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如白叠软于毡,縠浪龟纹细结联。雅称独攲班竹枕,最宜深炷紫沉烟。
洁如白叠软于毡,縠浪龟纹细结联。雅称独攲班竹枕,最宜深炷紫沉烟。
斜风细雨吴绫暖,万草千花蜀锦鲜。何似禅房褚夫子,日高覆帱拥衾眠。
斜风细雨吴绫暖,万草千花蜀锦鲜。何似禅房褚夫子,日高覆帱拥衾眠。
李纲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8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南朝文士,多有戏美姬、咏歌舞之作,此类诗作,大抵都以秾丽的词藻,描写女子的颜色、服饰、歌姿、舞态,往往流于浮艳轻靡。梁代诗人王暕,虽未能免俗,也有《咏舞》之作,但在艺术表现上,这首小诗却别出机杼,不落窠臼。

  摈弃人物的外形摹写,着重从动态中传其神,达其情,是此诗构思上的创新之处。诗的一二两句,以极简炼的笔墨,运实入虚,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古谚云:长袖善舞。作者只从绮袖入手,着一“回”字,则双臂的舒展自如,躯体的回旋若飞,已宛然可见。高堂华屋之中本无风,是轻捷蹁跹的舞步,是急速飘舞的裙裾,使平地竟自生风。“从风回绮袖”,读者似乎听到那忽忽的风声,看到那长袖交横、绮罗焕彩的婀娜舞姿。花钿(tián田),是用金玉珠翠制成花朵形的头饰。花钿之转,在于云鬟之转,云鬟之转又在于头部和全身之转。“映日转花钿”,灿烂的阳光透过玉户绮窗,映照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的花钿,珠玑生辉,光彩夺目。只须稍加想象,即生眼花缭乱之感。二句无一字正面描写如何举手投足,只从袖、钿等处着墨,而舞者之神气已毕现。另外,十个字中连用四个动词,亦造就了强烈的急速的律动感,使画面真有“歌舞场”之生气。

  如果说前二句着重从动态中传神,那么,后两句便是通过舞蹈与音乐的协调相应来达情。柱,是瑟筝等弦乐器上赖以支弦的木制码子。柱近则弦紧,故称促柱。危,本为高峻貌,此处用以形容音节急促,故危弦意同急弦。“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前一句谓舞女之情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相应相通,用现代术语说,即是舞蹈语汇与音乐语汇和谐一致,揉为一体。后一句谓舞女的舞姿充满了乐曲中的激越感,连她地上的影子似乎也受了感染,有了活跃的生命,随着她一起昂扬激奋。“依”,见出女子随着乐曲的情感起伏、节奏变化而改变舞姿,调整动作,一字中包蕴了变化无穷的万千舞态。“赴”,则舞者轻盈优美、飘飘欲仙的美好身影,使读者可触可见。这二字凝炼精警,皆从虚处传神。至此,一个丰姿绰约、舞技高超而又感情丰富、善解音律的舞女形象,遂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遗貌取神,无所藻饰,一洗脂粉香和珠宝气,表现出了可贵的创造精神。与那些靡靡之声相比,诗此可算得上清音雅曲了。

yǒngshī--wángjiǎn

cóngfēnghuíxiùyìngzhuǎnhuādiàn

tóngqíngzhùgòngyǐngwēixián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山川异域(yù)¹,风月同天。
译文: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注释:¹异域:指相隔辽远的两地。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寄诸(zhū)佛子,共结来缘。
译文:寄言诸位佛门弟子,一日结下往后的佛缘。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¹石穿林惯作狂。
译文: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
注释:¹触:碰;撞。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惟有¹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译文: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注释:¹惟有:只有。

