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静深宫睡不成,井梧满耳送秋声。三千宠爱偏遗妾,閒理寒衣厚戍兵。
夜静深宫睡不成,井梧满耳送秋声。三千宠爱偏遗妾,閒理寒衣厚戍兵。

gōngyuàn--zhūchéngyǒng

jìngshēngōngshuìchéngjǐngmǎněrsòngqiūshēngsānqiānchǒngàipiānqièxiánhánhòushùbīng

朱诚泳

朱诚泳

(1458—1498)安徽凤阳人。明宗室。号宾竹道人。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孙。弘治元年袭封秦王。长安有鲁齐书院,久废,诚泳别易地建正学书院,又于其旁建小学,择军士子弟延儒生教授。工诗。著有《经进小鸣集》。卒谥简。 ▶ 6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古之学者¹为己,以²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³能说(shuō)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¹⁰,春玩¹¹其华¹²,秋登¹³其实¹⁴;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¹⁵,秋实也。
译文: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向他人炫耀夸说。古人学习是为了别人,即推行自己的主张,为社会谋利;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自己,即提高自己的学问修养,以谋取官位。学习就像种树,春天观赏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述、谈论文章,这就好比观赏春花;修身养性为社会谋利,这就好比收获秋天的果实。
注释:¹学者:求学的人。学:求学。²以:用来。³但:只是。⁴说之:向他人炫耀夸说(shuō)自己的才学。⁵行道:实行主张。⁶利世:造福社会。利:有利于。世:世间,此指社会。⁷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⁸进:进仕,做官。⁹犹:好比,好像。¹⁰者······也:表判断(夫学者犹种树也)。¹¹玩:赏玩。¹²华:同“花” 花朵。¹³登:同“得” 摘取。¹⁴其实:它的果实。其,它的,代树的。实:果实。¹⁵行:实行主张。。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¹,长成已²后,思虑³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¹⁰今日,十年一理¹¹,犹¹²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¹³,便至荒芜¹⁴矣。然¹⁵人有坎壈¹⁶,失于盛年,犹当晚¹⁷学,不可¹⁸自弃¹⁹。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mí)(dǔ),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mì)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wù)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²⁰而学者,如²¹日出之光,老²²而学者,如秉烛²³²⁴²⁵,犹贤²⁶²⁷瞑目²⁸而无见者也。
译文: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能错过良机。我在七岁的时候,读《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过的经书,如果过一个月不温习,就忘得差不多了。然而有人困顿不得志,要是在年轻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到了晚年也应该加紧学习,不能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以学改变,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魏武帝、袁遗,老而弥笃,这些都是年轻时学习到老不疲倦啊。曾子七十岁才学习,仍闻名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学习,还为大儒;公孙弘四十多岁,正在读《春秋》,因此就当上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开始学易、论对;皇甫谧二十,开始学习《孝经》、《论语》:最后都成了大学,这些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啊。世人婚冠没有学习,就称为迟晚,利用沿面墙,也为我了。小时候学习,就像旭日东升放出的光芒,老来学习的人,就像拿着蜡烛走夜路,但这也比闭着眼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
注释:¹专利:专一而敏锐。²已:同“以”,以后。³思虑:思想。⁴散逸:分散。⁵固:通“故”,所以。⁶早:尽早。⁷机:时机。⁸诵:背诵。⁹《灵光殿赋》:东汉文学家王逸的儿子王延寿所作。灵光殿,西汉宗室鲁恭王所建。¹⁰至于:到。¹¹理:梳理,整理,此指温习。¹²犹:仍然,还。¹³废置:搁置。¹⁴荒芜:荒废。¹⁵然:然而。¹⁶坎壈:困顿,坎坷。¹⁷晚:在晚年。¹⁸不可:不能。¹⁹自弃:自暴自弃。²⁰幼:在幼年时。²¹如:像。²²老:在老年时。²³秉烛:拿着火把照明。烛,火把。秉,持。²⁴夜:在晚上。²⁵行:行走。²⁶贤:胜过。²⁷乎:于,比。²⁸瞑目:闭上眼睛。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瓛、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稻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dài)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yìn)、刘瓛(huán)、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稻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yè)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chī)(zhuō),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zhé)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¹设教²,但明练³文,粗通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¹⁰义,燕寝讲堂¹¹,亦复何在?以此得胜¹²,宁有益¹³¹⁴?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¹⁵;必¹⁶能兼美¹⁷,吾无间¹⁸焉。
译文:学校的兴废,随着社会地位。汉代贤良俊,都以一经弘扬圣人之道,上第二天时,下该人的事,以此获得卿相的多了。世俗以后就不再是这样,空守章句,但背诵老师说,实施的社会,几乎没有一个可以。所以士大夫的子弟,都以博览为贵,不肯专心读书。梁朝皇孙以下,总橐的年,一定要先去学习,观察他的志向,出身以后,就从文史,几乎没有完成学业的人。帽子是这的,那么有何胤、刘斌、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只是讲道理。洛阳也听到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到邢子才:这四位学者,虽然喜欢经方法,也因为文才博学闻名。像这样的贤士,所以为上品,用外大多乡间闲人,语言鄙陋,风拿起粗鲁笨拙,共同垄断,没有什么能够,问一句就回答几百,词不达意,也许没有要领。邺下有谚语说:“博士昊买驴,书券三张纸,不能有驴字。”让你把这当老师,让人气愤。孔子说:“傣禄在其中矣。”现在努力没有益处的事,恐怕不是职业的。圣人的典籍,是用来实施教育的,只要明了熟习经义,大致理解注释的含义,常使言行有所收获,也就可以很好地做人了;何必为了“仲尼居”就是要两张纸的注解,把“居”解释为燕寝还是讲堂,争论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就是在这一点上取胜了,又有什么益处呢?光阴似箭,应该珍惜,它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应当博览经典著作,以成就功业;如果能两全其美,那样我也就没有必要再批评什么了。
注释:¹所以:用来的。²设教:实施教育。³明练:通晓,熟悉。⁴经:儒家经典。⁵粗通:略知。注:注解经书的文字。⁷使:让。⁸有得:有所帮助。⁹为人:做人。“仲尼居”:《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开头的文字。¹⁰疏:疏通原文意义并对旧注加以说明和发挥。¹¹“燕寝”“讲堂”:那些解经之家对“居”字,有的解释为“燕寝”(闲居之处),有的解释为“讲堂”(讲习之所),各执一端。¹²以此得胜:因此取得胜利。以:因为。得胜:取得胜利。¹³益:好处,益处。¹⁴宁……乎:难道……吗。宁:难道。光阴:时间。可惜:值得珍惜。可:值得。譬诸:好像。博览:广泛阅览。机要:指书中的精要之处。济:成就,完成。¹⁵功业:功名事业。功:功名。业:事业。¹⁶必:如果。¹⁷兼美:同时完善。¹⁸吾无间: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间,间隙,空子,可乘之机。
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
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
译文:山中下了一夜的雨,风在树林顶端怒号。
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高。
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¹高。
译文:我不知道溪水是不是涨了,只是发觉钓鱼的小船更高了。
注释:¹钓船:渔船。

