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无计留春住,手撚花枝绕花树。嫩红深白总堪怜,来往徘徊不能去。
惜春无计留春住,手撚花枝绕花树。嫩红深白总堪怜,来往徘徊不能去。
归来妆阁日未曛,满身花露喷馀芬。笑舒玉指捲双袂,试问女奴闻不闻。
归来妆阁日未曛,满身花露喷馀芬。笑舒玉指捲双袂,试问女奴闻不闻。

měirénwèiyǒng寿shòuwángdōngxuān--zhūchéngyǒng

chūnliúchūnzhùshǒuniǎnhuāzhīràohuāshùnènhóngshēnbáizǒngkānliánláiwǎngpáihuáinéng

guīláizhuāngwèixūnmǎnshēnhuāpēnfēnxiàoshūzhǐjuǎnshuāngmèishìwènwénwén

朱诚泳

朱诚泳

(1458—1498)安徽凤阳人。明宗室。号宾竹道人。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孙。弘治元年袭封秦王。长安有鲁齐书院,久废,诚泳别易地建正学书院,又于其旁建小学,择军士子弟延儒生教授。工诗。著有《经进小鸣集》。卒谥简。 ▶ 6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岂是从容唱渭(wèi)¹,个中²³有不平鸣。
译文:我听出来了,你并不是从容不迫地演唱着《渭城曲》,你的歌声中充满了激越与不平。
注释:河市:也叫市河,要苏州城内。歌者:卖唱人。¹渭城:即《渭城曲》,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谱成的乐曲,又叫《阳关三叠》,唐宋时期十分流行。这里是说卖唱人唱这支流行曲,不在于它的送别友人的内容。²个中:此中。³当:想必。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可怜日晏(yàn)¹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²
译文:可怜你在这黄昏时候面容憔悴忍受着饥饿的煎熬,强打着笑容唱着,好似那春天的鸟儿,为了求友不住地啼鸣。
注释:¹日晏:天色已晚。忍饥面--挨饿的脸色。²春深求友声:用《诗经》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典故。是说:春天黄莺叫个不停。是为了寻伴侣。这两句说:可怜他唱到天晚,还没吃口饭,依然忍饥挨饿,强作黄莺般的歌声来吸引听众。

  诗人黄昏时分行走在街上,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在卖唱,声音纡徐婉转,可是诗人从中品出了某种不平的感慨。于是他停下来打量了一下歌者,只见他面黄肌瘦,在这日暮时分还不得不忍着饥饿高歌,以求行人布施。诗写得音调和谐,起句以问句形式,为下句作铺垫,次句自答,补足题目,写出歌者的心声。三、四句使用流水对,进一步阐述歌者的歌声中何以有不平的音符,从对音乐的感受转移到直接的描述,通过“日晏”、“忍饥”、“强作”三个词,把歌者内心的惨痛与生活的艰难完全表现出来,诗又以“可怜”二字领句,表明自己同情的立场。

  范成大晚年退职家居后,写了很多描写下层百姓痛苦的诗歌,诗风朴实自然,带有乐府民歌的特性,同时往往学民歌用双关、谐音词等手法,使诗活泼生动。如此诗末句,用《诗经》典故,一方面切合歌者身份,回照他歌声的美妙;另一方面又暗喻他处境困难,渴望人们同情与施舍。

  关心民瘼的人一般都很富有同情心,范成大就很富有同情心,苦难人的悲声常常使他产生感伤。像这首诗写到听人卖唱一样,他有次在寒冷的夜晚,听到门外有人喊叫卖卜,他就满怀伤悲地写下这么一首诗:“静夜家家闭户眠,满城风雨骤寒天。号呼卖卜谁家子?想歉明朝籴米钱。”(《夜坐有感》)又有一次,他听到卖菜人在大雪天吆喝卖菜,他便作诗说:“饭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这三首诗,写的都是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苦命人,诗的句法与结构也很接近,合在一起,可全面地理解范成大诗作的内容与思想状况。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37-238页

