岢岚地势横三汊,河朔城墉挂一箕。紫塞高连寒日短,黄榆落尽长年悲。
岢岚地势横三汊,河朔城墉挂一箕。紫塞高连寒日短,黄榆落尽长年悲。

lán--xiāogòng

lánshìhéngsānchàshuòchéngyōngguàsāigāoliánhánduǎnhuángluòjǐnzhǎngniánbēi

萧贡

萧贡

(?—1223)金京兆咸阳人,字真卿。世宗大定二十二年进士。补尚书省令史,执政以为能。累除翰林修撰,论时政五弊,言路四难,词意切至。历国子祭酒,兼太常少卿,与陈大任刊修《辽史》。官至户部尚书。好学,读书至老不倦。有《注史记》。 ▶ 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想见皇华过二京¹,壶浆²夹道万人迎。
译文:希望看见南宋使臣出使金朝,百姓们会用竹篮盛着饭,用瓦壶盛着酒浆来欢迎。
注释:¹二京:南宋使臣赴金,要经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东京(今河南开封)。²壶浆:古时百姓以壶盛浆慰劳义师。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
连昌宫¹里桃应在,华萼(è)²前鹊定惊。
译文:连昌宫华万楼的花木、鸟鹊也将以惊喜的心情迎候这两位大得人心的使者。
注释:¹连昌宫:唐宫名,高宗时置,在洛阳。²华萼楼:即花萼相辉楼。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但说帝心怜赤子¹,须知天意念苍生。
译文:假如皇上对人民有怜悯之心,上天也同情受苦的老百姓。
注释:¹赤子:百姓。苍生:百姓。
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lǚ)¹
译文:圣上你圣明如日,你应该知道愈是一次又一次地会盟讲和,愈是助长祸乱。
注释:¹长乱何须在屡盟:《诗经·巧言》:“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此诗首联出句“皇华”,意谓极大的光华。《诗经·小雅·皇皇者华》,序谓为君遣使臣之作,并云“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后来遂用“皇华”作使人或出使的典故,含有不辱使命之意。“二京”指北宋时的东京(今河南开封)和南京(今河南商丘),为南宋使者出使金朝的必经之路。下句的“壶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意谓用竹篮盛着饭,用瓦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和犒劳军队。这里借指欢迎南宋使臣。

  颔联出句的“连昌宫”系唐代宫殿,在洛阳。元稹乐府《连昌宫词》有“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这里借连昌宫、千叶桃代指北宋宫殿。对句的“华萼楼”,原是长安唐玄宗时 比如“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四句,此联承上所云使者过二京时,上万人夹道欢迎的情景,进一步拟想旧时宫殿的花木、鸟鹊也将以惊喜的心情迎候这两位大得人心的使者。

  颈、尾二联分别写到皇上对人民有怜悯之心、上天也同情受苦的老百姓,甚至称颂高宗为圣明君主,还说他的信义好象白日一样光明。这样一来,或许会被认为诗人在讨好帝王大臣,还可能怀疑她写此诗的目的是为报答“韩公”对她“父祖”的荐举之恩。如果这样看,那就是对诗人诗作的误解。诗人之所以发出“帝心怜赤子”、“天意念苍生”这样的议论,那是为了说明恢复宋朝的江山社稷,不只是人间的众望所归,也是上天的意愿所向。至于“圣君大信明如日”句,其旨绝非为了颂扬赵构,而是文学语言中的抑扬“辩证法”。尾联上下句的搭配,恰恰是对赵构妥协政策的讥讽和批评。“长乱”句典出《诗经·小雅·巧言》篇:“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意思是说假如不图恢复,愈是一次又一次地会盟讲和,愈是助长祸乱。对苟安妥协的南宋朝廷来说,这是一种逆耳的忠言。应该说此诗很有现实针对性,它比前面的五言和七言古诗更具有讽刺意味。因为宋高宗赵构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一不顾社稷江山;二不管父兄在金受苦受难,情愿向金人大量地进贡赔钱,他很爱听黄潜善、汪伯彦之劝和、说降的“巧言”,甚至不顾脸面地把金人作为叔叔看。如果不是一种强烈爱国情感的驱遣,女诗人怎么敢冒这种与皇帝唱反调,从而可能触犯龙颜的危险。

