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过处苦匆匆,想见平生水陆冲。
山阳过处苦匆匆,想见平生水陆冲。
但有酒杯浮绿蚁,却无赋笔写游龙。
但有酒杯浮绿蚁,却无赋笔写游龙。
江湖风浪三千里,京国莺花一万重。
江湖风浪三千里,京国莺花一万重。
他日君恩容北首,故人能作复从容。
他日君恩容北首,故人能作复从容。
张舜民

张舜民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 2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
东风吹柳日初长¹,雨余²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³红妆
译文:东风吹柳的烂漫时节,白昼逐渐加长,外面刚刚下完小雨,芳草在斜阳下闪着流光。杏花被东风吹散,四处飘荡,掉在屋梁的燕巢上,燕巢也芳香。年轻女子躺罗帐,醒来发现坏了斜妆。
注释:¹日初长:白昼开始长了。²雨余:雨后。³睡损:睡坏。⁴红妆,指妇女的盛妆,以色尚红,故称红妆。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宝篆烟消龙凤,画屏云锁潇湘。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宝篆(zhuàn)¹烟消龙凤,画屏云锁潇湘²。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译文:龙凤形状的篆香已经燃尽,而竖立在一边的画屏,上面绘着一幅《云锁潇湘图》。夜深寒气袭人,无法入梦乡,只有无限思量。
注释:¹宝篆:有版本记作“香篆”:篆香,盘成篆字形状的香。古代盘香,有做成龙凤形的,点燃后,烟篆四散,龙凤形也逐渐消失。故云。也有解释称此处指绣有龙风图案的床帐。²潇湘:湖南潇水、湘水一带的风景。

  词一开始“东风”二句,为春睡渲染气氛,写东风吹拂柳条,春日渐长,雨后斜阳映照芳草,正是人困春睡时光。接着“杏花”两句,枝头的杏花零落入泥,燕子衔沾花的泥土筑巢,犹自散发着微微的香气。由景而人,美人面对花落春去之景,青春难再,自然无心斜妆,不得不陷于春困矣。这两句与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句颇有相似之处,但写得更为隽永。

  词的下片写女子枕畔难眠所见到的景象。“宝篆”二句写她长时间失眠,直到篆香销尽,不眠的原因,是因所思念的人在潇湘所致。词的歇拍“夜寒”二句,具体描写夜深寒气袭人,女子无法再进入甜蜜的梦乡,只有思前想后,辗转反侧。春天是使人热情奔放的季节,春夜更是最让痴情男女激动的时光。苏轼的《春宵》诗写道: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宇夜沉沉。”如此黄金时刻,正值韶华的女子却只能独守空房,当然免不了辗转不寐;而一夜间堆积的困倦,只能挪到白天来补足,昼眠是迫不得已的。

  这首词最精致的就是前三句的景色描写,很多评论者都给予极高评价,沈际飞、王国维都认为秦观的句子脱胎于温庭筠、曾靓等人的词,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秦观这几句实际上是把前人诗词中的相似意境加以综合,从而营造出更为丰富的意境。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写杏花落入泥土,使泥土也沾染了香气,而曾靓的“为怜流去落斜香,唧将归画梁”则写燕子不忍心落花委于泥土,特意将它们衔起来黏在自己的巢上。秦观的词综合了温、曾两人词中的意境,把落花堕泥、燕子衔泥两个层次的场景合并到一起,却又处理得天衣无缝,甚至比他所依据的蓝本更简洁、更有表现力。

