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人作计鱼千里,知命无忧鸟一天。碧落云深堪避世,九华烟暖可忘年。
随人作计鱼千里,知命无忧鸟一天。碧落云深堪避世,九华烟暖可忘年。
平章万有归玄览,收拾方心入大圆。上界真人自官府,不妨聊作橘中仙。
平章万有归玄览,收拾方心入大圆。上界真人自官府,不妨聊作橘中仙。

zhàngshìshànshīduófèngèrshǒuèr--duó

suírénzuòqiānzhīmìngyōuniǎotiānluòyúnshēnkānshìjiǔhuáyānnuǎnwàngnián

píngzhāngwànyǒuguīxuánlǎnshōushífāngxīnyuánshàngjièzhēnrénguānfángliáozuòzhōngxiān

路铎

路铎

(?—1214)冀州人,字宣叔。路伯达子。章宗时,为左三部司正,上书言事,召见便殿,迁右拾遗。累官景州刺史。后为孟州防御使。蒙古兵破城,投沁水死。 ▶ 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xiǎn)¹碑题字。
译文:从马头上望去,是一片连绵不断的青山,昔日的繁华,想不到零落凋残到这个地步。年深日久,碑石上已长满了藓苔,题字什么都要仔细地辨认。
注释:¹藓:苔鲜。
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
休寻折戟(jǐ)¹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²下,过新丰³猎骑
译文:不要去寻找折断的剑戟去说当年的事,只不过泛起一点人皆有的悲秋情绪而已。西斜的太阳照在十三陵下,谁敢说清王朝的新丰猎骑,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也要零落殆尽的么。
注释:¹折戟:所谓“折戟”就是断戟被沉没在沙里,指惨败。²十三陵:北京市昌平天寿山一带之明陵,为十三座皇陵,清代那里有围场。³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汉初刘邦兴建,迁家乡父老于此。⁴猎骑:代指打猎者的坐骑,代指猎人。

  这是一首描写秋猎的词,词中所描绘的是在北京十三陵地区的行猎。

  上片着重写景,景中已透露了凄怆之情。“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停马且住,看到眼前一望无垠的青山,连绵成无尽的屏障,在这里的天地间,繁华显得微不足道,这份苍茫深入人心。 “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面对眼前这份萧索冷清的景象,看着被枯草掩埋的石碑,容若心中感慨万千。被苔藓覆盖了的石碑上,还可以模糊地辨认出之前所刻下的碑文,时光就是这样无情,人们还以为将真实留在石碑上就可以万古长存,其实在时光面前,任何东西都是脆弱、不堪一击的。想到此,容若便心生悲凉。自己的生命也不过是白驹过隙,匆匆几十年犹如流星划过,很快就没了。词人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整日陪在皇帝身边,做些并不情愿的工作,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够到头啊。

  下片侧重抒情。不过此中笔触多不在打猎的本身,而是写猎场的景观和感受,其中不乏悲怆之音,感伤之意。所以他才会无奈地写道:“休寻向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在这里大概是指古往今来的兴衰往事,正如一开始所言的那样,不要寻思那古往今来兴亡之事,就是眼前的秋色便已令人生悲添慨了。容若看到这迟暮的秋日,想起之前的种种,心中难以言说,故而只能在结尾草草地写上一笔“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作罢。这就是容若狩猎的心情,这个男人随时随地都会有所感悟,写入词里,以供后人唏嘘感叹。