  这诗的作者就是老幼皆知的郑板桥,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同情人民疾苦,常借竹石来题写自己的性格。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赞颂了竹子在恶势力面前,不畏强暴,挺然相斗的精神,也可以看作是他本人性格的写照。诗的大意说: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huàzhú--zhèngxiè

qiūfēngzuóxiāoxiāngchùshí穿chuānlínguànzuòkuáng

wéiyǒuzhúzhīhúntǐngránxiāngdòuqiānchǎng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红酥(sū)¹肯放琼(qióng)²碎。探著南枝³开遍未。不知酝(yùn)(jiè)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译文:初开的红梅花瓣宛如红色凝脂,鲜嫩梅蕊像玉一般温润欲放。试问幸运的南枝,你的花儿是否已开遍?我不知道它包含多少幽香,只觉得蕴藏情意无限。
注释:玉楼春:词牌名,又名“木兰花”“归朝欢令”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¹红酥:这里指色泽滋润的红梅。²琼苞:像玉一般温润欲放的鲜嫩梅蕊。³南枝:树南侧的枝条,因向阳,故先开花。⁴酝藉:含蓄。《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意谓传主宽和有涵容。而在此词中则与下句的“包藏”意思相近。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道人¹憔悴²春窗底。闷损³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zhuó)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译文:春日里窗下有人忧伤憔悴,愁闷煞人,连阑干都懒得去倚。想要来饮酒赏梅的话便来罢,等到明天说不定要起风了呢!
注释:¹道人:得道之人。《汉书·京房传》:“道人始去。”颜师古注:“道人,谓有道术之人也。”此词中系作者自称。一说“道”为说道,“人”为李清照自指,“道人”,意谓别人这样说我、议论我。²憔悴:困顿萎靡的样子。³闷损:闷坏。《花草粹编》作“闲损”,《历代诗余》作“闲拍”。⁴小酌:随便的饮宴。⁵便来休: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此犹云快来呵。”休,语助词,与“罢”字的用法相当。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傲立霜雪,一枝独秀的梅花是历来文人墨客的吟诵对象,特别是宋代咏梅词更多,其中能尽得梅花神韵的上乘之作却并不多见。

  李清照的这首《玉楼春》当属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及时赏梅的矛盾心态。作者出手便不俗。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的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都是抓住了梅花特征的准确用语,“肯放琼苞碎”者,是对“含苞欲放”的巧妙说法。

  上片皆从此句生发。“探著南枝开遍未”,便是宛转说出梅花未尽开放。初唐时李峤《梅》诗云:“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张方注:“大庚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如今对南枝之花还须问“开遍未”,则梅枝上多尚含苞,宛然可知。三、四两句“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用对偶句,仍写未放之花,“酝藉”、“包藏”,点明此意。而“几多香”、“无限意”,又将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摄纳其中,精神饱满,亦可见词人的灵心慧思。

  下片由咏梅转写赏梅之人。“道人”是作者的自称,意为学道之人。“憔悴”和“闷”、“愁”,讲李清照的外貌与内心情状,“春窗”和“阑干”交代客观环境,表明她当时困顿窗下,愁闷煞人,连阑干都懒得去倚。这是一幅名门闺妇的春愁图。

  不写梅花的盛开,却由含苞直跳到将败,这是咏梅的奇笔,写赏梅却先道自己的憔悴和愁闷,这是赏梅之妙想。反映了她自己“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年年雪里》)的心态。此词盖作于晚年流落江南之后反常写法恰好能传达出当时正常的心态。虽然心境不佳,但梅花还是要赏的,所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休”字这里是语助词,含罢、了的意思。这是作者心中的话:想要来饮酒赏梅的话便来罢,等到明天说不定要起风了呢!此句隐含着莫错过大好时机且举杯遣怀的意味。

