹞鹰。⁴食:喂。⁵应:答应。⁶是以:这是。
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宰。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以对。
¹无何²,鸱(chī)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huá)。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³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yì)。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以对
译文:没多久,鹞鹰又来向公冶长报告,公冶长又前往。远远看去,有很多人都围着一个东西在喧哗。公冶长以为它是一只死獐,怕别人夺走它,远远地呼喊道:“我打死的!我打死的!”到了之后,才知道是一个死人。众人就逮捕公冶长,扭送去拜见县官。县令审问他,公冶长再三辩解,县令说:“你刚才自己说‘我打死的’,难道是欺骗(我的话)吗?”公冶长没有话可以应答。
注释:¹居 :过了。²无何:不久。³乃:于是。⁴宰:县官。⁵对:回答。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半生落魄已成翁¹,独立书斋啸晚风。
译文:半生落魄已然成了老头子,独自站在书斋中听着呼啸的晚风。
注释:¹翁:老头。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笔底¹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zhì)野藤中。
译文:笔下有明珠却没有地方可以卖,只能闲置在荒乱的野藤中。
注释:¹笔底:笔下。
徐渭满腹文才,却似明珠复土无人识得,只落得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一生坎坷,如今年已五旬,还颠沛流离……想到这里,不由悲从中来。这悲凉凄切的诗句,徐渭从心底里发出了世道不公,壮志难酬的时代感叹!“明珠”就是指葡萄,作者借葡萄画无处卖,抒发了自己无人赏识,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和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

táo

wèi míngdài 

bànshēngluòchéngwēng shūzhāixiàowǎnfēng 
míngzhūchùmài xiánpāoxiánzhìténgzhōng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玉指朱弦轧(yà)¹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译文:纤纤玉指调弄着琴弦,使音色由嘈杂至纯净,弹出来的曲调就像湘妃对舜的思念一般哀怨婉转。
注释:¹轧: 一种嘈杂声。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初疑飒(sà)¹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译文:琴声开始时疑是强有力的寒风吹过,后来又像傍晚时分的细雨绵绵。
注释:¹飒飒:形容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近比流泉来碧嶂(zhàng)¹,远如玄鹤下青冥。
译文:这声音近时犹在耳畔,仿佛泉水流泻于青色的山峰;缓缓远去时,又如黑鹤从幽远的苍穹飞下。
注释:¹碧嶂: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译文:深夜里弹奏之后倍感惆怅,只见那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沾湿。

wénqín--sūnshì

zhǐzhūxiánqīngxiāngfēichóuyuànzuìnántīngchūliángfēngjìn

yòushìxiāoxiāolíngjìnliúquánláizhàngyuǎnxuánxiàqīngmíng

shēndànkānchóuchàng湿shīcónglányuèmǎntíng

自此后诗,江州司马时作
自此后诗,江州司马时作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常爱陶彭泽¹,文思何高玄。
译文:我常常仰慕陶渊明,想知道他的文思为什么高妙而有才情。
注释:¹陶彭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日弃官归去,曰:“我岂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后世传为佳话。
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又怪¹韦江州²,诗情亦清闲。
译文:我也常常疑惑韦应物,为什么他的诗情如此清雅闲适。
注释:¹怪:奇怪。²韦江州:韦应物。中唐著名诗人,曾任江州刺史。韦诗善写山水田园生与陶诗一脉相承,风格清雅淡远,成就很高。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
今朝登此楼,有以¹知其然。
译文:今天登上浔阳楼,我终于知道他们为什么如此出色了。
注释:¹有以:得以。有以知其然,即终于知道了原因。
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大江寒见底,匡山¹青倚天。
译文:江水一片青冷色,清澈见底;匡山树木繁茂,山峰高耸如剑直插在天空。
注释:¹匡山:在江西。与庐山并称匡庐。从下文“炉峰”看,此处应是单指。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
深夜湓(pén)¹月,平旦²炉峰烟³
译文:深夜只见一轮明月高悬在湓江上,清晨香炉峰上云烟缭绕。
注释:¹湓浦:即湓江,源出江西。²平旦:天明。³炉峰烟:香炉峰上升起的烟气。
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清辉与灵气,日夕¹供文篇。
译文:是这月光与江山的灵气,给了他们创造文章的灵感。
注释:¹日夕:日夜。
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
我无二人才,孰(shú)¹来其间?
译文:我没有他们两人那么出色的才能,又为什么来到这里呢?
注释:¹孰为:为什么。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因高偶成句¹,俯仰愧江山。
译文:只是因为登上了高楼偶然间写下了些诗句,实在有愧如此优美的江山景色。
注释:¹偶成句:偶然间写下了些诗句。

