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屋南山秋色静,数枝寒菊一篱烟。酒醒读罢秋声赋,风落松梢响石泉。
绕屋南山秋色静,数枝寒菊一篱烟。酒醒读罢秋声赋,风落松梢响石泉。
何景明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 1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
译文:平静的水面上有小雨滴落的痕迹,夕阳在树木的半腰处露了出来。
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译文:飘渺的云朵萦绕山间,把翠绿的山峰隐约分成了两半,清风送来荷花的清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
素月¹自有约,绿瓜初可尝。
译文:皎洁的月亮像与人有约似的,到了某个时间就出来。种了很久的瓜果终于成熟可以品尝了。
注释:¹素月:皎洁的月亮。
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lú)(cí)¹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译文:但是鸬鹚不要往南飞走,留下我孤单一人看着良辰美景,独自品尝着凄凉与心酸。
注释:¹鸬鹚:水鸟。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sì)¹(tiě)²孔阜(fù)³,六辔(pèi)在手。从之媚子,从从于狩
译文:四匹黑骏马并排嘶鸣高昂,秦公娴熟地收放六条丝缰。那些最得宠信的臣仆卫队,跟随他们的君王狩猎围场。
注释:¹驷:四马。²驖:毛色似铁的好马。³阜:肥硕。⁴辔:马缰。四马应有八条缰绳,由于中间两匹马的内侧两条辔绳系在御者前面的车杠上,所以只有六辔在手。⁵媚子:亲信、宠爱的人。⁶狩:冬猎。古代帝王打猎,四季各有专称。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¹²辰牡,辰³孔硕。从曰左之,舍则获。
译文:围场小吏放出应时的公鹿,只见鹿群是那样肥大美好。秦公兴奋地呼喊左转包抄,他搭弓放箭猎物应弦而倒!
注释:¹奉:猎人驱赶野兽以供射猎。²时:“是”的假借,这个。³辰:母鹿。⁴牡:从兽,古代祭祀皆用从兽。⁵硕:肥大。⁶左之:从左面射它。⁷舍:放、发。⁸拔:箭的尾部。放开箭的尾部,箭即被弓弦弹出。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游于北园¹,四马既闲²。輶(yóu)³车鸾(biāo),载猃(xiǎn)歇骄
译文:打猎尽兴后拐到北园游玩,那四匹马儿此刻尽享悠闲。车儿轻轻转啊鸾铃叮当响,车里载着有功劳的小猎犬。
注释:¹北园:秦君狩猎憩息的园囿。²闲:通娴,熟练。³輶:用于驱赶堵截野兽的轻便车。⁴鸾:通“銮”,铃。⁵镳:马衔铁。⁶猃:长嘴的猎狗。⁷歇骄:短嘴的猎狗。

  古代帝王狩猎场面极其宏伟,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都极尽铺叙描摹之能事,对此作了生动反映。从扬雄《长杨赋》中“今年猎长杨,……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嵎”也可窥见其规模之一斑。而《秦风·驷驖》之妙却全在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仅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即已写尽狩猎全过程,却同样使人觉得威武雄壮,韵味无穷。

  首章写将猎。取景从四匹高头大马切入,严整肃穆,蓄势待发,充满凝重的力度感。四马端端正正站着,只待一声令下,便拔蹄飞驰。镜头接着由马转移至控制着六根马缰绳的人。“六辔在手”,显得那样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充满自信。这是赶车人,也即下句所谓的“媚子”之一,即秦襄公的宠臣。他还不是主角,只是“从公于狩”的一个陪衬。真正发号施令的是秦襄公。他带领一大批“媚子”,大规模出猎。此章虽只撷取一辆狩猎车的情景,而声势浩大又纪律严明的场面已可联想得之。驭马与驭天下,其理一贯,如后世白居易《授韦贯之工部尚书制》所云:“善御者,齐六辔;善理者,正六官。”所以此章通过层层反衬,暗写秦襄公治军治国有方。

