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里追声枉了贤。水中捉月事同然。隔靴抓痒越孜煎。纽石作弦何日抚,钻木待火几时然。恰如撅地觅寻天。
空里追声枉了贤。水中捉月事同然。隔靴抓痒越孜煎。纽石作弦何日抚,钻木待火几时然。恰如撅地觅寻天。
王哲

王哲

(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 4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译文:春天花草丰茂,丽春花开得最好。
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
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
译文:刚开时色彩好,茂盛时很烂漫。
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
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
译文:那么多的桃李枝,移到哪里都成活。
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
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
译文:为什么丽春贵重?说出来怕被人知。

chūn--

bǎicǎojìngchūnhuáchūnyīngzuìshèng

shǎoyánhǎoduōmànzhītiáoshèng

fēnfēntáozhīchùchùzǒngnéng

guìzhòngquèyǒurénzhī

岁星入汉年,方朔见明主。
岁星¹入汉年,方朔(shuò)²见明主。
译文:在木星下凡落入汉朝的那一年,东方朔侍奉汉武帝这位英明的君主。
注释:¹岁星:即木星。古人以其岁行一次,故名岁星。²方朔 :即东方朔,字曼倩。汉武帝时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传说他是岁星下凡的人。此李白以东方朔自喻。入汉年,见明主,皆指天宝元年应诏入京见玄宗。
调笑当时人,中天谢云雨。
调笑当时人,中天谢云雨¹
译文:我待诏翰林时也如同东方朔一样调侃嘲笑过时臣,由是被逐出朝而未能沾君恩露。
注释:¹调笑二句:云雨,咸本作雪雨。误。
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
一去麒(qí)(lín)¹,遂将朝市乖²
译文:一旦离开了翰林院,便与朝廷和京城长久分开。
注释:¹麒麟阁:阁在未央宫中。此借唐翰林院。²朝市乖:朝市,朝廷与京城市肆。乖,分离。
故交不过门,秋草日上阶。
故交不过门,秋草日上阶。
译文:交好的故友不再登门,秋草日渐长雨了门前的台阶。
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
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¹
译文:当今您却特别通达,独自与我交往心谐。
注释:¹当时二句:当时,当今。特达,特出不群。谐,合。此二句谓当今唯有你常赞府特出不群,能与我友好心谐。
置酒凌歊台,欢娱未曾歇。
置酒凌歊(xiāo)¹,欢娱未曾歇。
译文:此来又置酒于凌歊高台,欢乐愉快未曾歇衰。
注释:¹凌歊台:在当涂城北黄山。
歌动白紵山,舞回天门月。
歌动白紵(zhù)¹,舞回天门²月。
译文:歌声震动了白纻山林,欢舞像缠绕着天门山月。
注释:¹白纻山:在当涂城东五里。胡本作白纻曲。²天门:即天门山,在当涂城西南三十五里。
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辞。
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辞。
译文:您问我心中有何事烦恼,我在您面前细细述说。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
君看我才能,何似¹鲁仲尼。
译文:您看我的才能,与鲁国的孔子多么相似。
注释:¹何似:朱本作何如。小儒,朱本注:“小儒者,白自谓也。”
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译文:像他那样的大圣人犹未遇到相知的君王,而我这小儒未被所用又何足悲戚?
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
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¹师。
译文:前不久的云南夏季五月,朝廷的渡泸之师频频丧灭。
注释:¹泸:泸江,在今四川、云 南交界处。此二句用《出师表》语。
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
毒草杀汉马,张兵¹夺云旗。
译文:有毒之草毒杀朝廷的战马,强大的敌军夺掠了唐军战旗。
注释:¹张兵:强兵。秦旗,与上句“汉马”皆借指唐军。萧本、元刊二十六卷本、郭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云旗。
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
至今西洱河¹,流血拥僵尸。
译文:时至今日的西洱河中,流淌的血水仍然拥积着将士的尸体。
注释:¹西洱河:宋本原作西二河。胡本、朱本作西洱河。王本注云:“当作洱。”今据改。西洱河又名洱海,古名叶榆泽。在今云南大理市东。因湖形如耳得名。
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园葵。
将无七擒(qín)¹,鲁女惜园葵。
译文:朝廷的将领没有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谋略,百姓只得像鲁女惜葵一样担心国难不得生息。
注释:¹七擒略:此句谓百姓忧国家有难,使百姓遭殃。
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
咸阳天下枢(shū),累岁人不足²
译文:长安作为京都是天下的枢纽,几年来百姓总是粮食不足。
注释:¹咸阳:代指长安。天地枢,萧本、玉本、郭本、朱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天下枢 。²人不足:指贫民粮食不足。一盘,咸本作一杯。宰衡,即宰相。此处喻杨国忠。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sù)
译文:虽然那里有许多珍珠美玉,到这时却不如一盘米粟。
赖得契宰衡,持钧慰风俗。
赖得契(qì)宰衡,持钧¹慰风俗。
译文:幸赖有像古代贤人殷契那样的宰相,秉持国政慰藉风俗。
注释:¹持钧:古人常以陶钧喻治理国家 。持钧即秉持国政。
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
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¹
译文:我看自己无所用世,辞家出游至今未归。
注释:¹方来归:咸本作方求归。萧本、玉本、郭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方来归。
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
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
译文:惊叹着壮士的鬓发如霜,泪水常常流满逐臣的衣襟。
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违。
以此不安席,蹉(cuō)(tuó)身世违¹
译文:因此我睡不安席,蹉跎的经历违背世事令人伤心。
注释:¹身世违:萧本、玉本、郭本、朱本、严评本、胡本俱作因身违。
终当灭卫谤,不受鲁人讥。
终当灭卫谤(bàng)¹,不受鲁人讥。
译文:我终究要消除时人的毁谤,不再受到他人的讥评。
注释:¹卫谤:此亦指灭谤而言。

