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乌诚幽伴,泉石亦近邻。三竿红日欲侵门。睡起从容,无事暂相亲。玄谷规千圣,泥丸聚百神。些儿功用养天真。远害全生,清乐未输君。
猿乌诚幽伴,泉石亦近邻。三竿红日欲侵门。睡起从容,无事暂相亲。玄谷规千圣,泥丸聚百神。些儿功用养天真。远害全生,清乐未输君。
王丹桂

王丹桂

王丹桂(生卒年不详),金代道士。字昌龄,号五峰白云子,利州(今四川广元市)人。师事金代道教宗师马钰(马丹阳),修习全真教义。隐于昆嵛山神清洞。工填词,笔调流畅清雅,有词集《草堂集》一卷,收其词一百四十馀首,皆宣扬早期全真教旨,与马钰同一格调,多赠寄答和之作,内容均是宣说早期全真教义,警诫世人觉悟人生梦幻,断恩爱,弃名利,以求达仙真之位。《全金元词》收其词六十二首。生平见其《草堂集》。 ▶ 1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杜诗韩集¹愁来读,似倩(qìng)²麻姑³痒处搔(sāo)
译文: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舒心爽气就像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
注释:¹杜诗韩集:一作“杜诗韩笔”。六朝人称散文为笔。这里指盛唐杜甫的诗和中唐韩愈的文。²倩:请人代做。³麻姑: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天外凤凰谁得髓(suǐ)?无人解合续弦胶¹
译文:谁能得到那天外凤凰的的骨髓呢?世上无人懂得配制得续弦胶,把断了的弓弦续上的。
注释:¹续弦胶:凤喙与麟角,合煎作“续弦胶”,可续弓弩的断弦。

  第一句中的杜诗韩笔,指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古文。“愁来”,点明诗人研读杜诗韩笔时的心绪。自安史之乱后,数十年来,藩镇割据,内战不断,导致边防空虚,民生凋敝;同时,吐蕃统治者占领河西和陇右,对京城形成威胁,河陇百姓长期受到吐蕃奴隶主的奴役压迫。这种内忧外患让诗人时刻感到忧虑。这“愁”,是诗人抱负的流露、识见的外溢和正义感的迸泻。“愁来”读杜、韩,是诗人与杜、韩思想相通的体现。

  “似倩麻姑痒处搔”中诗人从杜的沉郁顿挫和韩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胆识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灵的快感,使他突发奇想,恍若古代神话中的麻姑仙女用纤长的指甲轻轻搔着自己的痒处一样。此典原意是蔡经悬想麻姑爪爬背上痒处,舒适、愉快;诗人移作搔心头痒处,酣畅、痛快。这种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诗人兴到之笔,妙在信手拈来,兴味盎然。

  第三句中诗人把杜、韩比作天外飞来的百鸟之王凤凰,赞叹和倾慕之情表露无遗。

  最后一句感慨日趋没落的晚唐社会就像是一支断弦的弓弩,颓势已定。没有人可以用凤髓制作续弦胶,将断裂的弓弦修复。不明言“愁”,但是这种愁意在诗中却十分明显。

  这首七绝宣示了诗人钻研杜、韩的心得,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诗中描叙愁中读杜、韩诗文的极度快感,而后喟叹杜、韩的杰作无人嗣响。以愁为始,以愁为结,一前一尾,一显一隐,错落有致。诗中旧典活用,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使人回味不已。诗后两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一问一答,自成呼应,饶有韵味。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等.《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第538页
泠泠水向桥东去。漠漠云归溪上住。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
泠泠¹水向桥东去。漠漠²云归溪上住。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mì)处。
译文:河水叮咚流向桥东,行云悠闲飘聚在溪水上边。清风淡月往来有规律,流水行云却难寻踪迹。
注释:¹泠泠:形容流水的清脆声。²漠漠:弥漫广布貌。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xiū)¹暮。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
译文:美人独自伫立备受相思之苦,单薄衣衫浸透寒露,日日伴修竹,双眼欲穿盼郎归,常常等至天色暮。残雪身边春色青,我却白发头上生,执意问春我老否?春天默默不出声。
注释:¹脩竹:高高的竹子。
这首词的题目是“东山探梅”,全篇写的就是去杭州东山探梅的所见与所感,重心在一个“探”字。上片以探梅途中及到达目的地时所见的“泠泠”流水、"漠漠"归云和"疏风淡月"等景物烘托渲染环境,意致十分闲淡。下片前两句以杜甫诗所写幽独佳人比拟梅花,以抒发探梅之所感;后两句则借探梅这个话题慨叹道:往昔白白错过了雪中赏梅的大好机会,如今已进老境,失去的青春已经无法追回了。最后两句的这个慨叹,才是一篇抒情的主旨。
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
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¹
译文:封侯的意念早已丝毫不存,悠悠然远离了尘世的嚣纷。
注释:薛氏:指薛师石,字景石,永嘉人,隐居在会昌湖西,名其居室为“瓜庐”,因号瓜庐翁。¹远世纷:远离尘世的纷争。
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
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
译文:种着瓜又不废读书之乐,这样的生活贵比千金。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译文:远远望去,江南的原野湖沼多过土地,春天的山峰半掩着浮云。
吾生嫌已老,学圃未如君。
吾生嫌已老,学圃(pǔ)¹未如君。
译文:我这一生已渐渐老去,要说隐居的高致,远远比不上您这位高人。
注释:¹学圃:学习种蔬菜。君:指薛师石。

