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金隤壁,阴山无岁华。帐外风飘雪,营前月照沙。
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却笑江南客,梅落不归家。
敕勒金隤壁,阴山无岁华。帐外风飘雪,营前月照沙。
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却笑江南客,梅落不归家。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雁依稀回侧阵,雪霁墙阴,偏觉兰芽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
南雁¹依稀回侧阵²,雪霁(jì)³墙阴,偏觉兰芽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suì)灯生晕。
译文:天空中从南方飞回的大雁,斜行的雁阵隐约可见。雪后初晴,在阴暗的墙角处,兰草的嫩芽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半夜时分,我从梦中惊醒,醉酒带来的困意已经消除。香炉中烧过的香像卷曲的谷穗一样,昏暗的灯光发出一圈圈模模糊糊的光晕。
注释:蝶恋花:宋本《醉翁琴趣外篇》作《风栖梧》,《草堂诗馀续集》有题“初春”。¹南雁:大雁自南方飞回北方。²侧阵:指雁阵斜行。³雪霁:雪后放晴。⁴墙阴:墙的阴影处,墙的阴暗处。⁵兰芽:兰的嫩芽。⁶中夜:半夜。⁷炉香:香炉里的香。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¹。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²
译文:美好的时光如流水一般一瞬即逝。往事悠悠,昔日的快乐还萦绕在心头,乱人心绪。腊月后春天就将来临,离花开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那怒放的梅花已经告诉人们春风就要来了。
注释:¹萦方寸:宋本《醉翁琴趣外篇》作“成方寸”。方寸:心。²东风已作寒梅信:本句《珠玉词》作“寒梅己作东风信”。梅信:梅花开放所报春天将到的信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¹²古寺³,初日高林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注释:¹清晨:早晨。²入:进入。³古寺:指破山寺。⁴初日:早上的太阳。⁵照:照耀。⁶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 一作:竹)
曲径¹²³处,禅房花木深。(曲 一作:竹)
译文: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注释:¹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²通:一作“遇”。³幽:幽静。⁴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悦¹鸟性,潭(tán)²³人心。
译文: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注释: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²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³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都寂 一作:俱寂;但余 一作:惟余)
万籁(lài)¹²(dōu)³寂,但余钟磬(qìng)音。
译文: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¹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²此:在此,即在后禅院。³都:一作“俱”。⁴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⁵钟磬:指钟、磬之声。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像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shānhòuchányuàn

chángjiàn tángdài 

qīngchén chūzhàogāolín 
jìngtōngyōuchù chánfánghuāshēn  (zuò zhú )
shānguāngyuèniǎoxìng tányǐngkōngrénxīn 
wànlàidōu dànzhōngqìngyīn  (dōuzuò  dànzuò wéi )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卷地风抛(pāo)市井¹声,病夫危坐²³清明。
译文:春风卷地,抛进来街头阵阵欢乐的声浪。病弱的诗人,却高堂端坐,静赏清明风光。
注释:¹市井:市街。²危坐:端坐。³了:了结,度过。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mèi)生。
译文:帘外的夕阳渐渐西沉,看那微风中的杨柳,婀娜多姿,百般娇媚轻狂。

  这首诗首句“卷地风抛市井声”,承其一而来,写风吹市井喧闹之声自外传来,角度在自己,喧闹在别人。“卷地风”,语出韩愈《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但仅取其“卷地春风”之意;“市井声”,化用黄庭坚《仁亭》“市声鏖什枕,常以此心观”诗句,亦仅化出“市井声”一词;受陈师道《春夜》“风回晚市声”一语启发,着一“抛”字,状”市井”喧闹之声如在目前,顿使全句神采飞扬,活灵活现,充满春天的活力。次句“病夫危坐了清明”,读来令读者陡然一紧,与墙外市井之声的喧闹相反,诗人却自称“病夫”,而且“危坐”,那份拘谨,那份压抑,跃然纸上;尤其是一“了”字,更是透出了诗人充满遗憾且有所不甘的心情。其时,诗人名震朝野,众目所瞩,也有些许迹像看来于已不利,因此他只能努力压抑着自己,端坐高堂,不去游春。但身未动心却”飞,“抛”过来的市井之声时时喧闹着诗人之心。眼随心转,“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无奈之下,只得眼盯着一帘之隔的窗外,看那一抹晚霞渐渐收起,杨柳吐绿的柔条,在微微春风中轻舞飞扬,婀娜多姿,百媚横生。虽此一窗春色,却已令诗人心旌摇荡。“百媚生”,语取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拟物,更见出杨柳春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亦然。此诗虽短,却一波三折,写得摇曳多姿。加之语句畅朗,音节浏亮,风格俊爽,既有江西诗派锻字炼句的精工,又具有陶、谢、韦、柳妙契自然的神韵。

