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林苗裔。谈论清高超众异。夙骨灵肌。半貌堂堂出世奇。身崇三教。敬释尊儒行大道。暗养仙胎。行看白莲火里开。
子林苗裔。谈论清高超众异。夙骨灵肌。半貌堂堂出世奇。身崇三教。敬释尊儒行大道。暗养仙胎。行看白莲火里开。
王丹桂

王丹桂

王丹桂(生卒年不详),金代道士。字昌龄,号五峰白云子,利州(今四川广元市)人。师事金代道教宗师马钰(马丹阳),修习全真教义。隐于昆嵛山神清洞。工填词,笔调流畅清雅,有词集《草堂集》一卷,收其词一百四十馀首,皆宣扬早期全真教旨,与马钰同一格调,多赠寄答和之作,内容均是宣说早期全真教义,警诫世人觉悟人生梦幻,断恩爱,弃名利,以求达仙真之位。《全金元词》收其词六十二首。生平见其《草堂集》。 ▶ 1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
玉不自言如桃李¹,鱼目²笑之卞(biàn)³耻。
译文:美玉自知自身高洁无瑕,但不与桃李攀比,非要与之争个上下高低。但那些小人却不懂得谦虚、不争是一种美德,反而鱼目混珠,不分优劣,把劣质的当成好的,把美玉当成引以为耻的东西。
注释:¹桃李:古谚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人不善于言谈而很优秀。这里用的就是这个意思。²鱼目:指伪造的劣质品。张协有诗“鱼目笑明月”。³卞和:春秋时代的楚国人。
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楚国青蝇(yíng)¹何太多,连城白璧²遭谗(chán)毁。
译文:堂堂楚国,颠倒黑白的小人怎么那么多呢?价值连城的美玉屡次遭到谗言和毁弃。
注释:¹青蝇:比喻颠倒黑白的小人。²连城白璧:指和氏璧,价值连城。赵惠王得和氏璧,秦昭王愿意用十五座城作为交换。
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荆山长号泣血人¹,忠臣死为刖(yuè)足鬼²
译文:怀抱美玉而痛哭于荆山下的卞和,本是忠信之臣,却遭到割足砍脚的不幸。
注释:¹泣血人:指在荆山之下哭泣的卞和。²忠臣死为刖足鬼:卞和本是忠臣,但两次被君王截去自己的脚。
听曲知甯戚,夷吾因小妻。
听曲知甯(níng)戚,夷吾¹因小妻。
译文:宁戚报国无门,在桓公门前唱小曲。管仲经过小妾的解释而最终获得了齐桓公的重用。
注释:¹夷吾: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
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
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xī)¹
译文:里奚流亡到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牡黑羊皮把他赎回来,并任用他为大夫。
注释:¹百里奚:春秋时秦国的大夫。后来他流亡到楚国,被楚国国君扣留。秦穆公就拿五张牡黑羊皮把他赎回,用为大夫。
洗拂青云上,当时贱如泥。
洗拂(fú)¹青云上,当时贱如泥。
注释:¹洗拂:洗涤与拂拭尘垢。
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
朝歌¹鼓刀叟²,虎变磻(pán)溪中。
译文:朝歌的屠夫吕望在渭水之滨垂钓,九十岁终于得到周文王的重用。
注释:¹朝歌:地名,殷代京城。在今河南省。²鼓刀叟:指屠夫吕望。
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
一举钓六合¹,遂荒营丘东。
译文:周武王取得天下以后,封吕望在齐国营丘之地,治理齐国。
注释:¹钓六合:取得天下。
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
平生渭(wèi)水曲,谁识此老翁。
译文:吕望一生都在渭水之滨垂钓,有谁人认识他,关注他呢?
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¹
译文:如今的人,更是无人来关注像他这样的垂钓者了,目送飞鸿而去,却无意于他的报国之心。
注释:¹双目送飞鸿:这里用的是典故,这里指想对君王谈治国王霸之策,但却无人肯听,欲报国而无门。
《鞠歌行》,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李白在这首诗中借卞和、宁戚、百里奚、吕望等人抒发了自己强烈的用世之心,他期望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报国无门,在诗中流露出了他抑郁不得志的愤懑。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sà)¹西风满院栽,蕊(ruǐ)²寒香冷蝶难来。
译文:秋风飒飒摇动满院菊花,花蕊花香充满寒意,再难有蝴蝶飞来采蜜。
注释:¹飒飒:形容风声。²蕊:花心儿。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他年我若为青帝¹,报²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若是有朝一日我成为了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释:¹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²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歌风台》)古往今来,却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离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院菊花瑟瑟飘摇。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时节,逗起下句;“满园”极言菊花之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以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咏菊诗也不难见到;但“满园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的菊花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园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生命力,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的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竟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或怀才不遇。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后两句正是作者感情自然的发展,作者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做了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里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的表达了作者宏伟的抱负。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遇命运的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是建立农民政权的施政纲领,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等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而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豪迈意志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表现了一位胸怀大志者的本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的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02-1303