  这首词笔力苍劲,虽然是哀叹往事之词,可是字里行间并不缺乏刚劲,刚力与阴柔结合得十分巧妙,相得益彰。尤其是结处二句,所绘情景形成强烈对比,颇含兴亡之感和轮回之叹。

hǎoshìjìn··shǒuwàngqīngshān--lánxìng

shǒuwàngqīngshānlíngluòfánhuázàixiàngduànyānshuāicǎorènxiǎnbēi

xiūxúnzhéhuàdāngniánzhǐbēiqiūlèixiéshísānlíngxiàguòxīnfēngliè

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
¹坐金张²馆,繁阴昼不开。
译文:秋色阴霾,秋雨绵绵,整天独坐在玉真公主的别墅里面。
注释:¹秋:一作“愁”。²金张:汉宣帝时,金日磾和张安世并为显宦,后世以“金张”喻贵族。
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
空烟迷雨色,萧飒(sà)望中来。
译文:大雨激起水雾,空蒙一片,天地都是萧瑟的景象。
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
(yì)¹昏垫²苦,沉沉忧恨催。
译文:整天昏昏欲睡,时时忧恨交集。
注释:¹翳翳:光线暗弱貌。²昏垫:迷惘。
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译文:拿什么来排解秋雨天呢?且把手中的酒杯酌满白酒,把酒浇愁愁更愁。
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
吟咏思管乐¹,此人已成灰。
译文:作诗吟颂古时候管仲与乐毅的故事,这已经只是故事,此辈人早已经死去,现在哪里可寻?
注释:¹管乐:管仲与乐毅的并称。两人分别为春秋时齐国名相,战国时燕国名将。
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
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
译文:独自饮酒,独自勉励,要自强不息,可是谁还会珍惜能够经营天下的优秀人才呢?
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
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¹
译文:我现在为张公子您弹着宝剑唱一首歌谣:“长剑长剑回去吧!吃饭没有鱼。长剑长剑回去吧!出门没有车。长剑长剑回去吧!没有钱养我家。”这终南山没有鱼吃啊,日子怎么过?
注释:¹“弹剑”二句:用孟尝君门客冯谖弹铗事。《史记·孟尝君列传》:战国时士人冯谖闻孟尝君好客,前往见之,孟尝君置其传舍。居有顷,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手,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
苦雨思白日,浮云何由卷。
苦雨思白日,浮云何由卷。
译文:整天下雨,何人可将浮云席卷?何时可见阳天?
稷契和天人,阴阳乃骄蹇。
(jì)契和天人,阴阳乃骄蹇(jiǎn)
译文:庄稼应与天人和契,阴阳谐调,不应该如现在这样久阴不阳。
秋霖剧倒井,昏雾横绝巘。
秋霖(lín)剧倒井,昏雾横绝巘(yǎn)
译文:秋天了,秋雨还仿佛井水倒灌一样地下,满山满壑都是水雾蒙蒙。
欲往咫尺途,遂成山川限。
欲往咫尺途,遂成山川限。
译文:原来是咫尺之途。现在因为川水阻隔而成天堑。
潈潈奔溜闻,浩浩惊波转。
(zōng)潈奔溜闻,浩浩惊波转。
译文:小溪汇流成大河。浪涛滚滚惊山川。
泥沙塞中途,牛马不可辨。
泥沙塞中途,牛马不可辨。
译文:泥石流铺天盖地。道路中断。对岸的牛马不辨形状。
饥从漂母食,闲缀羽陵简。
饥从漂母¹食,闲缀(zhuì)羽陵简。
译文:食品基本都是邻居的洗衣的老妇女供给,闲来无事就收拾阅读书简。
注释:¹漂母:漂洗衣物的老妇。《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后遂用为典实。
园家逢秋蔬,藜藿不满眼。
园家逢秋蔬,藜(lí)(huò)¹不满眼。
译文:菜园里的蔬菜长的稀稀拉拉的。
注释:¹藜藿:野菜。
蟏蛸结思幽,蟋蟀伤褊浅。
(xiāo)(shāo)¹结思幽,蟋蟀伤褊浅。
译文:蜘蛛到处布网,蟋蟀声声急噪憋屈。
注释:¹蟏蛸:小蜘蛛。
厨灶无青烟,刀机生绿藓。
厨灶无青烟,刀机生绿藓(xiǎn)
译文:厨房许久已经没有生火,砧板刀柄都长满了绿毛霉菌。
投箸解鹔鹴,换酒醉北堂。
投箸(zhù)解鹔(sù)(shuāng),换酒醉北堂。
译文:扔下筷子,解开鹔鹴拿去卖了,换酒回来北窗下痛饮大醉。
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
丹徒布衣¹者,慷慨未可量。
译文:知道丹徒的刘穆之吗?有朝一日,青云直上,不可限量。
注释:¹丹徒布衣:指南朝宋刘穆之。《南史·刘穆之传》:穆之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丹徒),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后以指贫困未遇之士。
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
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
译文:也许有一天,我将用黄金的果盘,盛满槟榔,让你吃个痛快。
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
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
译文:我现在来求官,等我功成名就,我将拂衣而去,云游五湖四海三山。
此诗是李白三十岁时第一次入长安干谒时所作。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李白到长安,本拟通过张说、张垍父子引荐见玄宗以受重用,施展抱负,不意遭张氏父子冷遇,将他置于终南山下的“玉真公主别馆”,又遇淫雨连绵,生活艰难。诗人有受愚弄之感,故作此二首诗以抒其愤。

