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良家子,承恩入汉宫。光彩射绮罗,语笑生春风。
我本良家子,承恩入汉宫。光彩射绮罗,语笑生春风。
君王希召幸,在远谁为通。汉宫三十六,处处种梧桐。
君王希召幸,在远谁为通。汉宫三十六,处处种梧桐。
美女八千名,各各分当熊。黄金买颜色,丹青多益工。
美女八千名,各各分当熊。黄金买颜色,丹青多益工。
宁知佳丽人,不出所图中。黄金犹粪土,丹青复何功。
宁知佳丽人,不出所图中。黄金犹粪土,丹青复何功。
颜色非可恃,粉黛故难同。因念长门赋,夙昔亦相蒙。
颜色非可恃,粉黛故难同。因念长门赋,夙昔亦相蒙。
君王宠自娱,贱妾以和戎。岂惜贱妾去,但惜长门空。
君王宠自娱,贱妾以和戎。岂惜贱妾去,但惜长门空。
涕泣顾长门,从此逐秋蓬。
涕泣顾长门,从此逐秋蓬。
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11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煮豆持¹作羹(gēng)²,漉(lù)³(shū)以为汁。(菽 一作:豉)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注释:¹持:用来。²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³漉:过滤。⁴菽: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¹在釜(fǔ)下燃²,豆在釜³中泣
译文: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注释:¹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²燃:燃烧。³釜:锅。⁴泣:小声哭。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
¹自同根生,相煎²³太急?
译文:豆子和豆秸是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注释:¹本:原本,本来。²煎:煎熬,这里指迫害。³何:何必。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是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是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全诗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其它诗作不一致,因为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欣赏。

参考资料:
1、 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2008年中国随笔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01:第17页
2、 罗贯中.三国演义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4月:439-444

shī

cáozhí liǎnghàn 

zhǔdòurándòu dòuzàizhōng 
běnshìtónggēnshēng xiāngjiāntài  bǎnběn 

zhǔdòuchízuògēng shūwéizhī  (shūzuò chǐ )
zàixiàrán dòuzàizhōng 
běntónggēnshēng xiāngjiāntài  bǎnběnèr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¹悠悠野兴²长。
译文: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微微开放,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
注释:¹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²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万壑(hè)有声含晚籁(lài)¹,数峰无语立斜阳。
译文: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野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
注释:¹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棠梨¹叶落胭脂色,荞(qiáo)²花开白雪香。
译文: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注释:¹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²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¹似吾乡。
译文: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是这乡村景色像极了我的家乡!
注释:¹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

  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

  最后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3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14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译文:空中阴云聚不散,春雨迷蒙似云烟。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八表同昏,平陆¹成江。
译文:举目四顾昏沉色,水阻途断客不前。
注释:¹平陆:平地。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译文:幸赖家中有新酒,自饮东窗聊慰闲。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愿言怀人,舟车靡(mǐ)¹从。
译文:思念好友在远方,舟车不通难相见。
注释:¹靡:无,不能。

tíngyún ·èr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tíngyúnǎiǎi shíméngméng 
biǎotónghūn píngchéngjiāng 
yǒujiǔyǒujiǔ xiányǐndōngchuāng 
yuànyánhuái怀rén zhōuchēcóng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腐儒¹(lù)²叹无奇,独喜遗编³不我欺
译文:我这个迂腐的儒生,可叹一生碌碌无奇,却只爱前人留下来的著作,从不将我欺骗。
注释:以二鼓尽为节:指读书读到二更天才停止。二鼓,指更鼓报过二更。¹腐儒:作者自称。²碌碌:平庸,无所作为。³遗编:遗留后世的著作,泛指古代典籍。⁴不我欺:并不欺骗我。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译文: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高梧策(cè)¹传寒意,叠鼓²冬冬³迫睡期
译文:高大的梧桐策策作响,传来一阵阵寒意,读书兴致正浓,忽听更鼓冬冬催人入睡。
注释:¹策策:象声词,指风摇动树叶发出的响声。²叠鼓:轻轻击鼓,指更鼓。³冬冬:象声词,指鼓声。⁴迫睡期:催人睡觉。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秋夜渐长饥作祟¹,一杯山药进琼(qióng)(mí)²
译文:秋夜漫漫,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喝杯山药煮成的薯粥,胜过那佳肴美味。
注释:¹作祟:暗中捣鬼,形容夜深了还没有睡觉,肚子饿了。²琼糜:像琼浆一样甘美的粥。糜,粥。