  历来写山雨的诗很多。大多数诗人都是从视觉入手并加以形容或描绘,本诗则是从感觉出发,自然流出,因此被论者称为“纯乎天籁”。

  诗的前两句全由听觉落笔,传人诗人耳中的都是飘洒在山间的雨声和呼啸于林际的风声。“一夜”写其持续时间之久,“怒号”言其发出响声之大,让人于冥冥之中去想像山中夜雨的情状。

  后两句脉断意连,巧妙地运用“水涨船高”的生活体验,以只觉船高的亲身感受,来反跌出不知溪涨的视觉不足。究其本意,原不是不知“溪水长”,只是为了要强调“钓船高”的特殊感觉,才故意先说不知,然后才让“只觉”来表达不知之知。这样就在有意无意之间,传递出一种夜泊山溪的疏旷情怀,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此外,小诗颇可玩味的还有“钓船”两字。中国古代文人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官场、车马喧闹的世俗,常浪迹江湖,隐居山林,寻找一种樵唱渔歌式的生活情趣。诗的作者也不例外。从表面看,他只是在描写一场山雨,时间在夜晚,但“钓船”两字,非常含蓄地透露出他所追求和得到的那种闲适和悠然。由此二字,人们可以想见他白天垂钓于山溪、夜间泊眠于钓船的旷放。如果将此二字换作“小舟”,则意境和内涵都将大受影响。