  全面分析作品的结构还可以看出,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主要写景,下阕情景兼备;上阕写的是白天,主要写室外的春色,下阕则写夜晚,主要写室内的陈设;最后两句以描绘情感作结,点明词作的主旨,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有的评论者认为这首词上下两个结句过于写实,有“气薄语纤”的毛病。其实也不然,如果没有最后的结句对情感的深沉描绘,则前面的写景将没有多少意义。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词作色彩绚丽,耀人眼目,却不免靡丽空薄之讥,就是因为他缺少真情的抒写。秦观之所以能超迈前人,也正是因为擅长抒写真情,天性多情、重情。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编著.秦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5-108
2、 李麟主编.诗词文化常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174-175

huàtángchūn ·dōngfēngchuīliǔchūcháng

qínguān sòngdài 

dōngfēngchuīliǔchūcháng fāngcǎoxiéyáng xìnghuālíngluòyànxiāng shuìsǔnhóngzhuāng 
bǎozhuànyānxiāolóngfèng huàpíngyúnsuǒxiāoxiāng hánwēitòuluócháng xiànliáng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杨柳千条送马蹄(tí),北来征雁¹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²
译文:在杨柳依依的季节,我骑着骏马远行,春天北来的大雁都是去年去南方过冬的,只身在外,已经换了季节,有谁为我打点行装,替我换上春天的衣裳呢?
注释:¹北来征雁:大雁每年春分节令前后从南方北归,以其前一年秋分时节由北南飞.故云北归雁为“旧南飞”。²春衣:春季穿的衣服,相对冬衣而言。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终古¹闲情²归落照³,一春幽(yōu)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译文:自古以来,闲情逸致只能寄托在落日的余晖上,而我这一春幽梦,追逐着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刚刚寄走家书,只说自己离家太久。
注释:¹终古:往昔,自古以来。²闲情:悠闲、清闲之情。³落照:落日之光。⁴幽梦:隐约的梦境。⁵游丝:飘动着的蛛丝。⁶刚道:只说。

  上片从景色入笔,前两句“杨柳干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主要写眼前的景物,千万条柳丝在微风吹拂下摇摇摆摆,好像是在迎送这飞扬的马蹄;去年秋天往南飞的大雁,现在也飞回北方了。“客中谁与换春衣”,既是抒情,也是上片的点睛之笔。自己扈驾在外,没有爱人在身边,又有谁来给自己换春衣。盎然的春意与心中惆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片进一步借景抒情,“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通过“落照”“游丝”这两个意象,苦闷之情跃然于纸。词人只好把自己的闲情逸致寄托在落日的余晖上。梦境中,竟然隐隐约约追逐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这是作者对自己常年忙于侍卫职责,在消磨青春时光的扈从出巡中难得自由的慨叹,当然也流露出其对这种生活的厌倦。只能通过自然之景消磨时光。结尾一句“信回刚道别多时”,读来既心酸,又欣慰。心酸的是,纳兰的心真的就像孩子一样,与爱人的一点点离别都会让他难以承受;欣慰的是,不管纳兰身在何处,心里都牵挂着自己的爱人,尽管分别的时间很短暂,他却觉得已经很漫长了。这样的男子,无论是哪个女子都会为之心动,并愿意为他守候。

  全词表达了词人厌于扈从生涯,思念家乡、思念闺中妻子的情怀,不加雕饰,真挚朴素。

参考资料:
1、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编.金瓶梅研究 第1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7:第72页

huànshā··yángliǔqiāntiáosòng--lánxìng

yángliǔqiāntiáosòngběiláizhēngyànjiùnánfēizhōngshuíhuànchūn

zhōngxiánqíngguīluòzhàochūnyōumèngzhúyóuxìnhuígāngdàobiéduōshí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xūn)。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¹
译文:春去秋来,愁上心头,总是心不在嫣像醉酒了一样,整日昏昏沉沉。临别时候你我相约早日回来相见,但是到现在依然不见归期。
注释:¹何曾:何能,怎么能。
歌扇花光黦,衣珠滴泪新。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歌扇花光黦(yuè)¹,衣珠滴泪新。恨身翻²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译文:歌舞用的扇子早已旧迹斑斑,衣服上相思的眼泪星星点点。恨自己当初不能化做马车后滚滚的红尘,这样就可以和你朝夕相处,万里相随。
注释:¹黦:污迹。²翻:反而。