  次章写正猎。管山林苑囿的狩猎官,接到开猎的命令后,急忙打开牢圈樊笼,将一群群养得肥肥的专供王家狩猎作靶子用的时令兽驱出,于是乎轰轰烈烈的围猎场面就自然映现在读者脑海。这虽然只是个铺垫,但角度很巧妙,令人从被猎对象想像狩猎盛况,避实就虚,别具一格。至于为什么单单驱出“牡”兽,那是因为当时祭祀用的牺牲以牡为贵,不用牝兽。在纷纭的围场中,诗作的镜头紧紧跟随着秦襄公,只见他吆喝一声:“射左边的那一只!”果然那肥兽应弦而倒。这足见秦襄公武艺不俗。当然,他狩猎的对象只是驯养的野兽,这与《郑风·大叔于田》中“襢裼暴虎”(赤膊空拳打老虎)的公子相比,不免有点虚浮和滑稽。但以王侯之尊,让他真正到深山老林与虎豹猛兽直接较量,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此诗的描写非常切合主人公的身份地位。诗只举秦襄公一隅,可谓抓住了牛鼻子,其余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自行想像补充。对于秦襄公,也只是摄取了一个刹那间的特写镜头,而略去其他枝节,叙事中有描写,笔法老练简洁。

  末章写猎后。猎后情景可写的很多,如猎物的丰盛,猎者的欣悦等,但都未免落入寻常窠臼。此诗的猎后视角独特,大有王者风范。诗写猎后即游于“北园”,按常理推测那北园与猎场应该是相通连同在一区的,并非要绕道另去一处游息。故首句既是场景的转换,突出了王家苑囿之广大,也是氛围的转折,由张而弛。一个“游”字意脉直贯篇末。前“狩”后“游”,互为补充,整个过程相当完整。次句又着眼于“驷驖”,与首章相呼应,而神态则迥异,此处的驷驖不再是筋脉怒张,高度紧张,而是马蹄得得,轻松悠闲。一个“闲”字语意双关,马是如此,人也如此。后两句又对“闲”字着意渲染。輶车是一种轻便车。《周礼·校人》:“田猎则帅驱逆之车。”驱逆之车即是輶车,其作用在于围驱猎物,供猎者缩小包围。猎后的輶车已不用急驶飞赶,因而马嚼上铃儿叮当,声韵悠扬,从听觉上给人悠闲愉悦之感。最妙的是末句的特写,那些猎时奋勇追捕猎物的各种猎狗都乘在輶车上休其足力。这一宠物受宠的镜头很有情趣,也很耐人寻绎,将先前的紧张与现时的休闲形成鲜明对照,使末章的“闲”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叙事取景高度浓缩,突出典型场景和人物,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和细节,因而虽只窥豹一斑,却能使人想见全豹,其艺术概括力很值得借鉴。《诗经》中写狩猎的名篇有二,即《郑风·大叔于田》与此篇,前者反复铺张,以繁见长,后者精要简约,以简著称,而这恰恰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两大传统手法。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42-245

