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行瞻日,趋朝喜近天。离宫开苑囿,驰道绝风烟。
出塞行瞻日,趋朝喜近天。离宫开苑囿,驰道绝风烟。
瑶水巡非远,峒山历更绵。《甘泉》多法从,献赋忆当年。
瑶水巡非远,峒山历更绵。《甘泉》多法从,献赋忆当年。

tóngyángzhòngyuánxiánshàngdōushīshíshǒu--liǔguàn

chūsāixíngzhāncháojìntiāngōngkāiyuànyòuchídàojuéfēngyān

yáoshuǐxúnfēiyuǎndòngshāngèngmiángānquánduōcóngxiàndāngnián

柳贯

柳贯

柳贯(1270年8月18日—1342年12月7日),字道传,婺州浦江人,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博学多通,为文沉郁春容,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与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 1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zhàn)¹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²,赖有高楼百尺³。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译文: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又交织着斜风细雨。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我的心中纷乱如麻,千丝万缕的愁思如织。我平生就喜欢登高临远眺望四雨,幸亏现在高楼百尺。放眼望去,千山万壑尽现于点点秋色里,我胸襟博大满怀情意。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追忆怀念以往的荣辱兴衰,一切都已经杳无影迹了。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¹湛湛:深远的样子。²空四海:望尽了五湖四海。³高楼百尺:指爱国志士登临之所。⁴白发书生:指词人自己。⁵牛山:在山东临淄县南。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少年自负凌云笔¹。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²。把破帽、年年拈(niān)³。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cén)。鸿北去,日西匿(nì)
译文: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如果对着菊花而不饮酒,恐怕菊花也会嘲笑人太孤寂。只看见鸿雁向北飞去,一轮昏黄的斜阳渐渐向西边沉了下去。
注释:¹凌云笔:谓笔端纵横,气势干云。²南朝狂客:指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³拈出:搬出来。⁴岑寂:高而静。岑音此仁反。⁵匿:隐藏。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乱愁如织”点出全篇主旨。重阳本来是登高之佳节,由于风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泪水滂沱。“白发”四句直抒“老眼”登览之所感。“神州泪”说明词人是为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而极度伤心洒泪。“神州”二字曾在词人词中反复出现,说明恢复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头等大事。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常恨世人”三句则有更深寄托。词人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但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在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下片批评当时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表达出词人对国事和民生的极端关注。全词写景寓情,叙事感怀,以议论为主,借题发挥,感慨苍凉。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国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唐宋诗词选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10:第385页
2、 程帆.《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06:第326页

xīnláng ·jiǔ

liúzhuāng sòngdài 

zhànzhànchángkōnghēi gèngkān xiéfēng luànchóuzhī lǎoyǎnpíngshēngkōnghǎi làiyǒugāolóubǎichǐ kànhàodàng qiānqiū báishūshēngshénzhōulèi jìnliáng xiàngniúshān zhuīwǎngshì  
shàoniánlíngyún dàoérjīn chūnhuáluòjìn mǎnhuái怀xiāo chánghènshìrénxīnshào àishuōnáncháokuáng mào niánniánniānchū ruòduìhuánghuājiǔ huánghuā xiàoréncén hóng鸿běi 西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pèi)¹,洗铅霜²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zhàng),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yán)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译文:昨夜的烟雾已经散尽,四处听不见鸟儿的啼鸣,只有飞落的雨滴敲打着屋顶。墙角处那葱翠的竹子,皮上的箨粉都已被冲洗干净,稚嫩的竹梢互相磕碰。湿气使琴弦都已变潮,蜘蛛网吹粘在竹帘上,寒意直透进厅屋之中。客舍四周寂静无人,屋檐的水溜滴个不断,不觉得使人睡眼朦胧。怎奈愁闷至极连连惊醒,恍惚的梦境难成记忆,更感到幽居的孤苦伶仃。
注释:¹青玉旆:比喻新竹。旆,古代旗末燕尾状饰品。²铅霜:指竹子的箨粉。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lǎo)¹妨车毂(gǔ)。怎奈向、兰成²憔悴,卫玠(jiè)清羸(léi)³,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sǎn)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译文:远行之人,归心似箭,最令人担心的就是泥泞的道路上积满雨水,车毂难行,归期难卜。真是无奈啊,我就像庾信那样因思乡而憔悴,因忧愁而像卫阶那样清瘦弱羸。旅途滞留,因顿清闲,更易愁损心目。难怪当年客居平阳的马融,听得笛声便会伤心得双泪直流。更何况原本繁花盛开的庭园,被风雨摧残得满目萧瑟,杂草丛丛;凋落的花瓣片片点点,满地铺红;门外的樱桃已大如豆粒。在这愁风苦雨后的夜晚,有谁和我秉烛共游?
注释:¹流潦:道路积水。²兰成:庾信,字兰成。初仕梁,后留北周。³卫阶清羸:晋卫阶美貌而有羸疾。⁴平阳客:后汉马融性好音乐,独卧平阳,闻人吹笛而悲,故称平阳客。⁵青芜国:杂草丛生地。⁶红糁:指落花。糁,米。

