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角边城暮,关河古塞秋。渊明方止酒,王粲亦登楼。
鼓角边城暮,关河古塞秋。渊明方止酒,王粲亦登楼。
摇荡伤残岁,栖迟忆故丘。乾坤尚倾仄,吾敢叹淹留。
摇荡伤残岁,栖迟忆故丘。乾坤尚倾仄,吾敢叹淹留。

qiūxìng--gāoshìtán

jiǎobiānchéngguānsāiqiūyuānmíngfāngzhǐjiǔwángcàndēnglóu

yáodàngshāngcánsuìchíqiūgānkūnshàngqīnggǎntànyānliú

高士谈

高士谈

(?—1146)金燕人,字子文,一字季默。任宋为忻州户曹。入金授翰林直学士。熙宗皇统初,以宇文虚中案牵连被害。有《蒙城集》。 ▶ 3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昔闻湘水碧如染¹,今闻湘水胭脂痕²
译文:从前听人赞美湘江的流水,明净秀丽有如碧绿的绸缎;现在听说江水已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注释:湘灵:湘水的女神。¹碧如染:湘水碧得像用颜料染出来似的。²脂胭痕:像抹过胭脂一样显出红色。胭脂:比喻鲜血,水呈红色,有血流成河的意思,说明死难者的众多和惨烈。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¹月窥²³云。
译文:湘灵听到红军胜利的喜讯,拭净泪水忙上楼梳妆打扮;满面春风尽情地唱呀跳呀,朝着东方的红霞引颈探看。
注释:¹皎、皓:都是洁白的意思。²窥:看。³彤:红色。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高丘¹寂寞竦(sǒng)中夜²,芳荃(quán)³零落无余春
译文:国统区里死一样冷静沉寂,白色恐怖就像是黑夜漫漫;革命志士如花木横遭摧折,早就没有了春意只有严寒。
注释:¹高丘:战国时楚国的山名。这里用来指祖国。²竦中夜:在夜半感到冷气逼人。竦,担心,害怕。³芳荃:一种香草。自楚辞后,诗人常以它喻君子。此处当喻革命者。⁴无余春:残剩的春光。这一句是说春天已经过去,芳荃零落无余。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鼓完瑶(yáo)(sè)¹人不闻,太平成象盈²秋门³
译文:祝大捷红色区城锣鼓喧天,国统区故作不闻只顾酒酣;南京小朝廷一片自吹自擂,正把自欺欺人的老调重弹。
注释:¹瑶瑟:精美的瑟,瑟是一种乐器。²盈:充满了。³秋门:古都洛阳的西门。这里是用来指国民政府南京。

  湘灵是神话中的湘水之神,屈原曾以《湘夫人》为题写过她们。这时的鲁迅,同当年的屈原有相似的悲愤心情,这时的中国也同当年楚国一样的黑暗和腐败,因此,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诗歌大多跟《离骚》同调。如《送O.E.君携兰归国》中的“椒焚桂折佳人老”,《无题》中的“花树已萧森”,此诗中的“芳荃零落”等,都可看出鲁迅对屈原的学习与借鉴。

  这首诗的正面是写“秋象”,全诗都笼罩在一派秋色的肃杀的氛围中,这正是中国那时一片政治氛围的象征。首句:“昔闻湘水碧如染”,暗点一个“秋”字,但“昔”时的秋是美丽的;接着,诗人不避重,用了“今闻湘水”一语,一个“闻”字把今、昔紧紧联系起来,作了鲜明对比:富有诗情画意的“碧如染”,一变而为触目惊心的“胭脂痕”。这一巨变,不仅震惊,连作为神的湘灵也没有想到。她照常梳妆打扮,妆成临水而照,才发现湘水已经变色。“皎如皓月窥彤云”,一个“窥”字写出了湘灵惊骇的神态,她简直不敢正视那惨烈的情景。这句诗意,可能取意于刘安评《离骚》的话:“嚼然泥而不滓”。作者鲁迅在这里除了写湘灵的神貌,还在于说明:阴云不能毁损皓月的皎洁,比喻革命者的精神是摧毁不了的。“芳荃零落无余春”,比喻革命力量被摧残殆尽,社会了无生气。颈联既是湘灵皎瑟歌唱的内容,也是作者鲁迅真情实感的写照。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写道:“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中,……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上述两句诗的最切实的注释。“皎完瑶瑟人不闻”,比喻由于军阀的禁锢和封锁,人们难以知道生活中发生的悲惨事实。“太平成象盈秋门”,末句明写出“秋”字,与首句的暗点遥遥呼应。

  全诗爱憎分明,对比强烈。激荡的湘水与寂寞的高丘,鲜艳的红云与漆黑的寒夜,皎美的湘灵与零落的芳荃,互相反衬,层层加深。这首诗的格调,尤其是前四句描绘和歌颂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那种明快和优美的境界,在鲁迅诗作中是比较特殊的。