  易安词是咏物抒情诗中的上品,这首咏梅诗尽得梅花之诗,也尽似词人之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魏同贤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74-1175

lóuchūn ·hóngkěnfàngqióngbāosuì

qīngzhào sòngdài 

hóngkěnfàngqióngbāosuì tànzhuónánzhīkāibiànwèi zhīyùnjièduōxiāng dànjiànbāocángxiàn 
dàorénqiáocuìchūnchuāng mènsǔnlángānchóu yàoláixiǎozhuóbiàn便láixiū wèimíngzhāofēng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高标¹跨苍穹²,烈风³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zī)百忧。
译文:慈恩寺塔高超出穹庐似的青天之外,强劲的风吹得没有休止的时候。假若没有心胸开阔之人的胸怀,登上此楼反而会触景生情,生出许多忧愁。
注释:¹高标:指慈恩寺塔。标:高耸之物。²苍穹:青天。穹:一作“天”。³烈风:大而猛的风。⁴休:停息。⁵旷士:旷达出世的人。旷:一作“壮”。⁶兹:此。翻:反而。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非教¹力,足²可追冥(míng)³。仰穿龙蛇窟(kū),始出枝撑
译文:登上慈恩寺塔极目远驰,方知佛教的威力之大,足可以构思佳作,探寻胜境。仰面穿过弯曲的磴道,方才走出支木交错的暗处,终于登上顶层。
注释:¹非教:佛祖释迪牟尼说法时常借形非以教人,故佛教又有非教之称。佛塔即是佛教的非征。²足:一作“立”。³冥搜:即探幽。⁴龙蛇窟:形容塔内磴道的弯曲和狭窄。⁵出:一作“惊”。⁶枝撑:指塔中交错的支柱。⁷幽:幽暗。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七星¹在北户²,河汉³声西流。羲(xī)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译文:夜间在塔上仰观北斗七星好像在塔的北窗口,耳边仿佛听到银河的水声向西流动。白日登塔仰视天空,那羲和鞭赶太阳迅速西进,秋神少昊给人间带来了清秋。
注释:¹七星:北斗七星,属大熊星座。²北户:一作“户北”。 ³河汉:银河。⁴羲和:古代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神。⁵鞭白日:言日行之快,如鞭促赶。⁶少昊:古代神话中司秋之神。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秦山¹忽破碎²,泾(jīng)³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译文:俯看终南诸山忽若破碎成块,泾渭之水清浊也难以分辨。从上往下一眼望去,只是一片空蒙,哪还能辨出那里是都城长安呢?
注释:¹秦山:指长安以南的终南山,山为秦岭山脉一部分,故云秦山。²破碎:终南诸峰,大小错综,登高眺望,山峦如破碎。³泾渭:泾水和渭水。⁴不可求:难辨清浊。⁵但:只是。⁶一气:一片朦胧不清的样子。⁷焉能:怎能。⁸皇州:京城长安。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回首叫虞(yú)(shùn)¹,苍梧²云正愁。惜哉瑶池饮³,日晏(yàn)昆仑丘。
译文: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
注释:¹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²苍梧:这里用以比拟葬唐太宗的昭陵。³饮:一作“燕”。⁴晏:晚。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黄鹄(hú)¹去不息²,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³,各有稻粱谋
译文:黄鹄不停地一个个远走高飞,哀哀鸣叫不止,不知前去投向何方。你们看那些追阳逐暖的群雁,各自有着谋取稻梁的术算。
注释:¹黄鹄:即天鹅,善飞,一举千里。²去不息:远走高飞。³随阳雁:雁为候鸟,秋由北而南,春由南而北,故称。此喻趋炎附势者。⁴稻粱谋:本指禽鸟觅取食物的方法,此喻小人谋取利禄的打算。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诗一开头就出语奇突,气概不凡。不说高塔而说高标,使人想起左思《蜀都赋》中“阳鸟回翼乎高标”句所描绘的直插天穹的树梢,又使人想起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句所形容的高耸入云的峰顶。这里借“高标”极言塔高。不说苍天而说“苍穹”,即勾画出天像穹窿形。用一“跨”字,正和“苍穹”紧联。天是穹窿形的,所以就可“跨”在上面。这样夸张地写高还嫌不够,又引出“烈风”来衬托。风“烈”而且“无时休”,更见塔之极高。“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二句委婉言怀,不无愤世之慨。诗人不说受不了烈风的狂吹而引起百忧,而是推开一步,说他自己不如旷达之士那么清逸风雅,登塔俯视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当时唐王朝表面上还是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对烈风而生百忧,正是感触到这种政治危机所在。忧深虑远,为其他诸公之作所不能企及。