shānduànyún··chūnqiūlái--ōuyángjiǒng

chūnqiūláichóuxīnshìzuìxūnshíyāoyuēzǎohuílúnyòucéng

shànhuāguāngyuèzhūlèixīnhènshēnfānzuòchēchénwànsuíjūn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尚有¹(tí)²赠,应怜³范叔寒。
译文: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可见范雎的贫寒是多么惹人同情。
注释:¹尚有:尚且还有。²绨袍:用粗丝绸做成的长袍。³怜:同情。⁴范叔:范雎,字叔。战国时期的范雎。由于须贾告状,他被毒打得几乎死去,后来逃到秦国当了宰相。须贾来秦,他特意以贫穷的面貌去相见,须贾送绨袍给他御寒,他感到须贾还有故人之情,就宽恕须贾。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不知天下士¹,犹作²布衣³看。
译文:现在的人不了解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只把他当成凡夫俗子看待。
注释:¹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²犹作:还当作。³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高适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放须贾回魏国。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实在可悲可叹。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不可能知道范睢改名换姓。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没有人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没有人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激情,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

yǒngshǐ

gāoshì tángdài 

shàngyǒupáozèng yīngliánfànshūhán 
zhītiānxiàshì yóuzuòkàn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
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因此,《今别离》既是乐府旧题,又反映了今人——近代人别离的意识,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

  从结构上看,四诗各自独立成篇:首篇写轮船、火车载人远去;次写抵达异域后,以电报向家人报平安;三写寄相片以慰离愁;四写思妇,欲梦佳期,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眠起不同,佳期难梦。但在内在逻辑上,四诗又一线贯穿,首尾相衔,是一组小型组诗,表现了“今别离”的特点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

  古、今别离的不同,首先在于别离时所用交通工具的不同。不同的交通工具所激发的离情别绪,就有快慢、浓烈、强度和类型的不同。第一首咏火车、轮船,即以古代车舟反村,以当今火车、轮船的准时、迅速,表现近代人离情别绪的突发与浓烈。全诗的核心是一组对比——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其中有发车之准时:“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有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其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故其离情,既不似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缓慢;更无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之从容,倏忽之间,人已不见,此时便只能看一个“快乘轻气冲球“(海上飞艇)的愿望而已。

  既已别离,辄起相思。相思何以慰——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遂过渡到咏电报的第二首。

  “朝寄”、“暮寄”,寻常家书而已。但驰书之快,迅疾如电,又与通常家书不同。其不同处有四:一非君手书;二无君默记;三无亲呢语;四经“三四译”,已难尽如人意——实是近代电报通讯的特点,以思妇的口吻道出,又贴切、自然而有新意。更有甚者,“只有斑斑墨”以下六句,诗人竟以南朝乐府民歌中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以斑斑墨、门前树及江南水乡常见的藕与丝,来描写与电报有关的电讯器材和电讯设施。“斑斑墨”,写的是电码;“两行树”,写的是电线杆;“中央亦有丝”,借莲藕之丝写电线中央的铜丝;“两头系”,写的是相隔万里之遥的两座电讯大楼。藕断丝(谐思)连,仅是谐音比喻;而电线丝却真的能传递相思之情,这比借丝之喻又进了一层。整首诗以思妇接到远行丈夫电报来驰骋想像,展开内心独白,把相思之情与电报的特点高度融合在一起,如刘燕勋所说:“结想俱匪夷所思,直入化境矣。”

  别离愈久,思念愈切,慰尔相思,除电报外,还寄来照片——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遂又写照片。

  古代别离,虽朝思暮想,却不能面见。经过长时间的别离,倘若“今日见君面”,则一定是夫妻重逢,“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那时的通讯往来,常常是片言只语,雁字鱼书而已,感情的表现形式也仅是“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或“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虽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的方法,却从不用在“—种相思,两处闲愁”上。近代则不同,因为出现了照相术,故能见照片上的的“君面”,虽然不是真的相逢。不过,即使把“君”的照片与自己的照片悬挂在一起,以便“汝我长相从”,但实际上仍隔着千山万水,别恨无穷。或者不如说,由于收到“对面不解语”的照片,反更易惹起自己一般浓浓的相思离别之情。于是,此首便由“自非梦往来,密意何由通”转入第四首。