tiě

shījīng·guófēng·qínfēng xiānqín 

tiěkǒng liùpèizàishǒu gōngzhīmèi cónggōngshòu 
fèngshíchén chénkǒngshuò gōngyuēzuǒzhī shěhuò 
yóuběiyuán xián yóuchēluánbiāo zǎixiǎnxiējiāo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意映卿(qīng)¹如晤(wù),吾今以此书与汝(rǔ)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²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³,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译文: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注释:¹意映卿卿:意映,作者妻子的名字。卿卿,旧时夫妻间的爱称,多用于丈夫称呼妻子。²竟书:写完信。³衷:内心。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吾至¹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juàn)属;然遍地腥(xīng)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gòu)²?司马青衫³,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译文: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
注释:¹至:极,最。²彀:同“够”。³司马青衫: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其长诗《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后用“司马青衫”比喻极度悲伤。⁴太上:圣人。⁵忘情:不为情感所动。⁶“仁者”两句: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前“老”字作动词用,尊敬之义,前“幼”字也作动词用,爱护之义。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¹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²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jiē)(fú)!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译文:你还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
注释:¹无宁:不如。²禁:忍受得住。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qī)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¹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²,依稀掩映³;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译文: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开不了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注释:¹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²疏梅筛月影:月光透过稀疏的梅树照进房间里,像被筛子筛过一样,变成散碎的影子。³依稀掩映:指月光梅影朦胧相映,看不清楚。⁴低低切切:小声说私话的样子。⁵有身:怀孕。⁶寸管:毛笔的代称。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¹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lì)(nüè)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²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译文: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即使能够不死,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会,白白地使两人望眼欲穿,化骨为石,试问,自古以来有几对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该怎么办呢?今天我跟你有幸健在。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我现在为革命死毫无遗恨,国家大事成与不成自有同志们在。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要成人,你可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也以天下国家为念。你腹中怀着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孩,女孩一定像你,(如果那样)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宽慰。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也要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那么,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幸运极了,幸运极了!我家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贫困;贫困不要紧,清静些过日子罢了。
注释:¹第:但。²抑:还是。³骨化石:传说有一男子外出未归,其妻天天登山远望,最后变成一块石头,称之为望夫石。⁴破镜能重圆:南朝陈徐德言夫妻,国亡时,破镜各执一半为信,后得重聚。后世即以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后又重新团圆。⁵依新:林觉民长子。⁶意洞:林觉民字。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¹,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²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译文: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注释:¹心电感应有道:近代的一些唯心主义者认为人死后心灵尚有知觉,能和生人交相感应。²依依:依恋的样子。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¹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²,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³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译文: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顾全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此书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见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
注释:¹的的:的确。²偶我:以我为配偶。³巾:指作者写这封信时所用的白布方巾。⁴模拟:琢磨,猜测。⁵辛未:应是“辛亥”,此书作于黄花岗起义前三天的1911年4月24日,即农历辛亥年三月廿六日深夜。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于1911年4月27日,与辛亥革命在武昌取得成功在同一年。辛亥革命乃后来之词,那时尚未有统一称呼,此处作“辛未”。⁶四鼓:四更天。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家中诸母¹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译文: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一定要完全理解我的意思,这是我最后的希望。
注释:¹诸母:各位伯母、叔母。

  本文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自“意映卿卿如晤”一开头,整封信围绕着一个有血有肉的“情”字倾诉心曲。“卿卿”一呼,落笔动情。“吾至爱汝”,“吾爱汝至”,“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这些饱含感情的倾诉,使读者心魂为之摇荡。正由于作者对妻子爱得深挚,因此在挥毫作书之际,夫妻之间那令人无限眷恋而又无法重温的往事,一时奔涌笔底。

  第一件事是“四五年前某夕”与妻子的一席对话。作者对妻子说:“与使吾先死也,吾宁汝先吾而死。”读者乍听起来,这话真有些不近人情,谁都希望自己至爱的人健康长寿,也难怪他的妻子“初闻言而怒”。按时间推算,这番话应是林觉民婚后赴日本留学假期返故里时所说。他在日本比在国内更加接近反清革命中心,献身革命、为国捐躯的宏愿已经确立,只是担心一旦牺牲了,妻子忍受不了失去爱侣的悲痛。“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这份“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爱,是至爱。

  第二件事是婚后蜜月生活的情景:“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花月掩映,两情依依,良辰美景人同在,诗情画意,温馨甜蜜。美丽的青春,无边的幸福,无法让他忘怀,这浓情蜜意,是至爱。

  第三件事是“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这时新婚不久,作者写信给父亲说要远赴南洋,急得老父去厦门找他,但他却早已回家。这次外出,显然有特殊任务,但不便直接告诉妻子。所以意映要他“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希望远走天涯长相随,是至爱。

  第四件事是“前十余日回家”。这次作者从日本归来,身负革命重任,本拟将实情告诉妻子,又考虑到妻子有孕在身,恐不胜其悲,“故惟日日买酒呼醉”,试图减轻压抑心底的难言之苦,永诀之痛。诚如古人所叹:“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醉中之苦仍是对妻子的至爱所致。

  除了这四个生活片断,作者对妻子的至爱,还表现在对死后的想象。一个平日不信有鬼的革命者,竟希望真有鬼,好与妻子以灵相依,以哭相和;黄泉尘世,互慰相思与寂寥。而信末因感“巾短情长”难以尽意的巨大痛苦,反以“一恸”作结,可谓以一当十,言有尽而情无限。

  尤为可贵的是,作为一个矢志拯救国家民族的革命者,作者在尽情倾诉夫妻之间至爱的同时,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至理,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情理浑然交融,深情大义与英雄壮怀同辉,给这封信带来了政论的色彩和战斗的品格,堪为志士增色,为弱者壮胆,义无反顾地为祖国献身。