yǒngshìzhě--fànchéng

shìcóngróngchàngwèichéngzhōngdāngyǒupíngmíng

liányànrěnmiànqiángzuòchūnshēnqiúyǒushēng

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
器乏雕(diāo)(liáng)¹器,材非构厦材。
注释:¹雕梁:梁,支撑屋顶的横木。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
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
但将千岁¹叶,常奉万年杯。
注释:¹千岁:跟皇帝同一个家族的男性,如皇帝的叔伯、兄弟等。
赵彦昭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元日赐群臣柏叶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fèngyuánqúnchénbǎiyīngzhì--zhàoyànzhāo

diāoliángcáifēigòushàcái

dànjiāngqiānsuìchángfèngwànniánbēi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mò)¹²荒甸(diàn)³,登高览旧都
译文:喂饱马儿来到城郊野外,登上高处眺望古城襄阳。
注释:¹秣马:喂马,放马。²临:临近。这里是来到之意。³荒甸:郊远。⁴旧都:指古襄阳城。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犹悲堕(duò)泪碣(jié)¹,尚想卧龙图²
译文:仍因堕泪碑而感到悲伤,又想起孔明的宏伟政纲。
注释:¹堕泪碣;即岘山上的羊祜碑(碑为方形,碣为圆形。这里即指碑)。²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应专指《隆中对》。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城邑(yì)遥分楚¹,山川半入吴。
译文:城邑从这里远分为楚国,山川一半入吴到了江东。
注释:¹“城邑”句: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故云“城邑遥分楚。”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¹
译文:丘陵在平原上陡然显现,圣人贤人几乎凋亡一空。
注释:¹“丘陵”二句:意思是:丘陵空自高出于平原;而圣贤该有多少已经谢世,二无继起者。慨叹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代谢。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¹
译文:田野树木断于苍茫烟雾,渡口亭楼在晚气中孤耸。
注释:¹“野树”二句:是说远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断了;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谁知万里客¹,怀古正踌(chóu)(chú)²
译文:有谁知道我这万里行客,缅怀古昔正在犹疑彷徨。
注释:¹万里客:离家远行的游子,指作者自己。²踌蹰:忧愁徘徊的样子。

  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陈子昂登临岘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古诗。

  开头二句说“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外城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秣马于荒甸,说明岘山在襄阳郊外。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立襄阳郡,自此“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诗人登临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亮。羊祜喜游山,常登岘山,终日不倦,曾对从行者说过:“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羊祜为太守,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平吴之功,终身清廉不营私,唯对岘山的青峰白云流连不已。羊祜病笃,荐杜预自代,年五十八卒。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以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杜预死后为碑起名曰“堕泪碑”,就是陈子昂诗中所说的“堕泪碣”。

  曹操伐刘表时,表已卒,刘备屯兵樊城,闻讯赴襄阳,曹操即派精锐紧紧追击,刘备兵溃于当阳、长坂;诸葛受命于危难之间,东结孙吴,共御曹魏。赤壁之战,奠定鼎足之势,功盖三分,名成八阵,登临岘山,俯见襄樊,不能不缅怀以南阳布衣而名垂环宇的诸葛武侯。

  “犹悲”、“尚想”,点明“怀古”,也抒发诗人斯人虽逝,而凭吊弥深的感情。

  以下接诸葛功业回顾三国时代,古之楚地,魏、蜀、吴,各个分据;汉水入江处在夏口,夏口城为孙权所筑。《尚书禹贡》谓:“汉水南至大别入江。”大别山,《元和志》谓指汉阳县东北之鲁山,“南枕蜀江,北带汉水”,孙吴据长江天险,因此诗中说:“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遥”既表现楚地辽阔,又表现事已久远,兼指时空。“山川”句,诗人于岘山之上,思绪万千,见汉水曲流岘山之东,而想到滔滔东去的景象。

  三、四句诗人怀想羊祜、诸葛,五、六两句则转谈三国事,并非仅就山川而言,其间包涵了“人谋胜天险”的寓意。羊祜献平吴之策,晋灭东吴诸葛用联吴之策,以抗曹魏;刘备因意气用事,败于夷陵;孙皓以残暴多疑,终致亡国。面对四百多年前的历史遗迹,诗人不禁发出慨叹。

  岘山之南,有后汉襄阳侯习郁故居。习郁在此引水作养鱼池,筑以高堤,间种楸、竹。秋来,楸丝垂垂,修竹亭亭,景致怡人。晋朝时的征南将军山简,都督荆、湘、交、广四州,镇守于襄阳,每过习郁园池,必痛饮至大醉方归。常说:“此我高阳池。”