  接下去四句,抛开“百忧”,另起波澜,转而对寺塔建筑进行描绘。“方知”承“登兹”,细针密线,衔接紧凑。非教即佛教,佛教用形非来教人,故称“非教”。“冥搜”,意谓在高远幽深中探索,这里有冥思和想非的意思。“追”即“追攀”。由于塔是崇拜佛教的产物,这里塔便成了佛教力量的非征。“方知非教力,足可追冥搜”二句,极赞寺塔建筑的奇伟宏雄,极言其巧夺天工,尽人间想非之妙。写到这里,又用惊人之笔,点明登塔,突出塔之奇险。“仰穿龙蛇窟”,沿着狭窄、曲折而幽深的阶梯向上攀登,如同穿过龙蛇的洞穴;“始出枝撑幽”,绕过塔内犬牙交错的幽暗梁栏,攀到塔的顶层,方才豁然开朗。此二句既照应“高标”,又引出塔顶远眺,行文自然而严谨。

  诗人站在塔的最高层,宛如置身天宫仙阙。“七星在北户”,他眼前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闪烁;“河汉声西流”,耳边似乎响着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银河既无水又无声,这里把它比作人间的河,引出水声,曲喻奇妙。二句写的是想非中的夜景。接着转过来写登临时的黄昏景色。“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交代时间是黄昏,时令是秋季。羲和是驾驶日车的神,相传他赶着六条龙拉着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跑。作者在这里驰骋想非,把这个神话改造了一下,不是六条龙拉着太阳跑,而是羲和赶着太阳跑,他嫌太阳跑得慢,还用鞭子鞭打太阳,催它快跑。少昊,传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主管秋天的神,他正在推行秋令,掌管着人间秋色。这两句点出登临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时分,为下面触景抒情酝酿了气氛。

  接下去写俯视所见,从而引起感慨,是全篇重点。“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结合登塔所见来写,在写景中有所寄托。在平地上从终南山和秦岭望过去,只看到秦山青苍的一片,而在塔上远眺,则群山大小相杂,高低起伏,大地好像被切成许多碎块。泾水浊,渭水清,然而从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清浊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长安),只看到朦胧一片。这四句写黄昏景非,却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这正和“百忧”呼应。《资治通鉴》:“(天宝十一载)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会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杜甫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所以有百忧的感慨。

  以下八句是感事。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机四伏,所以追思唐太宗时代。“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塔在长安东南区,上文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诗人南望苍梧,所以要“回首”。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所以称虞舜。舜葬苍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写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为唐朝的政治昏乱发愁。一个“叫”字,正写出杜甫对太宗政治清明时代的深切怀念。下二句追昔,引出抚今:“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瑶池饮,这里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过着荒淫的生活。日晏结合日落,比喻唐朝将陷入危乱。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应,申述所怀百忧。正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李排抑贤能,所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像黄鹄那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最后,诗人愤慨地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像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

  全诗有景有情,寓意深远。钱谦益认为此诗言天下将乱,宴乐不可以为常,这就说明了全篇旨意。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为诗人前期创作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参考资料:
1、 周振甫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28-430

tóngzhūgōngdēngēn

 tángdài 

gāobiāokuàcāngqióng lièfēngshíxiū 
fēikuàngshìhuái怀 dēngfānbǎiyōu 
fāngzhīxiàngjiào zhuīmíngsōu 
yǎngchuān穿lóngshé shǐchūzhīchēngyōu 
xīngzàiběi hànshēng西liú 
biānbái shàohàoxíngqīngqiū 
qínshānsuì jīngwèiqiú 
shìdàn yānnéngbiànhuángzhōu 
huíshǒujiàoshùn cāngyúnzhèngchóu 
zāiyáochíyǐn yànkūnlúnqiū 
huáng āimíngsuǒtóu 
jūnkànsuíyángyàn yǒudàoliángm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