  开头”岁星如汉年,方朔见明主“,起势突兀。传说东方朔是岁星下凡。东方朔既是星宿下凡,辅佐明主,当然要为平治天下建立功业,非同一般。但是事实并不如此。史书记载东方朔滑稽诙谐,汉武帝视之如俳优。”调笑当时人“,说东方朔对于时人尽情戏弄,不仅对同僚,甚至对最高统治者也加以戏谑。”中天谢云雨“,说离开朝廷。"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是说一旦离开朝廷,就和朝廷、市集这些公众聚集的地方违别了。“故交不过门”,在世态炎凉的古代社会里,免官离朝,朋友客人从此疏远,甚至连旧交好友也不肯过门了。“秋草日上阶”,形象地写出了故旧疏远、门庭冷落的景象。诗人简要地写完东方朔的经历之后,很自然地评论了一句:“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这位八百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在当时,在后来的历史岁月里,都无人理解,没有知己,只是我内心相契。一个“独”字,表明两人是千古知己。

  “置酒凌歊台,欢娱未曾歇。”这里诗人写到了与常赞府的交往。两人置酒于凌歊台上,开怀畅饮,尽情欢娱,不曾歇息。“歌动白紵山,舞回天门月”,是两人欢娱的具体而夸张的描绘,由此可见欢娱的情景了。两人的交往情意投合,相得益欢。这时候,常赞府很自然地问起诗人的“心中事”,于是诗人就“为君前致辞”,尽情地倾吐心中的话语、心底的愤懑,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的“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了。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四句是倾诉自己的境遇。前面既以东方朔自况,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这里则借孔子来自我宽解。这些话是自宽自慰,又包含着沉重的辛酸。

  由于李白后期思想的深刻性和视野的开阔,他并不局限于自己的遭遇来“写怀抱”,而是着眼于当世大事。诗人写了战争:“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据史书记载,天宝年间,唐朝政府两次派兵征伐云南的少数民族,战于西洱河,均大败。“将无七擒略”,主将既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智慧,缺乏七擒七纵稳操胜券的谋略,得来的只能是失败。“鲁女惜园葵”,是说鲁国漆室邑之女的故事。其含义为人民忧虑着饥饿,而统治者还好大喜功,爱开边衅。接着,诗人写了饥馑:“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正是根据京城的特点来写饥馑的惨象。“赖得契宰衡,持钧慰风俗”是说需要有契一样的贤宰相,斡旋运转,安定风俗。