  作者在首二句开篇谈到东晋诗人陶渊明,表明自己很喜欢陶渊明的作品,作者觉得陶渊明的文思高超玄妙。作者在第二、三句提到和白氏同期稍早的诗人韦应物,称赞其诗歌具有清新闲远的情调。陶氏和韦氏与江州(今江西九江、瑞昌等市县)都有着较深的联系。陶渊明是九江当地人,曾任江州祭酒和彭泽(隶属九江)县令。而韦应物曾担任过江州刺史,亦曾于诗中提及浔阳楼,曰:“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白氏登楼而追忆曾居于江州的前人,对他们的才情抒发强烈的赞扬和佩服。

  在前四句中,作者以一“爱”字来说明陶氏的作品对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又用一“怪”字来表达自己对韦氏的诗才感到很好奇。

  至第五、六句,作者的想法渐渐明朗开来,他在登楼之后,知道了为何二人之诗风令他“爱”与“怪”。此二句语言平实,内容简单,但却是承上启下之笔,既让人明白他提及陶韦二人,说“爱”与“怪”的目的,又引人欲观下文,想要了解作者在登上浔阳楼后。究竟是看到什么或感受到什么,让他“有以知其然”。

  在第七至第十句时话题一转,以优美的对偶句向众人展现出了江州辽远大气的美景。

  七、八两句中,“大江”对“匡山”,体现江州山水俱备;“寒”对“青”,清冷的触感与沉郁的色彩,体现出山水的气势;“见底”与“倚天”相对,下深及江底,上高耸入云天,体现江州山水的壮阔。在这两句的描写中,影像鲜明雄阔,色彩较重,更偏向于可感的视觉和触觉。而第九、十句则转向一种迷濛之中。“深夜”对“平旦”,江州无论晨昏日夜,皆有其独特的美景;“湓浦月”对“炉峰烟”,夜里月光洒在江水上,清晨的香炉峰云烟聚散,给人一种似实而幻,幽静淡雅的迷离感。此二句铺展出江州的柔美风光,与第前两句形成较为明显的对比:色彩一重一淡,感受一真一幻,笔锋一刚一柔。

  如此景观所包蕴的“清辉”与“灵气”日夜浸染着昔日的才子诗人,给予他们高玄的文思,清闲的诗情。诗至第十一、十二句,作者胸中已了然,正是这样的山水,赋予陶韦二人创作出令其“爱”和“怪”的作品。

  抒怀至此,似乎可告一段落。但作者显然意犹未尽。第十三、十四句所言,或许在说文才不如二人的同时,亦觉官才不如之,虽然对于他人来说,他的为官经历和诗作文笔皆可以证明白氏是有才之人,且丝毫不逊于陶韦,但白氏依然在前人才华前表达出了自谦。最后,他对自己写下此诗作了一番解释:“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自言这首诗是登高兴至而偶发之作。才情有限,无法将所见景物完美地表达,愧对江山美景。被贬谪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其内心有着不得志的苦闷。在“俯仰”一句中,或许亦有可能些微传达出其在政治上挫折顿郁,志不能抒,虽仍为官却愧对自己想要在其间施展抱负的天地江山。

  自古以来,登高望远往往能给文人骚客许多的感触或是情致。对于白居易来说亦然。诗题虽为《题浔阳楼》,实乃作者站在浔阳楼上饱览胜景。赞叹江州河山,并怀古抒情之作。登楼面对壮秀河山的白氏,在诗歌中一路笔锋飞扬,语句或直白或工巧,写景挥洒,抒情畅怀。使得全诗富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白居易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08月:第5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