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烹伏雌歌偪侧,泰山其颓吾道阨。天边奎壁殒苏公,诸君往往濒蛮貊。
夜烹伏雌歌偪侧,泰山其颓吾道阨。天边奎壁殒苏公,诸君往往濒蛮貊。
帝遣仙儒玉局翁,涕下悲吟夜萧索。冰姿玉立似平生,化作人间截肪白。
帝遣仙儒玉局翁,涕下悲吟夜萧索。冰姿玉立似平生,化作人间截肪白。
黄屋久悟金縢书,豫行温诏归迁客。峤南华发老先生,解羁来卜愚溪宅。
黄屋久悟金縢书,豫行温诏归迁客。峤南华发老先生,解羁来卜愚溪宅。
枉遭越犬吠苍皇,莫吟冰柱要呵责。重瞳虽复达四聪,尚恐乘轩多令色。
枉遭越犬吠苍皇,莫吟冰柱要呵责。重瞳虽复达四聪,尚恐乘轩多令色。
短檠花重寒不眼,南望犹嗟万山隔。
短檠花重寒不眼,南望犹嗟万山隔。
李彭

李彭

李彭,约公元一o九四年前后在世,字商老,南康军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人,江西诗派诗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哲宗绍圣初前后在世。博览群书,诗文富赡,为江西派大家。曾与苏轼、张耒等唱和。甚精释典,被称为“佛门诗史”。生平事迹不可考。 ▶ 5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hè)¹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²。八纮(hóng)³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gǎo)。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译文:在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沟壑,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底的山谷,那下面没有底,名字叫归墟。地面八极、天空八方中央的流水,以及银河的流水,没有不流到那里的,而那里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那里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舆山,第二座叫员峤山,第三座叫方壶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莱山。每座山高低延伸周长达三万里,山顶上的平坦处也有九千里。山与山之间距离达七万里,却互相认为是邻居。山上的楼台宫殿都由金银珠王建成,山上的飞禽走兽却是一样的纯白色。珠玉宝石之树长得密密麻麻,花朵与果实的味道都很鲜美,吃了它可以永远不老,永不死亡。住在那里的人都是神仙圣人一类,一天一夜就能飞过去又飞回来的人,数也数不清。
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
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
译文:但五座山的根部并不相连,经常跟随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动,不能有一刻稳定。神仙和圣人们都讨厌此事,便报告了天帝。天帝担心这五座山流到最西边去,使众多的神仙与圣人失去居住的地方,于是命令禹强指挥十五只大鳌抬起脑袋把这五座山顶住。分为三班,六万年一换。这五座山才开始稳定下来不再流动。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列子》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jì)¹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áo),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dài)(yú)、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ài),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译文:但是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抬起脚没走几步就到了这五座山所在的地方,一钩就钓上了六只大鳌,合起来背上就回到了他们国家,然后烧的大鳌的骨头来占卜吉凶。于是岱舆和员峤二山便流到了最北边,沉入了大海,神仙和圣人流离迁徙的多得要用亿数来计算。天帝大发脾气,于是逐渐缩小了龙伯国的国土使它越来越狭,逐渐缩小了龙伯国的人民使他们越来越矮。到伏羲、神农时,那个国家的人还有几十丈高。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归何处?寂寞¹无行路²。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³归来同住。
注释:¹寂寞:清静,寂静。²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³唤取:唤来。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问取 一作:唤取)
春无踪迹谁知¹?除非问取²黄鹂(lí)³。百啭(zhuàn)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qiáng)(wēi)。 (问取 一作:唤取)
注释:¹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²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³黄鹂: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⁴百啭:形容黄鹂婉转的鸣声。啭,鸟鸣。⁵解:懂得,理解。⁶因风:顺着风势。⁷蔷薇: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qīngpíngyuè ·chūnguīchù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chūnguīchù xíng ruòyǒurénzhīchūnchù huànguīláitóngzhù 
chūnzōngshuízhī chúfēiwènhuáng bǎizhuànrénnéngjiě yīnfēngfēiguòqiángwēi  (wènzuò huàn )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zài)¹驰载驱,归唁(yàn)²卫侯³。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bá)涉,我心则忧。
译文: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悼卫侯。挥鞭赶马路遥远,到达漕邑时未久。许国大夫跋涉来,阻我行程令我愁。
注释:¹载:语助词。²唁: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此处不仅是哀悼卫侯,还有凭吊宗国危亡之意。³卫侯:许穆夫人之兄,已死的卫懿公。⁴悠悠:远貌。⁵漕:地名,毛传:“漕,卫东邑。”⁶大夫:指许国赶来阻止许穆夫人去卫的许臣。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既不我嘉¹,不能旋反。视²尔不臧(zāng)³,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bì)
译文:竟然不肯赞同我,哪能返身回许地。我比起你们不高明的意见来,我的想法也未必行不通。竟然没有赞同我,无法渡河归故里。我的内心可以毫不隐藏地展示给你们看,我恋宗国情不已。
注释:¹嘉:认为好,赞许。²视:表示比较。³臧:善,好。⁴思:忧思。⁵远:摆脱。⁶济:止。⁷閟:同“闭”,闭塞不通。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zhì)¹彼阿丘²,言³采其蝱(méng)。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之,众(zhì)¹⁰且狂。
译文: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
注释:¹陟:登。²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³言:语助词。⁴蝱:贝母草。采蝱治病,喻设法救国。⁵怀:怀恋。⁶行:指道理、准则,一说道路。⁷许人:许国的人们。⁸尤:责怪。⁹众:“众人”或“终”。¹⁰穉:同“稚”,幼稚。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我行其野,芃(péng)¹其麦。控²于大邦,谁因³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译文: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纵有千条妙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注释:¹芃芃:草茂盛貌。²控:往告,赴告。³因:亲也,依靠。⁴极:至,指来援者的到达。⁵之:往,指行动。