zhēngōngzhǔbiéguǎnzèngwèiwèizhāngqīngèrshǒu--bái

qiūzuòjīnzhāngguǎnfányīnzhòukāi

kōngyānxiāowàngzhōnglái

hūndiànchénchényōuhèncuī

qīngqiūwèibáijiǔyíngbēi

yínyǒngguǎnrénchénghuī

zhuóliáomiǎnshuíguìjīnglúncái

dànjiànxiègōngziliángāi

báiyúnyóujuǎn

tiānrényīnyángnǎijiāojiǎn

qiūlíndàojǐnghūnhéngjuéyǎn

wǎngzhǐchǐsuìchéngshānchuānxiàn

zongzongbēnliūwénhàohàojīngzhuǎn

shāsāizhōngniúbiàn

cóngpiàoshíxiánzhuìlíngjiǎn

yuánjiāféngqiūshūhuòmǎnyǎn

xiāoshāojiéyōushuàishāngbiǎnqiǎn

chúzàoqīngyāndāoshēng绿xiǎn

tóuzhùjiěshuānghuànjiǔzuìběitáng

dānzhěkāngkǎiwèiliàng

shíhuángjīnpánjiànbīnláng

gōngchéngyáocāngzhōubàng

家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家在 一作:妾本;又将 一作:衔将)
家在钱塘江¹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管(chuāng)一阵黄昏雨²。(家在 一作:妾本;又将 一作:衔将)
译文:我的家就在繁华的钱塘江畔,花开花落,任凭岁月流逝。而今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带走了,在这黄昏时节,纱管外下起了一阵潇潇细雨。
注释:¹钱塘江:古称浙,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²黄梅雨:黄昏时的雨。此指绵绵细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望断云行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 (春浦 一作:南浦)
斜插犀(xī)¹云半吐。檀(tán)²清歌,唱彻黄金缕³。望断云行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pǔ)
译文:我把犀梳斜插在头上,让头发半垂鬓边,敲响檀板,唱清丽的歌曲。抬眼望高空白云,不知它漂泊何处,梦醒后只见皎洁的明月从春江江畔冉冉升起。
注释:¹犀梳:犀牛角做成的梳子。²檀板:即拍板。³黄金缕:《黄金缕》,即《蝶恋花》调的别名,以冯延巳《蝶恋花》词中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而得名。⁴云行:指情人。⁵春浦:春天的水边渡口。

  这是一首记梦的词,内容是写男女恋情。词人在梦中遇见一位家住钱塘的歌伎为他唱歌,他意有所恋,梦醒后写了这首词。

  关于这首词的故事有两则传说。张耒的《柯山集》四十四:“司马槱,陕人……,制举中第,调关中第一幕官。行次里中,一日昼寐,恍惚间见一美妇人,衣裳甚古。入幌中执板歌曰:‘家在……黄昏雨。’歌阕而去。槱因续成一曲:‘斜插……生春浦。’后易杭州幕官。或云其官舍下乃苏小墓,而槱竟卒于官。”

  又据何薳《春渚纪闻》卷七:“司马才仲初在洛下,昼寝,梦一美姝牵帷而歌曰:‘妾本钱塘……黄昏雨。’才仲爱其词,因询曲名,云是《黄金缕》。且曰:‘后日相见于钱塘江上。’及才仲以东坡先生荐,应制举中第,遂为钱塘幕官。其廨舍后,唐(按:应为南朝齐)苏小墓在焉。时秦少章(秦观)为钱塘尉,为续其词后云:‘斜插……生春浦。’不逾年而才仲得疾,所乘画水舆舣泊河塘。柁工遽见才仲携一丽人登舟,即前声喏,继而火起舟尾。狼忙走报,家已恸哭矣。”

  两则传说情节虽有出入,但有一个共同点,即美女所唱乃这首词上片,而这唱歌美女就是南齐名妓苏小小的鬼魂。传说虽然荒唐无稽,但事出有因。揆诸情理,司马槱既在钱塘为官,或与歌伎相恋也是可能的。别后相思,形诸梦寐,乃托梦境以寄相思。而好事者附会其事,编造情节,也有可能。不论怎样,这首词当为司马槱所作无疑。