  这封信是作者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写的,生与死,妻与儿,国家、民族与人民,无不牵动着他的心魄,其万千思绪,如春潮荡漾于心海,散文的形式正适宜他尽情地表达这丰富、复杂的感情。追忆往事,不需依时间先后为序,一件往事似信笔拈出,每一笔都流注着作者炽热的血液,饱含着作者对革命、人生的崇高信念。这封信不是一般所谓的情理兼见,而是以情作为贯穿的主线,理贯于情,情中见理。

  在这封感人至深的信中,也可见作者挥洒自如地驾驭语言的功力。写景叙事处,精妙洗练,情景宛然在目。如对婚后生活的回忆,冬日月夜,一对爱侣临窗低语,携手庭中,在月光与疏梅交相掩映中互诉心怀。和平、宁静、温柔、幽谧的夜色,烘托着、渲染着人间醉人的幸福。这种境界,无须慷慨陈词。作者基本上采用了四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娓娓动听,明净如洗的语言,极富诗的韵致。这段文字,既有一种逼真传神的形象美,又有一种清新醉人的情趣美。夫妻之间的柔情蜜意:“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只在虚实之间,既明朗又微妙,给人以不尽的遐想。信中为了表达对妻子的至爱至情,时时出现叠字,如“低低”、“切切”、“真真”、“的的”、“日日”、“依依”等,把作者对妻子无限爱恋,对人生无限眷恋的浓烈感情传达了出来。

  信中在抒发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和痛斥旧中国血腥统治等方面,大气磅礴,精光四射。大抵长短句式交替运用,句意或层层递进,或回旋曲折,铿锵之声如金石掷地,又于参差错落中显示出语句大致相仿的特点,增添了文章悲壮恢宏的气度与政论雄辩的色彩,使感情的进发与理性的思辨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作者虽于抒情处再三畅言壮志,并不给人以芜杂、累赘的感觉;相反,它给人以亲切的感染、有益的陶冶。由于作者具有比较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能够自如地融诗文辞赋的语言节奏于笔下,又能适当地从日常口语中提炼出富有表现力的叠字,铸炼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散文语言,完满地体现出这封信的立意:为天下人谋永福。

参考资料:
1、 贾勇,张粉阁.《大学语文》.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33页—135页

shū

línjuémín qīngdài 

    yìngqīngqīng jīnshūyǒngbié zuòshūshí shàngshìshìzhōngrén kànshūshí chéngwéiyīnjiānguǐ zuòshū lèizhūxià néngjìngshūér yòukǒngcházhōng wèirěnshěér wèizhīzhī suìrěnbēiwéiyánzhī 

    zhìài àiniàn shǐ使yǒngjiù lái chángyuàntiānxiàyǒuqíngréndōuchéngjuànshǔ ránbiànxīngyún mǎnjiēlángquǎn chènxīnkuài jiānénggòu qīngshān néngxuétàishàngzhīwàngqíng yún rénzhě lǎolǎo rénzhīlǎo yòuyòu rénzhīyòu  chōngàizhīxīn zhùtiānxiàrénàisuǒài suǒgǎnxiānér  xīn zhī tiānxiàrénwéiniàn dāngshēngshēnshēnzhī wéitiānxiàrénmóuyǒng bēi 

    fǒu niánqiánmǒu chángyuē  shǐ使xiān nìngxiānér  chūwényánér hòujīngwǎnjiě suīwèiyánwéishì érxiāng zhīgàiwèizhīruò néngjìnshīzhībēi xiān liú xīnrěn nìngqǐngxiān dānbēi jiē shuízhīxiānér 

    zhēnzhēnnéngwàng huíhòujiēzhī ménchuān穿láng guòqiánhòutīng yòusānzhé yǒuxiǎotīng tīngpángshì wéishuāngzhīsuǒ chūhūnsānyuè shìdōngzhīwàngqiánhòu chuāngwàishūméishāiyuèyǐng yǎnyìng bìngjiānxiéshǒu qièqiè shì qíng jīnzhī kōnglèihén yòuhuíliùniánqián zhītáojiāguī gào  wàngjīnhòuyǒuyuǎnxíng gàoqiè qièyuànsuíjūnxíng   qiánshíhuíjiā chéngbiàn便xíngzhīshì xiāngduì yòunéngkǒu qiězhīyǒushēn gèngkǒngshèngbēi wéijiǔmǎizuì jiē dāngshíxīnzhībēi gàinéngcùnguǎnxíngróngzhī 

