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险蟠根古,人稀小径消。雨皴开白雪,风响入青霄。
地险蟠根古,人稀小径消。雨皴开白雪,风响入青霄。
未畏斧斤逼,惟愁霹雳烧。解鞍那避远,冷色故相招。
未畏斧斤逼,惟愁霹雳烧。解鞍那避远,冷色故相招。

wàngshānzhōngsōng--zhōuáng

xiǎnpángēnrénxiǎojìngxiāocūnkāibáixuěfēngxiǎngqīngxiāo

wèiwèijīnwéichóushāojiěānyuǎnlěngxiāngzhāo

周昂

周昂

(?—1211)真定人,字德卿。年二十四进士擢第。调南和主簿。有异政。拜监察御史。以诗得罪,废谪十余年。起为隆州都军,以边功召为三司官。大安三年,权行六部员外郎,从完颜承裕军御蒙古。易州陷落时死难。 ▶ 1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¹月午²,摇荡香醪(láo)³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wǎn)(miǎn)香。
译文:春夜的庭院中,月儿正在当空。银光在摇荡的美酒上闪烁不定,好似优美的舞步。走过回廊,已经半落的梅花发出阵阵幽香。
注释:¹春庭:春季的庭院。²月午:指月亮升到天顶。阴历十五日半夜。³摇荡香醪:指月光下花香如陈酿的酒香在飘溢。香醪,美酒佳酿。⁴光欲舞:梅花晃动引得月光不定,如同梅花在舞蹈。⁵半落:微微低垂。⁶婉娩:柔美,美好。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¹,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²,只与离人³照断肠。
译文:那轻风吹拂薄雾笼罩的春月,总是照着少年行乐的地方。不像秋天的月光照着孤独的远行人,更备感凄凉。
注释:¹轻云薄雾:轻柔的云,薄薄的雾,喻月光柔美与梅花香飘。²秋光:秋月。³离人:离开家乡与亲人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上片写景。月下赏花,饮酒赋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读者关心的是诗人举杯时所产生的感受和联想。苏轼此首写他把月光斟进自己的酒杯里,让读者与他一起分享美酒的芬芳和清光。这种感受是新奇的,大胆的,但又是合理的,自然的。开篇的“月午”,不是早已指明中天明月光正泻向杯中。而“摇荡”一词,正透露出诗人举杯相属的豪兴而使月光翩然起舞。诗人从寻常的生活中,捕捉到不寻常的诗意,于平易中见工夫,逸趣中显天才。月色是这样的皎洁明净,所照之处冷浸一片银色。聚星堂前的梅花也更显得璀灿晶莹,洗尽铅华见雪肌。诗人不禁离席,漫步于积水空明的回廊上。此时他始觉幽香袭来,柔顺清润,以至于物我两忘,陶醉在这优美安谧的境界之中。

  下片发议论。过片由“半落梅花”而来,“欲落梅花更多情”,何况这梅花烟雾轻笼,有一种朦胧含浑之美。花前月下,自古以来“总是少年行乐处”,这少年是泛指,也是指赵德麟。诗人很赏识这位年轻的签判,称赞他“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他们平时诗歌唱和,此时又同饮花下,“齿发日向疏”的太守,也有与少年同游乐之意。最后以其夫人关于月色的议论作结,他认为这议论富有诗意。

  在这首词中,他选取了月色、梅花,冷香,回廊,烟雾等,构成清幽恬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良辰美景的珍惜,使他的精神从政治得失中解脱出来,一念清净,旷达闲适,这表现了他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

参考资料:
1、 傅庚生,傅光.《百家唐宋词新话》.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194
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愁人闻亦愁。
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¹愁人闻亦愁。
译文:虫子叫声中表达的愁思在冬天听起来比秋日更甚,即使不懂愁绪的人听了也会感到忧愁。
注释:¹不解:不懂,不明白。
我是老翁听不畏,少年莫听白君头。
我是老翁¹听不畏,少年莫听白君头。
译文:我已经是个老头听了也没有关系,年轻人就不要听了,那会让你愁白头的。
注释:¹老翁:老年男子。
故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处处同。
故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¹处处同。
译文:多少次,回家的心愿总是落空;这令人心惊的鸟啼,天下处处相同。
注释:乐文卿:不详。原评:“五六濡染大笔,百读不厌。”¹啼鸟惊心:化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
四壁一身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
四壁一身¹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
译文:孤身一人守着四面墙壁,做不完回乡的梦;千愁百忧,染白了双鬓,又对着这骀荡的春风。
注释:¹四壁一身:言贫穷孤单。《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言司马相如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
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
译文:眼前的梅花,出乎寻常地洁白;西坠的斜阳,又怎能比得上我醉颜通红?
且复高吟置馀事,此生能费几诗筒。
且复高吟置馀事,此生能费几诗筒¹
译文:还是放声吟诗,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人生短暂,我又能用掉多少个寄诗的竹筒?
注释:¹诗筒:《唐语林》等载,白居易与元稹等人常以竹筒盛唱和诗,命驿吏传递,号诗筒。按此句化用《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曾叹“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意。

