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华百事堪,祥麟威凤木楩楠。愿携云阁修书笔,移向惠文冠后篸。
一代才华百事堪,祥麟威凤木楩楠。愿携云阁修书笔,移向惠文冠后篸。

sòngwángjūnshí西táishǐsān--sòngjiǒng

dàicáihuábǎishìkānxiánglínwēifèngpiánnányuànxiéyúnxiūshūxiànghuìwénguānhòucǎn

宋褧

宋褧

宋褧(1294-1346), 字显夫,大都宛平(今属北京市)人。泰定元年(1324)进士,授秘书监校书即,改翰林编修。后至元三年(1337)累官监察御史,出佥山南宪,改西台都事,入为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擢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卒赠范阳郡侯,谥文清。著有《燕石集》。延佑中,挟其所作诗歌,从其兄本(字诚夫)入京师,受到元明善、张养浩、蔡文渊、王士熙方等学者的慰荐。至治元年(1321),兄诚夫登进士第一,后三年(1324)显夫亦擢第,出于曹元用、虞集、孛术鲁翀之门,时士论荣之。 ▶ 5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竹帛(bó)¹烟销²帝业³,关河空锁(suǒ)祖龙居
译文:燃烧竹帛的青烟散尽帝业也化而为虚,那怕有河关之险,也只能空空地守卫着帝王旧居。
注释:¹竹帛:代指书籍。²烟销:指把书籍烧光。³帝业:皇帝的事业。这里指秦始皇统治天下,巩固统治地位的事业。⁴虚:空虚。⁵关河:代指险固的地理形势。关:函谷关。河:黄河。⁶空锁:白白地扼守着。⁷祖龙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阳。祖龙:代指秦始皇。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坑灰未冷山东¹乱,刘项²原来不读书³
译文:焚书坑内的灰烬未冷,山东已发生叛乱,灭亡秦国的刘邦、项羽并不是读书人。
注释:¹山东:崤函之东。一说指太行山之东,即为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²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两支主要农民起义军的领袖。³不读书:刘邦年青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青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

  这首诗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实作为切入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次句紧承首句,又从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有利天险也不能守住基业。第三句在点题的同时,进一步对焚书一事做出了评判。最后一句以议论结尾,借刘邦、项羽二人不读书之史实抒发感慨。这首诗以史家笔法,独辟蹊径,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层层推进,自然圆转,言辞夸张,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

  诗的首句点出焚书坑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当年秦始皇下令搜集民间的儒家典籍和百家之书,并进行销毁,诗人用“竹帛烟销”简练概括这一史实,而用“竹帛”这一文字的载体,来代指儒家典籍和百家之书,则是故意夸大秦始皇的罪过与荒谬。紧接着,诗人用“帝业虚”三字来将秦始皇“焚书坑儒”所酿就的后果概括出来,就仿佛秦始皇焚烧书籍的飞烟袅袅升起的时候,他千辛万苦创下的秦国基业也被销毁了,本可以流芳百世的千秋伟业霎时成为虚空。

  “帝业虚”引出了次句对“虚”的具体描写,这里的函谷关、黄河仍在,秦始皇以为它们是可以保卫秦朝天下万世长存的天险,但是这些天险并没能守住始秦朝的宫殿,没能守住他奠定的基业,“帝业虚”得到了具体化的阐释。同时,首句和次句构成了递进的关系,前者说秦始皇焚书是为了禁锢民众的思想,使他们不能产生反抗朝廷的思想,后者则是说秦始皇把函谷关和黄河这些天险看做帝业永固的地理屏障;前者为抑的方式,后者为扬的方式。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只是秦始皇美好的愿望,他的愿望最终还是“虚”“空”了。

  诗人将始皇帝的两项重大举措都予以否定,说明作者认为帝业永固绝不是压抑民众的思想和凭借险要的地理优势能够做到的,进而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才能使帝业永固。其中“祖龙”一词用得很有深意,因为祖龙是始皇的意思,点明了秦始皇的野心,即希望秦朝的天下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然而事与愿违,秦朝只经过二代就灭亡了,以至于秦朝宫殿没有得到任何扩建,一直只是“祖龙居”。这里用“祖龙居”来代指秦朝帝业,形象地说明了秦朝的短命。

  第三句将拓展开的思路转回到全诗的主题——焚书坑上,并紧跟对秦始皇焚书一事的调笑,进一步强调秦始皇采用焚书的策略试图稳固帝业的举措,实荒唐可笑。“坑灰未冷”紧承首句的“竹帛烟销”而来;焚书之烟已经飞尽,而焚书之灰还未冷却,山东农民起义就爆发了,“烟销”到“未冷”极言发生战乱之快,说明焚书对稳固帝业根本就没有一点作用。

  然后诗人紧跟一句反语,他说因为刘邦是市井无赖,项羽则是不好诗书的武士,他们这样的起义者根本就不读书,所以焚书的策略没有任何用处。这是句有趣的戏谑,没有说焚书无用,而是认为焚书没有发生作用的原因是起义者不读书,这看来很可笑,然而诗人正是要读者在这一笑中理解他对焚书策略的批判。末句以揶揄嘲讽的手法,紧扣焚书坑的主题,再一次确认秦始皇焚书的荒谬,也再一次否认焚书这样压抑民众思想的方式能阻止亡国命运的到来,再一次唤起读者对亡国原因的思考。

