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这首诗是批评陆机。陆机和潘岳是西晋文坛齐名的代表人物。《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元好问认为“陆文犹恨冗于潘”,写诗如果争相绮靡、篇幅冗长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诗歌既然是传达心声与真情,意尽就该言止,不要太多太长,不须摇唇鼓舌,多所铺张。这里也体现了元好问注重诗歌真情实感,反对形式华艳的观点。

lùnshīsānshíshǒu··jiǔ--yuánhǎowèn

dòukuāduōfèilǎnguānwényóuhènrǒngpān

xīnshēngzhǐyàochuánxīnlelánfānshìnán

简析

  这首诗是批评陆机。陆机和潘岳是西晋文坛齐名的代表人物。《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元好问认为“陆文犹恨冗于潘”,写诗如果争相绮靡、篇幅冗长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诗歌既然是传达心声与真情,意尽就该言止,不要太多太长,不须摇唇鼓舌,多所铺张。这里也体现了元好问注重诗歌真情实感,反对形式华艳的观点。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 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
始观丹诀信希夷¹,盖²得阴阳造化机。
译文:一开始观赏道门丹诀就相信了,原来是得到了阴阳造化的道理。
注释:¹希夷:指道的本体无声无色。²盖:承接上文,说明原因或理由。
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
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
译文:儿子是由母亲所生,当人的精神合一之后,能观察的更加细致。

fēngdōuguān··yīngzhēnjūndānjué--zhōudūn

shǐguāndānjuéxìngàiyīnyángzàohuà

zishēngnéngzhìzhǔjīngshénhòugèngzhīwēi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lán)¹之西,巷陌(mò)凄凉,与江左²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què),以纾(shū)³客怀。
译文: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
注释:¹赤阑桥:红色栏杆的桥。²江左:泛指江南。³纾:消除、抒发。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空城晓角¹,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cè)²。看尽鹅黄³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译文: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
注释:¹晓角:早晨的号角声。²恻恻:凄寒。³鹅黄:形容柳芽初绽,叶色嫩黄。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正岑(cén)¹,明朝又寒食。强携(xié)酒、小桥²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译文: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注释:¹岑寂:寂静。²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合肥情人。

  宋光宗赵惇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合肥,这首词就是这年春天在合肥写的。

  如小序所说,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以纾客怀”,可是,通篇都是写景,作者寄居异乡的惆怅,伤时感世的愁绪,尽在不言之中。

  上片首二句先写“巷陌凄凉”。作者写作这首词的历史时期,合肥离南宋的边防线不是太远,是所谓“边城”。“空城”写出城内萧条冷落;“晓角”增添了气氛的悲凉。“马上单衣寒恻恻”,写“巷陌”中的人物,也就是作者自己在异乡边地的感受。“看尽”两句又转入写景,眼前的柳色“鹅黄嫩绿”,和江南十分相似,“都是江南旧相识”,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情绪。

  过片“正岑寂”三字,承上启下,由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但这里毕竟不是故乡,如“小序”所说,“与江左异”,因此才有“岑寂”之感。“正”字引出下文,转写寒食时节。“强携酒”句的“强”字,写出满怀愁绪,本来已无心访人饮酒,但适逢佳节,只好“强携酒,小桥宅”,去找情侣过节,无非是敷衍应景。“怕”字又一转,写作者对春天的留恋,本来无心赏春,而当“梨花落尽”时,眼前会“尽成秋色”,那是会更添惆怅的。结尾三句,紧承上句,叙写“春”将逝去,当“燕燕飞来”之时,就只有一池绿水了。惋惜春光逝去,在写春景中反映边城的凄凉,作者意在排解愁绪,实际上却不自觉地流露出无限烦恼,家国隐恨。