  最后诗人又写到自己:“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尽管在最需要人才的深刻,尽管自己有着卓越的政治才干,但不为世所用,只得浪迹江湖,辞别家庭,只身外出游历了。“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忧虑使诗人发如秋霜,泪湿长衫。这忧虑不是个人政治上的不遇,而是透视现实产生的。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前一年,因此这种忧虑更有深刻的内涵。而且,“以此不安席”,诗人坐卧不宁了,“蹉跎身世违”,只是不能投合这黑暗的世界,同流合污,以致蹉跎岁月,无所作为。但诗人并不因此颓唐:“终当灭卫谤,不受鲁人讥。”这里用孔子的典故。诗人表示要进德修业,以孔子为榜样,消除世人的讥谤。“终当”二字表现十分坚定。

  通观全诗,确如题目“书怀”所揭示的那样,诗人是在坦率地披露着自己的情怀。由于诗人把黑暗的政治、腐败的军事、不安定的社会现状和个人怀才不遇联系在一起,使这种抒情特别有力量。诗篇不仅倾泻着满腔愤懑,似乎还预示着未来的不幸。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¹,捷言庆忌²,勇期贲(bēn)、育³。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cù)遇逸材之兽,骇(hài)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yú)不及还(xuán)(yuán),人不暇(xiá)施巧,虽有乌获、逢(páng)¹⁰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gǔ)¹¹下,而羌夷接轸(zhěn)¹²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译文:臣子听说物有族类相同而能力不一样的,所以力气要称誉乌获,速度要说起庆忌,勇敢要数到孟贲、夏育。臣子愚蠢,私下认为人确实有这种力士勇士,兽类也应该是这样。现在陛下喜欢登险峻难行之处,射猎猛兽,要是突然遇到特别凶猛的野兽,它们因无藏身之地而惊起,冒犯了您圣驾车骑的正常前进,车子来不及掉头,人来不及随机应变,即使有乌获、逢蒙的技术也施展不开,枯树朽枝全都成了障碍。这就像胡人越人从车轮下窜出,羌人夷人紧跟在车子后面,岂不危险啊!即使一切安全不会有危险,但这类事本来不是皇上应该接近的啊。
注释:¹乌获:战国时秦国力士。²庆忌:吴王僚之子。³贲、育:孟贲、夏育,皆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勇士。⁴卒然:卒同“猝”。突然。⁵逸材:过人之材。逸,通“轶”,有超越意。这里喻指凶猛超常的野兽。⁶属车:随从之车。颜师古释作连续不断的车队。两义可并存。这里是不便直指圣上的婉转说法。⁷清尘:即尘土。“清”是一种美化的说法。⁸还:通“旋”。⁹辕:车舆前端伸出的直木或曲木。这里借指舆车。¹⁰逢蒙:夏代善于射箭的人,相传学射于羿。¹¹毂:车轮中心用以镶轴的圆木,也可代称车轮。¹²轸:车箱底部四围横木。也用为车的代称。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xián)(jué)之变¹。况乎涉丰草,骋(chěng)丘虚,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²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
译文:况且清扫了道路而后行车,驰骋在大路中间,尚且不时会出现拉断了马嚼子、滑出了车钩心之类的事故。何况在密层层的草丛里穿过,在小丘土堆里奔驰,前面有猎获野兽的快乐在引诱,心里却没有应付事故的准备,这样造成祸害也就不难了。看轻皇帝的贵重不以为安逸,乐于外出到可能发生万一的危险道路上去以为有趣,臣子以为陛下这样不可取。
注释:¹衔橛之变:泛指行车中的事故。衔:马嚼。²橛:车的钩心。²万乘:指皇帝。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yàn)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译文:聪明的人在事端尚未萌生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未露头时就能避开它,灾祸本来就多藏在隐蔽细微之处,而暴发在人忽视它的时候。所以俗语说:“家里积聚了千金,就不坐在近屋檐的地方。”这说的虽是小事,却可以引申到大的问题上。臣子希望陛下留意明察。
注释:¹垂堂:靠近屋檐下,坐不垂堂是防万一屋瓦坠落伤身。
这篇文章题名采自《史记》、《汉书》版本传成句。汉武帝虽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但在迷信神仙、奢靡侈费、贪恋女色、沉湎于游猎等方面,并不输于昏君。司马相如为郎时,曾作为武帝的随从行猎长杨宫,武帝不仅迷恋驰逐野兽的游戏,还喜欢亲自搏击熊和野猪。司马相如写了这篇谏猎书呈上,由于行文委婉,劝谏与奉承结合得相当得体,武帝看了也称“善”。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南康¹太守听事²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³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jí)如揭太常之旗,如建¹⁰承露之茎(jīng)¹¹;凛(lǐn)¹²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¹³六曹吏¹⁴所居,杉之阴,府史¹⁵之所蹲伏¹⁶,而簿书¹⁷之所填委¹⁸,莫知贵也¹⁹。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译文: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兴起的太常旗,就像乘露盘的长柄。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焉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
注释:¹南康:郡名,郡治在今江西赣州。²听事:处理政务。³朝请大夫:阶官名。文职散官,从五品以上称朝请大夫。⁴徐君望圣之:徐君,名望字圣之。⁵直如引绳:像牵绳引线那样直。⁶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⁷岌然:高的样子。⁸揭:举。⁹太常之旗:古时天子所建之旗。¹⁰建:建造。¹¹承露之茎:托露盘的金茎。《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迷信神仙,于神明台上做承露盘,立铜仙人舒掌以接甘露,以为饮之可以延年。承露:指托盘承接甘露;金茎:指托盘的铜仙人高举之掌。¹²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¹³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州、府、监同隶属于路。¹⁴曹吏:郡县的属官。文中指军的属官。¹⁵府史:府里的低级官员。¹⁶所蹲伏:意为活动的场所。¹⁷簿书:官署的文书之类。¹⁸填委:纷集、堆积。¹⁹莫知贵也:没有谁知道看重此处。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¹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²耶?
译文: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注释:¹遂:顺。²不待文王而兴者:不必要文王出世,也能自己奋发有为。 文王:周文王;兴:奋起,奋发。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徐君温良泛(fàn)¹,所居以循吏²称,不为皦(jiǎo)察之政³,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què)¹⁰而罢。
译文: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注释:¹温良泛爱:温和、善良,广泛地爱。泛:同“泛”。²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³皦察之政:苛察之政,指过度的要求。⁴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先人有这样的德行,因此子孙能够继续下去。⁵特立不倚:有独立的见解和操守而不偏斜。⁶柯:树枝。⁷燕嬉:宴饮嬉游。⁸封植:栽培。⁹剪伐不至:不遭受砍伐。¹⁰阕:终,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译文: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全文主旨在于赞美朝请大夫徐望“温良泛爱,行为刚正耿直。文章写了直节堂的外边的八杉,叙写了曹府的小吏不明白它的珍贵。杉树能够不扶自直,慢慢揭示文章的主旨。直到最后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惟其有之,是以似之”来点破。文章写物见人,藏锋沉馨,意在言外。