  思妇收到电报,怨无寻常并坐语,况经三四译;收到照片,恨对面不解语,仍觉忧心忡忡,自觉“密意”难通,于是寄希望于“梦”。忽然,她又想到,由于“君”与“妾”之间“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昼夜既相背,眠起即不同,“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妾处“举头见明月”,君处“侵晓刚披衣”。彼此既不相闻,故“魂梦难相依”。连梦也做不到一块,这比起以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相思可以“梦佳期”的张九龄,以及自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东坡来,不仅“以至思而抒通情,以新事而合旧格,质古洲茂,隐恻缠绵”,且确是咏古人未见之物,发古人未发之情,“辟古人未曾有之境”(陈三立语)。

  这组诗的佳处,自然还不止以上所说,诗人以其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将新事物成功地溶入古典诗歌的氛围中,也是本诗的特点之一。不过,那些弥漫着古色古香的诗句,在本诗中只起着“旧瓶”的作用,未能与其所装的“新酒”媲美,所以,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参考资料:
1、 《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第1592—159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jīnbié--huángzūnxiàn

biéchángzhuǎnlúnwànzhōu

yǎnjiànshuānglúnchízēngzhōngxīnyōu

yǒushānchuānyǒuchēzhōu

chēzhōuzàibiéxíngzhǐyóuyóu

jīnzhōuchēbìngshēngchóu

míngzhījǐngshāochóumóu

zhōngshēngshíqǐngshǎoliú

suīyǒuwànjūnduòdòngràozhǐróu

tóufēngwèishíyóu

sòngzhěwèifǎnjūnzàitiānjǐntóu

wàngyǐngshūjiànyānyǎoyōuyōu

guīdìngliúzhì

suǒyuànjūnguīshíkuàichéngqīngqiú

cháopíngānxiāng

chíshūxùnyúnshìjūnsuǒ

fēijūnshǒushūyòujūn

suīshǔhuāmíngzhīshuíqiánmínwěi

xúnchángbìngzuòwèixīnshì

kuàngjīngsānnéngrén

zhǐyǒubānbānshìlínxínglèi

ménqiánliǎngxíngshùdàotiān

zhōngyāngyǒuyǒuliǎngtóu

jūnshūduànshízhì

měibǎishūdàoshíyǒu

xiāngwén使shǐróngyáncuì

āndiànguāngshǎnzhìjūnpáng

kāihándòngfēnmíngshìjūnróng

jūnjìngliánláiqiè怀huáixiùzhōng

línxíngjiǎnzhōngshìqièqīnshǒufèng

féishòuqièjīntóng

biéjiànjūnqíngchūnjiǔnóng

jīnjiànjūnmiànréngjuéxīnchōngchōng

lǎnjìngqièzhàoyántáohuāhóng

kāiqièchízèngjūnjūnxiāngféng

qièyǒuchāichābìnjūnyǒujīndāngxiōng

shuāngxuánliányǐngzhǎngxiāngcóng

suīzhǎngxiāngcóngbiéhènzhōngqióng

duìmiànjiěruòshānwànzhòng

fēimèngláiwǎngyóutōng

húnjiāngzhījūnzhuīsuí

piāoráncānghǎiwèifēngwēi

zuójūnshìshǒuqiānjūnwéi

wéijiànrénxiǎngjūnjiùzhěnchí

jūnhúntǎngxúnhuìmiànnán

kǒngjūnhúnláishìqièmèishí

qièshuìjūnhuòxǐngjūnshuìqièzhī

xiāngwénānguàichángcānchà

tóujiànmíngyuèmíngyuèfāngfēi

shíxiǎngjūnshēnqīnxiǎogāng

jūnzàihǎizhījiǎoqièzàitiānzhī

xiāngsānwànzhòuxiāngbèichí

miántóngshíhúnmèngnánxiāng

zhǎngnéngsuōduǎnnéngfēi

zhǐyǒuliànjūnxīnhǎizhōng

hǎishuǐshēnshēnnánliàng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