  这首诗表现了客里逢春所生的故园之思,以及身世处患之感。题材虽然很一般,但诗人的感觉很好,写得句句皆能生色,有化常为奇的妙处。可见诗首先得论语妙境好,不当抽象地讨论题材的大小高低。简斋此诗浑厚中见清畅,锻炼而能自然,风格在苏、黄之间。著名诗评家纪昀、陈衍等对它都很赞赏,纪评云:“绝有笔力。三、四江西调,然新而不野。”陈评云:“五、六濡染大笔,百读不厌。”简斋诗出于江西派而不为本派门户所限,能融合正变,成此雅俗共赏之体。

  “故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处处同。”两句意思是说,时节又是春天了,可回故乡的计划却越发显得渺茫,处处有鸟鸣,却声声令人心惊。“啼鸟”这句是化用杜甫《春望》“恨别鸟惊心”。

  “四壁一身长客梦”写足作客之事,“百处双鬓更春风”写足客里逢春之意,意思都很圆满。大凡律诗的章法,前四句需要集中地表现主题或基本情事,写得意足事完,给人以相对完整的形象。所以要象老鹰抟兔子一样紧紧抟住,不给人一点松散乏力的感觉。这两句的各个意象,单独看都很平常,但合在一起却生出奇劲的感觉,并且彼此之间似乎是天造地设、非此莫属的关系。这样子在表现内容上才能显得充实、浑厚、有力度。

  梅花的洁白当然不是人间所有的那种白,而是自然界的创造。这一句初看似甚无谓,甚拙率,熟看之后,却有奇趣在,盖非声色外现之句,而是意趣内敛,如水中之象,初睹空荡,谛视却见其下种种形象,大有造作。“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此句亦似无理,但有声色,形象生于虚处。

  “且复高吟置余事,此生能费几诗筒。”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却只能故作旷达的心情。有家而归不了,年华又老去,环境也已发生了改变,诗人内心痛苦,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放下种种心中的梦想,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钱志熙.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
天书早下促星轺,二月关河冻欲消。
天书¹早下促星轺(yáo)²,二月关河³冻欲消。
译文:二月时黄河的坚冰已经悄悄融化,你奉旨去边塞把军队犒劳。
注释:谢武选:即谢东山,字少安,四川射洪人。¹天书:朝廷的诏书。²星轺:使者所乘的车。亦借指使者。³关河:山河。
白首应怜班定远,黄金先赐霍嫖姚。
白首应怜班定远¹,黄金先赐霍嫖(piāo)(yáo)²
译文:满头白发就像汉朝的班超,建功立业如年轻的霍剽姚。
注释:¹班定远:即班超,曾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²霍嫖姚:即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以功封冠军侯。
秦云晓渡三川水,蜀道春通万里桥。
秦云晓渡三川水¹,蜀道春通万里桥。
译文:你追随浮云,渡过三川,登上蜀道又越过栈桥。
注释:¹三川水:指河、洛、伊三川。
一对郫筒肠欲断,鹘鸰原上草萧萧。
一对郫(pí)¹肠欲断,鹘(hú)(líng)²上草萧萧。
译文:家乡兄丧的消息把你急召,面对郫酒哀听那轉悲呜,春天的原野怎地草木萧萧?
注释:¹郫筒:酒名,亦叫郫酿。²鹊钨原:喻兄弟之情。

  这首诗的首联点明奉诏犒师的时间,颔联祝赞谢少安出使能圆满完成任务,立功受奖,颈联言取道陕西,回到四川,尾联言回乡会葬其兄的悲恸之情。此诗叙事抒情,浑然一体,起承转合,有神无迹。