  据清魏源《诗古微》考证,《诗经》中许穆夫人的作品有三篇,除此篇外尚有《邶风·泉水》《卫风·竹竿》二诗也为其所作,其中尤以《鄘风·载驰》思想性最强,它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全诗分为四章,不像《周南·桃夭》《鄘风·相鼠》等篇每章句数、字数甚至连意思也基本相似,而是每多变化,思想感情也复杂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的叙事抒情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现实所引起的内心矛盾出发。故诗歌的形式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节奏。

  诗的第一章,交代本事。当诗人听到卫国灭亡、卫侯逝世的凶讯后。立即快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长的家属表示慰问。可是目的地未到,她的丈夫许穆公便派遣大夫跋山涉水,兼程而至,劝她马上停止前进。处此境地,她内心极为忧伤。这一章先刻画了诗人策马奔驰、英姿飒爽的形象,继而在许国大夫的追踪中展开了剧烈的矛盾冲突。其情景就好似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场景。

  现实的冲突引起内心的冲突,经过以上的铺叙,第二章便开始写诗人内心的矛盾。此时诗中出现两个主要人物:“尔”,许国大夫;“我”,许穆夫人。一边是许国大夫劝她回去,一边是许穆夫人坚持赴卫,可见矛盾之激烈。按诗意理解,应有两层意思:前四句为一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返回许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对宗国总是念念不忘的;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渡过黄河到卫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的感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诗人正是处于这种前不能赴卫、后不能返许的境地之中,左右为难,十分矛盾。然而她的爱与憎却表现得非常清楚:她爱的是娘家,是宗国;憎的是对她不予理解又不给支持的许国大夫及其幕后指挥者许穆公。

  第三章矛盾没有前面那么激烈,诗的节奏渐渐放慢,感情也渐渐缓和。夫人被阻不能适卫,心头忧思重重,路上一会儿登上高山以舒解愁闷,一会儿又采摘草药贝母以治疗抑郁而成的心病。所谓“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是说她身为女子,虽多愁善感,但亦有她的做人准则——这准则就是关心生她养她的宗国。而许国人对她毫不理解,给予阻挠与责怪,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愚昧、幼稚和狂妄。这一段写得委婉深沉,曲折有致,仿佛让人窥见她有一颗美好而痛苦的心灵,简直催人泪下。