  首联“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写出薛师石不求利禄,超乎世俗的情怀。“悠然”,超远之貌,在这里似乎兼有“心远”与“地偏”两重意思在内。结庐之境远隔嚣尘,这是“地偏”;胸襟之中不慕功名,这是“心远”,索居于会昌湖西的薛师石是做到了这两点的。

  颔联“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是写这位隐士所从事的事情。看了这一联,会使读者想起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两句:“既耕且已种,时还读我书”。隐逸之士,其劳动并非为了糊口,其读书并非为了功名,而都不过是精神寄托而已。试想,耕种累了就读读书,“半耕半读”,这是一种应么充实、自在而又富于情趣的生活。不过诗人这两句与陶渊明的诗句情旨虽同,在句法上却有一点区别。陶渊明的诗句字面本身就透出一种从容、闲适之意。诗人的两句是说:每曰只顾忙着应付种瓜的事还不算,而且要抽出一半儿时间来读书。这“惟应……犹被……”的句式,透着忙上加忙的意思。其实,这里是通过“忙”来写闲的。诗人这里通过种瓜、读书的“忙”,来把薛师石超然遗世的闲适之情巧妙地映带出来了。

  颈联“野水应于地,春山半是云”化用姚合《送宋慎言》:“驿路应连水,州城半在云”两句,写的是薛氏瓜庐四周的景色,前一句写湖沼的景象非常贴切,后一句写远处的云山也很传神,为读者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图。这是一种洋溢着“野趣”的、不带人工痕迹的自然美景,与隐士的情怀是那样的合拍。可以说,此外境本身就是隐士心境的反照。

  尾联“吾生嫌已老,学圃未如君”,直接抒发诗人对于薛氏瓜庐的感触。““圃”本指种蔬菜,这里指薛师石以种瓜隐居而言。这一联惋惜的慨叹,在诗中起的是“卒章显志”的作用,从而把诗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羡慕与向往正面传达出来。

  全诗用典贴切,章法布置有序,读来颇为流畅。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314-1315页

xuēshìguā--zhàoshīxiù

zuòfēnghóuniànyōurányuǎnshìfēn

wéiyīngzhǒngguāshìyóubèishūfēn

shuǐduōchūnshānbànshìyún

shēngxiánlǎoxuéwèijūn

万事由天莫苦求,子孙绵远福悠悠。
万事由天莫¹苦求²,子孙绵远福悠悠。
译文:所有的事情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不可强求;这样才会幸福,子孙也会有福气。
注释:¹莫:不要。²苦求:极力哀求。
饮三杯酒休胡乱,得一帆风便可收。
饮三杯酒休胡乱,得一帆风便可收。
译文:喝了几杯酒之后不要胡言妄语,人生一帆悠顺便要满足。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译文:做人不要没事找事,既伤害了别人又伤害自己,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译文:有仇的人应该和,不应该继续结仇;要看前看后。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译文:已在东林寺停留数日,在明月高悬白猿啼叫声中告辞离去。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笑别庐(lú)¹远,何烦过虎溪²
译文:笑着与送行僧侣告别,打趣道:可不要坏了规矩,越过“虎溪”这一条禁戒线。
注释:¹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内。²虎溪:庐山的一条溪流。东晋高僧慧远曾发誓一生脚迹不越庐山虎溪。

  李白诗名之盛,在中国古今堪称第一。这是因他情志高妙清逸,浑然天成,不假雕琢,平生又好作方外奇思,不是平常人呕心沥血可成。而这一首诗,看似平淡,但画面隽永,情境交融,了无点尘。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李白在庐山,以“谪仙人”的身份漫游,所到之处,无不盛情接待。这是他在庐山东林寺盘桓数日后,在“月出白猿啼”之时辞僧下山,可谓潇洒之极。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东晋高僧慧远法师是庐山佛教道场的奠基人,在他之后,庐山佛教长盛不衰。慧远深通经论,兼习儒术,戒律精严,发誓一生脚迹不越庐山虎溪,以杜绝世间尘埃。慧远又是净土宗的始祖,在中国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李白这里把为他送行的僧人全都笑呼为“远上人”,在送行之时,可不要坏了规矩,越过“虎溪”这一条禁戒线。

biédōnglínsēng--bái

dōnglínsòngchùyuèchūbáiyuán

xiàobiéshānyuǎnfánguò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