  首联明写朝廷诏书急如星火,暗写谢少安担负使命的重要。谢少安的活动在诗题中已经标示出来,故诗中不赘述。“二月关河冻欲销”,具体交待了此行犒师的时间,正是乍暖还寒、寒气砭人肌骨的时节,可见谢少安不辞辛苦,不怠皇帝使命,忠君爱国的思想品格。此句虽是叙写谢少安,却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友人的钦佩和颂扬之情。

  颔联借用班超和霍去病为国尽忠,巩固边疆建功立业的典故,赞许谢少安犒赏军队是为国建功的光荣举动。诗人选用班超和霍去病事,反映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和对谢少安的期望,希望谢少安能为国家建立如同汉代名将班超和霍去病那样的巨大功勋。

  颈联“秦云晓渡三川水,蜀道春通万里桥。”转写谢少安赶往家乡奔丧的情形。诗人设想友人谢少安追随浮云、渡过三川、登上蜀道、越过栈桥、经行万里、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的情景。仅用了两句十四个字,却道出了返回故乡行程之遥远,又表现出了谢少安急迫的心情和眷顾兄长的感情。

  尾联不言谢少安如何回到家乡、如何安葬兄长、如何悲痛欲绝。而是描写了谢少安家乡特有的事物和景物:“一对郫简肠欲断”,面对着一对截竹为筒盛酒的家乡酒,因其兄的亡故,悲痛万分,肝肠欲断。往事历历在目,而今物是人亡,其悲难诉,虽没写谢少安的痛哭失声,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肠欲断”岂不要比哭泣更让人心如刀绞。“鹤鸽原上草萧萧”钨鸽是一种水鸟,又叫脊令。《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言水鸟脊令遇难落在原野上,以兴起下句兄弟有难急于相救,后以此比喻兄弟有难急于救助。此句化用《诗经》之意喻兄弟之故的悲哀。“草萧萧”烘托出了一片悲凉的气氛。两句中的物与景都是实写,可又都是诗人的想象,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同情和牵挂。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主编,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05,第792页
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
¹沉淖(nào)²而难论³兮,俗岒(qián)(é)而嵾(cēn)(cī)
译文:时人腐化没落难以评说,世俗毁誉高下相差太多。
注释:¹世:世人。²沉淖:这里是没落的意思。³难论:即难论是非。⁴岒峨:高下不齐的样子。⁵嵾嵯:同“参差”,不齐,不一致。岒峨、嵾嵯在这里都是比喻人们对是非的评价不一样。
清泠泠而歼灭兮,溷湛湛而日多。
清泠(líng)¹而歼²³兮,溷(hùn)(zhàn)而日多
译文:高洁之士都被抛弃不用,贪浊之人得宠日益盛多。
注释:¹清泠泠:比喻洁白。²歼:尽。³灭:全部消失。⁴溷湛湛:贪婪污浊之人。⁵日多:一天天增多。
枭鸮既以成群兮,玄鹤弭翼而屏移。
枭鸮(xiāo)¹既以成群兮,玄鹤²(mǐ)³而屏移
译文:凶禽恶鸟既已成群并进,黑鹤只能被迫敛翅退缩。
注释:¹枭鸮:即猫头鹰,比喻凶狠贪婪之人。²玄鹤:黑鹤,比喻廉洁之人。³弭翼:收敛翅膀,停止飞翔。⁴屏移:退隐。
蓬艾亲入御于床笫兮,马兰踸踔而日加。
蓬艾¹亲入御²于床笫(zǐ)³兮,马兰(chěn)(chuō)而日加。
译文:蓬艾受喜爱栽植床头,恶草马兰也随之繁茂婆娑。
注释:¹蓬艾:蓬蒿萧艾,杂草,比喻谗佞(chán nìng)之人。²入御:原指后妃陪君王睡觉,此致谗佞受到君王宠信。³床笫:即指床。笫:竹编的床席。⁴马兰:草名,又名马兰头,这里作者把它视为恶草,指社会上的邪恶之人。⁵踸踔:迅速生长。
弃捐药芷与杜衡兮,余奈世之不知芳何?
弃捐药芷(zhǐ)¹与杜衡²兮,余奈³世之不知芳何?
译文:他们抛弃白芷杜衡众香草,我叹世人不知芬芳为何。
注释:¹药芷:香草名,即白芷。²杜衡:香草名,即杜蘅。药芷、杜衡在此都指忠诚正直之士。³奈:奈何,怎么。
