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抛尘世事,无涯知命度年华。占断草堂风月,恬然欲对谁夸。平生据我无拘束,宝鼎养丹砂。直待功成九转,飘游海上人家。
顿抛尘世事,无涯知命度年华。占断草堂风月,恬然欲对谁夸。平生据我无拘束,宝鼎养丹砂。直待功成九转,飘游海上人家。
王丹桂

王丹桂

王丹桂(生卒年不详),金代道士。字昌龄,号五峰白云子,利州(今四川广元市)人。师事金代道教宗师马钰(马丹阳),修习全真教义。隐于昆嵛山神清洞。工填词,笔调流畅清雅,有词集《草堂集》一卷,收其词一百四十馀首,皆宣扬早期全真教旨,与马钰同一格调,多赠寄答和之作,内容均是宣说早期全真教义,警诫世人觉悟人生梦幻,断恩爱,弃名利,以求达仙真之位。《全金元词》收其词六十二首。生平见其《草堂集》。 ▶ 1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独倚胡床酒初醒。起徘徊、时有香气吹来,云藻乱,叶底游鱼动影。
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独倚胡床¹酒初醒。起徘(pái)(huái)、时有香气吹床,云藻乱,叶底游鱼动影²
译文:傍晚的清风消除了白昼的热气,小池塘里荷叶静静地挺立。我从胡床上酒后醒来,独自在池塘边散步徘徊。微风不断吹来荷叶的清香,水草晃动,看得见荷叶下鱼儿游动的模样。
注释:¹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也叫交椅、交床。由胡地传入,故名。²云藻乱、叶底游鱼动影:池塘中鱼的影子四处流动,打乱了水中云影与绿藻安静的姿态。
空擎承露盖,不见冰容,惆怅明妆晓鸾镜。后夜月凉时,月淡花低,幽梦觉、欲凭谁省。且应记、临流凭阑干,便遥想,江南红酣千顷。
空擎(qíng)承露盖¹,不见冰容²,惆怅明妆晓鸾(luán)镜。后夜月凉时,月淡花低,幽梦觉、欲凭谁省。且应记、临流凭阑干³,便遥想,江南红酣(hān)千顷
译文:眼前荷秆空空地举着它的叶片,而那冰清玉洁的荷花已难睹其面。我忧愁啊,荷花的模样已经如此这般,明晨怎堪化妆对镜去照容颜。夜深人静,月亮在充满凉意的空中穿行,月光惨淡、花朵低垂,犹如一个凄凉幽幻的梦境。这情景能有谁会理解,又有何人能够同情?也应记得,那临江手扶栏杆眺望的情景,江南湖面千顷,全是荷花的一片浓红。
注释:¹空擎承露盖:只剩下荷花的茎秆空举着残败的荷叶。 ²不见冰容:荷花已然凋谢。³临流凭阑干:靠着水边栏杆眺望流水。⁴江南红酣千顷:追忆江南水乡千顷荷花竞相开放的美景。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咏物词。上片写暑天晚凉酒醒,在池塘边所看到的凋谢之荷。下片具体描写荷花凋谢后的情状,为一篇主旨之所在。“后夜”三句,代荷写怀,夜深梦觉,不胜幽怨。末二句,回忆荷花盛开时的绚丽情景,对比眼下的冷落之状,倍感悲戚。末句“江南红酣千顷”,表达了作者对来年荷花重现艳景的殷殷期待。作者是南宋中期立朝敢言、疾恶如仇的名臣,曾因作文讥讽权奸韩侂胄而被夺职谪居房州,直到韩氏败亡、党禁解除后才得起复。此词可能就是贬谪期间所作,它借败荷抒怀,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幽愤的情怀。本篇是刘光祖诗词的代表作,它体现了作者的个人风格和成就。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愁锁(suǒ)¹云往事空,只将遗恨²寄芳丛³
译文:愁云密锁蜀国的土地,往事皆成空;怀念故国的心情无法放下,便把它寄托给盛开的杜鹃花丛。
注释:杜鹃花:一名映芳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杜鹃,一名子规,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书载,为蜀王杜宇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这首诗就是依照杜鹃的这些传说及特点吟咏。¹巴:指今四川。²遗恨:到死还感到悔恨。³芳丛:丛生的繁花。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tí)血万芳都是红。
译文:那归心,千万年来,向谁陈述,谁能理解?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这满山的杜鹃花染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枝带翠烟¹深夜月,魂飞锦(jǐn)²旧东风。
译文:杜鹃花的枝叶萦绕着青烟,在夜月的照耀下一片迷蒙;杜鹃鸟的精魂,又飞到了锦江边上,追忆着往日的东风。
注释:¹翠烟:青烟;烟霭。²锦水:即濯锦江,一名锦江,在四川成都。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译文:这愁这怨染出了无限的怀归忧恨,它时时呈现在行人凄凉的眼中。