  刘景升治襄阳时,筑景升台,常登层台之上歌《野鹰来》曲,死后,葬襄阳城东门外二百步。杜甫十三世祖、镇南大将军,杜预,字元凯,曾在襄阳兴水利,百姓称之为“杜父”。元凯作两碑,一碑沉万山山下潭水中;另一沉岘山山下水中,碑文述己之功业。元凯沉碑时说:“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陈子在此即借杜元凯沉碑事,并引申其意,即使百年之后,深谷突起为丘陵,亦是徒然。空有丘陵出,无数英雄豪杰、古圣先贤,都已经凋零作古了。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沔水经过习郁的邑城,出安昌县东北大父山,西南流,注于白水,南面有汉光武故宅,后汉人苏伯阿曾在此“望气”,称白水乡光武宅有郁郁葱葱的兴旺佳气。陈子昂借此慨叹郁郁葱葱之气已经中断消失了。“苍烟断”、“晚气孤”,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他对时政的忧心焦虑。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诗人来自蜀山之中,所以自称“万里客”,“谁知”,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踌蹰”,指惆怅而徘徊。当诗人凭吊遗踪的时候,缅怀治世良材,有为的将帅以及像羊祜、诸葛亮那样永远为百姓思念的贤臣良相,更希望这样的贤圣,代代不绝。

xiànshān怀huái--chénziáng

línhuāngdiāndēnggāolǎnjiùdōu

yóubēiduòlèijiéshàngxiǎnglóng

chéngyáofēnchǔshānchuānbàn

qiūlíngchūxiánshèngdiāo

shùcāngyānduànjīnlóuwǎn

shuízhīwàn怀huáizhèngchóuchú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登高望四海¹,天地何漫漫²
译文: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
注释:¹四海:指天下。²漫漫:无涯无际。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霜被¹群物秋,风飘大荒²寒。
译文:因受霜寒而呈现出一派秋色,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
注释:¹被:披,覆盖。²大荒:广阔的原野。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译文: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白日掩徂(cú)¹,浮云无定端。
译文:白日即将西落,浮云出没不定,遮掩着落日的光辉。
注释:¹徂辉: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梧桐巢燕雀,枳(zhǐ)(jí)¹(qī)鸳鸾²
译文:如今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鸳鸯只能栖在长着刺的枳棘之上。
注释:¹枳棘:有棘刺的灌木。²鸳鸾:即鹤雏鸾凤之属。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且复归去来¹,剑歌²³路难。
译文:昔日陶潜唱过《归去来辞》辞官而去。还是回家去吧,我也学欲学冯谖,弹剑高歌,感叹行路真难。
注释:¹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作《归去来兮辞》。²剑歌:弹剑而歌。³行:一作“悲”。

  此诗作于诗人初离朝廷之时,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群,人生短促,身世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悲叹。全诗感慨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艰险,表现了诗人老大无成,决心归隐的愤懑之情。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行路难》直率激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缓。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愤不遇。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沉郁而又奔放的感情,隐微而又显豁的比兴。诗中描写那风霜肃杀的寒气,“浮云”、“徂辉”的昏暗,“燕雀”、“鸳鸾”的反常,无不笼罩着一种沉重郁结的压抑;而那“登高”远望的气概,“漫漫”天地的胸襟,“流群”、“波澜”的感喟,慷慨悲愤的“剑歌”,仍然掩盖不住浪漫主义“诗仙”的一腔豪气。清人沈德潜说:“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诚然此诗不似其它作品那样矜才使气,放浪恣肆,而是沉郁之中仍带奔放,压抑之下不掩豪气。