  文章紧扣“直节”两字,将堂、树、人紧密结合起来叙写,赞美了堂前之杉,赞扬了建堂之人,并由此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文章第一部分叙写直节堂之建与其命名。作者将堂、杉、人紧密结合起来叙写,用比喻手法赞美了杉树的高大挺直,用对比手法,赞扬了爱赏杉树的徐君。第二部分承接上段对杉树的描写,赞美杉树刚直不屈的性格。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杉树的美好品质。首先是将杉树与其他植物对比,指出物生而直,但在生长过程中,往往抵制不住外物的引诱与挤压,故“委曲随物”,虽竹箭松柏也不能免于此,只有杉树能保持它的挺直。然后是将杉树与竹柏对比,指出它们虽同能傲冰雪,同是死能利栋宇,但杉树在挺直方面要优过竹柏。虽写杉树,但最后还是归结到人。第三部分承接第一部分对徐君的叙写,赞扬徐君不为苛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的品格。客人所唱之歌,既是对徐君处世态度的总结,也准确地表达了作者本人的人生态度。不可为曲,不可太直,应通达灵活而不失正直。就像杉树,特立不倚,但它所以安而不危,剪伐不至,是因为得到徐君的爱赏呵护。正因如此,将来庐山之人升堂见杉,将长久地怀念像徐君这样的人。

  文章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第一,构思精巧。文章紧扣“直节”二字展开,双线并行,既赞美了杉,又颂扬了人,以写杉为手段,以颂人为目的。第二,结构严密。文章第一部分写杉写人,还限于外部描写和间接描写,第二部分则写杉的品格,第三部分写人的品质,形成一个总叙分承的结构,表达十分严谨。第三,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将徐君与曹吏、府史对比,将杉树与竹柏对比,使人与物的优秀品质更加鲜明突出。