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芜秽而险戏。
何周道之平易¹兮,然芜(wú)(huì)²而险戏³
译文:大道曾经何等平直宽阔,如今杂草丛生危险坎坷。
注释:¹平易:平整易走。²芜秽:荒芜。³险戏:充满危险。戏,一作“巇”。
高阳无故而委尘兮,唐虞点灼而毁议。
高阳¹无故而委尘²兮,唐虞(yú)³点灼(zhuó)而毁议
译文:古帝高阳无故受毁谤,尧舜至圣也遭人诬蔑。
注释:¹高阳:传说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颛顼。²委尘:沦落尘埃,比喻受到诬蔑。³唐虞:指尧舜。⁴点灼:炙、烧。这里指受到诬蔑、攻讦。⁵毁议:毁谤、诽谤。
谁使正其真是兮,虽有八师其不可为。
谁使¹²其真是兮,虽有八师³其不可为。
译文:让谁来评判他的真伪?虽有八位贤人也难定夺。
注释:¹谁使:使谁,让谁。²正:同“证”,证明。³八师:八位贤臣。指尧、舜时的禹、稷、皋陶、伯夷、任、益、夔。据传尧、舜曾以他们为师,所以称为“八师”。
皇天保其高兮,后土持其久。
皇天保其高¹兮,后土²持其久。
译文:老天永远高高在上,大地深厚日久天长。
注释:¹高:高明。²后土:古代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这里指土地。
服清白以逍遥兮,偏与乎玄英异色。
¹清白²以逍遥兮,偏与乎玄英³异色。
译文:我身着白衣啊逍遥自在,偏与污浊黑色殊道异行。
注释:¹服:穿戴。²清白:纯洁,没有污点。³玄英:黑色。比喻贪婪、浑浊之人。
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嫫母勃屑而日侍。
西施媞(tí)¹而不得见兮,嫫(mó)²勃屑³而日侍。
译文:西施姣美却遭排挤迫害,嫫母奇丑反得亲近宠爱。
注释:¹媞媞:美好的样子。²嫫母:古代传说中的丑妇。³勃屑: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的样子。
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桂蠹(dù)¹不知所淹留²兮,蓼(liǎo)³不知徙(xǐ)乎葵菜
译文:桂蠹食甘不知满足安守,蓼虫食苦不知徙于甜菜。
注释:¹桂蠹:桂树上的蛀虫,比喻贪臣。²淹留:长期逗留。³蓼虫:寄生于蓼草中的昆虫。⁴徙:迁移。⁵葵菜:蔬菜名,即冬葵。
处湣湣之浊世兮,今安所达乎吾志。
处湣(hūn)¹之浊世兮,今安所达乎吾志。
译文:我处在这浑浊的乱世啊,怎能实现理想发挥雄才。
注释:¹湣湣:同“涽涽”,昏乱的样子。
意有所载而远逝兮,固非众人之所识。
意有所载(zài)¹而远逝²兮,固非众人之所识。
译文:我胸怀大志想远走求贤,群小不知反受疑猜。
注释:¹意有所载:指胸怀抱负。²远逝:指报复远大。
骥踌躇于弊辇兮,遇孙阳而得代。
(jì)¹(chóu)(chú)²于弊辇(niǎn)³兮,遇孙阳而得代
译文:骏马驾破车不肯前行,遇伯乐才以好车替代。
注释:¹骥:千里马。²踌躇:犹豫不前。³弊辇:破车。⁴孙阳:伯乐名。⁵代:替换。
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
吕望¹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²而舒志³
译文:吕望曾经穷困无以聊生,幸遇文王才得施展雄才。
注释:¹吕望:姜太公。不聊生无法生活下去。²周文:周文王。³舒志:实现自己的理想。
宁戚饭牛而商歌兮,桓公闻而弗置。
宁戚(qī)¹饭牛²而商歌³兮,桓公闻而弗置
译文:宁戚夜里喂牛叩角高歌,齐桓公听到后贵宾相待。
注释:¹宁戚:春秋时人。²饭牛:喂牛。³商歌:悲凉低沉的歌,应为“高歌”之误。一说为商旅人之歌。⁴置:放置,弃置。
路室女之方桑兮,孔子过之以自侍。
¹室女²之方桑³兮,孔子过之以自侍
译文:有一少女路边正采桑,孔子见她贞正便以礼相待。
注释:¹路:路遇。²室女:犹言处女,少年处室之女,未出嫁的女子。³方桑:正在专心采桑。⁴过:路过,经过。⁵自侍:自己整肃,恭敬对方。
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
