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秀不随桃李伴。国香未许幽兰换。小睡最宜醒鼻观。
岩秀不随桃李伴。国香未许幽兰换。小睡最宜醒鼻观。
檐月转。紫云娘拥青罗扇。
檐月转。紫云娘拥青罗扇。
半世庐山清梦断。天涯邂逅春风面。茗椀不来羞自荐。
半世庐山清梦断。天涯邂逅春风面。茗椀不来羞自荐。
空恋恋。野芹炙背谁能献。
空恋恋。野芹炙背谁能献。

jiāàoruìxiāng--wáng

yánxiùsuítáobànguóxiāngwèiyōulánhuànxiǎoshuìzuìxǐngguān

yányuèzhuǎnyúnniángyōngqīngluóshàn

bànshìshānqīngmèngduàntiānxièhòuchūnfēngmiànmíngwǎnláixiūjiàn

kōngliànliànqínzhìbèishuínéngxiàn

王寂

王寂

王寂(1128~1194)金代文学家。字元老,号拙轩,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德三年进士,历仕太原祁县令、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大定二十六年,因救灾之事蒙冤,被贬蔡州防御使,后以中都路转运使致仕。卒谥文肃。工诗文,诗境清刻镵露,古文博大疏畅,著有《拙轩集》。 ▶ 2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
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
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
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贾兰所作,与贾环的《姽婳词·红粉不知愁》、贾宝玉的《姽婳词·恒王好武兼好色》都出自小说的第七十八回。

  贾政与众幕友谈及恒王与林四娘故事,称其“风流隽逸,忠义感慨”,“最是千古佳谈”,命贾兰、贾环和贾宝玉各吊一首。贾政所叙述的情节是作者利用了旧有明代传说史事而加工改缉的。“姽婳”一词初见于宋玉《神女赋》,形容女子美好贞静,所以小说中说,加以“将军”二字更见奇妙。

  《姽婳词》突出地表现了曹雪芹政治观点上的矛盾:他一方面不满封建制度,一方面又想“补天”;一方面憎恶政治腐败、现实黑暗,一方面又为清帝国的命运担忧,为他们这个阶级的没落而哀伤;一方面同情奴隶们的痛苦和屈辱,为受冤遭迫害者提出强烈的控诉,一方面又主张“清清白白”地做人,“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碗的饭”,反对奴隶们用暴力来推翻现存的制度、争取自身的解放。在《姽婳词》中,他以当今皇帝褒奖前代所遗落的可嘉人事为名,指桑骂槐,揭露和嘲笑当朝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和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这是大胆的。但是,把封建王朝在农民起义风暴的猛烈扫荡下的土崩瓦解看成是一场灾难,把向革命势力作拼死顽抗的林四娘当作巾帼英雄而大加赞美,这又说明曹雪芹并没有完全背叛自己的阶级。

  清代康熙之后,政治上转向黑暗,随着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斗争日益激化,农村中的夺粮、抗租和“抢田夺地”的斗争也此起彼伏,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条件虽则尚未成熟,但已在酝酿之中。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些对现实比较有清醒认识的人,开始担心像前代青州唐赛儿以至李自成那样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不久就会重新出现,哀叹没有人能“挽狂澜于既倒”。《姽婳词》正反映了这种深怀隐忧的没落阶级的思想情绪。

  脂砚斋在小说写到“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时曾加批语,以为不能实看这些话,否则,“便呆矣”,还说“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因而,目前有些研究红学和史学的人认为,从史事看,林四娘应死于抗清,“非与义军为敌者”(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第230页 ),此诗实“与义军无关”,“对立面为侵扰青州之清军”,这样写是为“避清帝爪牙之耳目”,或者更肯定地认为“是指崇祯十五年(注:崇祯十五年为1642年)十二月清军在未入关前一次入侵明境山东青州之事”(引自徐恭时一九七六年八月三十一日的信件)。此说,不仅关系到作者对农民起义的政治立场问题,也关系到这位满族子弟会不会存在某些反满意识的问题。这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关于小说的人物形象,《姽婳词》这段情节在小说描述晴雯之死的过程中是强行插入的,表面上像是游离的、节外生枝的。贾宝玉吊晴雯扑了空回来,就被叫去做吊林四娘的诗,做成《姽婳词》,作者连过渡的文字也不要,紧接着就让他撰写《芙蓉女儿诔》,这一切其实都是有用意的,那就是通过诗来暗示诔文中所包含的政治寄托。然而,把一个以生命去酬答平日恩宠的贵族姬妾与一个遭封建势力迫害而死的女奴放在一起写,以便作某种类比的意图,从阶级观点来看是有问题的。它同样清楚地表明了曹雪芹思想中所存在的深刻矛盾。

guǐhuà--cáoxuěqín

guǐhuàjiāngjūnlínniángwèitiěwèicháng

juānbàohéngwánghòuqīngzhōuxiāng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¹自宽。
译文:内心宁静,身体就自然安定;身体安定,房屋就会显得宽大。
注释:¹室:房屋。
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心与身俱¹安,何事能相干?
译文:内心和身体都安定了,还会有什么事让你烦恼呢?
注释:¹俱:都。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
谁谓与身小,其安若泰山。
译文:谁说与个人的身体小,只要安宁,它就像泰山与样大。
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谁谓与室小,宽如天地间。
译文:谁说与间屋子小,只要心宽,它就像天地与样宽阔。

