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担青岩际,历斧崖下石。持斧起环顾,长松百馀尺。
倚担青岩际,历斧崖下石。持斧起环顾,长松百馀尺。
徘徊不忍挥,俯略涧边棘。同行笑吾馁,尔斧安用历?
徘徊不忍挥,俯略涧边棘。同行笑吾馁,尔斧安用历?
快意岂不能?物材各有适。可以相天子,众稚讵足识。
快意岂不能?物材各有适。可以相天子,众稚讵足识。

cǎixīnèrshǒuèr--wángshǒurén

dānqīngyánxiàshíchíhuánzhǎngsōngbǎichǐ

páihuáirěnhuīlüèjiànbiāntóngxíngxiàoněiěrānyòng

kuàinéngcáiyǒushìxiāngtiānzizhòngzhìshí

王守仁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4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人初见。蛮腥未洗,海客一怀凄惋。渺征槎、去乘阆风,占香上国幽心展。□遗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骚畹。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¹人初见。蛮腥未洗,海客²一怀凄惋。渺征槎、去乘阆风,占香上国幽心展。□遗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骚畹。
注释:¹汜:一作“记”。²海客:一作“海谷”,一作“梅谷”。
一盼。千金换。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一盼。千金换。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琐窗寒》一名《锁窗寒》,双调九十九字。前片十句,四仄韵;后片十句,六仄韵。据近人杨铁夫《梦窗词笺释》中说:“题标‘玉兰’,实指去姬,诗之比体;上阕映合花,下阕直说人,又诗之兴体。”“梦窗一生恨事全见。”

  “绀缕”三句,状玉兰的叶与花形。“绀缕”,“绀”,即天青色;“缕”,凡是细长的东西,都可叫缕,如柳缕、烟缕。“绀缕”即是天青色的玉兰叶。“汜人”,“汜”,《楚辞·卜居》:“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乎。”注:“汜,一作泛。”,“汜人”,即是浪迹天涯之人。此处是说:天青色的玉兰叶重重叠叠似美人的云鬓堆砌,玉兰花白玉般的色泽,又似美人洁白的脸腮。像这样美丽的花儿,即使是如我这样一位四处羁游,见多识广的人也是初次见识的。另据沈亚之《湘中怨》词:“垂拱中,太学生郑生乘月步洛阳桥.以桥下有哭声,见一女子,挟归与居,号曰‘汜人’。又周密题赵子固《凌波图》词“经年汜人重见”。又纪文达诗“无复江中见汜人”。杨铁夫按:此以玉兰喻姬,故起即用“绀缕”、“清腮”等字掩映,仍恐未醒,更用“汜人”点晴。此初见钟情,则当时事实也。“蛮腥”两句,闻香生感。“蛮腥”,指长于南国的玉兰的花香。“海客”,喻浪迹四方的人,即词人自称。此言玉兰花的清香扑鼻而来,充斥四周,然而浪迹天涯的“我”闻花香反而触动起一种感伤的情怀,所谓“感时花溅泪”,就是这种环境与心情的反差。“渺征槎”两句,借物喻景。“槎”,竹木编成的筏,这儿引申为船只。“上国”,即当时的南宋都城临安。此言远行的船帆,依靠空中高风的帮助逐渐离去。同样,玉兰花的清香在这都城中一定会受到人们充分的赞赏。这两句其实是紧接上句的感慨,暗示自己在这儿是事业坎坷,生活凄凉,而美丽心爱的苏姬又远离词人,去求寻自我发展。“□遗芳”三句,缺一字,据上下词意推测,似为一“想”字,以领起之。“骚畹”,《离骚》有“余既滋兰之九畹” 之句, 这里借用其意。“畹”,古代地积单位,王逸《离骚》注:“十二亩曰畹”。此言词人追想玉兰花在凋谢之后必将失去它的本来面目,但是返归属于《离骚》中的花魂,定将以“清水出芙蓉”的天然面目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上片赏花有感。

