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青云感遇初,试看倾盖气何如。橘皮应笑陈人榜,隽永争谈辩士书。
平步青云感遇初,试看倾盖气何如。橘皮应笑陈人榜,隽永争谈辩士书。
梦鹿果能谁得鹿,知鱼未必子非鱼。青山马上多诗句,北斗以南名不虚。
梦鹿果能谁得鹿,知鱼未必子非鱼。青山马上多诗句,北斗以南名不虚。

cānmóushùn--jùnmín

píngqīngyúngǎnchūshìkànqīnggàiyīngxiàochénrénbǎngjuànyǒngzhēngtánbiànshìshū

mèng鹿guǒnéngshuí鹿zhīwèizifēiqīngshānshàngduōshīběidòunánmíng

李俊民

李俊民

李俊民(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自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 ,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6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几日随风北海¹游,回从²扬子大江头。
译文:自镇江逃脱,绕道北行,在海上漂流数日,费尽千辛万苦回到扬子江头。
注释:扬子江:长江在南京一带称扬子江。¹北海:这里指北方。²回从:曲意顺从。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臣心一片磁(cí)针石¹,不指南方²不肯休。
译文:我的心就像那一根磁针,不永远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注释:¹磁针石:即指南针。²南方:这里指南宋王朝。

  这首诗首二句纪行,叙述他自镇江逃脱,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末二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这首诗语言浅近,运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字里行间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

  诗的首二句纪行,叙述他自镇江逃脱,绕道北行,在海上漂流数日后,又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首句的“北海游”。指绕道长江口以北的海域。次句“回从扬子大江头”,指从长江口南归,引起三、四两句。

  末二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了他不辞千难万险,赶到南方去保卫南宋政权的决心。忠肝义胆,昭若日月。

  诗人运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抒写了自己心向南宋,不到南方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对祖国的坚贞和热爱。

参考资料:
1、 奠中.唐宋绝句选注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04月:455-457
2、 霍松林著.宋诗举要.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417页

yángjiāng

wéntiānxiáng sòngdài 

suífēngběihǎiyóu huícóngyángjiāngtóu 
chénxīnpiànzhēnshí zhǐnánfāngkěnxiū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平山栏槛(jiàn)¹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²,别来³几度春风。
译文:平山堂的栏杆外是晴朗的天空,远山似有似无,一片迷蒙。我在堂前亲手栽种的那棵柳树啊,离别它已经好几年了。
注释:¹平山栏槛:平山堂的栏槛。²手种堂前垂柳:平山堂前,欧阳修曾亲手种下杨柳树。³别来:分别以来。作者曾离开扬州八年,此次是重游。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文章太守¹,挥毫万字²,一饮千钟³。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wēng)
译文:我这位爱好写文章的太守,下笔就是万言,饮酒千杯。趁现在年轻赶快行乐吧,您看那坐在酒樽前的老头儿已经不行了。
注释:¹文章太守:作者当年知扬州府时,以文章名冠天下,故自称“文章太守”。²挥毫万字:作者当年曾在平山堂挥笔赋诗作文多达万字。³千钟:饮酒千杯。⁴直须:应当。⁵尊:通“樽”,酒杯。⁶衰翁:词人自称。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字原甫)知制诰;嘉祐元年(1056),因避亲出守扬州,欧公便作此词送给他。欧公曾于仁宗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此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自己扬州的生活,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词中所写平山堂为欧公任扬州太守时所建。

  这首词一发端即带来一股突兀的气势,笼罩全篇。“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接下去一句是写凭阑远眺的情景。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登上平山堂,“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则山之体貌,应该是清晰的,但词人却偏偏说是“山色有无中”。这是因为受到王维原来诗句的限制,但从扬州而望江南,青山隐隐,自亦可作“山色有无中”之咏。

  以下二句,描写更为具体。此刻当送刘原甫出守扬州之际,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深情又豪放。其中“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平山堂前种下杨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移任颍州。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杨柳本是无情物,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何况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特别是“几度春风”四字,更能给人以欣欣向荣、格调轩昂的感觉。

  过片三句写作者自己。作者当年知扬州府时,以文章名冠天下,故自称“文章太守”。曾在平山堂挥笔赋诗作文多达万字。后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词的结尾二句,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无可否认,这两句是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是由于豪迈之气通篇流贯,词写到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涤荡人的心灵。

  欧词突破了唐、五代以来的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与极力渲染红香翠软的表现方法,为后来苏轼一派豪放词开了先路。此词的风格,即与苏东坡的清旷词风十分接近。欧阳修政治逆境中达观豪迈、笑对人生的风范,与苏东坡非常相似。

cháozhōngcuò ·sòngliúzhòngyuánchūshǒuwéiyá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píngshānlánjiànqíngkōng shānyǒuzhōng shǒuzhòngtángqiánchuíliǔ biéláichūnfēng 
wénzhāngtàishǒu huīháowàn yǐnqiānzhōng xíngzhíniánshào zūnqiánkànshuāiwēng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青枫飒(sà)¹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²迷。
译文: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
注释:郡城:指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市)。明卿:吴国伦的字,兴国(今江西兴国县)人,“后七子”之一。¹青枫飒飒:指吴将往之地。飒飒:风雨声。²楚:指江西,古为南楚。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谁向孤舟怜¹(zhú)²,白云³相送大江西。
译文: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注释:¹怜,怜惜,这里有同情的意思。²逐客:指贬逐出京的官员,此谓吴国伦。³白云:这里是说自己心随白云送吴远赴江西贬所,表示对吴的同情。