  由此可知,此诗的好处除了它不加雕饰的“纯乎天籁”之外,还在于意境超然、韵味悠长,表现出明人追慕唐诗的一种明显意向。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
秋日凄且厉¹,百卉(huì)²具已腓(féi)³
译文:秋天的景象凄清而且萧肃,百草都已经枯萎衰颓。
注释:王抚军:王弘,义熙十四年(418年),王弘以抚军将军监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任江州刺史。客:指庾登之和谢瞻。庾登之:原任西阳太守,此次征人为太子庶子、尚书左丞。谢瞻:原任相国从事中郎,此次赴任豫章大守,途经得阳。¹凄且厉:凄凉而且肃杀。²百卉:百草。³腓:草木枯萎。
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
(yuán)¹以履(lǚ)霜节²,登高饯(jiàn)³将归
译文:于是在霜露降落的九月,登高饯别送友人去外地上任。
注释:¹爰:于是。²履霜节:指九月。³饯:设酒食送行。⁴归:将要离去之人,指庾登之、谢瞻。
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
寒气冒¹山泽,游云倏(shū)²无依。
译文:肃肃的寒气笼罩着山涧,游云飘忽不定无所依傍。
注释:¹冒:覆盖。²倏:忽然,疾速。
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
洲渚(zhǔ)¹四缅(miǎn)(miǎo)²,风水互乖违³
译文:遥望水中洲渚似乎是很缥缈的景象,风向与水流的方向相违背。
注释:¹洲渚:水中陆地。²缅邈:遥远的样子。³风水互乖违:风向与水流方向相反。乖违:违背,分离。
瞻夕欣良宴,离言聿云悲。
(zhān)¹欣良宴²,离言³(yù)云悲。
译文:眺望暮景又很欣喜逢见这样的盛筵,离别的话语使人感到伤悲。
注释:¹瞻夕:傍晚。²欣良宴:宴会中的气氛令人高兴。³离言:离别之辞。⁴聿:语助词。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晨鸟暮来还,悬车¹敛馀辉²
译文:早晨飞去的乌儿傍晚已经飞回来了,太阳渐渐收敛起余下的光辉。
注释:¹悬车:黄昏之前。²敛余晖:夕阳渐收余光。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
逝止¹²殊路,旋驾³怅迟迟
译文:过去的人和留下的人道路完全不同,调转我的车马,无限惆怅地缓缓走在回去的路上。
注释:¹逝止:谓行者与留者留。²判:判然,分别。³旋驾:回车。⁴迟迟:缓慢的样子。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
目送回舟¹远,情随万化²(yí)³
译文:眼看归去的小船越行越远,心情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紧紧相随。
注释:¹回舟:归去之舟。²万化:宇宙自然之变化。³遗:遗落,消失。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陶渊明于秋天的诗常常是豁达的,独在此诗中的秋天显得格外凄凉肃杀,细究其原委,也能略知其一二。陶渊明此次参加王弘的宴请时本来就面色苍白,身体虚弱,席间又婉拒王弘以名贵药材相赠的好意。强支病体送客是其心境萧疏的一个原因,虽然是送他们为官赴任,但渊明所重的是彼此间的友情。重要的还有这是刘宋新朝的第一个秋天,在陶渊明看来,自然是凄风苦雨。“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瞻夕欣良宴,离言聿云悲”,在双重感伤的压力下,陶渊明的心情黯淡,看着山涧中的寒气云蒸而起,孤独的游云四处飘荡,无所依傍,水中洲渚虽寄托了无尽的缅邈情思,无奈终将人各两地,丰盛的送别晚宴上,浸满了离别的哀伤。最后写到清晨飞出的鸟儿陆续回巢,夕阳渐渐收起最后一抹余辉。离别时间已到,最终席中之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各奔前程。“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注目行舟渐行渐远,最终也不过是这份感情随着自然变化而暗淡以趋于消亡。尽管此时心情颇为沉重,但诗人性格中达观的一面又在结尾处表现出来,在一个连死都不以为意的达观者那里,更不会为离别所累。