huā

huángcháo tángdài 

西fēngmǎnyuànzāi ruǐhánxiānglěngdiénánlái 
niánruòwéiqīng bàotáohuāchùkāi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草铺¹横野²六七里,笛弄³晚风三四声。
译文: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注释:¹铺:铺开。²横野:辽阔的原野。³弄:逗弄,玩弄。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归来饱饭¹黄昏后,不脱蓑(suō)²卧月明³
译文: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¹饱饭:吃饱了饭。²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³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参考资料:
1、 王伟萍.中国古代诗人的牧童情结 [J].南都学坛 ,2012,32(4):第43-47页.
2、 李文菊编著.小学古诗词鉴赏全典: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崇文书局,2010.03:第114页
3、 关滢 朱炯远 张家鹏 王文衢主编.唐诗宋词分类描写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03月第1版:第167页

tóng

yán tángdài 

cǎohéngliù nòngwǎnfēngsānshēng 
guīláibǎofànhuánghūnhòu tuōsuōyuèmíng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
市朝¹²旧人³,骤骥(jì)感悲泉
译文:朝廷旧人死散令人悲伤,时光匆匆而为日落感叹。
注释:岁暮:指除夕。常侍:是常在皇帝左右侍候的官职。东汉末有个十常侍之乱,那些人都是宦官,到魏晋的时候,中常侍和散骑(皇帝的骑从)合称散骑常侍,这时候是正式的官职了,不再是宦官担任,它的主要职责是顾问、讽谏一类。张常侍:王叔岷本说是张野,袁行霈、龚斌、魏正申等认为是张诠。¹市朝:本指人众会集之处,这里指朝廷官府。《华阳国志》:“京师,天下之市朝也。”陶渊明《感士不遇赋》:“阎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²凄:悲。³旧人:有双关意,一指亡故之人,一指仕晋僚臣。⁴骤骥:疾奔的千里马,这里指迅速运行的太阳。⁵悲泉:日落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泉,爱止其女,爱息其马。”这句是说人生易逝,光阴迅速。
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
明旦¹非今日,岁暮余何言²
译文:明朝升起已非今日太阳,年岁已暮我又能有何言!
注释:¹旦:早晨。²何言:有什么话好说。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己繁。
素颜¹(liǎn)光润²,白发一³己繁
译文:平日容颜已收旦起光润,并且早已见白发更增添。
注释:¹素颜:谓脸色苍白。²旦光润:收旦起光泽,指面容憔悴,没有光泽。³一:语助词、无义。⁴繁:多。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qiān)¹
译文:秦穆公言谈真可称迂阔,人老怎能说膂力未耗散?
注释:¹“阔哉”二句:反用《尚书》典故。阔:迂阔。秦穆:即秦穆公,秦国的国君。旅:同“膂(lǚ)”,脊梁骨。旅力,即体力。愆:丧失。《尚书·秦誓》记秦穆公说:“番番(pópó)良士,旅力既惩,我尚有之。”(番番:同“皤皤”,白发貌)是说头发花白的将士,已经丧失了体力,而我尚有力。这里反用其意,是说年老衰弱,体力怎能不丧失呢?所以说秦穆之谈为迂阔。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向夕¹长风²起,寒云没³西山。
译文:傍晚来临刮起阵阵长风,只见层层寒云笼罩西山。
注释:¹向夕:将近傍晚。²长风:犹“强风”。³没:湮没,遮盖。
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liè)¹气遂严²,纷纷飞鸟还。
译文:冽冽寒气吹来越来越冷,那飞鸟也已经纷纷回还。
注释:¹冽冽:形容寒冷的样子。一作“厉厉”。²严:重。
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
民生鲜(xiǎn)¹长在,矧(shěn)²愁苦缠。
译文:人生本来很少能够长寿,何况常常会被愁苦纠缠。
注释:¹鲜:少。矧况且。²伊:语助词,无义。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屡阙(quē)¹清酤(gū)²至,无以乐当年。
译文:屡缺清酒常常无酒可饮,而无从快乐在今时此年。
注释:¹屡阙:经常缺。阙:同“缺”。²清酤:指酒。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穷通¹(mǐ)²(yōu)³虑,憔悴由化迁
译文:穷困显达本来不去考虑,容颜憔悴听任自然变迁。
注释:¹穷通:穷困与通达。²靡:无。³攸:所。⁴憔悴:面色黄瘦。这里指衰老。⁵由化迁:听随大自然的变迁,深怀:深刻的感怀。
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抚己¹有深怀,履(lǚ)²增慨然³
译文:时常自问很有深刻感慨,逢到岁终又添一重伤感。
注释:¹抚己:检点自己,回顾自身。²履运:指逢年过节之时。³慨然:感慨、感叹的样子。