吾独乖剌(là)¹而无当²兮,心悼怵(chù)³而耄(mào)思。
译文:独我生不逢时不被世容,因此内心烦乱无限凄悲。
注释:¹乖剌:违背,不和谐。指机遇不和。²当:适合,适宜。“无当”与“乖剌”近义,均为生不逢时之意。³悼怵:悲伤恐惧。⁴耄:昏乱,糊涂。
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
思比干之恲(pēnɡ)¹兮,哀子胥(xū)之慎(shèn)²
译文:想那比干一生忠心耿耿,哀痛子胥至死不忘国危。
注释:¹恲恲:慷慨,心情激动。²慎事:谨慎侍奉。
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
悲楚人之和氏¹兮,献宝玉以为石。
译文:楚国的卞和真令人悲叹,献宝玉以为石说他欺骗。
注释:¹和氏:即卞和,春秋时楚国人。
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
遇厉武¹之不察²兮,羌(qiāng)³两足以毕(zhuó)
译文:遇厉王武王不知明察,两只脚被砍掉饱受摧残。
注释:¹厉、武:指楚厉王和楚武王。²不察:不明察,糊涂。³羌:楚地方言,发语词。⁴毕:全、都。⁵斮:斩,砍断。
小人之居势兮,视忠正之何若?
小人之居势¹兮,视忠正之何若²
译文:志狭智少之辈高居显位,又把忠正之士当做何看?
注释:¹居势:高居权位。²何若:像什么。
改前圣之法度兮,喜嗫嚅而妄作。
改前圣之法度兮,喜嗫(niè)(rú)¹而妄作²
译文:众群小更改先圣法度,相与耳语谋私谗毁忠贤。
注释:¹嗫嚅:窃窃私语。²妄作:胡作非为。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
亲谗谀(yú)而疏贤圣兮,讼¹谓闾(lǘ )(jū)²为丑恶。
译文:君王亲信佞人斥逐忠义,美女闾娵公然被诬为丑极。
注释:¹讼:喧哗,争论。²闾娵:古代美女名。
愉近习而蔽远兮,孰知察其黑白?
愉近习¹而蔽远²兮,孰知察其黑白?
译文:君王宠爱谄谀远贤士,谁又去将黑白辨析。
注释:¹近习:犹“近臣”,君王亲信。²蔽远:疏远。
卒不得效其心容兮,安眇眇而无所归薄。
¹不得效其心容兮,安²(miǎo)³而无所归薄
译文:我始终都不能效力君王啊,前途渺茫不知归宿在何方。
注释:¹卒:最终。²安:于是。³眇眇:辽远。⁴归薄:归附,依附。
专精爽以自明兮,晦冥冥而壅蔽。
¹精爽²以自明兮,晦(huì)冥冥³而壅(yōng)
译文:我精诚专一愿竭心尽力,世道黑暗反被群小排挤毁伤。
注释:¹专:专一。²精爽:犹精神。³晦冥冥:昏暗的样子,指政治黑暗。⁴壅蔽:指仕途受阻,得不到赏识。
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轲而留滞。
年既已过太半¹兮,然埳(kǎn)(kē)²而留滞。
译文:我已是年过半百无多日,却仍是道路坎坷无进取。
注释:¹太半:大半。²埳轲:同“坎坷”,本指道路不平,比喻不得志。
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¹(wǎng)²而灭败。
译文:也想远走高飞奔往他乡,又怕遭受罪罚毁损声誉。
注释:¹离:通“罹”,遭遇。²罔:同“网”,罗网,比喻严密的法律制度。
独冤抑而无极兮,伤精神而寿夭。
独冤抑¹而无极²兮,伤精神而寿夭³
译文:独受冤屈压抑无尽无穷,身心备受摧残减损寿命。
注释:¹冤抑:冤枉压抑。²无极:无穷无尽。³寿夭:寿命夭折。
皇天既不纯命兮,余生终无所依。
皇天既不纯命¹兮,余生终无所依。
译文:老天既然这样反复无定,我只能无依无靠终此一生。
注释:¹既不纯命:失去常规。
愿自沉于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
愿自沉于江流兮,绝¹横流²而径逝³
译文:我宁愿投身于滚滚江水,自绝于这江流远漂不回。
注释:¹绝:穿过。²横流:大水。³径逝:指灵魂远逝。
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
宁为江海之泥涂¹兮,安能久见此浊世?
译文:我宁愿成为江底的沙泥,怎能够久见这浊世污秽!
注释:¹泥涂:本指泥泞的道途,这里指泥沙。