  这首诗否定秦始皇焚书策略,认为这一举措对稳固帝业毫无用处,但是诗人没有提出切实的措施能帮助秦始皇稳固基业,也没有探讨秦代灭亡的真正原因,而是将这种思考留给了读者。这种方式既可以说是对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也在另一方面透露出诗人见识的不足,难以给读者一种思想上的警醒。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这是一种“怨而不怒”的艺术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15-1316页
2、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6年 :460-461页 .

fénshūkēng--zhāngjié

zhúyānxiāoguānkōngsuǒlóng

kēnghuīwèilěngshāndōngluànliúxiàngyuánláishū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¹
注释:¹神州:指中国,此指京都。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此词通篇借景抒情,蕴涵着无限凄凉感时之意。上片触景伤情,引起了故国之思。江头新秋,又带来几多新愁。塞草连天,神州何处?写出了对故国的无限忧思。下片抒发感慨。古今多少英雄泪,都随江水东流去。眼前只有瓜洲明月,江上渔竿。感时伤事,不尽欲言。全词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委婉细腻,风雅自然。
流火稍西倾,夕影遍曾城。
流火¹稍西倾²,夕影遍曾城。
译文:天上的大火星由中天渐渐向西斜,落日的霞光笼罩了整座城。
注释:¹流火:火指大火星(即心宿(xiù))。夏历五月的黄昏,火星在中天,七月的黄昏,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²西倾:指大火星由中天逐渐西降。后多借指农历七月暑渐退而秋将至之时。
高天澄远色,秋气入蝉声。
高天¹²远色,秋气入蝉声。
译文:高朗的天空充满了此时澄清的秋色,知了的叫声伴随着秋天到来了。
注释:¹高天:高空。高朗的天空。²澄:澄清的、没有瑕疵的。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却,双眉敛(liǎn)恨春山¹远。
译文:从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今夕相逢,却胜过初识乍见。低声私语以前的欢娱,她频频转面,双眉紧锁凝聚着的离恨,好似春天朦胧的远山。
注释:蝶恋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鹊踏枝》。晏殊词改今名。调名取梁简文帝萧纲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中的三字。双调,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¹春山:指美人眉色。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蜡烛泪¹流羌(qiāng)笛怨²,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lǎn)。醉里不辞金爵(jué)³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译文:眼见蜡烛流泪,耳听羌笛发出哀怨。她偷偷地整理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懒。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痛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别的《阳关曲》调,令人千秋肠断!
注释:¹烛泪:烛油下流如泪也。²羌笛怨:羌人吹笛往往引起戍边者思归之情,故日“羌笛怨”。³金爵:饮器也。爵,雀也,刻其形于器上,故名饮器为爵。⁴阳关: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诗,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古董滩附近。

  上片写情侣相逢和追忆,用了几个大起大落的顿挫转折,将当前和往昔的时间线纠结成一团乱麻。“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追忆往昔的欢乐;“此夕相逢”突然拉回到今晚;“却胜当时见”,又立即将今天比回到过去;“低语前欢”,又拉回现在的情景,而“低语”的,虽是“前欢”,但看到的却是昔日爱侣由于情感复杂而“频转面”,由于喜中含悲而“双眉敛恨春山远”。难忘的旧情,离别的痛苦、长久的思念,意外的重逢,这些复杂的经历和情感在某个时间地点如果突然交织在一起,自然会触发情感的猛烈撞击和引起思维的纷繁扰乱,词中出现的忽今忽昔,忽喜忽悲的跌宕起伏,正是体现了这种极度的复杂和矛盾情感。

  下片写短暂相逢后的再别之痛。在蜡泪频流的烛光下,在羌笛声声的怨曲中,她情知将别,“偷整罗衣”,是为了掩饰她内心的慌乱,想说出自己的心思,又因为大庭广众之中,难于启齿,索性装出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以掩盖内心的矛盾;而他什么话也无法说,只是“醉里不辞金爵满”,毫不推辞地一杯接着一杯。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时,酒宴上奏起了离歌《阳关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令他肝肠寸断。

diéliànhuā··fènglóutóngyǐnyàn--féngyán

fènglóutóngyǐnyànxiāngféngquèshèngdāngshíjiànqiánhuānpínzhuǎnmiànshuāngméiliǎnhènchūnshānyuǎn

zhúlèiliúqiāngyuàntōuzhěngluóchàngqíngyóulǎnzuìjīnjuémǎnyángguānchángqiānduàn

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
水云深处小茅茨(cí)¹,雷动空肠²惯忍饥。
译文:住在依山傍水偏僻的山村茅屋中,早晨起来饥肠辘辘。
注释:子聿:陆游的小儿子。¹茅茨:茅屋。茨,用茅草、芦苇盖的屋顶。²雷动空肠:腹中饥饿,空肠响动,像打雷一样。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外物不移¹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²
译文:学习要有定力,不受外事外物干扰。如果志趣不高的人所喜爱的诗就不能称为好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生逢昭代¹虽虚过,死见先亲幸学辞。
译文:生活自己在清明的时代,尽管虚度了年华,但要是哪天死去见到自己的先祖,还是有些话可说。
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
八十到头终强项¹,欲将衣钵(bō)²付吾儿。
译文:自己已经活到八十岁了,还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未屈服低头。如今,希望儿子也继承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cháoshìzi--yóu

shuǐyúnshēnchùxiǎomáoléidòngkōngchángguànrěn

wàifāngshìxuérényóuàiwèiwèishī

shēngféngzhāodàisuīguòjiànxiānqīnxìngyǒu

shídàotóuzhōngqiángxiàngjiāngér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