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三更月,边庭万里秋。清光悬渭曲,星露湿吴钩。
马上三更月,边庭万里秋。清光悬渭曲,星露湿吴钩。
风籁泉声细,天山夜火收。羁愁兼别思,此际转悠悠。
风籁泉声细,天山夜火收。羁愁兼别思,此际转悠悠。

wèiyángshàngduìyuè--zhōuguānggǎo

shàngsāngèngyuèbiāntíngwànqiūqīngguāngxuánwèixīng湿shīgōu

fēnglàiquánshēngtiānshānhuǒshōuchóujiānbiézhuǎnyōuyōu

周光镐

周光镐

周光镐,字国雍,号耿西。潮阳人。孚先子。明穆宗隆庆五年(一五七一)进士,初授宁波府推官,升南京户部主事,改吏部主事。出任顺庆知府。神宗万历十四年(一五八六)擢副使,监军征西南彝,有功。历官建昌参政、临巩按察使,升宁夏巡抚。召为大理寺卿。以老乞休,筑明农草堂,读书其中,从游者多为知名士。卒年八十一。有《明农山堂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八有传。 ▶ 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旅馆无良伴¹,凝(níng)²自悄然³
译文:住在旅馆中没有好朋友相伴,心情忧郁,独自凝神沉思。
注释:¹良伴:好朋友。²凝情:凝神沉思。³悄然:忧伤的样子。这里是忧郁的意思。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寒灯¹思旧事²,断雁(yàn)³愁眠。
译文:看着昏冷的灯火回忆起往日旧事,孤雁的哀鸣令人愁思难眠。
注释:¹寒灯:昏冷的灯火。这里指倚在寒灯下面。²思旧事:思念往事。³断雁:失群之雁,这里指失群孤雁的鸣叫声。⁴警:惊醒。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远梦归¹侵晓²,家书到隔年。
译文:相距遥远,梦魂要接近拂晓才能到家,家信更要隔年方可送达。
注释:¹远梦归:意谓做梦做到侵晓时,才是归家之梦,家远梦亦远,恨梦归之时也甚短暂,与下句家书隔年方到,恨时间之久,相对而更增烦愁。²侵晓:破晓。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cāng)¹好烟月²,门³系钓鱼船。
译文:烟笼月照的碧江多么美丽,邻家门前就系着钓鱼归船。
注释:¹沧江:泛指江,一作“湘江”。²好烟月:指隔年初春的美好风景。³门:门前。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诗抒写旅况的索寞凄凉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首联破题,点明情境,首联言旅中独宿,黯然神伤,满是羁旅思乡之情。颔联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的鸣叫使羁旅之人深愁难眠。颈联极言乡关的迢远,表现满怀的幽愁暗恨,语经千锤百炼。尾联用清丽明快的色调绘出家乡的美好风光,似乎从乡愁中跳出,实则描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内含的忧愁深长。全诗写得感情至深,含蓄蕴藉,真切动人。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起,直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可以想见,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必会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致。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承,是首联“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诗人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思”字和“警”字极富炼字功夫。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灯及人,显然用意在人不在物。“警”字也极富情味。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嫠妇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转,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读来回肠荡气。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合,收拢有力,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烟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参考资料:
1、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88-189
2、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315-317