    chéngyuànxiāngshǒu jīnshìshìguānzhī tiānzāi dàozéi guāfēnzhī jiānguānnüèmín bèichǔjīnzhīzhōngguó guózhōngshí dàoshíshǐ使yǎnzhēngzhēngkàn huòshǐ使yǎnzhēngzhēngkàn néngzhī néngzhī  érsànxiāngjiàn shǐ使liǎngyǎnchéngchuān穿érhuàshí shìwènláicéngjiànjìngnéngchóngyuán jiàowéi jiāngnàizhī jīnxìngshuāngjiàn tiānxiàréndāngéryuànérzhě shǔ zhōngqíngbèizhě néngrěnzhī suǒgǎnshuàixìngjiù jīnhàn guóshìchéngchéngyǒutóngzhìzhězài xīnsuì zhuǎnyǎnchéngrén shànzhī shǐ使zhīxiào zhōngzhī  xiàng xīnshènwèi huòyòushìnán jiàozhìwéizhì hòushàngyǒuèrdòngzài xìngshèn xìngshèn jiāhòudāngshènpín pínsuǒ qīngjìngguòér 

    jīnyán jiǔquánzhīxiàyáowénshēng dāngxiāng píngxìnyǒuguǐ jīnyòuwàngzhēnyǒu jīnshìrényòuyánxīndiàngǎnyīngyǒudào wàngyánshìshí zhī língshàngpáng bēi 

    píngshēngwèichángsuǒzhì shìshìchǔ ránzhī yòukǒngwéidānyōu shēngbǎiér érshǐ使dānyōu fēisuǒrěn àizhì suǒwéimóuzhěwéikǒngwèijìn xìngérǒu yòuxìngérshēngjīnzhīzhōngguó xìngér yòuxìngérshēngjīnzhīzhōngguó rěnshànshēn jiē jīnduǎnqíngcháng suǒwèijìnzhě shàngyǒuwànqiān zhī jīnnéngjiàn néngshě shíshímèngzhōng tòng xīnwèisānyuèniàn廿liù dòngshǒushū 

    jiāzhōngzhūjiētōngwén yǒujiěchǔ wàngqǐngzhǐjiào dāngjìnwéixìng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纤云¹弄巧²,飞星³传恨,银汉(tiáo)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译文:轻盈的彩云在天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天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注释:¹纤云:轻盈的云彩。²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³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⁴银汉:银河。⁵迢迢:遥远的样子。⁶暗度:悄悄渡过。⁷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¹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²
译文: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若是两情相悦,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注释:¹忍顾:怎忍回视。²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像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836-837页 .

quèqiáoxiān ·xiānyúnnòngqiǎo

qínguān sòngdài 

xiānyúnnòngqiǎo fēixīngchuánhèn yínhàntiáotiáoàn jīnfēngxiāngféng biàn便shèngquèrénjiānshù 
róuqíngshuǐ jiāmèng rěnquèqiáoguī liǎngqíngruòshìjiǔchángshí yòuzàizhāozhāo 
长相思,在长安。
长相思¹,在长安。
译文: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注释:¹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luò)(wěi)¹秋啼金井阑(lán)²,微霜凄凄簟(diàn)³色寒。
译文: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注释:¹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²金井阑:精美的井栏。³簟:供坐卧用的竹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wéi)望月空长叹。
译文: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美人如花隔云端。
译文: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lù)¹水之波澜。
译文: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注释:¹渌:清澈。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¹
译文: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注释:¹关山难:关山难渡。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摧心肝。
译文: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¹愁不眠。
译文: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
注释:¹如素:一作“欲素”。素:洁白的绢。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赵瑟¹初停凤凰柱,蜀(shǔ)²欲奏鸳(yuān)(yāng)弦。
译文: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
注释:¹赵瑟:一作弦乐器,相传古代赵国人善奏瑟。²蜀琴:一作弦乐器,古人诗中以蜀琴喻佳琴。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¹
译文: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
注释:¹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此处泛指塞北。
忆君迢迢隔青天。
忆君迢(tiáo)迢隔青天。
译文:思念你隔着远天井能相见。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昔时横波¹目,今作流泪泉。
译文:过去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今天已成泪水奔淌的清泉。
注释:¹横波:指眼波流盼生辉的样子。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译文:假如井相信我曾多么痛苦,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译文:美人在时,有鲜花满堂;美人去后,只剩下这寂寞的空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床中绣被卷不寝¹,至今三载闻余²香。
译文:床上卷起井睡的锦绣袭被,至今三年犹存昙香。
注释:¹卷不寝:一作“更不卷”。²闻余:一作“犹闻”。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译文:香气是经久井润了,而人竟也有去无回。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相思黄叶落¹,白露湿²青苔。
译文:这黄叶飘落更增添了多少相思?露水都已沾湿了门外的青苔。
注释:¹落:一作“尽”。²湿:一作“点”。