  这首诗写心与身、身心与天地关系,表明“心地无私天地宽”的深刻哲理。

  诗人首先指出心安的重要,“心安身自安”。心境的平静可以使身体也安静,“身自安”的“自”字,充分表现了心安对身安的必然关系。继而说“身安室自宽”,身安了居室自然觉得宽敞。最后总括言之“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身心俱安,则外物、外力都无法干扰了。心主宰着人的思想行为,唐代诗人李颀说“心轻万事如鸿毛”(《送陈章甫》)陶渊明更有具体描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诗》)首先求得思想上的安定,那就不会为世事的纷扰而苦恼,条件的局促而烦忧。

  诗的后四句,进而就身与室的关系上讲,一身怎么能说小呢,它安之如泰山;一室怎么能说小呢,它宽如天地间。其中寓含着“谁谓一心小,宇宙可包含”。只有心安了,才会产生不觉室小,不感有碍的效果。

  邵雍是北宋理学家,他主张“非唯知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伊川击壤集》)认为“自乐”,才能获得外物的快乐。他在临终的那一年,仍抱定着这一宗旨:“六十有七岁,生为世上人。四方中正地,万物备全身。天外更无乐,胸中别有春。”(《自贻吟》)万物皆备于我,是唯心主义的。而从人的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的角度说,先要有个正确的观点,然后才能识别和对付各种外来侵袭,也就是“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的道理,却是可取的。

  全诗语言质朴、直白,第一二两句以两个“自”字表明心与身的关系,第三句总绾七两句,第四句予以衍伸。第五、第七同以“谁谓”、“小”相比照,句式全同,而第六、第八则变化句式,显得整齐中有参差。诗意步步深入,环环紧扣,颇为精巧。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心安吟·[宋]邵雍》

xīnānyín--shàoyōng

xīnānshēnānshēnānshìkuān

xīnshēnānshìnéngxiānggàn

shuíwèishēnxiǎoānruòtàishān

shuíwèishìxiǎokuāntiānjiān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译文:关中大旱,满眼饥荒令人悲伤,为了投奔他人我才远游异乡。
注释: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迟回度陇(lǒng)¹怯,浩荡及关²愁。
译文:怀着畏惧的心情翻越盘屈的陇坂,携着浩荡的愁思抵达陇关。
注释:¹陇:陇山,又名陇坂陇坂九回,不知者七日乃得越。”²关:陇关,又名大震关,形势险峻。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水落鱼龙¹夜,山空鸟鼠²秋。
译文:夜晚的鱼龙川河水浅落,秋天的鸟鼠山一片空荡冷寂。
注释:¹鱼龙:川名,在秦州附近。²鸟鼠:山名,在秦州附近。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西征问烽(fēng)¹,心折此淹留。
译文:西行途中不断询问秦州有无战事,留居此处内心伤痛已极。
注释:¹“西征”句:时秦州一带受吐蕃威胁。

qínzhōushīèrshíshǒu ·

 tángdài 

mǎnbēishēngshì yīnrénzuòyuǎnyóu 
chíhuílǒngqiè hàodàngguānchóu 
shuǐluòlóng shānkōngniǎoshǔqiū 
西zhèngwènfēnghuǒ xīnzhéyānliú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
眼前迎送¹不曾休,相续轮蹄²似水流。
译文:眼前的迎来送往还没有停止过,只见车马相接,就像流水一样不曾间断。
注释:¹迎送:迎来送往。此处偏指“送”。²轮蹄:车轮与马蹄。代指车马。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译文:假如门外没有这些通达南北的道路,人时世间应该就不会有分别的愁苦了吧。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苏秦¹六印²归何日,潘岳³双毛去值秋。
译文:就像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样去上任,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就像潘岳一样已经生出了白发,却在这冷秋时分就要离开。
注释:¹苏秦:战国时期纵横家。字季子,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主张合纵攻秦。²六印:谓六国相印。³潘岳:西晋荥阳中牟人,字安仁。夙慧,有奇童之号。岳美姿仪,少时出门,常为妇人投果满车而归。善诗赋,诗与陆机并称。双毛:指头发黑白二色相杂。去:离开。值:逢,恰逢。
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
莫怪分襟(jīn)¹(xián)²语,十年耕钓³忆沧洲
译文:不要怪我分别时含着眼泪说话,总是忍不住回忆起在滨水之地的那些一起耕种垂钓的快乐时光。
注释:¹分襟:犹离别,分袂。²衔泪:含着泪水。³耕钓:相传商伊尹未仕时耕于莘野,周吕尚未仕时钓于渭水,后常以“耕钓”喻隐居不仕。⁴沧洲:滨水的地方,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zèngbié

 tángdài 

yǎnqiányíngsòngcéngxiū xiānglúnshuǐliú 
ménwàiruònánběi rénjiānyīngmiǎnbiéchóu 
qínliùyìnguī pānyuèshuāngmáozhíqiū 
guàifēnjīnxiánlèi shíniángēngdiàocāngzhōu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jì)¹竟何待²,朝朝空自³归。
译文: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注释:¹寂寂:落寞。²竟何待:要等什么。³空自:独自。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欲寻芳草去¹,惜与故人违²
译文: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注释:¹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²违:分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当路¹谁相假²,知音世所稀。
译文: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注释:¹当路:当权者。²假:提携。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寂 一作:索)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fēi)¹。(寂 一作:索)
译文: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注释:¹扉:门扇。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6-87页 .

liúbiéwángshìwéi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jìngdài zhāozhāokōngguī 
xúnfāngcǎo rénwéi 
dāngshuíxiāngjiǎ zhīyīnshìsuǒ 
zhǐyīngshǒu huányǎnyuánfēi  (zuò suǒ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