  题目中的“岁暮”,点明写作时间,是在年底。结合诗中的“明旦非今日”来看,是说到了明天就是新的一年了,所以这里的“岁暮”解释为除夕。在除夕这一天,写了这首唱和诗给张常侍。这是字面的意思。这首诗涉及到时政方面的问题,“岁暮”二字可能还有其他暗指。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这两句是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凄市朝旧人,感骤骥悲泉”。凄是悲戚,为市朝旧人而悲戚。市朝和旧人,这两个词需要解释一下。先说“市朝”。《归园田居》中“一世异朝市”,市朝和朝市,意思相同。市是集市,朝是官场,两字合在一起,泛指人世。亲朋故旧的逝去或离散是让人悲戚的事情。旧人指的是亡故之人,或离或逝。第二句,骤骥感悲泉,这里有典故。骤骥是快马,悲泉是传说中的一个地名,日落的地方。《淮南子》里记载,羲和驾着快马拉着太阳每天由东到西,到达悲泉这个地方的时候,就让快马停下来。这里说的是,人世代谢、时光流逝,是令人悲伤的事情。而明天就将是新的一天了,现在,我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余何言的“余”,不是“我”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剩下的”更合适。想到时光匆匆而过,明天就将是新的一年了,所以心里很感慨。面对如此情境,我还剩下什么呢?我无话可说了。

  这是很激愤的话。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令人悲戚,令人感觉到无能为力,所以是“余何言”,没什么话好说了。其实心里有很多话想说。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这两句写身体状况。素颜代指人的脸。脸上没有光泽,头上满是白发。第二句中的“一”字放在句中,加强语气的作用,无实义。从这两句来看,上文所说的“岁暮”,除了指具体的时间之外,应该还有进入暮年、年老的意思。“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这里有典故。《尚书·秦誓》里说,“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这段话的意思在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这本书中,有很详细的注疏,综合如下:番的读音,婆,字写作“皤”。 皤,白头貌,头发白了。良是善,良士在这里代指将士。将士们的头发都白了。旅力既愆的“愆”是失掉、丧失。什么已经丧失了?旅力。旅,通“膂”,有个词叫“膂力”,就是体力的意思。将士们头发白了,体力也丧失了,而“我尚有之”。这是秦穆公说的,说他还有的是体力。陶渊明不同意。这两句诗就说,年纪大了,体力怎么可能不衰退呢,秦穆公的言论真是迂腐。阔是迂阔、不切实际。

  上面说的是人已进入暮年,身体衰弱。紧接着转向另一层意思,说的是大环境,环境也不好。“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大风刮起来了。长风即大风。“向夕”点明时间,是在将要黄昏的时候。这首诗中,有多处字眼都紧扣题目中的“岁暮”。这里的“向夕”,也有这层意思。风起而云涌,西山笼罩在一片寒云之中。西山是什么地方?查各家的注释,都没有对“西山”进行解释。西山不是西边的山,而是有特指。《采薇歌》中说,“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陶渊明的“西山”,来自这里。这里是伯夷、叔齐隐居采薇而食的地方。在《饮酒二十首》其二中,陶渊明同样写到西山,“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这里说的很明显,西山就是伯夷叔齐隐居的西山。这是借代,用来代指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是寒云笼罩。注意这个“寒”。陶渊明说,大风刮过来,四周的云,都是寒冷的。所以紧接着说,“冽冽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冽冽用来形容后面的“气”,寒冷的气息。“严”,表示程度,是极其寒冷的。在这么寒冷的天气下,鸟儿们都纷纷飞回了各自的家了。纷纷表示多而杂乱。这首诗读到这里,已经可以感觉到,陶渊明写这首诗有很隐晦的意思在里面,那种不好明说的心意,可能真的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