  此辞写屈原被放逐以后对楚国黑暗世道的怨愤。作者罗列社会人事、花鸟禽兽、神仙传说等多种意象,细致描绘并沉重地抨击当时的局势。同时也刻画了作者的矛盾心理——既想藉此远走避世隐居,又怕名誉上受损;并且无法忍受君王为奸佞之徒所蒙蔽。辞以屈原的口吻来书写,表达出一种伤痛的情绪,生动展示了主人公立场坚定与矛盾的内心世界。

  全辞可分三部分。

  从开头至“虽有八师而不可为”是第一部分。这部分写世道的浑浊黑暗,并指出其原因载于贪浊之人当道,廉洁之人贝谗受压,其结果自然只能是不论是非,不变忠佞,风俗毁誉,高下参差了。故辞一开头就在“世道”二字上着眼,说“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

  具体而言,一是黑白不分,纯洁的日见其少,以致消灭;龌龊的日见其多,以致繁盛。可见贤者不重用,愚者进在显位,世风之日下可叹。

  二是贪狠之人如“枭鸮”这已成群结队、组成联盟,而廉洁之士如“玄鹤”者反敛气节而退隐。可见黑暗势力的强大。

  三是佞谄小人如“蓬艾”、“马兰”者受到君王的亲近,以这些杂草比喻其踊跃欣喜之状。而忠贞之士如“药芷”、“杜衡”者反被抛弃。可见上不任贤,世风之日下已无可奈何。至此辞人发出感叹:周朝用贤之道于今已“芜秽而险巇”,高阳古帝之德也遭“点灼而毁议”。可见世风之日下,已到了难以评说、无可挽回的地步。

  第二部分至“孔子过之以自侍”,写屈原偏反其道而行之的坚决态度,希望一遇闲人明主,以救世风。屈原态度之坚决,志之不可夺,辞用比兴手法加以衬托,有如皇天之“保其高兮”,后土之“持其久”。接着写他“偏与乎玄英异色”的志趣。世道亲近小人,斥逐君子,正如喜爱丑女“嫫母”而排挤美女“西施”,绝不当日侍左右的“嫫母”、“勃屑”。食禄之臣居高位,享厚禄,而妄行佞谄,必将失其位,正如蠹虫依桂树,食芬芳,不知留止,而妄欲移徙,必将亡其所一样。人的洁身自好,不能变志而易行,以求禄位,必将穷困而终身,正如“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两相比较,言下之意,自己偏要做“蓼虫”而决不当“桂蠹”。然则“处湣湣之浊世兮,今安所达乎吾志?”只有保持忠正之志,欲远去以求贤人明君。“骥踌躇於弊輂兮,遇孙阳而得代。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甯戚饭牛而商歌兮,桓公闻而弗置。”可见屈原处浊世而而无人理解、欲救世风而不被重用才想到远行求贤,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进一步表现了屈原坚强的意志和态度。

  最后一部分承上而来,古贤俊皆有所遇而“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转写屈原的遭遇和决心委命江流时的痛苦心情。

  这一步分写了三层意思:

  一是着重从小人得势角度写自身的遭遇。“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这些可思可哀可悲的事,无一不是因小人智少虑狭,承顺求媚,身居高位,以其愚心妄改前圣之法,背义谋私,妄造虚伪以谮毁贤人视贤人甚于草芥所致。

  二是着重从君王亲谗角度写作者自身的遭遇。君王“亲谗谀而疏贤圣兮”,以美为丑;君王“愉近习而蔽远兮”,不变黑白,流放忠良,使贤人“不得效其心容”。而作者自己遭到流放也是因为这样。而小人的谗谄蔽明君王的亲信谄谀,又是互为因果表里的,这决定了时世之沉沦是势所必然的了。

  最后一层则是着重从自身的遭遇写悲愤的心情,直至决心投降殉国作结。欲留不能,欲去不行,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地步。于是才推出“愿自沉於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其怨恨指甚,无以复加,字字血泪,疾痛惨怛。

  此辞抓住屈原遭流放后思想感情中的一个“怨”字叙事抒情,这与“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观点是一致的。通过“怨世”而“悲其志”,进而想见其为人,既再现了屈原这一伟大爱国诗人的感人形象,又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屈原崇高品质的无限敬仰以及对于屈原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又谴责了世道的黑暗。在内容上,通过屈原的“怨世”而指出国家的安危存亡与国君“远巧佞,退贤言”、举贤任能密切相关,是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1123-112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