参考资料:
1、 王琳,邢培顺编选.苏洵 苏辙集:凤凰出版社,2007.10:第342页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故都¹遥想²草萋(qī)³,上帝深疑亦自迷。
译文:想起长安处处草萋萋,上天对此也迷惘怀疑。
注释:¹故都:指长安,原是唐的都城,朱温时迁都洛阳,所以诗人称长安为故都。²想:一作“望”。³萋萋:草茂盛的样子。⁴深疑:深深的怀疑。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塞雁已侵¹池籞(yù)²宿,宫鸦³犹恋女墙啼。
译文:野外塞雁偷入宫中宿,宫院乌鸦留恋矮墙啼。
注释:¹侵:进入。²池籞:指宫庭中的池塘。³宫鸦:原来宫中的乌鸦。⁴女墙:宫庭中矮短的墙头。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天涯烈士¹空垂涕,地下强魂²必噬(shì)(qí)
译文:天涯壮士白白空流泪,无辜死者饮恨悔没及。
注释:¹天涯烈士:作者自指,也是泛指不为朱温势力所屈服的人们。²地下强魂:指崔胤。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学鸣鸡。
掩鼻¹计成终不觉²,冯驩(huān)³无路学鸣鸡。
译文:阴谋让成大权已旁落,可叹自己不会学啼鸡。
注释:¹掩鼻:用楚怀王夫人郑袖的故事。²终不觉:不知不觉的意思,指国家的命运不知不觉地落入朱温的手里。³冯驩: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田文的门客,忠于孟尝君,为孟尝君出过力。

  韩偓用七律写过不少感时的篇章,大多直叙其事而结合述怀。这首诗却凭借想象中的景物描写来暗示政局的变化,情景交融,虚实相成,在作者的感时诗中别具一格。

  诗篇开首即从朝廷搬迁后长安城的荒凉破败景象落笔。“草萋萋”,虽只寥寥三个字,却点明了物态人事的巨大变化。往昔繁荣热闹的都城,而此时满是废台荒草,叫人触目惊心。长安城的衰败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先兆,诗人对此怀有极深的感慨。这里虽没明说,但领头的“遥想”一语,倾注着无限眷恋关注之情,弦外之音不难听出。下句是说连高居天宫的天帝见此情景也会深感迷惑,这固然是为了突出都城景物变异之大,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不安。整首诗一上来就笼罩了一层凄迷悲凉的气氛。

  次联承接首句,进一步展开故都冷落的画面。池籞,平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籞住宿,这就意味着宫殿残破,无人管理;而园中乌鸦犹自傍着女墙哑哑啼鸣,更给人以物情依旧、人事全非的强烈印象。前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此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这样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点面结合,深切地反映了作者想象中的故都近貌。

  第三联开始,转入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当时诗人尽管流寓在外,心仍萦注国事,面临朝政的巨大变故,痛感自身无能为力,其衷怀的悲愤可想而知。“垂涕”而又加上一个“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下句的“地下强魂”,指昭宗时宰相崔胤。他为铲除宦官势力,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朱温掌握之中,自己也遭杀戮。此句是说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韩偓与崔胤原来关系密切,这里插叙崔胤被害的事实,是为了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愤慨之情。整个这一联抒情激切,笔力劲拔,接续前面的寥落景象,犹如奇峰突起,巨波掀澜,读来气势一振。

  尾联归结于深沉的感喟。“掩鼻计成”,用的是《韩非子》里的故事,这里借指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取天下。末句诗人以冯驩自况,慨叹自己没有像孟尝君的门客那样设计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办法。这一联用典较多,但用而能化,不嫌堆砌。叙述中,像“终不觉”、“无路”等字眼下得沉重,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引证古事而能具有活生生感染力量的重要原因。

  诗的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前半凄惋,后半激越,哀感沉绵之中自有一股抑塞不平之气,跌宕起伏,撼人心魄。前人常说,韩偓的感时诗继承了杜甫、李商隐的传统,沉郁顿挫,律对精切,这是不错的。但韩偓尤善于将感慨苍凉的意境融入芊丽清新的词章里,悲而能婉,柔中带刚,又有他个人的特色。此篇似亦可以见出其风格的一斑。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5-216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37-241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24-1325

dōu--hán

dōuyáoxiǎngcǎoshàngshēn

sāiyànqīnchí宿gōngyóuliànqiáng

tiānlièshìkōngchuíxiàqiánghúnshì

yǎnchéngzhōngjuéfénghuānxué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