  “民生鲜常在,矧伊愁苦缠”。矧伊,矧是况且的意思,伊是语气助词,放在句中无实义。苦缠,是被困苦所纠缠,即上面提到的年老体衰、岁暮严寒等内外交困。这里的“民生”解释为“人生”,和现在“国计民生”的概念不同。人的生命不可能一直存在,也就是说,人生是短暂的,何况还有这些困苦纠缠着。“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清酤指酒。现在经常没有酒喝,再不会像当年那么快乐了。屡阙,说明次数很多,是经常性的。陶渊明隐居后,尤其是到了晚年,是穷且多病。没有酒喝的情况,在他的其他诗篇中很常见。比如《九日闲居》,里面有个序,就说“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意思是说,重阳节的时候,园子里菊花盛开,而此时手边却无酒可饮。这里的“至”,也隐隐有所指。综合萧统的《陶渊明传》以及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等,陶渊明退隐之后,有不少人会不时的送酒给他喝。所以说是“当年”。想当年,经常有酒可饮是如此快乐,而如今却没有了。那么这个“至”,或可以解释为,不仅是酒没了,连来往的人也少了。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这里出现了转折。前面讲到,人生这么短暂,而如今是年老体衰、岁暮严寒、无酒可饮等等,是一直在描述困苦的情况;到了这里,说穷困与通达,没有什么好顾虑的,就让它顺其自然吧。由此可知,这里的转折,只是诗意方面的转折,在陶渊明自身,这是他一贯的人生态度,是那种任真的、通达的人生观,任其自然,不争不抢。靡攸虑,意思是没有所顾虑的。攸是所,“性命攸关”是说和性命所关系的事情。“憔悴”二字,和上文“素颜敛光润”二句相呼应,强调形势的衰败。化是运化,自然的变化。陶渊明的诗文中,提到“化”或“运”的次数非常多。

  结尾两句,“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字面的意思是:抚己是检点自己,回想自己的平生遭际,不免深有感怀。履,作动词讲,意思是踩到、到达。履运指的是在这个岁暮时候。如今又是岁暮,更增添了无尽的感慨。可见陶渊明心里有不平之意。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169-171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02-104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庭空客散人归¹后,画堂半掩珠帘²。林风淅(xī)³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xiān)
译文:宴会结束后,宾客都各自回去了,只留下冷清庭院,画堂中珠帘半掩。长夜漫漫,听风吹过林梢,更加冷清。抬头仰望这纤纤的珠月,倍感清冷。
注释:谢新恩:词牌名。此词调名在《花草粹编》《历代诗余》《全唐诗》等本中均作《临江仙》。王国维《南唐二主词》校勘记中云:“此亦临江仙调。”《词谱》在《临江仙》调名下注曰:“李煜词名《谢新恩》。”¹归:离去。²珠帘:以珍珠缀成的帘子。《全唐诗》中作“朱帘”。³淅淅:形容风声。⁴厌厌:安静,静谧。⁵纤纤:小巧、尖细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蛾眉似的新月的纤巧。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窗力困起还慵。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春光镇¹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²!金窗³力困起还慵。一声羌(qiāng),惊起醉怡(yí)
译文:春光虽正好,人却无端端老去,珠愁往恨什么时候会穷尽啊?只想醉卧不起,但是醉后的欢悦,偏偏被羌笛声惊起。
注释:¹镇:正。²何穷:么时候才是尽头,即无穷无尽的意思。³金窗:又称黄金窗,宫廷中装饰华美的窗户。窗,《词谱》中作“刀”。⁴力困:力乏。⁵慵:困倦,懒得动。《花草粹编》中误作“墉”。⁶羌笛:又为羌管,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带有悲凉之感。⁷醉怡容:酒醉以后脸上泛起红晕的容颜。怡,舒适愉快,喜悦的样子。

  这首词的上片,写热闹的宴会过后,宾客离席,庭院一片空寂,夜月一片冷清。主人公应是一个寂寞满怀的人。每一种景物、每一个场面都蕴含了一种无法言表的落寞之感,尤其“厌厌”和“纤纤”等词,更是烘托了作者无以自遣的怅愁之情。从词的写法上看,以空起,以静收,虚者多,实者少,情绪气氛浓,直言胸臆淡,有空灵透剔之特色。

  下片写主人公早晨睡醒之后感愁伤恨的心情。春光依旧明媚,人却已空然老去,眼前美景并不能吸引作者、给作者以愉悦,往日今日的新愁旧恨总是郁于心头,只想醉卧不起,情绪愈发低沉,心情更加郁闷。结尾一句“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陡然一转,羌笛如晴空一声惊雷,惊醒了酣睡之人,形象地表达了人物此时心理的脆弱。

  整首词中,已经没有了后主前期词中的纵情欢娱,字里行间预示着国家形势堪危。

参考资料:
1、 东篱子.李煜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58-59

línjiāngxiān ·tíngkōngsànrénguīhòu

 dài 

tíngkōngsānrénguīhòu huàtángbànyǎnzhūlián línfēngyànyàn xiǎolóuxīnyuè huíshǒuxiānxiān 
chūnguāngzhènzàirénkōnglǎo xīnchóuwǎnghènqióng jīnchuāngkùnhuányōng shēngqiāng jīngzuìr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