宿

 tángdài 

guǎnliángbàn níngqíngqiǎorán 
hándēngjiùshì duànyànjǐngchóumián 
yuǎnmèngguīqīnxiǎo jiāshūdàonián 
cāngjiānghǎoyānyuè méndiàochuán 
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
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
神宫召集役灵鹊,直渡天河云作桥。
神宫召集役灵鹊,直渡天河云作桥。
桥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
桥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
织成云雾紫绡衣,辛苦无欢容不理。
织成云雾紫绡衣,辛苦无欢容不理。
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得牵牛夫。
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得牵牛夫。
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
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
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
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
但令一岁一相逢,七月七日河边渡。
但令一岁一相逢,七月七日河边渡。
别多会少知奈何,却忆从前恩爱多。
别多会少知奈何,却忆从前恩爱多。
匆匆离恨说不尽,烛龙已驾随羲和。
匆匆离恨说不尽,烛龙已驾随羲和。
河边灵官晓催发,令严不管轻离别。
河边灵官晓催发,令严不管轻离别。
空将泪作雨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
空将泪作雨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
寄言织女若休叹,天地无情会相见。
寄言织女若休叹,天地无情会相见。
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这首诗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而写成的乐府歌行。南朝梁殷芸《小说》(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七月令》引)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这则神话将牛郎织女的被罚阻隔天河,诿之于织女的嫁后贪欢,懒惰废织,带有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思想遗毒。这首诗虽取材于此,但作者却是讴歌他们的深挚爱情,同情他们被迫分离;结尾又以“夜夜孤眠”不嫁人的嫦娥与之作比,似在暗示天地间较牛郎织女更为不幸的大有人在,足以启发人们深思。

  全诗可分四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点明时令和鹊桥。“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西方之神“蓐收”开始行司秋令,北斗七星的斗柄已指向西方了。金风飒飒,银汉迢迢,星移斗转,这是多么迷人的夜空。这时“神官召集役灵鹊,直回天河云作桥”。神宫召集喜鹊,役使它们直回天河,云集为桥,以回织女与牛郎相会。这四句诗通过具有时令特征的景物和神话中的鹊桥显示七夕已到,为牛郎织女相会布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

  “桥东”以下十二句为第二段,追溯牛郎织女唯七夕一相逢的原因。写了织女婚前、婚后和被谪归河东的全过程,内容与《小说》大致相同。但文辞流美,叙述宛转,富有情韵,远非《小说》可比。特别是增加了“绿鬓云鬟朝暮梳”一句,与充满着旷怨之情的“辛苦无欢容不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她“河西嫁得牵牛夫”,伉俪相得,极为如意的心情。她由“容不理”变为“朝暮梳”,是热爱男耕女织新生活的表现。诗人加上这一句,丰富了织女的形象,突出了她珍惜爱情、追求幸福的性格,使一个“得此良人”,心里甜丝丝、美滋滋的新嫁娘的身影跃然纸上,而那“贪欢”“废织纴”之说,已成了苍白无力的欲加之罪。

  “别多”以下八句为第三段,写牛郎织女七夕乍会又离的悲痛。一年三百六十日,他们只有一个晚上能够相会,真是“别多会少”,但这是天帝的命令,无可奈何。如果是个忘情者,倒也罢了,却偏偏想起了从前夫唱妇随的无限恩爱,怎能不痛苦万分。他们匆匆相会,离愁别恨还未说完,可是“烛龙已驾随羲和”。神话传说中的烛龙(在北方无日处,目发巨光,睁眼为昼,闭眼为夜),已随御日车之神羲和拉着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年一度的七夕就这样消逝了。守在河边监视他们的天官严厉执行天帝的命令,不管她们“相见时难别亦难”,天刚亮便无情地催促织女踏上“鹊桥归路”。她心痛似绞,喷涌的泪水,化作了滂沱大雨。但这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泪痕有尽愁无歇”,有尽的泪水又怎能冲洗掉无穷的离愁?这八句诗通过“恩爱多”与“别多会少”、“说不尽”与“烛龙已驾”、难割舍与灵官催发、泪有尽与“愁无歇”的矛盾,把织女内心的痛苦刻划得入木三分,真切感人。