  上片词既是梦中女子所唱,故以女人口吻来写。首句写女人自报住址。钱塘在宋代已是“参差十万人家”的繁华都会,“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柳永《望海潮》),歌楼舞榭,自不待言。接着这位女子介绍她的生活和心情。“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一年一度,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几度春秋。花开花落,本自无情,而逝水年华,未免有恨。这已暗示了一位歌伎的心情。自叹“今年欢笑忽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怨花开落,实是自怨。“荣衰花是寻常事,转为韶光恨不禁。”(袁枚《落花》)花“不管年华度”,女子自己却不能不管。但要管却又管不了。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最恼人的还是燕子。它在黄昏细雨中飞来飞去,将落花春泥一起衔上雕梁。就在燕子衔来衔去中,春天竟偷偷地溜走了,似乎是被燕子衔走了。更何况细雨迷朦,黄昏黯淡,这凄迷的景色,更加深了这位歌女凄清愁苦的情绪。上片以景结情,情境深化,刻画了这位歌女“惆怅年华暗度”的微妙心理。

  下片作者以自己的口气写与这位女子的相见和别后相思。先写女子美丽的形象,半月形的犀牛角梳斜插在乌黑如云的鬓边,好象一钩弯弯的明月从乌云中半吐出来一样,美丽极了。词人虽只写了这女子的犀梳云鬓,没有写她的容貌,但部分可代整体,从犀梳鬓如云吐新月之美,通过读者的审美联想可以推想她的容貌之美。这女子不仅以她容貌之美使词人怜爱,更以她动人的歌声使人倾倒。“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她轻敲檀板,缓转珠喉,“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李煜《一斛珠》)她唱的曲名《黄金缕》。《黄金缕》,即《鹊踏枝》调的别名,又名《蝶恋花》、《凤栖梧》。据《词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冯延巳词有‘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可见《黄金缕》这个曲调本来自唐教坊,只不过当时名《鹊踏枝》,到南唐因冯延巳词而得今名。女子的歌声给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词写至此,一个色艺俱佳的歌妓形象已活生生地站在读者面前了。正当词人情绪达到高潮时,突然转折:“望断行云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女子的形象突然消失了。“行云”,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典故,再次点明她的歌妓身份。丽人芳踪已杳,无处追寻。惟有一轮明月渐渐从春浦升起,一切都成梦幻,令人低回宛转,不胜惆怅。据《云斋广录》卷七载:“司马槱赴阙调官,得馀杭幕客,拏舟东下,及过钱塘,因忆曩昔梦中美人,自谓‘妾本钱塘江上住’。今至于此,何所问耗,君意凄恻,乃为词以思之,调寄《河传》。君讴之数四,意颇不怿。”词中有“芳草梦惊,人忆高唐惆怅。感离索,甚情况。……人去雁回,千里风云相望。倚江楼,倍凄怆。”这首词意可以与《黄金缕》互为补充。《黄金缕》的故事如果排除这些荒诞情节,还是有一定的事实根据的。并且这种恋情对词人有长期的深远的影响。