参考资料:
1、 乐云,黄鸣主编.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唐宋诗鉴赏辞典:崇文书局,长江出版传媒,2015.08:第587--588页

qīngmíngèrjué ·èr

chén sòngdài 

juǎnfēngpāoshìjǐngshēng bìngwēizuòliǎoqīngmíng 
liánwǎnkànshōujìn yángliǔwēifēngbǎimèishēng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
半世交亲¹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²
译文:半世交往,亲密的情谊像流水般地过去,有几人能建立功名,绘像在凌烟?
注释:¹交亲:指相互亲近,友好交往。²凌烟:阁名,在唐代长安太极宫内。唐太宗曾令著名人物画家阎立本将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像画在阁内,以表彰他们的勋劳。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春风春雨花经眼¹,江北江南水拍天。
译文:又是春风,又是春雨,又是番春花过眼;我怅望着江南,怅望着江北,只见到波浪拍天。
注释:¹经眼:过目。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
欲解铜章¹²问道³,定知石友许忘年
译文:我想解下铜印辞去官职前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知道你这位金石之友一定不会嫌弃,彼此忘掉年龄辈分的界限。
注释:¹铜章:指县令的印。²行:将。³问道:就是要向子由学道。⁴石友:指志同道合的金石之交。指子由。⁵忘年:指朋友投契,不计年岁的大小差别。许忘年,是说料想子由定会同意自己的要求。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jí)(líng)¹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diān)²
译文:我们都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兄长,但欲归不得,日月相催,都已是白发苍颜。
注释:¹脊令:借指兄弟。“脊令”是一种水鸟,后人常用“脊令”借指兄弟。²雪满颠:比喻白发满头。

  诗首联就对,突破律诗常格,是学杜甫《登高》一类诗的痕迹。首句平平而起,感慨年华犹如逝水,笔势很坦荡。次句提出问题,指出朋友中这么多人,有谁能够建功立业图形凌烟阁呢?问得很自然,稍见有一丝不平之气透出,但不是剑拔弩张式的直露刻薄语。诗虽然用对偶,因为用的是流水对,语气直贯,既均齐又不呆板,这样作对是黄庭坚的拿手好戏。

  “春风春雨”二句是名联,在对偶上又改用当句对,语句跳荡轻快。在诗意上,由上联半世交亲,几人得遂功名的感慨而联想到朋友间聚散无端,相会无期。在表现上只是具体说春天到来,满眼春雨春花,怅望江北江南,春水生波,浪花拍天。诗全用景语,无一字涉情,但自然令人感到兴象高妙,情深无边。黄庭坚诗很喜欢故作奇语,像这样清通秀丽、融情入景的语句不很多,看似自然,实际上费尽炉锤而复归于自然,代表了江西诗派熔词铸句的最高成就。

  五、六句转入议论,以虚词领句,以作转折。诗说自己要解下官印,寻求人生的真谛,想来对方这样的金石交,一定会忘掉年龄的差异,共同研道。这两句得赠答诗正体,一方面表示自己对苏辙的人品仰慕,并恰到好处地进行颂扬,一方面又表明自己的心意志向。因为诗中加入了自己,便不显得空洞,不单是应酬,这样写就使被赠者觉得自然,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末二句又转笔,说自己与苏辙都在怀念自己的兄长,但欲归不得,空自惆怅,时光飞度,日月催人,二人都是满头白发了。黄庭坚与哥哥元明、苏辙与哥哥苏轼,兄弟间感情都很好,诗所以作双收,把共同的感情铸合在一起。诗又通过《诗经》典,写兄弟之情,与题目所说自己是和哥哥原韵相结合。这样收,含蓄不露,又具有独特性,所以方东树称赞说:“收别有情事,亲切。”

  黄庭坚喜欢步韵以显露才气,同一韵,他往往赓和四五次之多。他曾经自夸说:“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入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次韵。”在黄庭坚诗集中,次韵诗占了很大比例,如《戏呈孔毅夫》诗,用的是书、珠等窄韵,叠和了多首,都自然而富有变化,很见工力。但也有不少诗片面追求新巧,卖弄才气,成为后世口实。这首《次元明韵寄子由》是他叠韵诗中的佳篇,全诗四句,都用同一韵,虽是和作,但丝毫不见局促,为人称道。

  其次,黄庭坚这首诗中间两联,一写景,一议论,写景时流丽绵密,议论时疏朗有致,轻重虚实,对比分明,一直被人当作律诗的样板。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598-599页

yuánmíngyùnziyóu--huángtíngjiān

bànshìjiāoqīnsuíshìshuǐrénhuàlíngyān

chūnfēngchūnhuājīngyǎnjiāngběijiāngnánshuǐpāitiān

jiětóngzhāngxíngwèndàodìngzhīshíyǒuwàngnián

lìngyǒuguīhènyuèxiāngcuīxuěmǎndiān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久去¹山泽游²,浪莽(mǎng)³林野娱。
译文:离开山川湖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注释:¹去:离开。²游:游宦。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³浪莽:放荡、放旷。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¹携子侄辈,披榛(zhēn)²步荒墟³
译文: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丛生的草木寻访废墟。
注释:¹试:姑且。²榛:丛生的草木。³荒墟:废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徘徊丘垄(lǒng)¹间,依依²昔人居。
译文: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注释:¹丘垄:坟墓。²依依:思念的意思。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wū)¹株。
译文:房屋的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注释:¹杇: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借问采薪者,此人¹皆焉如²
译文:上前向在这里打柴的人打听:这里过去的居民迁往何处了?
注释:¹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²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¹无复余。
译文:砍柴之人对我说到:全都已经去世了再无后人。
注释:¹没:死。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一世¹异朝市²,此语真不虚。
译文:三十年就改变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注释:¹一世:三十年为一世。²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似幻化¹,终当归空无。
译文: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注释:¹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
4、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guīyuántián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jiǔshānyóu làngmǎnglín 
shìxiézhíbèi zhēnhuāng 
páihuáiqiūlǒngjiān rén 
jǐngzàoyǒuchù sāngzhúcánzhū 
jièwèncǎixīnzhě rénjiēyān 
xīnzhěxiàngyán  
shìcháoshì zhēn 
rénshēnghuànhuà zhōngdāngguīk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