  通篇多用比兴象征,但又不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那样“文多隐蔽”,“难以猜测”,而是“微而彰”,“婉而丽”,讽刺的深意埋藏在连翩而来的物象之中,可谓深得风雅之旨。其次,此诗虽属古风,然多用对句,如“霜被”与“风飘”二句,写尽天地空间;“白日”与“浮云”二句,概括昏君奸佞;“梧桐”与“枳棘”二句构成贤愚对比。虽平仄不拘,而事类颇对;虽时用典故,却信手拈来,自然无迹。凡此,皆有“清群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不功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53
2、 尚永亮主编.唐诗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2:第24页
3、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3-35

fēng ·sānshíjiǔ

bái tángdài 

dēnggāowànghǎi tiānmànmàn 
shuāngqúnqiū fēngpiāohuānghán 
rónghuádōngliúshuǐ wànshìjiēlán 
báiyǎnhuī yúndìngduān 
tóngcháoyànquè zhǐyuānluán 
qiěguīlái jiànxíngnán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
天迷关,地迷户¹,东龙²白日西龙³雨。
译文:乌云弥漫秦时的雄关,大地掩没山河的门户。两只苍龙正在相斗,一会儿白日高照,一会又满天大雨。
注释:鸿门会: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咸阳,废秦苛法。项羽率诸侯军至鸿门,听部下言,邀刘邦赴宴,欲杀刘邦,幸项伯相助与张良、樊哙谋勇,刘邦逃脱了厄运。鸿门:地名,在今陕西新丰镇鸿门堡村。¹天迷关,地迷户:传说中天有门,地有户。用“迷”用来形容天地混沌莫辨之状,这里喻秦末天下无主。²东龙:指刘邦。传刘邦为赤帝子。³西龙:指项羽。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貐。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¹双猰(yà)(yǔ)²
译文:且举玉钟饮酒,愁云恨海翻覆,那边正巢居窥伺,有一对凶恶的猰貐。
注释:¹碧火吹巢:化用李贺《神弦曲》“笑声碧火巢中起”一句。碧火,王充《论衡·论死》:“人之兵死也,世言其血为磷。磷火色碧,故言碧火。吹巢,烧鸟巢。²双猰貐:喻指欲害刘邦的范增、项庄。猰貐,食人怪兽,似狸而善走。
照天万古无二乌,残星破月开天馀。
照天万古无二乌¹,残星破月开天馀²
译文:万古千秋的天上,岂能有两轮金色的太阳。天的那一个角落,只有残星和月亮的光芒。
注释:¹二乌:即二日。《淮南子·精神训》曰:“日中有踆乌。”故以乌代日。²馀:有版本作“余”。
座中有客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座中有客¹天子气²,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译文:座中的来客有天子的气象,七十二颗黑痣像明珠排布在左腿之上。
注释:¹座中有客:此指刘邦。客:即刘邦。²天子气:《史记》载,刘邦所至有五采气,为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事见《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军声十万振屋瓦,排剑当人面如赭。
军声十万振屋瓦,排剑当人面如赭(zhě)¹
译文:十万大军齐声呼喊,呼喊声震地摇天。将军拔出长剑,剑光照红了容颜。
注释:¹赭:这里指赤红色。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译文:将军下马,力能拔山,豪气于云,黄河翻卷。
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剑光上天寒彗¹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译文:剑光上天,星月凋残,明朝划却了河山一半。
注释:¹彗:即所谓扫帚星。古人认为此星为妖星,是不祥之兆。
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将军呼龙将客走¹,石破青天撞玉斗²
译文:将军把来客送走,亚父的玉斗撞破了耿耿青天。
注释:¹“将军”句:承上文,句中“将军”当指项羽。呼龙:鸿门会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故曰“呼龙”。客:指刘邦,在鸿门宴中刘邦为客。²撞玉斗:指范增挥剑击碎刘邦送来的玉斗。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刘邦、项羽鸿门之会。此诗前六句,写秦末大乱,楚、汉抗争,作时代氛围的刻画;中间六句,从大形势的渲染跳到宴会上,分别描写刘、项双方:刘邦的志向、实力,项羽的气概、军威;后四句则概括了鸿门会的结局,以刘邦溜回军中,范增撞碎玉斗宣告了鸿门会的结束。全诗结构紧凑,用词精炼,事至繁而笔极简,造语奇崛,意境幽诡。