渐斜阳、淡淡下平堤,塔影浸微澜。问秋坟何处?荒亭叶瘦,废碣苔斑。一片零钟碎梵,飘出旧禅关。杳杳松林外,添做萧寒。
渐斜阳、淡淡下平堤¹,塔影²浸微澜。问秋坟何处?荒亭叶瘦,废碣(jié)苔斑³。一片零钟碎梵(fàn),飘出旧禅关。杳杳松林外,添做萧寒。
译文:淡淡的斜阳渐渐沿平堤落下,玉塔的影子浸入湖水微微漾起的波澜。试问朝云的坟墓今在何处?眼前是那荒芜的古亭,零落的枯叶,残破的石碑上已经霉苔斑斑。一片零落的钟鼓与念诵声传来,出自那朝云旧日修行过的僧寺禅关。声音直飘到远远的松林外,与山林添上几分萧瑟和凄寒。
注释:甘州:即“八声甘州”。朝云墓:在广东惠州丰湖孤山,丰湖在惠州城西,亦名西湖。朝云:苏轼《朝云墓志》:“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朝云十二岁事苏轼,伴随二十三年。苏轼贬官惠州,侍妾皆散去,独朝云相依。¹平隄:东坡谪居惠州时曾助筑堤岸,当地亦名之苏堤。²塔影:指泗州塔,当时名大圣塔。³废碣苔斑:朝云坟经伊秉绶任太守时重修,为嘉庆年间,今又碣石苔侵,呈破败状,故云“废碣苔斑”。⁴琴钟碎梵:从寺庙中传出断续的禅唱和钟鼓声。萧条状貌的补笔。⁵禅关:宋时此间有栖霞寺,久湮。此指附近寺院。
须信竹根长卧,胜丹成远去,海上三山。只一抔香冢,占断小林峦。似家乡、水仙祠庙,有西湖为镜照华鬘。休肠断,玉妃烟雨,谪堕人间。
须信竹根长卧¹,胜丹成远去,海上三山。只一抔²香冢(zhǒng),占断小林峦³。似家乡、水仙祠庙,有西湖为镜照华鬘(mán)。休肠断,玉妃烟雨,谪堕人间
译文:朝云啊,你应该相信,在这竹根之下长眠,胜似仙丹炼成,高步仙山。只这一抔净土香坟,就占尽了小小山林的风光无限。这里正像是你家乡的水仙祠庙,又有平波如镜的西湖为你照影,梳理华发。东坡先生也不必为如玉妃般美丽的朝云,谪居人间而伤心肠断了。
注释:¹竹根长卧:用苏轼《悼朝云诗》:“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句。²一抔:一捧土,土丘。指朝云墓。³峦:山冈。⁴“似家乡”句:杭州有水仙祠庙,在苏堤第四桥畔。⁵“休肠断”二句:仍用东坡诗句,《花落复次前韵》有“玉妃谪堕烟雨村,先生作诗与招魂”句。

  陈澧以经学名世,亦精究于诗词文章。所作《忆江南馆词》仅有词二十五首,然篇篇是精品,夏承焘先生推崇说:“罗浮海澨看奇彩,落落青天廿五峰。”(《瞿髯论词绝句》)其词绰有雅音,颇得风骚之旨,在晚清诸词家中独树一帜。谭献以为陈澧“粹然大儒,不废藻咏,填词朗诣,洋洋乎会于风雅,乃使绮靡奋厉两宗,废然知反”(《箧中词续》),论家目为确评。

  这首《甘州》词是词人凭吊惠州朝云墓址时写的。惠州,在广东。朝云,苏轼爱妾,“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苏轼《朝云墓志铭》)。宋绍圣年间,苏轼贬官惠州,诸妾皆散去,独朝云相伴谪居。绍圣二年七月,朝云不幸患瘟疫去世,卒年三十四岁。苏轼至为悲痛,据她的遗嘱,安葬她在城西丰湖边的山脚下。朝云是一位善良、美丽、聪明、有灵气的女性,她与苏轼在惠州留下了许多美好动人的传说,她的墓也成为惠州一处胜迹,“每岁清明,倾城士女,酹酒罗拜”。词人是邻邑番禺人,曾多次参拜惠州苏轼、朝云的遗迹,凭吊徘徊,不胜动情。词记写了其中一次的情形。