参考资料:
1、 宋师道.,四大才女之李清照: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11:第253~255页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二月¹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译文: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注释: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后来即于清明前一日为寒食。¹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贫居往往无烟火¹,不独明朝(zhāo)²为子推。
译文: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为了明天祭奠子推。
注释:¹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²明朝:明天。子推:介子推,春秋时人。介子推即与其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文公遍寻他不见,便焚山求索,结果被烧死。后人为纪念他,于寒食节日不举烟火。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经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生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匹配的应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的写出了“堪悲”。作者是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还暗含少食、无食的意味,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可悲了。

  诗中常常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景色,便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更有力量。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hánshí

mèngyúnqīng tángdài 

èryuèjiāngnánhuāmǎnzhī xiānghánshíyuǎnkānbēi 
pínwǎngwǎngyānhuǒ míngzhāowèituī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大梦谁先觉(jué)¹?平生²我自知。
译文:人生只不过是看起来真实一点的梦境,谁能够先看穿这个呢?我生平所为只有我自己知道啊!
注释:¹大梦谁先觉:大梦: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觉:这里谓觉醒之意。²平生:平素,往常。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¹
译文:春天我在茅草屋里睡足了觉,窗外的日光慢慢地移动。
注释:¹迟迟:徐缓貌。

  本诗出自《三国演义》,无任何正史记载。与其说是诸葛亮诗,不如说是罗贯中诗。《三国演义》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不愧为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罗贯中亦不愧为小说大家,从这首小诗就能看出端倪来。首先,从写作角度来说,此诗为诸葛亮的出场,做了大气盘旋的铺垫。那么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和场景氛围渲来说,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

  其次,此诗是为诸葛亮量身订做的,不仅十分符合诸葛亮的身份,而且一开始就为诸葛亮戴上了一顶智慧的帽子。说到这里了,就必须要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了。大梦,是道家对人生的一种诠释,在道思想中,梦既指混沌迷蒙的景象,又指人的感知与思想。“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来理解,意思就是在这乱世之中,人人迷茫,惊慌失措,但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其中的缘由一直只有我才知道啊。

  这里为什么是道教思想,而不是其他诸如佛教等教派的思想呢?明代小说家有一个通用的人物形象塑造定型,凡是智慧型的人物,都赋予道士身份,或者与道士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大家熟知的瓦岗寨军师徐茂功、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梁山的军师吴用及智慧人物公孙胜,等等。罗贯中塑造诸葛亮也是一样,仙风道骨,呼风唤雨。因此,诗的第一句,基本上就给诸葛亮在小说中的形象定了型。还有一点,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诗句的意思正好与此呼应。

  后两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字面上的意思是,我在草堂春睡已足,我都已经从美梦中醒来了,可窗外的太阳还在慢慢吞吞的移动。这句更深层的意思是表达诸葛亮虽然超然物外,遗世隐居,却从未放弃心怀天下、等待伯乐到来的雄心。用“日”来隐喻赏识自己的伯乐、未来的明主,用“日迟迟”形容明主的到来太慢了。实际上这是说给刘备听的,他在埋怨刘备来得太迟了。因为战乱年代,机会稍纵即逝,明主和贤臣相遇、相识、相知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也相当的宝贵。

  由此可见,罗贯中把这首诗放在此处、此时,何其高妙,简直是神来之笔。

  这首诗,仅从字面上看,前两句与后两句似乎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仔细玩味,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便活现出来了。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