  下片由花联想到人。“一盼”两句,词人从眼前的玉兰想到如花般美貌动人的苏妾,如果能使她回眸一顾,词人将不惜轻抛千金。然伊人已离他而去,再求“一盼”,无异幻梦。“又笑伴” 两句,回想从前两人聚首之时。“鸱夷”,是越灭吴之后,范蠡归隐五湖所取的别号——鸱夷子。“笑伴”者,西施也。这是用范蠡和西施优游吴地故事,比喻自己与苏妾曾在吴城亲密的相处过一段时期。“离烟”两句,叹目前。言现在自己与苏姬两人已如烟四散,似水流失,各自东西,惟剩几多离恨别愁。又如这南国玉兰,将零落成泥,离去的苏姬再也不可复求。“比来时”两句,见花思人。此言词人见花伤情,眼前玉兰花香虽是薰袭骨髓,然而见花却自然忆及过去共同赏花的苏姬,今花在姬离,想到那自己的第二故乡——苏州,以及还留住在那儿的去姬,当然是越发悲伤,憔悴不堪。“最伤情”两句,遥接上片“凄惋”作结。前句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诗意。第二句亦有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及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的意境。两句言自己在临安最为伤情的是随着秋风的来临,又要送别亲友,这种离愁别恨使他日渐消瘦“衣带渐宽”。“佩”,即身上的腰带。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后皇¹²树,橘徕(lái)服兮³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嘉美之树,生下来就适应这方水土。
注释:¹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²嘉:美,善。³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徕,通“来”。服,习惯。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受命¹不迁,生南国兮。
译文: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
注释:¹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深固难徙,更壹(yī)¹兮。
译文: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注释:¹壹志:志向专一。壹,专一。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绿叶素荣¹,纷其可喜兮。
译文:叶儿碧绿花儿素洁,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
注释:¹素荣:白色花。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céng)¹(yǎn)(jí)²,圆果抟(tuán)³兮。
译文:层层树叶间虽长有刺,果实却结得如此圆美。
注释:¹曾枝:繁枝。²剡棘:尖利的刺。³抟:通“团”,圆圆的;又一说,同“圜”(huán),环绕,楚地方言。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青黄杂糅(róu),文章¹²兮。
译文:青的黄的错杂相映,色彩哟简直灿若霞辉。
注释:¹文章:花纹色彩。²烂:斑斓,明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类任道兮 一作:类可任兮)
精色¹内白,类任道兮²
译文:表皮颜色鲜亮,内里洁白,好似可以赋予重任的人。
注释:¹精色:鲜明的皮色。²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类,像。任,抱。
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脩 同:修)
纷缊(wēn)宜脩¹,姱(kuā)²而不丑兮。(脩 同:修)
译文:气韵芬芳仪度潇洒,显示着何其脱俗的美质。
注释:¹纷缊宜脩:长得繁茂,修饰得体。²姱:美好。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¹尔幼志,有以异兮。
译文:赞叹你南国的橘树哟,幼年立志就与众迥异。
注释:¹嗟:赞叹词。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译文:你独立于世不肯迁移,这志节岂不令人欣喜。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深固难徙,廓¹其无求兮。
译文:你深固其根,难以迁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
注释:¹廓:胸怀开阔。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苏世独立¹,横而不流²兮。
译文:你对世事清醒,独立不羁,不媚时俗,有如横渡江河而不随波逐流。
注释:¹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苏,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²横而不流: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闭心¹自慎(shèn),终不失过²兮。
译文:你坚守着清心谨慎自重,何曾有什么罪愆过失。
注释:¹闭心:安静下来,戒惧警惕。²失过:即“过失”。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秉德¹无私,参天地兮。
译文:你那无私的品行哟,恰可与天地相比相合。
注释:¹秉德:保持好品德。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愿岁并谢¹,与长友兮。
译文:愿与橘树同心并志,一起度过岁月,做长久的朋友。
注释:¹愿岁并谢:誓同生死。岁,年岁。谢,死。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淑离¹不淫,梗(gěng)²其有理兮。
译文:橘树善良美丽而不淫,性格刚强而又有文理。
注释:¹淑离:美丽而善良自守。离,通“丽”。²梗:正直。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年岁虽少¹,可师长²兮。
译文:即使你现在年岁还轻,却已可做我钦敬的师长。
注释:¹少:年少。²师长:动词,为人师长。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¹比伯夷²,置以为像兮。
译文:橘树的道德品行可与伯夷相比,我要把橘树种在园中,作为榜样。
注释:¹行:德行。²伯夷:古代的贤人,纣王之臣。固守臣道,反对周武王伐纣,与弟叔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古人认为他是贤人义士。置:植。像:榜样。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全诗可分两部分,前十六句为第一部分,缘情咏物,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转入对橘树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以抒情为主。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诗人以四言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赞颂橘树,借以表达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第一部分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