  最后四句为第四段,是对织女的劝慰之辞。大意是说,织女你不要悲叹,天地固然无情,但你与牛郎一年一度总会相见一次,比起“夜夜孤眠广寒殿”的嫦娥来不知要好多少倍。天地之大,不仅只有嫦娥永久孤眠独宿,“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元稹《织夫词》);“所嗟不及牛女星,一年一度得相见”(施肩吾《古别离》)。人间羡慕织女的怨女真不知凡几,望夫石之多,亦是见证。诗人将嫦娥作为孤凄女子的化身,通过她与织女的对比,深化了主题。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不仅写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场面,还追叙了织女婚前婚后的有关情节,展示了她心情变化的三个过程:嫁前“辛苦无欢容不理”;嫁后“绿鬓云鬟朝暮梳”;谪归“泪痕有尽愁无歇”。由怨而欢而悲,机声、玉指、愁容、欢态、叹息、眼泪都写到了。诗篇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她,使一个富有立体感的血肉丰满的少女形象活跃在读者面前。这是这首诗超过同题材的一般诗词的地方,无怪乎《侯鲭录》云:“此歌东坡称之”。

  这首诗四句一组,一组一意,通俗流畅,平淡自然,是诗人“满口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贺方回乐府序》)的创作主张的体现。

--zhānglěi

rénjiāntóngpiāoshōuxíngqiūhuídòubiāo

shéngōngzhàolíngquèzhítiānyúnzuòqiáo

qiáodōngměiréntiānzizhùniánniánláozhǐ

zhīchéngyúnxiāoxīnhuānróng

lián西jiàqiānniú

cóngjiàhòufèizhīrèn绿bìnyúnhuáncháoshū

tānhuānguītiānzhéguīquèláishí

dànlìngsuìxiāngféngyuèbiān

biéduōhuìshǎozhīnàiquècóngqiánēnàiduō

cōngcōnghènshuōjǐnzhúlóngjiàsuí

biānlíngguānxiǎocuīlìngyánguǎnqīngbié

kōngjiānglèizuòpāngtuólèihényǒujǐnchóuxiē

yánzhīruòxiūtàntiānqínghuìxiāngjiàn

yóushèngchángéjiàrénmián广guǎnghán殿diàn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呜轧 一作:呜咽)
呜轧(yà)¹江楼²角一声,微阳³(liàn)落寒汀(tīng)
译文: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
注释:¹呜轧:象声词,形容号角吹响时的声音。古时在城楼吹号角以报时。一作“呜咽”。²江楼:指黄州城楼。³微阳:黄昏时光线微弱的太阳。晋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谷风散凝,微阳戒始。”。⁴潋潋:波光闪烁的样子。这里借指阳光。⁵汀:水边平地。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不用凭栏¹苦回首,故乡²七十五长亭³
译文: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注释:¹凭栏 :身倚栏杆。²故乡:指长安。³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 十里长亭 ”。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此诗首句“呜轧江楼角一声”中的“一声”两字很有可玩味。本是暮角声声,断而复连,只写“一声”也就是第一声,这显然是强调它对诗中人影响很大。他一直高踞在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正出神的时候,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这就写出一种“苦回首”的情态。象声词“呜轧”,用在句首,正造成似晴空一声雷的感觉。

  由于写“一声”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吹角当城片月孤”一类写景抒情诗句同中有异。呜咽的角声又造成一种凄凉气氛,那“潋潋”的江水,黯淡无光的夕阳,水中的汀洲,也都带有几分寒意。“微”、“寒”等字均著感情色彩,写出了望乡人的主观感受。

  暮色苍茫,最易牵惹乡思离情。诗人的故家在长安杜陵,长安在黄州西北。“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张舜民《卖花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正是西望景色。而三句却作转语说:“不用凭栏苦回首”,似是自我劝解,因为“故乡七十五长亭”,即使回首又怎么能望尽这迢递关山?这是否定的语势,实际上形成唱叹,起着强化诗情的作用。这首诗是宦游思乡之作,赞许者都异口同声地称引其末句。

  按唐时计量,黄州距长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通典》卷一八三),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但这里的数字垛积还别有妙处,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山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从音节(顿)方面看,由于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声音的拗折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