  这是一首惜春词。上阕从暮春的雨景写到客中阻雨的愁闷,从视听两方面描绘,笔法细腻;下阕从雨阻行程写到落红铺地、春事消歇,抒归心似箭而难归去的无奈和惆怅。

  此篇在春雨迷蒙的意象中,点染人事。上片写春雨中的闺愁。开头三句写一宿春雨初歇,拂晓时烟雾弥漫,鸟儿刚刚睁开惺松的双眼,还未婉转啼鸣,此时,大地一片寂静。而昨日,风雨交加,鸟鸣高屋,一片喧嚣。这是倒叙法,将静与动、冷与热两相对照,以突出今日之“静”,为下面闺愁作了衬托。“墙头”三句,从“静”字展开,写墙头青布酒招已不飘扬,楼上玉人洗尽铅华,只有柳眼微睁,柳丝依依,脉脉含情。几笔景物素描,已将闺愁暗暗托出。“润逼琴丝”三句,进一步勾勒闺房景物──琴、枕、屏障、竹帘,都在春雨潇潇中蒙上了湿润,浸透了寒气,是泪湿?是心寒?闺中人的愁情就能在这闺房景物中。“虫网吹粘帘竹”一句尤妙,以物象描绘之细微,揭示了闺中人百无聊赖无所事事之心境。“邮亭无人处”点出闺愁的原因──游子未归。“邮亭”古代驿站。“听檐声不断”五句,正面写出闺中人在春雨中的绵绵情思。她深夜不寐,听夜雨淅沥,檐水滴心,其情苦也。困乏时刚刚入睡,奈何又被“愁极”惊醒,梦中的相会是幸福的,然而又是短暂的,梦醒后,竟是“自怜幽独”。

  下片写春雨中的羁愁。开头两句写游子归心似箭,然而最令人忧虑的是雨水成潦,阻住车轮,无法还乡。羁留他乡,岂不愁煞得兰成憔悴,卫玠瘦羸,在等闲之时,在无可奈何之中,不更易使人伤心落泪。此处用典言羁旅之愁。卫玠,晋安邑人,字叔宝,风神秀异。官太子洗马,后移家建业(今南京)。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年二十七卒。时人谓“看杀卫玠”。“未怪平阳客”二句,又以平阳客在春雨潇潇中闻哀笛落泪事写羁愁。“平阳客”代指游子。“况萧索”以下四句,乃词意一大转折,说游子在春雨潇潇中泪落思乡,那么在万木萧疏、落红遍地、一片荒芜的深秋时返乡时,会如何呢?词中只以景物与感慨作答──家门外,桃园菽畦,荆棘丛生,如此苍凉景象,游子那有心情与友人秉烛夜游呢?此处结得突然,是转折中的顿挫,词意含蓄,将游子之羁旅也愁、归乡也愁,写得淋漓尽致。可谓“顿挫中别饶蕴藉”。