  这首诗层次秩然,共四层:时间(兼点题)、地点、宴会、离别。前八句景语,后八句情语,淡而有味。诗人将诗中将凄厉肃杀的秋景同感伤悲愁的别绪融为一处,层层渲染,情感真挚,既表达又惜别之情,也传达出诗人旷达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晋)陶渊明著;夏华等编译.陶渊明集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3.01:第82-84页
2、 陈庆元,邵长满注评.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1.01:第84-85页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zhuàn)¹
译文:远隔天涯旧恨绵绵,凄凄凉凉孤独度日无人问讯。要想了解我内心的痛苦吗?请看金炉中寸寸断尽的篆香!
注释:¹篆香:比喻盘香和缭绕的香烟。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dài)(é)¹长敛(liǎn),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译文:长眉总是紧锁,任凭春风劲吹也不能使他舒展。困倦地倚靠高楼栏杆,看那高飞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注释:¹欲蛾:指眉毛。

  这是写一个独处女子,在困人的春天思念远方情人的离愁别恨至深的词。词的上片“天涯”二句,首句“天涯”就距离写游子之远、彼此分离天各一方,“旧恨”就时间写分手之后,别愁离恨之长。次句,“人不问”,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本够凄凉,有谁关心慰问,即连同情的人都没有,故“独自凄凉”,即分外感觉到凄凉难堪了。这里“人不问”之人,当指为其朝思暮想远在“天涯”之人。其人“不问”,可知音信不通,相思难寄,这就必然加重了她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更加迫切,相见的欲望更加强烈。“欲见”两句,写女子在百无聊赖愁苦之极,只好用燃香数刻来耗费时间。“欲见”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用形状回环如篆的盘香,形容恰如人的回肠百转。“断尽”,指炷一根根断尽。这里用以突出女子柔肠寸断,即“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受。香断烟消,也是形容时间流逝、愁闷未散,女子的愿望终于烟雾一样虚幻。总之,这两句极写其相思怀人的愁苦。

  过片从一年四季写愁。“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尽管春天来临,“东风”劲吹,具有神奇伟大的东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吐艳。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这就深刻地揭示出在“长敛”、“不展”背后其愁恨的深重。此句构思特妙,它和辛词《鹧鸪天》“春风不染白发须”同一机杼,都可说是文艺美学上无理而妙的写法。即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达了人的情思,给人以无穷的韵味。歇拍“困倚”二句,写她从夏到秋守傍高楼,默默无语地目视一群群大雁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渴望着有远人锦书的到来,但她凭着自己有多少次失望的经验,明知那毕竟是缥缈无凭的幻想,即使倚遍危楼,也依然是天涯离恨。因此在她眼里,那远去飞鸿组成的“人”字飞翔,实际上都可说是一个个“愁”字而已。这就是俗话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她思念情人,见雁字倍增愁思,“人”字也就变成了“愁”字。因为人在激情强烈情况下,客观景物在人的眼里会改变情调色彩的。所以,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这话是言之有理的。

jiǎnlánhuā ·tiānjiùhèn

qínguān sòngdài 

tiǎnjiùhèn liángrénwèn jiànhuícháng duànjìnjīnxiǎozhuànxiāng 
dàiéchángliǎn rènshìchūnfēngchuīzhǎn kùnwēilóu guòjìnfēihóng鸿chóu 
丁儿问先生曰:“王儿之体何其强?我之体何其弱也?”先生曰:“汝晨起迟乎?发眠晚乎?饮食贪多乎?”丁儿曰:“然。”先生曰:“如此,无怪汝体之弱也。”
丁儿问先生曰:“王儿之体何¹其强(qiáng)²?我之体何其弱也?”先生曰:“汝(rǔ)³晨起迟乎?发眠晚乎?饮食贪多乎?”丁儿曰:“然。”先生曰:“如此,无怪汝体之弱也。”
译文:姓丁的孩子问老师:强姓王的孩子的身体为什么这么强壮?我的身体为什么这么瘦弱?”老师说:强你是不是早上起得很晚?晚上很晚才睡觉?吃东西也吃得很多?”姓丁的孩子说:强是的。”强既然这样,就不要怪自己的身体太瘦弱了。”
注释:¹何:为什么。²强:强壮。³汝:代词,指你。⁴然:对,是。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