  全词意境凄清冷隽,造句朴素自然,用语清新质朴,绝无矫柔造作的痕迹。本词以写景为主,情在景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词的“境界”时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姜夔这首《淡黄柳》是“有我之境”。在柳色春景的描写中,作者的万般愁绪,无限哀怨之情,也就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

dànhuángliǔ ·kōngchéngxiǎojiǎo

jiāngkuí sòngdài 

féinánchéngchìlánqiáozhī西 xiàngliáng jiāngzuǒ wéiliǔjiādào lián yīnquè shūhuái怀 
kōngchéngxiǎojiǎo chuīchuíyáng shàngdānhán kànjìnéhuángnèn绿 dōushìjiāngnánjiùxiāngshí 
zhèngcén míngzhāoyòuhánshí qiǎngxiéjiǔ xiǎoqiáozhái huāluòjìnchéngqiū yānyānfēilái wènchūnzài wéiyǒuchítáng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¹已乘²黄鹤去³,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¹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²乘:驾。³去:离开。⁴空:只。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不复返¹,白云千载空悠悠²
译文: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注释:¹返:返回。²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¹历历²汉阳³树,芳草萋(qī)(yīng)(wǔ)
译文:晴日里的原野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注释:¹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原。²历历:清楚可数。³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⁴萋萋:形容草木茂盛。⁵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乡关¹何处是?烟波²江上使人愁。
译文: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¹乡关:故乡家园。²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诗人未必是有意在写拗律,但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67-368

huánglóu

cuīhào tángdài 

rénchénghuáng kōnghuánglóu 
huángfǎn báiyúnqiānzǎikōngyōuyōu 
qíngchuānhànyángshù fāngcǎoyīngzhōu 
xiāngguānchùshì yānjiāngshàngshǐ使rénchóu 
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
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
译文:装满一肚子诗书,博古通今。连年流落他乡,最易伤情。
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
南冠¹终日囚军府²,北雁何时到上林?
译文:囚徒整天关押在帅府里,哪年才有机会回到宋京?
注释:¹南冠:这里作囚徒解。²军府,将帅的衙门。
开口摧颓空抱朴,协肩奔走尚腰金。
开口摧颓(tuí)空抱朴¹,协肩²奔走尚腰金³
译文:可叹立身正直动辄得咎,谄媚奔兢之徒,反据要津。
注释:¹“开口”句:摧颓,毁坏、废弃的意思。抱朴,保持纯洁的本性。²协肩:耸起肩膀,献媚的样子。³腰金:腰围金带比喻有权势的人。
莫邪利剑今何在?不斩奸邪恨最深!
莫邪¹利剑今何在?不斩奸邪²恨最深!
译文:锋利的莫邪剑啊,你在哪里?不杀尽这些奸邪,此恨难平!
注释:¹莫邪:传说春秋时,吴国干将和莫邪夫妇造雌雄两剑,就以干将名雄剑,莫邪名雌剑,都是有名的剑。²奸邪:指当时南宋当权的一批投降派首领黄潜善、汪伯彦、秦桧等人。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译文:沉沉的长夜里,帐幕上布满严霜。有时候,我也做梦回到家乡。
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
传闻已筑西河馆¹,自许能肥北海羊²
译文:听说金国人要把我长留不放,我自信能够学苏武北海放羊。
注释:¹西河馆:这里指金国用同样手段对待作者。²北海羊: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送去北海牧羊,先后十九年,始终不屈,所持汉节的节旄全都脱光了。
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
回首两朝¹俱草莽(mǎng)²,驰心万里绝农桑。
译文:想起两朝君王都遭受贬辱,遥念祖国原野上已经久绝农桑。
注释:¹两朝:指徽宗和钦宗两帝。²草莽:野草,古时称不在朝的臣子为“草莽之臣”。这里指皇帝已被贬黜为老百姓。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眥穿胸不汝忘!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眥(zì)¹穿胸不汝²忘!
译文:人生一死全不值得重视,对于你的仇恨,我死也不会遗忘!
注释:¹裂眥:愤怒得胀破眼眶。²汝:指金国。
作者出使金国被扣。第一首写他流落北方、不能回国的痛苦心情,并把满腔愤恨集中到那些误国殃民的“奸邪”身上,希望把他们消灭干净。第二首写他热爱祖国的真诚,不管金国怎样厚待他,他也宁愿忍受最大的痛苦,甚至牺牲生命而决不变心。