参考资料:
1、 吴传玖.鲁迅诗释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60-63页
2、 张盛如 康锦屏.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931-932页
物情良可见,人事不胜悲。
物情良可见,人事不胜悲。
莫恃朝荣好,君看暮落时。
莫恃(shì)¹朝荣好,君看暮(mù)²落时。
注释:¹恃:依赖,仗着。²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刘庭琦这一首有名的五绝,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木槿树题武进文明府厅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yǒng槿jǐnshùjìnwénmíngtīng--liútíng

qíngliángjiànrénshìshèngbēi

shìcháorónghǎojūnkànluòshí

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
¹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
译文:瀑布与平常的溪流不同,它是从大山高处倾泻而下,卓尔不群。
注释:¹迥:差别大。
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译文:从大山高处倾泻而下的时候何等气势,流入大海时不知是否能保持自己的清直不污。
势斗蛟龙恶,声吹雨雹粗。
势斗蛟龙恶,声吹雨雹¹粗。
译文:那气势仿佛蛟龙恶斗,发出的隆隆的粗响声好似下冰雹。
注释:¹雨雹:下冰雹。
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
晚来云一色¹,诗句自成图。
译文:晚间瀑布飞流直下与晚霞流云相接的辽阔壮观景象,真是如诗如歌,自然如画。
注释:¹云一色:云水一色。

--fànzhòngyān

jiǒngzhòngliúyuángāogèng

xiàshānyóuzhízàidàohǎiqīng

shìdòujiāolóngèshēngchuībáo

wǎnláiyúnshīchéng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忆昔先皇巡朔(shuò)¹,千乘万骑入咸(xián)阳。
译文:当年肃宗即位灵武,收复关中。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
注释:¹先皇巡朔方:指唐肃宗在灵武、凤翔时期。
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
阴山骄子¹汗血马²,长驱东胡胡走藏³
译文: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东胡安庆绪奔走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安庆绪于邺城,既降又叛反复无常并复陷东京洛阳早是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¹阴山骄子:指回纥。²汗血马:大宛国有汗血马。³“长驱”句:东胡,指安庆绪。肃宗借兵回纥,收复两京,安庆绪奔河北,保邺郡,所以说胡走藏。
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yè)城反覆¹不足怪,关中小儿²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³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
译文:肃宗整日诚惶诚恐多方讨好信任关中小人李辅国,宠惧后宫张良娣,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以致今日代宗仍在劳心焦思肃清朝纲。
注释:¹邺城反覆,指史思明既降又叛,救安庆绪于邺城,复陷东京洛阳一事。思明被迫投降,反覆无常,乃意料中事,故云不足怪。²关中小儿:指李辅国。上,指肃宗。³至令:一作“至今”。⁴今上:当今皇上,此指代宗。
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
我昔近侍叨¹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²
译文:当年我自己官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代宗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势不可挡。
注释:¹叨:忝也,自谦之词。²“出兵”句:指代宗当时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
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
为留猛士守未央¹,致使岐(qí)(yōng)²防西羌(qiāng)
译文: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岐雍一带兵力单薄,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
注释:¹“为留”句:猛士,指郭子仪。宝应元年(762年)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居留长安。未央,汉宫名,在长安。²岐雍:唐凤翔关内地,边兵入卫,岐雍一带,兵力单薄,遂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
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防西羌。
犬戎(róng)¹直来坐御床,百官跣(xiǎn)²随天王³
译文:致使吐蕃入侵两京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百官狼狈就道,鞋子都来不及穿跟随代宗逃往陕州。
注释:¹犬戎:古代族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此处指吐蕃,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入侵,代宗逃到陕州,长安第二次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²跣足:打赤足。写逃跑时的狼狈,鞋子都来不及穿。³天王:指唐代宗。
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愿见北地傅介子¹,老儒不用尚书郎²
译文:何时才能出现傅介子这样勇猛的人物来湔雪国耻啊,只要国家能灭寇中兴,我个人做不做尚书郎倒没关系。
注释:¹傅介子:西汉时北地人,曾斩楼兰王头,悬之北阙。杜甫意在湔雪国耻,故愿见能有这种人物。²尚书郎:作者自谓。《木兰行》:“欲与木兰赏,不用尚书郎。”
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忆昔开元¹全盛日,小邑(yì)²犹藏³万家室
译文: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
注释:¹开元:唐玄宗年号(718—741年)。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治世之一。²小邑:小城。³藏:居住。⁴万家室:言户口繁多。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¹(sù)米白,公私仓廪(lǐn)²俱丰实。
译文: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
注释:¹流脂:形容稻米颗粒饱满滑润。²仓廪:储藏米谷的仓库。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chái)¹,远行不劳吉日出。
译文: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没有寇盗横行,路无豺虎,旅途平安,随时可以出门远行,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
注释:¹路无豺虎:旅途平安,出门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指随时可出行。豺虎:比喻寇盗。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wán)鲁缟(gǎo)¹车班班²,男耕女桑³不相失
译文: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到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于道。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
注释:¹齐纨鲁缟:山东一带生产的精美丝织品。²车班班: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班班:形容繁密众多,言商贾不绝于道。³桑:作动词用,指养蚕织布。⁴不相失:各安其业,各得其所。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¹奏云门²,天下朋友皆胶漆。
译文:宫中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
注释:¹圣人:指天子。²奏云门:演奏《云门》乐曲。云门,祭祀天地的乐曲。胶漆,比喻友情极深,亲密无间。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yú)年间¹未灾变²,叔孙礼乐萧何律³
译文: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注释:¹百馀年间:指从唐王朝开国(618年)到开元末年(741年),有一百多年。²未灾变: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³“叔孙”句:西汉初年,高祖命叔孙通制定礼乐,萧何制定律令。这是用汉初的盛世比喻开元时代的政治情况。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juàn)¹²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译文:谁知安史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要卖万贯钱。
注释:¹一绢:一匹绢。²直,同“值”。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¹新除狐兔²穴。
译文:洛阳的宫殿被焚烧殆尽,吐蕃也攻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后收复两京。
注释:¹宗庙:指皇家祖庙。²狐兔:指吐蕃。颜之推《古意二首》:“狐兔穴宗庙。”杜诗本此。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¹(qí)²,复恐初从乱离³说。
译文: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旧事,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两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
注释:¹不忍问:是因为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²耆旧:年高望重的人。³乱离:指天宝末年安史之乱。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¹鲁钝²无所能,朝廷记识³蒙禄(lù)(zhì)
译文:小臣我愚钝无所能,承蒙当初朝廷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给我。
注释:¹小臣:杜甫自谓。²鲁钝:粗率,迟钝。³记识:记得,记住。⁴禄秩:俸禄。蒙禄秩:指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¹中兴望我皇²,洒泪³江汉身衰疾。
译文:希望当代皇上能像周宣王恢复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那样恢复江山社稷,我在江汉流经的巴蜀地区也会激动涕零的。
注释:¹周宣:周宣王,厉王之子。²我皇:指代宗。³洒泪:极言自己盼望中兴之迫切。⁴江汉:指长江和嘉陵江。也指长江、嘉陵江流经的巴蜀地区。因为嘉陵江上源为西汉水,故亦称汉水。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题目虽说是《忆昔》,其实是讽今之作。第一首回忆的是唐肃宗的信任宦官和惧怕老婆,目的作于警戒代宗不要走他父亲的老道;第二首回忆的是唐玄宗是开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代宗恢复往日繁荣,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