参考资料:
1、 吕树坤《四大名著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1版,第7页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佳节清明桃李笑¹,野田荒冢(zhǒng)只生愁。
译文: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
注释:¹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雷惊天地龙蛇蛰(zhé)¹,雨足郊原草木柔。
译文: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注释:¹蛰:动物冬眠。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人乞祭(jì)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译文: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hāo)¹共一丘。
译文: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注释:¹蓬蒿:杂草。丘:指坟墓。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出句点题:“佳节清明”,似无新意;继而写景,“桃李”春风“野田荒垅”,意象格调迥异,再对举喜“笑”和悲“愁”,意境顿出。突兀的情感,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悚然。 “清明”对于“桃李”来说,自是“佳节”,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笑”呢?只是这“笑”越张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 “野田荒垅”似乎更适合于“清明”这个节日本身。累累埋骨,处处荒冢,忠奸贤愚冤怨节烈,统归于黄土,怎会不“生愁”呢?大地无言,只能却披衰败荒芜的外衣,由诗人、世人解读它的哀伤。 由此看来,首联起笔写景,淡定散阔,别有境界;感情平抑内敛,为下文的议论人生蓄势张本。

  颔联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雷惊天地龙蛇蛰”,写的是动物的活动。春雷震响,天地惊动,动物于冬眠中被惊醒,雷声告知它们春天已经到来,于是它们便纷纷走出蛰居之处,活跃于春的气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写的是植物的生长。春雨贵如油,是说春雨能像乳汁一样,让草木迅速生长。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发柔嫩了。

  以上两联写了桃李、荒冢、龙蛇、草木。颈联的两个典故,两种活法。“人乞祭余骄妾妇”说的是古代那个专靠到坟茔地里乞讨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饱食终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说的是拒官隐居虽被烧死亦不甘心妥协于社会的正直之士。一样人生,两种境界,不置可否的对比中,暗含着诗人对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与赞扬。

  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即便是活在当下,谁又辨贤愚?“知谁是”的反问中,浸透着诗人的满腔愤懑;以景做结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达。这种通达,是贬谪失意的心灰意懒,是不满现实的讽刺反击,是坚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这首诗的景物的描写、感情的抒发,无不得力于对比。不但桃花与荒冢有对比、齐人与介子推有贤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与人生的无味黯淡也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1、 (宋)谢枋得,(清)王相选注;胡忆肖等译评.《千家诗》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10:第188页

qīngmíng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jiājiéqīngmíngtáoxiào tiánhuāngzhǒngzhǐshēngchóu 
léijīngtiānlóngshézhé jiāoyuáncǎoróu 
rénjiāoqiè shìgānféngōnghóu 
xiánqiānzǎizhīshuíshì mǎnyǎnpénghāogòngqiū 
阿房废址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
阿房¹废址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
译文:在秦朝的废址,汉朝的荒丘上,己经不止一次的看见狐兔群游了。历史上的朝代在更迭兴亡,长安这座古都也一再易主。往日的繁华变成了一场梦,而今的宋朝不是正在步其后尘,留下千古恨愁吗!
注释:¹阿房:宫名。秦始皇营建。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wèi)¹东流。
译文:你看那夕阳的余辉洒在古原头上,呈现出一片即将消亡的金黄;塞北的雁群一路哀鸣着开始向南飞去;浩荡的渭河水,依然向东奔流滔滔不息,满目都充盈着晚秋的凄清冷寞和肃杀之气。
注释:¹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这首词吊古伤今,表现了身处偏安局面,不胜今昔之感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写起,阿房废址,汉代荒丘,成了狐兔群游之所。昔日豪华,已成春梦。抚今追昔,不胜悲愁。

  下片着重抒情。眼前景象,悠然往事,惟见塞雁南来,渭水东流。黄昏时候,益觉伤感。全词工丽哀婉,情韵悠长。这是康词中较为突出的一首。

zhōngqínglìng··zhǎngān怀huái--kāngzhī

āfángfèizhǐhànhuāngqiūyòuqúnyóuháohuájǐnchéngchūnmèngliúxiàjīnchóu

jūnshàngyuántóulèinánshōuyáng西xiàsāiyànnánfēiwèishuǐdōng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