  其一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井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井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井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井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井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井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井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井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井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井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井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井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井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井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井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井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井到关山难”,井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井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井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井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井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其二

  此诗首句“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井眠”,开篇造境,渲染了愁苦迷蒙的相思气氛,暮色低沉烟雾缭绕的景物特征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压抑之感,奠定了整首诗的悲凉调子。夕阳斜暮,渐渐西沉,几簇花丛在低沉的暮色里显得朦朦胧胧,如被烟雾缠绕。这种如烟似梦的感知显然部分来源于思妇的眼睛,来源于思妇被相思愁绪紧紧包裹的内心。牵肠挂肚的相思使思妇所观所感的一切都带上了浓重的忧郁色彩,井独花朵,也非烟雾使然。黑夜拉开帷幕,思妇却没有进入梦乡,对丈夫切切的思念使她辗转反侧无法成眠。更可恼的,是那一轮明月,依旧发出如绢如素光洁皎然的光辉,透过孤独的窗棂,搅得多情人心绪难宁。在这句诗中,代表着团圆的明月,因其特定情境而被诗人塑造成一个冷漠的、井解离人情怀的形象。北宋晏殊《蝶恋花》有“明月井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也是这个意思。面对月色如水良辰美景,思妇却只能让他虚设,想起从前种种,一颗心久久井得平静。虽然思念只是徒劳,却也心甘情愿,无心睡眠。“日”与“月”在交替,白昼与黑夜在轮回,思妇的相思也像波浪中的小船,翻腾井息,相思之苦,也只有思妇最为明了。诗人用“愁”字把这种感情明白地表达出来。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无法安睡的思妇,只好在月下弹一曲哀伤凄美的琴瑟,在回忆和期待中与心上人夫唱妇随。是有“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两句,琴瑟合鸣,鸳鸯凤凰都是用来喻指夫妻美满之意,诗人在这里互文见义,旨在表达思妇望夫心切而又无法排解的愁绪。琴瑟都作为传情达意之物,至于“蜀琴”,更被人传说与司马相如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有所关联。但如今琴瑟独鸣,凤凰曲难成,原本以为可以白头到老长相厮守的一对鸳鸯,竟然也天各一方,思妇的伤情可想而知。就连这思君念君为君弹奏的一首相思之曲,也无法令心上人听到,关山重重,天遥地远,纵有动听的音符,又弹于谁听呢?

  紧承这个疑问,作者继续写出,“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曲中真意,绮丽动人,但此情此曲,却无人为我传递,思妇惆怅抱憾也于事无补。只有忽发奇想,托明日和煦的春风飞往燕然,送到夫君的手里,带去我的相思。燕然山远在塞北边疆,就算把相思曲寄到又能如何呢?范仲淹有诗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做此诗的一个补充。只要边疆未靖,那么重逢之念便是惘然。只是思妇的一点聊胜于无的假想罢了。但井管怎样,诗人的奇特想象仍然令人惊叹,思妇情之真、情之切,也令人为之唏嘘。