  “青枫飒飒雨凄凄”,首句从时节、送别地点及风声雨景,层层渲染一种愁情,烘托出一个特定的场景。秋天本来就是令人伤感的季节,离别的地点、环境也令人消魂。“青枫”除了暗示分别、在江边外,还透露出一股飘泊的愁情,而此时之秋风秋雨更是愁煞人也。首句实融进了古人不少意境,有丰富含蕴,委婉地映衬出一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的感情。

  第二句“秋色遥看入楚迷”,循着上句意脉,将那悠悠愁思形象化地向纵深推进一层。“迷”字用得极妙,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意境豁然开朗,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从正面表白心情,明代严嵩专政,采取高压政策,残酷地打击异已。吴国伦既因得罪严嵩而遭贬,李攀龙写此诗送别,许多话自然只能隐约示意了。这二句写唯有白云相送入江西,恐怕不仅在于以此显出别时情境的冷落凄凉,大约还有以此隐示吴国伦为人清正廉洁,正可与白云作伴之意,在艺术表现上更因此而收到了寂寞而又不孤独之妙,使感情不至一味地颓丧消沉。以此结篇,既对遭遇打击的友人传达了充分的同情,显示了双方的深情厚谊,更表达了对友人人格的充分信任,因而自能收到良好的宽慰友人的作用。“白云相送大江西”一句,表现了诗人的牵挂之情,和对朋友的赞赏和激励之意。既表明了自己思念关怀之情与白云同在,也用白云暗喻友人清高飘逸、潇洒独行的品格,字里行间饱含激励之情,只白云相送,何其寂寥;有白云相送,何其绝俗。堪称神来之笔。它是饱含着惜别之情的抒情笔法,又使人想象到当时诗人目送孤舟远去之景。笔意洒脱,与上句“孤舟逐客”联系起来,又传出一种凄凉之感。

  这首诗在感情处理和意象安排上,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其感情由低沉转入激越,意境凄冷转入高远。首句描写秋风秋雨的凄凉惆怅,感情十分低沉,意境十分凄冷。第二句写遥望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牵挂,氛围虽仍低沉。但境界已较前句开阔。三、四句基调急转直上,虚拟一问一答,冲破了低沉的情调,意境高远,感情激越。全在感情的最强音上嘎然而止,但句断而意未尽,余言袅袅,余韵悠长,颇堪回味。感情蕴含相当复杂,结构安排错落有致,伤时、惜别、惆怅、牵挂、劝勉、期望交织重迭,如果安排不当就会落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而本诗通过结构上的巧妙安排、剪贴,将这些复杂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而且意象不显芜杂,语言也十分自然。

参考资料:
1、 叶桂刚 王贵元.中国古代十大律诗精品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04:723
2、 田军 王洪.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08:498
3、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570

jùnchéngsòngmíngqīngzhījiāng西

pānlóng míngdài 

qīngfēng qiūyáokànchǔ 
shuíxiàngzhōuliánzhú báiyúnxiāngsòngjiāng西 
镀环故锦縻轻拖,玉筏不动便门锁。
镀环¹故锦²(mí)³轻拖,玉筏不动便门锁。
译文:门环上系着的旧绸锦轻轻下垂着,门环上的锁一动不动,好像从未用钥匙打开。
注释:¹镀环:镀金的门环。²故锦:旧的绸锦。³縻:系。⁴拖:下垂的意思。
水精眠梦是何人?栏药日高红髲𩭝。
水精¹眠梦是何人?栏药²日高红髲(bì)𩭝(wō)³
译文:水晶帘正在好梦的是什么人呢?仿佛栏中一株芍药,在艳阳照耀下即将绽放。
注释:¹水精:水精帘。²栏药:栏中芍药。³髲𩭝:花苞裂开,即将怒放的样子。
飞香上云春诉天,云梯十二门九关。
飞香上云春诉天,云梯十二¹门九关²
译文:想去到九霄云天,请天帝帮我向她倾诉衷曲。可是碧城十二楼,云门紧闭,我无法通过。
注释:¹云梯十二:即白玉京十二楼,泛指神仙的居所。²九关:九重门。《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轻身灭影何可望, 粉蛾帖死屏风上。
轻身灭影何可望, 粉蛾帖死屏风上。
译文:怎样才能轻身灭影,飞进水晶帘去看望?只要能看到她,变成粉蛾帖死屏风也心甘。