  第一首上段九句,下段八句。上段九句感伤肃宗之失德。当时肃宗起兵灵武,收复西京长安,率回纥兵讨安庆绪,凡是肃宗认为是有才能的都以任用,便任用了李辅国。但宠幸张良娣,对于政事自然就很少有时间去管了。所以中兴之业,是仍处于停滞阶段的。“后不乐”,状其骄傲放纵。“上为忙”,状其畏缩恐惧。这分明写出了惧内意。王洙曰:“拨乱,内平张后之难。补四方,外能经营河北也。”下段八句感伤代宗不能振起。代宗初为元帅,出兵整肃,到了程元振带兵时,使郭子仪束手留京,吐蕃入侵,而肃宗再次外逃,一时边境无法安定下来,所以愿能有像傅介子这样的人物,杜甫意在湔雪国耻。“老儒”句,作者自叹不能为国靖乱而尸位素餐。

  第二首上段十二句,下段十句。上段十二句追思开元盛世。当时国盛民富,盗乱息止人民安定,政治通和清明,民风淳厚,礼仪等方面也秩序井然,胜于贞观之治。这里便是惜唐明皇疏于政事,所以又极盛转至衰败。下段十句悲痛乱离而思盼兴复。自开元至作此诗,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绢万钱,无复齐纨鲁缟矣。田流血,无复室家仓廪矣。东洛烧焚,西京狐兔,道路尽为豺狼,宫中不奏云门矣。”(仇兆鳌《杜诗详注》)乱后景象,是不忍直视的。所以作者在此概叹,中兴事业只能期望于后世之君了。

  虽然杜甫是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来观察现实,但第二首诗中所描述的人丁兴旺、和平环境、丰衣足食,却也是劳动人民所祈望的。因而杜甫的政治理想对广大人民是有利的。诗人素来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理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精神境界,“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身处乱世、颠沛流离,仍抱忧国忧民之心,“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甘愿“洒血江汉”、再图中兴。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张志民 .杜甫诗全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617-620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19-221 .
3、 张志忠 .杜甫诗选 :中华书局 ,2005 :265-268 .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
译文:这匹马不像是人间的凡马,似乎是天上的房星下凡。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译文:它看上去瘦骨嶙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

  次句“房星本是星”,乍看起来像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

  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这匹马瘦骨嶙嶙,说明境遇不好。在常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使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素质”原很抽象,“声音”也比较难于捉摸,它们都是“虚”的东西。以虚写虚,而又要化虚为实,的确很不容易,而诗人只用了短短五个字就做到了,形象化技法之高妙,可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16-1017页

shīèrshísānshǒu ·

 tángdài 

fēifán fángxīngshìběnxīng 
xiàngqiánqiāoshòu yóudàitóng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