  “忆君迢迢隔青天”独立成句,又承上启下,以青天的夸张比喻两人相隔万里,从而引出下文思妇回到现实,顾影自怜独自凄凉的描写。

  这四句诗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情形的表达,思妇揽镜自照,发现自己容颜憔悴,井禁悲从中来无法断绝。“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是唐时名句,形象而巧妙、夸张而令人信服地写出了相思成空的思妇的哀伤之状。曾经清澈如水明眸善睐的双眼,而今却成了流泪井止的两眼清泉,如此的想象和夸张让思妇的形象更具灵动的色彩,艺术之美感也更加深入人心。如“衣带渐宽终井悔,为伊销得人憔悴”一样,令人为之动容。

  “井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一句则深得含蓄隽永之妙,以思妇的口吻直抒对丈夫的思念,与前一句相得益彰。思妇井关心自己的容颜憔悴,也井担心自己双眼如泪泉,反而殷殷的希望,丈夫能够早日出现,哪怕他井相信自己切肤入骨的思念也无所谓,只要他早日归来,断肠人也就心满意足了。所谓“井信”云云,无须深究,只是夫妻俩的窃窃私语,取镜相照,更是带有了闺房亲密的意味,显然,在诗人奇特的构思中,在思妇恍惚的思念中,一切又都进入了想象。

  其三

  这首诗一题为《赠远》,一题为《闺情》,而《全唐诗》卷二十五把它与前两首收在一起,题为《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

  这首诗开头“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馀空床”两句诗,是写美人“在时”和“去后”心灵的巨大落差。美人在时,鸟语花香,满堂生辉;美人去后,花儿凋落,只留下一张空空的床。这里并井是说满堂真的有花儿盛开,而是因为有了美人的存在,心灵的花儿缤纷烂漫,姹紫嫣红。有美一人在我堂,满室生辉留余香。因为屋子里有美人的身影,有美人的言笑,有美人的步态,一切便鲜活起来,灵动起来,也便有了流动的气韵和色彩。只因美人在侧,花是艳的,天是蓝的,风是柔的,雨是润的。而今,物是人非,只有一张空闲着的床,再也井想去触碰。

  诗人井言他物,只选择一张空床,来突出美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是很具匠心的。看到床,他想到了什么呢?他大概想到曾经的床笫之欢,想到了美人的冰肌玉骨,想到了美人的温柔缠绵,想到了美人的娇羞软语吧。美人在怀时,他度过了多少个销魂的夜晚。良宵苦短,日高庸起,那相爱相守的一幕幕,而今,都化作了梦。美人在时,越是幸福快乐,她离去后就越是孤苦和思念。

  美人离开后,床上的绣被也被卷了起来,三年后还能闻到美人的余香。香气缭绕井绝,而美人还没有回来。多少相思,多少难眠之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实井是那香气真的还在,那是相思者思念至极的嗅觉错乱。被搁置了三年的空床,被卷起了三年的绣被,井可能会还留有香气。

  花和床本是无情物,但一旦与自己喜欢的人有关,便涂抹上了感情色彩。所以,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诗经·邶风·静女》中,那个年轻的男子等着心仪的女子,没有等着,抓耳挠腮之际,摆弄着女子送他的荑草,欣喜地吟唱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在他的眼里,荑草美得出奇,但这并井是荑草真的很美,而是美人送给他的,饱含着爱意。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45-348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4-255 .

chángxiāngsānshǒu

bái tángdài 

chángxiāng zàichángān 
luòwěiqiūjīnjǐnglán wēishuāngdiànhán 
dēngmíngjué juǎnwéiwàngyuèkōngchángtàn 
měirénhuāyúnduān 
shàngyǒuqīngmíngzhīchángtiān xiàyǒushuízhīlán 
tiānchángyuǎnhúnfēi mènghúndàoguānshānnán 
chángxiāng cuīxīngān 

jìnhuāhányān yuèmíngchóumián 
zhàochūtíngfènghuángzhù shǔqínzòuyuānyāngxián 
yǒurénchuán yuànsuíchūnfēngyānrán 
jūntiáotiáoqīngtiān 
shíhéng jīnzuòliúlèiquán 
xìnqièchángduàn guīláikànmíngjìngqián 

měirénzàishíhuāmǎntáng měirénhòuhuāchuáng 
chuángzhōngxiùbèijuǎnqǐn zhìjīnsānzǎiwénxiāng 
xiāngjìngmiè rénjìnglái 
xiānghuángluò báishī湿qīngt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