  上阕写朝云“秋坟”的荒落景象,带一缕淡淡的伤感情绪。开始以“渐”字领起,摹写丰湖黄昏日落的大背景。一轮斜阳,一抹平展展的长堤,画面线条疏落横斜,空间立体感极强,展示了秋郊湖天的空阔视野,与唐人诗“长河落日圆”有相似的意境。再首腹夹以“渐”,“下”两字,又写出了时间的流动感,凝结的画面缓缓活动起来:夕阳西坠,与平堤相近、相切,进而相交。“淡淡”形容在时空间的交叉点中,斜阳余晖淡褪收敛,色彩转为柔和。由于日脚渐下平堤,只见堤边塔影也慢慢伸长,慢慢映入微泛涟漪的湖面。用“浸”字勾勒影斜入水,情态绝妙。“塔影”指朝云墓塔的日影,苏轼《悼朝云并引》云:“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置大圣塔。”不动声色中,视线由落日移入丰湖,又移近湖边墓地。斜阳、淡晖、平堤、湖水、墓塔种种景物,构成了一组完整的苍凉寂落的荒野景象,隐现着词人怅惘伫望的神色。接下“问秋坟何处”,侧面点出寻访朝云墓地的词人行踪。“秋坟”既喻明时令,又引人联想起李贺《秋来》诗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墓地的幽邃悄怆气氛隔纸而生。因“问”而正面推显“秋坟”荒落景象:“荒亭叶瘦,废碣苔斑。”叶瘦言秋风肃杀,亭荒言地点幽僻,故墓碑废坍,苍苔侵蚀,斑痕累累。据载:朝云墓前有宋时附近寺僧纪念她而筑的六如亭;清嘉庆年间,伊秉绶又将墓重新修葺,并为之立碑,上书“苏东坡先生侍妾子霞王夫人之墓”。时过境迁,词人重来已非昔比,俨然古迹。两句以景作答,独立凭吊,抚碑感慨,悄寂生哀的凝重心情由景托出。“一片零钟碎梵,飘出旧禅关”,宕开一笔写声响,视线循声由近移远,空中传声,另起一种清虚杳渺的意境。“钟”“梵”指寺院内的晚钟和僧徒诵念佛经的声响。“禅关”,寺院山门。朝云墓正后方是一片大松林,左右两边都是佛寺,距离墓地只两里左右。词人在肃穆吊念中,隐隐约约听到松风送来一阵阵从不远处寺院高墙传出的晚祷钟声和轻唱,寻声遥望,神思荡远。“旧禅关”的“旧”字,有深意,朝云信佛,念偈辞世,旧日之寺犹在,而香魂已逝,独宿抔土,长与零钟碎梵为伴,令人怅然。结语跌出“杳杳松林外,添作霜寒”,写因怅望而体察到的秋天季节感受,寒意暗起。“霜寒”与首句“斜阳”首尾呼应,重重渲染了秋晚的萧瑟氛围。

  下阕转发议论,与朝云娓娓对语,主旨即序文所云。在慰解和劝挽朝云的同时,表现了词人的一种人生信念。劝慰分三层来写,节节递进,层层转深,情辞恳切,至为感人。“须信”三句是第一层。“须信”,说服语,语气亲切诚挚。务须相信什么呢?人间远胜仙山!但词人换以艺术形象来表达这一高深的哲理,无枯燥说理之闷,有艺术审美之韵。长卧竹根,清静又安稳,高雅又淡远,这环境与冰肌玉骨、聪灵澹泊的朝云正相般配,胜于去那飘渺微茫的海上三山做神仙。“三山”,仙山蓬莱、方丈、瀛洲的总称。“竹根长卧”,从苏轼《悼朝云》诗“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中拈出。“丹成远去,海上三山”,融改苏轼《朝云诗》语,即小序所引者,苏轼诗是称赞朝云到惠州后也操起了“经卷药炉新活计”,与他一样潜研道家长生术,夸她炼丹成后定将升仙,不再作凡人妻妾。这儿,词巧用苏轼诗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妥贴无隔,蕴意丰厚,对朝云来说也更为熟悉亲近;笔底还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词)的热爱人间之执着。第二层是“只一抔香冢,占断小林峦”二句,说朝云墓占尽小山林风光,乐趣无穷。“一抔”,犹一掬,形容墓丘小小。朝云墓的地点很幽静,四周是肃静的松林,墓后有山溪瀑布流入湖中。有幸远避尘嚣,独享如此风光,不胜舒畅惬意,朝云自然快慰。第三层“似家乡、水仙祠庙,有西湖、为镜照华鬘”,进一步用款款乡情叩动朝云心弦。“家乡”,指朝云的故乡杭州。“水仙祠庙”,杭州西湖苏堤旧有水仙王庙。本来吴人呼伍子胥祠为水仙王庙,后世转呼龙王庙,后又误以水仙为女神(见《西湖志纂》)。词似指丰湖边有朝云祠庙。“西湖”,指丰湖,丰湖位城西,又名西湖。词意思说:丰湖景色有如杭州西湖,湖边有水仙庙,湖水也清澈美丽,可照影梳发,朝云每日临水梳妆,犹如回到了家乡。一个“似”字,融消了异乡异客的孤独感,添生出一股故土难舍的眷恋情思。三层议论,直注而下,理、情、景俱出,风神摇曳,在说理的同时写景抒情,给人以深刻的审美感受,内中寓含着词人对故乡山水的深厚感情。下阕经过三层八句的充分蓄势,词意饱足,于是水到渠成地结出最后一拍:“休肠断,玉妃烟雨,谪堕人间。”“玉妃”云云,出自苏轼《花落复次前韵》诗:“玉妃谪堕烟雨村,先生作诗与招魂。”玉妃本指太真妃杨玉环,诗喻梅花;词又用以象征朝云,借花落暗示人殒,言魂魄归卧丰湖,不须伤心断肠。咏意又重合于序文之旨。玉妃喻象双关重叠,有月下白梅的淡雅迷茫,又有白衣仙女的幽美飘渺,在一片空灵出尘的仙气花香中,朝云的形象得到了高度的净化和升华,词人热爱人间、山水的情怀和豁达的胸襟也随之露白。填词结句,有以动荡见奇,有以迷离称隽,这首词奇隽兼美,是为大家佳制。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
野寺(sì)¹²晴树³,山亭过晚霞(xiá)
译文:山野中的寺庙把晴空下的树林分开了,山亭好似穿行在晚霞之间。
注释:¹野寺:山野中的寺庙。²分:分开。³晴树:晴空下的树林。这句是说寺庙在树林中间,把林子分开了。⁴过:飘掠,飘过。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¹
译文:幽静的山野春色深深,没有游人欣赏;漫行其中只见松花飘落。
注释:¹松花:又叫松黄,指马尾松开的球形或卵圆形花。