zàijīnzuò··xuǎnèr--wénzhōng

mǎnshīshūmànjīnpínniánliúluòshāngxīn

nánguānzhōngqiújūnběiyànshídàoshànglín

kāikǒucuītuíkōngbàoxiéjiānbēnzǒushàngyāojīn

xiéjiànjīnzàizhǎnjiānxiéhènzuìshēn

yáochénchénmǎnshuāngyǒushíguīmèngdàojiāxiāng

chuánwénzhù西guǎnnéngféiběihǎiyáng

huíshǒuliǎngcháocǎomǎngchíxīnwànjuénóngsāng

rénshēnghúnxiánshìliè穿chuānxiōngwàng

猛虎伏尺草,虽藏难蔽身。
猛虎¹伏尺草,虽藏难蔽(bì)身。
译文:猛虎隐伏在尺把长的草丛,藏腿难蔽身。
注释:¹猛虎:喻张十四。
有如张公子,肮脏在风尘。
有如张公子¹,肮脏²在风尘。
译文:有如咱张公子,飞扬跋扈在风尘。
注释:¹张公子:即汉成帝刘骜。这里借指张十四。²肮脏:亦作抗脏,即高亢正直。
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
岂无横腰剑,屈彼淮(huái)阴人¹
译文:难道你没有横腰而系的宝剑?只是韩信当初在淮阴的时候也受尽委屈。
注释:¹屈彼淮阴人:汉淮阴侯韩信失意落泊时,曾忍受淮阴恶少的胯下之辱,而终于功成名就。这里以忍辱全志的韩信比拟张十四。
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
击筑¹向北燕,燕歌易尘滨(bīn)
译文:你现在要击筑去向北燕,在易水滨高唱燕歌。
注释:¹击筑:这里用燕市击筑来点明诗人与张十四的深厚友谊。筑:古代弦乐器,像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敲打。
归来泰山上,当与尔为邻。
归来泰山上,当与尔为邻。
译文:等你归来,我们相聚泰山上,我们一起隐居,当个好邻居。

  诗中并没有对尧祠一蒂景物描写,而是引用典故,借以抒发感慨,排道悒愤。继而诗人张开想象的羽翼,驰聘于人间天上,古往今来,任感情的波澜起伏变幻组合。怀着美好的愿望入京,又经受幻想的破灭的失望而引起愤慨。人生无常,诗人感想万千,宣泄于诗中。表现了诗人豁达奔放的襟怀、崇高的情操和不懈的追求,也表达诗人对当时朝廷感到失望而归隐山林之意。

  首两句:意思是猛虎伏浅草始终难以遮掩猛虎的身体,猛虎喻友人。

  第三、四句:“肮脏”二字表明张公子正直不阿的态度,“风尘”明指社会,暗指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奸佞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政治。“肮脏”与“风尘”形成鲜明的对比,直言道出张十四因秉性刚直不阿,难以避免被人排挤、迫害的遭遇。暗喻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使诗人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而感到惆怅、苦闷以及愤懑。

  第五、六句:“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是用了淮阴侯韩信受辱之典,意在表达猛虎伏浅草终莫能掩。在词语的运用上,也表现出独有的特色。上句“岂无横腰剑”中的“岂”字与下句“屈彼淮阴人”中的“屈彼”二字,前后呼应,不但增强了语气,而且一个威武不屈之士的形象也一跃然而出,表现出极大的力量。

  第七、八句:“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无疑是借荆轲于易水河畔辞别高渐离之典,赞其为豪气英雄。如此,于风尘漂泊中的张十四伟直不阿的形象跃然纸上。

  末两句:明确指出诗人希望能与张十四一起隐居,反衬出诗人的政治抱负落空,使诗人感到失望而归隐山林。

  全诗借助送别张十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未来的深切向往。

参考资料:
1、 郭向东.李白诗集 下册:中国民艺出版社,2006-11:34
2、 高有鹏.神话之源:《山海经》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第177页-第17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