  首联自叹为“碌碌无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遗书可读,是夜读的缘起,诗笔平平。联系陆游的生平抱负和志越,内涵却不简单。陆游早年即饱报国壮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顾以“奇才”自负;自称“腐儒”与“叹无奇”,都含有“世不我许,我不世与”——即当道不明,才不见赏之慨。“独喜遗编不我欺”,则含有不屑与世浮沉,而要坚持得自“通编”的“济世”理想之意。与五十二岁时作的《读书》的“读书本意在元元”,六十七岁时作的《五更读书示子》的“暮年于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七十三岁时作的《读书》的“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逮志有余。千载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宁兔愚”,七十五岁时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存旧典型。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雷一灯青”,八十一岁时作的《读书示于局郁郁遹》的“忍饥讲虞唐”,“古言不吾欺”,八十五岁时作的《读书》的“少从师友讲唐虞,白首襟环不少舒。旧谓皆当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书”等句参看,其事自明。

  次联从室内写夜读,是全诗最精彩的两句。陆游到老还以眼明齿坚自豪,而头上可能早已出现一些白发,故四十以前,即已谈及“白发”,这里出句也说是“白发无情侵老境”。这句孤立看便无奇。与下句作对,却构成很美的意境: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还觉得意味盎然,象儿时读书一样。“白发”“青灯”“无情”“有味”“老境”“儿时”’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联想。凡是自幼好学,觉得读书有味,到老犹好学不倦的人,读了这联诗,都会感到亲切,无限神往,沉浸于诗人所刻划的夜读情景。这一联与后期的《风雨夜坐》中的“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一联,最能打动中老年人胸中的旧情和书味,把他们的欲言难言之境与情写得“如在目前”。诗人六十三岁时作的《冬夜读书》:“退食淡无味,一窗宽有余。重寻总角梦,却对短檠书”,七十七岁时作的《自勉》的“读书犹自力,爱日似儿时”等句,可和此联参证。

  第三联从室外写秋夜。在“高梧”树叶的摇落声中传来“寒意”。重复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明日公务在身,虽书兴犹浓,而“睡期”却苦不能延。策策、冬冬,声声到耳;秋夜深更,情景逼真。第四联以写入睡前的进食作结。忍饥读书,一杯山药煮成的薯粥,却认为胜过“琼糜”。从进食情况表现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八十四岁时作的《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的“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等句,更可见出他这种生活与情怀贯彻始终。这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

  陆游诗风格在统一中富有多样化,这首诗是他的平淡疏畅又富有深味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20-22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¹
译文:初到惠州就感觉自己好像曾在梦中来过此处,新丰的鸡犬看到我似乎认识我一样。
注释:¹鸡犬识新丰:典故,刘邦为解父亲乡愁,在长安附近仿照家乡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建造新丰(今西安市新丰镇),将原丰邑的鸡犬也一块取来,都各自认识自己的家。比喻虽在异乡,却感觉很亲切,就象在家乡一样快乐自在。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吏民¹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译文:官吏与庶民都关心我为了何事被贬,父老乡亲相伴着来迎接。
注释:¹吏民:官吏与庶民。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¹自欲老辽东。
译文:苏武怎么会知道从漠北回到中原去?管宁自然想要在辽东终老。
注释:¹管宁:三国人物,东汉末年避黄巾乱于辽东。苏轼自注:酒名,即岭南万户酒。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岭南¹万户皆春色²,会有幽人客寓公³
译文:他们以“岭南万户酒”款待自己,此地定会有精神和我相通的“幽人”与我相伴。
注释:¹岭南:泛指两广一带。²春色:作者自注:“岭南万户酒。”此处的春色指酒。³寓公:寄居外地的贵族或是闲散无权的官吏。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