  陈振孙说:邦彦“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词人之甲乙也”(《直斋书录解题》)。邦彦词的铺叙从此篇中可看出其特点是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开阖动荡,富于变化。

  邦彦善创慢曲。张炎《词律·序》言:“美成(周邦彦)诸人又复增渲慢曲、引、近,或移宫犯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大酺》则是美成所创之慢曲,双调,133字,前段15句,5仄韵,后段11句,7仄韵。后为者,以此为律。

 ·chūn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duì宿yānshōu chūnqínjìng fēishímínggāo qiángtōuqīngpèi qiānshuāngdōujìn nènshāoxiāngchù rùnqín hánqīnzhěnzhàng chóngwǎngchuīniánliánzhú yóutíngrénchù tīngyánshēngduàn kùnmiánchūshú nàichóudùnjīng mèngqīngnán liányōu 
xíngrénguī zuìxiānniàn liúlǎofángchē zěnnàixiàng lánchéngqiáocuì wèijièqīngléi děngxiánshí shāngxīn wèiguàipíngyáng shuānglèiluò zhōngāi kuàngxiāosuǒ qīngguó hóngsǎn ménwàijīngtáoshū yóugòngshuíbǐngzhú 
高楼六月自生寒,沓嶂峰回拥碧阑。
高楼六月自生寒,沓嶂峰回拥碧阑。
译文:高高的万卷楼上六月里也透出寒意,楼外山峰连绵簇拥着碧色的楼栏。
注释:易氏万卷楼:明代贵阳人易贵建的藏书楼,已无存。用唐韵:用唐人诗的韵。
久客已忘非故土,此身兼喜是闲官。
久客已忘非故土,此身兼喜是闲官。
译文:客居他乡太久已忘记这里并非家乡,欣喜的是自己只是一个清闲的小官。
幽花傍晚烟初暝,深树新晴雨未干。
幽花傍晚烟初暝,深树新晴雨未干。
译文:高雅清淡的花在傍晚的烟霭里也显得幽暗,天刚放晴树上的雨滴还未全干。
极目海天家万里,风尘关塞欲归难。
极目海天家万里¹,风尘关塞²欲归难。
译文:远远眺望海天相隔的万里家乡,道路上风起尘扬想回去是多么的艰难。
注释:¹家万里:远隔万里的家乡。²关塞:关防。泛指山河。此处当指道路。
一叶西风里,催程曙色微。
一叶西风里,催程曙(shǔ)¹微。
译文:在早上赶路时,我自己就像是一片叶子,飘落在西风中,天刚蒙蒙亮,就被催着上路。
注释:¹曙色:破晓时的天色。
水流残梦急,帆带落星飞。
水流残梦急,帆带落星飞。
译文:水流声伴着残梦,急急向前奔流,船帆像带着星子一样,飞在空中。
宿鸟未离树,寒潮欲上矶。
宿鸟未离残,寒潮欲上矶(jī)¹
译文:当鸟儿还未醒来,并且未离开栖息的树枝的时候,寒潮已经不断地涌上石滩。
注释:¹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江湖无远近,莫问几时归。
江湖无远近,莫问几时归。
译文:江河湖海之间没有远近之分,不要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归来。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客思¹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译文: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
注释:¹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更倾寒食¹泪,欲涨冶城²(cháo)
译文: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
注释:¹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²冶城: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¹发雪²争出,镜颜朱³早凋(diāo)
译文: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
注释:¹巾:头巾。²雪:白发。³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未知轩冕(miǎn)¹乐,但欲老²渔樵(qiáo)³
译文: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注释:¹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²老:终老。³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参考资料:
1、 2014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第二节.人民教育出版社

rénchénhánshí--wángānshí

shìyángliǔchūnfēngqiānwàntiáo

gèngqīnghánshílèizhǎngchéngcháo

jīnxuězhēngchūjìngyánzhūzǎodiāo

wèizhīxuānmiǎndànlǎoq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