  此诗吟咏山野春景,描绘了一幅美丽、清幽的春天日暮的山景图。前两句描写黄昏时刻山野的艳丽景色:山野之中的寺庙为绿树所簇拥,晚霞飘过山亭;后两句写山野之幽静:正是美丽春天却没有游人来欣赏,一路上只有松花在不停地飘落。全诗共四句,句句写景,一、三句静,二、四句寓动于静而愈显其静,手法新巧别致,描写精妙。

  “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描写黄昏时刻山野的艳丽景色。“野寺分晴树”摆出两样事物:野寺与晴树。前者说明地处荒僻,人迹罕至;后者说明天朗气清,春天的树翠油油的,一派生机。在它们中间用了一个“分”字,好像是把彼此分隔开了。孟浩然有“绿树村边合”(《过故人庄》)句。这“分”与“合”恰相反,而其意却是说绿树拥着野寺;或是说绿树将村庄包围了起来,都表明树多。次句也是两样事物:山亭与晚霞。这里用了一个“过”字,山亭似徐徐穿行在晚霞之间,赋予山亭以某种生命,化静为动点活境界,平添情趣。这两句的景色有淡素,有明媚,也有艳丽;但总的还是淡素较多。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两句写山野之幽静,没有游人欣赏。转写到人事,点明无客人来,只有诗人自己,漫行在山间小路上,只见松花飘落,一片静谧,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春深无客到”这句应首句的“野寺”,与上面的自然色彩是谐调的。它也与首句一样写静。不见人影,不闻喧哗,写静而无板涩之嫌、沉闷之弊,却在总体静谧的意境中嵌入“深”“到”二字,又微微地点缀了某些动态、生机,活跃了画面。“一路落松花”,此句点明是“山行”,又是化静为动,落笔呈象,且又入声。

  全诗不以强烈的对比、映衬来强化画境,而是细细地轻挑漫拨,来传送寂静中的些微动态,描写精妙。同时在描写中又特别注意色调的变幻:绿色的树林、红色的晚霞以及铺满地面的松花,在静而动的山间画图中又染上了鲜明的色彩。此诗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闲自得的乐趣,表达了诗人独自山行时趋尘脱俗的感觉。四句诗,句句写景,一、三静,二、四寓动于静而愈显其静,手法新巧别致,作者越是丝毫不露声色,愈见出“无客到”的山行道上这位“客”的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的情怀。王士祯称其五言诗“有风人之旨,其章法之妙,如天衣无缝”(《池北偶谈》),由此诗来看并非过誉。

参考资料:
1、 艾治平著,历代绝句精华全解,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01,第299页

shānxíng--shīrùnzhāng

fēnqíngshùshāntíngguòwǎnxiá

chūnshēndàoluòsōng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