  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最终言志,表达故国之思。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典寄托亡国之恨,家芳之恋,一时成为风气。如谢枋得《春日闻杜宇》云:“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梁栋《禽言》云:“不如归去,锦官宫殿连烟树。天津桥上一两声,叫破中原无住处。不如归去。”汪元量《送琴师毛敏仲北行》云:“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郑协《溪桥晚兴》云:“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都与真芳民这首诗一样,写得沉痛之极。

  这首诗未写杜鹃花,先推本溯源,写杜鹃鸟。“愁锁巴云”,直接由杜鹃典生发,写杜鹃产地,使人自然地联系到望帝杜宇化成杜鹃的哀怨故事。诗把环境描写成愁云密锁,一片凄凉黯然,为全诗定调。望帝已化杜鹃,自然往事都空,渺如云烟,无法挽回,所以诗以“往事空”论定,第二句赶紧拉回,说杜鹃把满腔的遗恨,寄托在满芳遍野鲜红怒放的杜鹃花上。这不啻告诉人们,云空未必空,一切都可忘怀,但对故国刻骨铭心的思念,又怎么能放得下呢?诗先抑后扬,极尽刻绘之能事,在写杜鹃时,顺笔带出杜鹃花,就与诗题不即不离,得咏物三昧。同时,透过咏物,诗人又把自己的心事沉入。杜鹃鸟的“愁锁巴云”与诗人愁锁故国大地的亡国之哀是相通的;杜鹃鸟将故国之思寄托在杜鹃花上,诗人也是将亡国之恨寄托在这首咏杜鹃花的诗中。因此,诗写得那么低沉,那么伤感。

  颔联承上,仍写杜鹃鸟。杜鹃鸟的啼声犹如“不如归去”,又啼到口角出血,诗便由此展开。诗写道,它声声地悲啼着,但它的思归苦心,千万年来,向谁陈诉,谁能明白?因此它啼啊啼啊,啼出了血,染红了这万芳开放的杜鹃花。诗的写作手法与上联完全一致。只是将杜鹃的典故分成两个着重点来写,同样在句尾关联杜鹃花。在这联中,诗再次借杜鹃明志,杜鹃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诗人眷恋已经灭亡的宋朝,也是如此。诗人的血泪,也是像杜鹃一样流个不尽,到死不休。

  颈联正式写杜鹃花。出句又承上,杜鹃啼血,染红杜鹃花,于是杜鹃花也就充满了愁思怨情,它在夜月的照耀下,丛生的枝叶,萦绕着青翠的烟雾。这句状夜中之花极神,因是写夜,诗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对句改为虚拟,由冷月照射着的花,返带杜鹃鸟,说杜鹃鸟的精魄一定仍然记挂着往日锦江边的东风。这一点故乡之思,真是百死不悔。诗铸情造景,孤峭凄迷,神似李商隐的无题诗,缠绵感人。

  尾联,诗借物明志,说这满芳的杜鹃花,是杜鹃的血染成,是杜鹃精魄的化身,充满思乡怨恨,行人见了,怎么能不因此而感动得凄然泪下呢?特地标举杜鹃花对行人产生的同是“怀乡恨”,于是前面六句都有了主题,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就统一在一起了。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见杜鹃花引起对家乡的思念,已低徊伤感;真芳民由杜鹃花引起的是亡国之恨,与李白比,真该愁肠九回,寸寸裂断,但这首诗比李白诗含蓄得多。倒是他的另一首《泊白沙渡》诗“离怀正无奈,况复听杜鹃”句,与李白诗一样,直截了当。咏物诗与一般写景抒情诗表现手法的区别正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 :第1385-1386页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细草摇头忽报侬(nóng),披襟(jīn)拦得一西风。
译文:细草被微风吹动,好像在摇头晃脑地向我报告“风来了”。赶忙敞开衣襟,拦住了一丝西风。
注释:细草摇头:写风吹草动的情景。细草,指小草。报侬:似把风来的消息报告我。披襟:敝开衣襟。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译文:虽然已经到了傍晚,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炎热的天气,都低着头,把脸藏在绿伞一样的荷叶下面。
注释:碧伞:喻荷叶。