  唐代有的诗人也喜堆垛数字,如骆宾王,却不免被讥为“算博士”。考其原因,是因为他运用的数字多是为了属对方便,过露痕迹,用得又太多太滥,也就容易惹人生厌。而此诗数字之设置,则是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是艺术上的别出心裁,所以驱使而让人没有察觉,真可夸口“虽‘算博士’何妨”。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79-1080
2、 张盛荣 王晓祥.古今怀乡思亲诗词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19
3、 丁敏翔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下).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536

ānchénglóu

 tángdài 

jiānglóujiǎoshēng wēiyángliànliànluòhántīng  (zuò  )
yòngpínglánhuíshǒu xiāngshíchángtíng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朝登百丈峰¹,遥望燕支²道。
译文:早上登上百丈峰,远眺那燕支山道。
注释:¹百丈峰:山名,在今甘肃武威。²燕支:山名,亦名焉支山,古时在匈奴境内,位于今甘肃山丹东。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汉垒(lěi)¹青冥(míng)²间,胡天³白如扫。
译文:高山上,汉兵遗留下来的堡垒高耸入云天;胡地的天空旷远苍茫。
注释:¹汉垒:汉军营垒。²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³胡天: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忆昔霍(huò)将军¹,连年此²征讨。
译文:遥想当年霍将军,连年在此征讨匈奴。
注释:¹霍将军: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²此:一作“北”。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匈奴¹终不灭,寒山徒草草²
译文:匈奴终究没能灭绝,这孤寒的高山空自承受着这些纷乱的事实。
注释:¹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此代指唐时突厥等北方民族。²草草:骚扰不安的样子。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唯见¹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译文:如今只见大雁高飞而过,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伤怀。
注释:¹唯见:一作“唯有”。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晋武轻后事¹,惠皇²终已昏。
译文:晋武帝轻忽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拔之事,没有废除惠帝;惠帝登基后,晋朝终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注释:¹晋武轻后事:晋武,即晋武帝司马炎。²惠皇:晋惠帝司马衷,司马炎之子。他即位后,贾后乱政,导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祸。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豺狼塞瀍(chán)¹,胡羯(jié)²争乾坤。
译文:中原地区豺狼当道,胡人常常南下入侵。
注释:¹瀍洛:瀍水和洛水的并称。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瀍水两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此指中原地区。²胡羯:指北方少数民族。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四海如鼎沸,五原¹徒自尊。
译文:全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胡人们妄自称尊。
注释:¹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又作“五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而今白庭¹路,犹对青阳门²
译文:现在白庭地区还冲着青阳门的方向。
注释:¹白庭:匈奴单于之庭。在今甘肃民勤北。²青阳门:晋宫门名。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朝市¹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译文:名利之场的事是不值得去追问的,且看那晋朝的君臣,无非都与草根同朽罢了。
注释:¹朝市:朝廷与市肆,泛指名利之场。

  这两首诗描写了作者登上百丈峰的所见、所思,境界阔大而高迈。第一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营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日的战争以及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诗人登山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百丈峰的山景,而是曾经为匈奴长期占据、汉兵多次征讨的燕支山,可见诗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为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地势,思索文治武功的才略。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有感慨昔日战阵已不在,如今胡兵仍猖撅之意。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诗人思前想后,对霍去病征伐匈奴的赫赫功勋不由感慨良多。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诗人思接千古,看到北方继匈奴而后,又有羌、突厥等为祸中原,非兵戈所能平夷,因此多少征战都是徒耗国力而已。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面对自然界的从容与亘古不变,诗人更感到那几多征讨,几多纷扰,如今都湮没了,顶多留下记载。