  杨维桢这首诗的所长是想象丰富,运笔兼有空灵和奇崛两个不容易统一在一起的特点。鸿门宴中刘邦、项羽以及范增、项庄、樊哙、张良等都有许多生动的性格鲜明的言语行动,这些经过司马迁的刻画,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若再重复描写,便无新意。如张宪《鸿门会》写:“披帷壮士发指冠,侧盾当筵请公舞。白发老臣心独苦,玉玦三看君不语。”这不如读《史记》更具体、更生动。杨维桢此《鸿门会》则不然,他完全撇开刘、项等人在宴会中具体的言语行动,而驰骋其缥缈不羁的灵思,从当时群雄角逐的大形势着眼,刻画其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时代氛围。因此,读此诗的时候有一种读《史记》时所没有的审美感受。

  此诗前六句,纯作时代氛围的刻画。首句迭用两个“迷”字,极言天地混沌莫辨之状,暗喻秦末天下无主,一切都动荡不定的情势。其时秦王子婴已降,秦军已摧垮了,然各起义将领拥军自重,为“东龙”或为“西龙”行云布雨,阴晴不定。一场更为复杂、难以逆料的战争在酝酿着,因为“照天万古无二乌”,天无二日,秦朝一亡,揭竿起义的诸将领终究是要决一雌雄的。鸿门会可以说正是这一矛盾激化与公开化的标志。

  中间六句,从大形势的渲染顿然跳到宴会上,分别描写刘、项双方:刘邦的志向、实力,项羽的气概、军威。诗中描写项羽,称他“将军下马力排山”。项羽素以勇猛称,设鸿门宴把刘邦召来,虽然恼恨刘邦捷足先登,然也并没有把刘邦当作一回事,大有一跺足便可使山河颤抖之气概。故诗中以“气卷黄河酒中泻”句形容之。李贺《梦天》诗有“一泓海水杯中泻”句,描写从天上望下来大海之小似乎只能注满一杯;此则写项羽气概之大,似乎可以把黄河注入酒杯中,一饮而尽。此充分说明了项羽对潜在的敌手刘邦是掉以轻心了。

  后四句则以极精练、极富韵致的笔调,概括了鸿门会的结局。“剑光上天寒彗残”鸿门会中双方剑拔弩张,最惊心动魄者莫过于项庄舞剑了。诗写其直如天上飞划而过的彗星,是险到了极点。而后,项伯为报张良救命之恩通敌,项羽因自傲而手软,其结果是刘邦得以逃席逸去,鸿门会不了了之,这便是诗中所写的“将军呼龙将客走”的局面。项羽坐失了消灭潜在对手刘邦的最佳时机,对此范增愤愤不已,在刘邦脱身后,张良谢,以白璧一双赠项羽,玉斗一双赠范增。项羽受璧,范增则恼恨已极,置玉斗于地,拔剑撞而破之。诗人高度评价范增的识见,故把他撞玉斗的行动喻为“石破青天”。

  全诗造语奇崛,意境幽诡,颇有些接近李贺的风格,个别地方如“碧火吹巢”,袭自李贺的《神弦曲》:“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他没有正面去实写刘、项对峙的军事形势,而是用了一连串似乎无关的奇特的比喻加以烘托。如“东龙白日西龙雨”、“残星破月开天余”、“碧火吹巢”、“石破青天”等词句,均难以通常的语法或逻辑去理解。然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又十分形象地勾画了秦末动乱的社会状态以及波谲云诡的政治、军事的形势。这样一种以许多奇丽古怪的物象来烘托诗歌意旨的手法正是李贺诗歌的特征,显然杨维桢此诗颇多借鉴李贺之处,特别是同一题材的《公莫舞歌》。然比较而言,李贺的《公莫舞歌》稍嫌堆砌,格局不大,此诗则纵横驰骋,元气淋漓。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71-173页

hóng鸿ménhuì

yángwéizhēn yuándài 

tiānguān  dōnglóngbái西lóng 
zhuàngzhōngyǐnjiǔchóuhǎifān huǒchuīcháoshuāng 
zhàotiānwànèr cánxīngyuèkāitiān 
zuòzhōngyǒutiān zuǒshíèrliánmíngzhū 
jūnshēngshíwànzhèn páijiàndāngrénmiànzhě 
jiāngjūnxiàpáishān juǎnhuángjiǔzhōngxiè 
jiànguāngshàngtiānhánhuìcán míngzhāohuàfēnshān 
jiāngjūnlóngjiāngzǒu shíqīngtiānzhuàngdǒ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