yóuchíshàngshǒu ·sān

yángwàn sòngdài 

cǎoyáotóubàonóng jīnlán西fēng 
huāyóuchóu miànshēncángsǎnzhōng 
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
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
译文:科考因其选拔人才而重要,而人如果只以榜上有名而称道,那么我们便会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本朝四十九科矣,搜集科名意在斯。
本朝四十九科矣,搜集科名¹意在斯。
译文:本朝科考有四十九科,搜集科举的名称目的就在于这啊。
注释:¹科名:科举考中而取得的功名。

hàishī5544--gōngzhēn

rénzhòngzhòngrénchuánrénzhī

běncháoshíjiǔsōumíngzài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石桥两畔(pàn)¹好人烟,匹似²诸村别一川³
译文:石桥的两边有一座美好的村庄,和其他的村子相比真可说是别一天地。
注释:杨村:地名,今江西省铅山县杨村。¹两畔:两边。²匹似:比起来。³一川:一片平地,一带地方。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杨柳荫(yīn)¹中新酒店,葡别²架下小渔船。
译文:那儿杨柳浓荫里有新开的酒店,葡萄架下系着小小的渔船。
注释:¹荫:树荫。²蒲别:葡别。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红红白白花临水¹,碧碧黄黄麦际天²
译文:一丛丛红色白色的花在水边开放,碧绿、金黄的麦田一望无际,仿佛与与天相接。
注释:¹花临水:鲜花在水边开放。²际天:接天,挨着了天。指一眼望不到头,天和地遥遥相接。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¹²清和³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译文:正当这般清明和畅的季节,我还奔波在外,这到底是为谁辛苦而还不退隐归田呢?
注释:¹政:通”正”,正当的意思。²尔:近。³清和:指农历四月,常指初夏的气候。⁴在道:在旅途中。⁵归田:归隐田园。

  这是一首田园景物诗,诗的首联领起全诗,总括杨村不同一般的美景;颔联、颈联具体描绘所见景观,原野开阔,色彩鲜明,景物如画,令人欣漾;尾联笔锋转向自身,抒发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情感。此诗词语对仗工整,语言晓畅自然。

  首联“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总括杨村的美好景致。江西属多山丘陵地带,虽不至于“地无三尺平”,但平原也并不多见。诗人此刻走上石桥,看到的不是陵岭蜿蜒而是一片平川,炊烟袅袅,心中惬意畅然之感顿生,旅途疲惫也被这阔寥的景色荡涤一空。

  颔、颈两联对杨村加以具体描绘。“杨柳荫中新酒店,蒲别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四句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似幻亦真的田园风光美景。绿绿的杨柳,紫色的葡别,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蔚黄的天空,象是重彩渲染的民间年画,色调对比十分鲜明。开阔的画面,丰收的景象,令人陶然欲醉。并非诗人重笔渲染,大肆泼墨,而是纯为白描勾勒,平铺直叙。在颔联中,诗人以导游的身份向人们娓娓介绍,指点杨村景物。颈联的“红红白白”,“碧碧黄黄”则是将诗句口语化,浅显通俗,朗朗上口。正如陈与义所说:“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春日》)诗人沉迷于田园美景,赞美之词脱口而出,这种不假修饰,随意自然赞美反而更能显出诗人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也就是在这种平淡自然的描述中,农家远离尘嚣、自足自乐的田园生活乐趣得以更深刻的体现。新酒店的开张,渔人无拘无束的生活,丰收的麦田,鲜鱼美酒,多么令人神往。画面上并未出现人物,但诗人渲染的笔锋,让人感受到他们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想,他说了许多农村如何如何好的话,主要目的,就在于最后这一句话,以田园乐趣来反衬他不太想做官的思想。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来说,颔、颈联之间需有“转”的关系。而本诗颔、颈两联却为并列关系。这便是诗人对“活法”的具体运用。杨万里有意打破律诗格式的框架窠臼,力求变通,求新求活,以两联并列同去描绘色彩纷呈的生活画面,从而使全诗意象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立体感,为诗人产生退隐之念作了铺垫。的确,这般田园美景,如此生活乐趣,何必在仕途上奔波忙碌。大自然新茗一般的清新早将诗人追逐功名利禄的世俗之心涤除得干干净净。这便是《过杨村》于平淡之中透出的醇厚韵味。

参考资料:
1、 叶桂刚,王贵元主编 .中国古代十大律诗精品赏析.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3.04 :第641-64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