  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

  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这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此诗第二部分,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

  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之上。

  本诗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参考资料:
1、 潘啸龙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47-850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白沟¹河边蕃(fān)²(sài)地,送迎蕃使³年年事。
译文:白沟河是宋辽之间的界河,年年都有送迎辽国使臣的事情。
注释:¹白沟:宋辽之间的界河。²蕃:指辽国。塞,边塞。³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起,北宋每年要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以为“岁币”,两国岁岁通使往来。故诗中云“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蕃马¹常来射狐兔²,汉兵不道³传烽燧(suì)
译文:辽国人常常借口打猎侵扰边界,边界上的驻军却不知道点燃烽火发出警报。
注释:¹蕃马:指辽国军人。²射狐兔:狩猎野兽,实际是指辽军越境骚扰。³不道:不说,不认为有必要。⁴烽燧:烽火,边境上报警的信号。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万里鉏(chú)¹(yōu)²接塞垣(yuán)³,幽燕桑叶暗川原。
译文:广阔的农田延伸到了边界地区,幽燕之地的桑林密密遮蔽着河川原野。
注释:¹鉏:同锄。²耰:古代用来平整土地和覆盖种子的农具。³接塞垣:延伸到了边界地区。⁴幽燕:指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一带地区。桑叶:代指农桑,即庄稼,暗川原:山川原野一片翠绿。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jí)¹(bà)²徒儿戏,李牧廉颇³莫更论。
译文:¹棘门:原为秦京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²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面,是军事要地,文帝令刘礼领兵驻守。³李牧、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名将,都曾打败过北方的强敌。
注释:¹棘门:原为秦京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²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面,是军事要地,文帝令刘礼领兵驻守。³李牧、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名将,都曾打败过北方的强敌。

  作者了解到当时边境两边辽国人常来汉地侵扰而北宋军队却轻敌麻痹的情况;目睹了宋边疆一望万里,都是无险可守的农田,而辽国地区桑林密密遮蔽着河川原野的现状。这一强烈的反差给作者以很大震撼,诗中以南北边境地区的情况作对比,届时除了宋朝边防松懈、无险可守,而辽国则深不可测、暗伏杀机的严峻现实。

  前四句写宋朝实行妥协、退让、苟安政策,划白沟为界,使白沟河河北尽成辽地,并且年年在这里迎送辽使;但辽方仍不断骚扰边境,而宋却放松戒备,不知报警。后四句发抒感慨,诗人先歌颂祖国包括幽燕之地在内的万里山河,接着借用史实,指责宋朝边将视边防如同儿戏,实际上也是批评轻视边防不用良将的宋朝统治者。最后两句“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总结全诗,揭示了山河残破、边塞失防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深刻有力,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对后世也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这首诗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写实和议论,写实简明,议论独到;古今将领比较,形象鲜明,含意深远;结构上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十分严谨;用韵上以四句转韵,平仄韵相递,既转得自然,又使层次更加清晰。这些都值得读者留意。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0
2、 卢冀宁,汪维懋著.历代边塞诗词选析.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7.11.

báigōuxíng--wángānshí

báigōubiānfānsāisòngyíngfān使shǐniánniánshì

fānchángláishèhànbīngdàochuánfēngsuì

wànchúyōujiēsāiyuányōuyànsāngànchuānyuán

ménshàngérliángènglùn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¹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qióng)²
译文: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时,我正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枝因雪覆盖而似白玉一般。
注释:¹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²琼枝:竹枝因雪覆盖而似白玉一般。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qí)¹
译文: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
注释:¹恶路岐:险恶的岔路。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

  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于是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qíqū)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

  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

duìxuě

gāopián tángdài 

liùchūfēihuāshí zuòkànqīngzhúbiànqióngzhī 
jīnhàoshànggāolóuwàng gàijìnrénjiànè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今日阶¹前红芍(sháo)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译文:今天台阶前的红色芍药,有几朵花要凋落,又有几朵要开放呢?
注释:¹阶:台阶。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开时不解比色相¹,落后始知如幻身。
译文:开放的时候尚不领悟,还想要跟别的花比较谁更美。凋落的时候才知道此身只如幻相。
注释:¹色相:亦作“ 色象 ”。佛教语。指万物的形貌。
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译文:像这样离悟道还有多远呢?我想要拿着残败的花朵请教高僧。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