  全诗先写登山所见,遂由故垒胡天中联想到昔日的战争,诗人自然想到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追今抚昔后,结论是:“徒草草”而已,最后面对永恒的自然,诗人更感到困惑,只能在一片疑虑中,悲哀地结束诗章。诗人在《塞上》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并充满信心地提出“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可以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方法之一。如今诗人面对“霍将军”的“连年此征讨”而“匈奴终不灭”的现实,不由陷人了新的彷徨。目睹‘“鸿雁飞”之景,诗人囿于积极用世的功利心态的枷锁,并没能体悟到顺其自然的妙处,只是陷入更艰苦的徘徊和思索之中。回首当年的几多征伐,如今纷扰依然,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久居塞外,与边疆人民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对边疆事务体察入微,往往更能觉人所未觉。这首诗堪称是诗人怎样对处理边疆纠纷,以求长治久安之策的深深思考,因此此诗的政治意义与其文学意义一样光耀诗坛,横亘边塞。

  第二首诗由上文对边疆守御的思考,由此而及晋朝在胡人的入侵中灭亡的史实,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和过程,深深感叹内政不修则外虏入侵,并以此讽喻时局。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诗人对晋国国灭,遭逢大难,感到痛惜。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原因,正因为内政混乱,才导致国力衰微,游牧民族才得以长驱直入。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诗人指出政权衰弱则人民如待宰的羔羊,任由人侵者宰割。这是胡人入侵所造成的悲惨现实。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诗人居安思危,告诫当局者。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诗人总结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了那些只顾一味争名夺利者的可鄙可悲的下场。

  全诗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过程,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潜伏的危机,最后诗人对追求名利的人提出批评。后来李唐王朝为后梁所覆灭,中国进入五代十国这一与南北朝一样的混乱时期。这首诗竟成了大唐王朝不幸的偈语,这或许是诗人所始料未及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8-109
2、 《超值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唐诗一万首精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2:78
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光二月天。
好花零落¹雨绵绵,辜负韶(sháo)²二月天。
译文:鲜艳的花瓣在绵绵细雨中飘落,它们辜负了这二月春日里的美好时光。
注释:¹好花零落:暗喻革命情绪正在低落。²韶光:即美好时光,暗喻进行革命的良好时机。
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知否玉楼¹春梦²醒,有人³愁煞(shà)柳如烟。
译文:知道吗?在青楼之上醒来,看到这如烟春柳,我便极度忧愁起来。
注释:¹玉楼:原意为华丽的楼,这里用来指妓楼。²春梦:暗喻对革命胜利的憧憬。³有人:此为作者自指。⁴愁煞:即极度忧愁之意。煞,副词,用在动词后,表“极度……”之意。

  诗人在这首诗中感叹时光如梭,看着春雨里埙落的片片花瓣,心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前两句借写“辜负韶光”以喻错过革命良机;后两句以“春梦”来抒发自已的忧虑情绪。此诗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鲜明,用语得体。

  此诗向友人申述对革命错过良机的愤懑和忧患情绪,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鲜明,用语得体。

  前两句借写“辜负韶光”以喻错过革命良机。在作者看来,仲春二月是百花盛开的时节,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节去赏花,但是自己的朋友却没有这样做,以至错过时机。到了如今好花零落,霾雨霏霏,要赏花已经来不及。眼前的革命也是这样,良机错过,要发动就困难了。

  后两句以“春梦”来抒发自已的忧虑情绪。本来作者是做着“春梦”的,满以为趁着百花盛开,群情激昂的机会去进行革命,谁知现在“醒”来,却发现百花凋残,群情低落,雨绵绵,黑暗势力在镇压了。楼前的柳树虽然未败,但在霾雨中也显得朦朦胧胧了。革命的力量遭到黑暗势力的摧残而不断削弱,使作者悲痛欲绝。

参考资料:
1、 珠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苏曼殊诗集 马以君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9

chūn--mànshū

hǎohuālíngluòmiánmián,,sháoguāngèryuètiān

zhīfǒulóuchūnmèngxǐngyǒurénchóushāliǔy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