  这首诗的首联先写道观外貌;颔联诗人想象水精帘内睡美人的姿态;颈联写诗人欲飞上天去,向天帝倾诉自己对睡美人的情感;尾联幻想可以变成一只粉蛾,帖死在屏风上欣赏睡梦中的美人。这首诗由物及人,写景又由外及内,采用烘托、比喻、白描、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来再现无望的情感,笔致曲幽,意蕴丰美。

  “镀镊故锦縻轻拖,玉篦不动便门锁”描写女子居所的大门的景象,刻画幽居的特色,以此来衬托女子的心理状态和诗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景象华美冷寂,暗示出女子的身份和生活状态。她一定是位幽居的贵家女子,过着孤寂冷清、与世隔绝的生活。“拖”字貌似悠闲之笔,实际上是通过细节描写女子生活的孤冷;“不动”,烘托出环境的寂静清冷。这两句作用着笔全在于外观,用意全在于大门之内。

  “水精眠梦是何人?栏药日高红鬟鬏”承上句外观,由外而内,将镜头推到卧室。诗人并不直接回答水晶门帘之内正在做美梦的是何种女子,而是宕开一笔,将目光投向盛开的芍药花。在艳阳高照之下,美丽的芍药红光荡漾。诗人不说女子是谁,却借芍药之美,比喻正在眠梦之人的姿容风韵。这盛开的芍药与睡梦中的美女子有着天然的相似点,尤其是那种艳而不妖、美而不娇的姿容,形象生动传神。盛开的芍药还可以正面衬托女子之美,烘托环境的安静。这两句虽然都是实写,暗里却是虚实相生,别出一种韵致;虽是疑问,实为设问,突出美人的风韵。

  “飞香上云春诉天,云梯十二门九关”紧承对芍药的描写,转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与阻隔。“飞香”承上“栏药”。在诗人的幻觉中,那流光溢彩的红芍药似乎摇漾飘散出缕缕芳香,冉冉升天;自己的一腔春思也追随着“飞香”,想上天去一诉衷曲。然而云梯十二,天门九重,既高不可攀,更深不可入。这两句全用幻设之笔渲染追求之殷与阻隔之严。由此又引出了最后两句。

  “轻身灭影何可望,粉蛾帖死屏风上”接五、六句无望之申告。这两句是在申诉天帝无望的情况下突发奇想,用超自然的方式来解决相恋之苦,哪知这种愿望表达出来之后却让人感觉更加无望。充最后两句采用了诗人比较擅长的实虚结合手法来写苦情,比直接表达更有力量。

  全篇所写的内容,不过一贵家女子日高尚娇卧未起,而水精帘外的男子,则徒怀想望之情而不能亲近。诗人人不取写实之法具体铺叙情节场景,描绘姿容情态,而是用象征暗示手法,着意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强烈意绪。开头两句写女子所居的封锁幽闭环境,即已暗透难以亲近的意绪。三、四句于“水精眠梦是何人”的设问之后宕开写景,更使“栏药日高红髲𩭝”的景象成为水精眠梦之人的绝妙象征。它既能引发读者的美好想象,又避免了直接刻画描绘极易产生的靡艳,而抒情主人公强烈的想望之情,也因此流光溢彩的栏药而得到更含蓄而充分的表达。“飞香”二句,强烈的想望又进一步发展为执着的追求。“飞香上云春诉天”的想象也极富美感。结尾用“粉蛾帖死屏风上”来象征绝望的相思,并不给人以阴冷之感,而是显示出一种炽热痴顽的感情的力度。这首诗词采华艳、想象奇幻,但没有李贺诗中那种艳中显冷的色调,感情是热烈而执着的。

参考资料:
1、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李商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274-276页
2、 刘学锴著.唐诗名篇鉴赏:黄山书社,2008.11:第350-351页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冰雪林中著¹此身²,不同桃李混³芳尘
译文: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
注释:¹著:放进,置入。²此身:指白梅。³混:混杂。⁴芳尘:香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忽然一夜清香发¹,散作乾(qián)²万里春。
译文:忽然在某个夜里花儿盛开,清香散发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
注释:¹清香发:指梅花开放,香气传播。²乾坤:天地。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白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冰雪林中著此身”,就色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白”也;就品性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坚忍耐寒也,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寒冬中伫立的梅树比作自己。 已经表现白梅的冰清玉洁,接着就拿桃李作反衬。夭桃秾李,花中之艳,香则香矣,可惜争春太苦,未能一尘不染。“不同桃李混芳尘”的“混芳尘”,是说把芳香与尘垢混同,即“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不能为皎皎之操。”相形之下,梅花则能迥异流俗,所以“清香”二字,只能属梅,而桃李无份。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也许只是诗人在灯下画了一枝墨梅而已。而诗句却造成这样的意向:忽然在一夜之中,世间的白梅都齐齐绽放,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大地。这首诗给人以品高兼志大,绝俗而又入世的矛盾统一的感觉,这又正是王冕人格的写照。

  前两句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本文通过对梅花的吟咏描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

  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著.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辞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125

báiméi

wángmiǎn yuándài 

bīngxuělínzhōngzhuóshēn tóngtáohùnfāngchén 
ránqīngxiāng sànzuòqiánkūnwànch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