  第四章写夫人归途所思。此时夫人行迈迟迟,一路上考虑如何拯救祖国。“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说明时值暮春,麦苗青青,长势正旺。所谓“控于大邦”,指向齐国报告狄人灭卫的情况,请求他们出兵,但诗人又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目的。此处既写了景,又写了情,情景双绘中似乎让人看到诗人缓辔行进的形象。同第一章的策马奔驰相比,表现了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而这个不同完全是从生活出发的,盖初来之时因始闻卫亡的消息,所以心急如焚,快马加鞭,不暇四顾;而被许大夫阻挠之后,报国之志难酬,心情沉重,故而行动迟缓,眼看田野中的麦浪好似诗人起伏不定的心潮。诗笔至此,真是令人赞叹。

  最后四句,有的本子另作一章,不无道理,然依旧本,多与前四句并为一节,这样似更为合理。这四句当是承前而言,谓夫人归途中一边想向齐国求救,求救不成,又对劝阻她的许大夫心怀愤懑。此处朱熹《诗集传》释云:“大夫,即跋涉之大夫;君子,谓许国之众人也。”“大夫君子,无以我为有过,虽尔所以处此百方,然不如使我得自尽其心之为愈也。”照此解释则与首章“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前后呼应。字面上虽是“无我有尤”,实质上应是她对许大夫不让她适卫赴齐产生怨尤,正话反说,语气委婉,体现了《诗经》“温柔敦厚”之旨。末二句,表现了夫人的自信心,意为:那些大夫君子纵有千条妙计,总不如我的救卫之策高明。“我所之”的“之”字,若作动词解,便是往卫国或齐国去一趟的意思;也有训为“思”的,就是自指夫人的想法。不管哪一种解释,都反映了许穆夫人是一个颇有主张的人,她的救国之志、爱国之心始终不渝。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它却留下无穷的诗意让读者去咀嚼回味,真是语尽而意不尽,令人一唱而三叹。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04-107

zàichí

shījīng·guófēng·yōngfēng xiānqín 

zàichízài guīyànwèihóu yōuyōu yánzhìcáo shè xīnyōu 
jiā néngxuánfǎn shìěrzāng yuǎn jiā néngxuán shìěrzāng  
zhìēqiū yáncǎiméng shànhuái怀 yǒuxíng rényóuzhī zhòngzhìqiěkuáng 
xíng péngpéngmài kòngbāng shuíyīnshuí jūn yǒuyóu bǎiěrsuǒ suǒzhī 
谁复留君住。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不道只、暂时相聚。衮衮长江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黄叶下,秋如许。
谁复留君住。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¹。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不道只、暂时相聚。衮(gǔn)²长江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黄叶下,秋如许。
译文:谁能够把你挽留?可叹人生在几番伤感离别之后就匆匆老去,最令人思念的,是一起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听你讲家乡的事情。没想到这次相聚却如此短暂,长江滚滚,落叶纷纷,大雁哀鸣着向远方飞去。黄叶飘落,秋天的景象如此凄凉。
注释:¹迟暮:年老。²衮衮:即“滚滚”。
曰归因甚添愁绪。料强似、冷烟寒月,栖迟梵宇。一事伤心君落魄,两鬓飘萧未遇。有解忆、长安儿女。裘敝入门空太息,信古来、才命真相负。身世恨,共谁语?
曰归因甚添愁绪。料强似、冷烟寒月,栖迟梵(fàn)¹。一事伤心君落魄,两鬓飘萧未遇。有解忆、长安儿女。裘(qíu)(bì)²入门空太息,信古来、才命真相负。身世恨,共谁语?
译文:听你说要离去,我平添了许多愁绪一但你想回乡还是回去吧,总好过勉强寄居在京城凄凉的寺院里。你两鬓斑白来京城求取功名却不能及第,儿女在家乡思念着你,我一直为你的落魄伤心不已。看来无论古今,才华与命运总是彼此相背离,这对不公命运的满腔怨恨,又能够对谁说呢?
注释:¹栖迟梵字:栖迟,滞留,游息;梵宇,寺庙。²裘敝:即敝裘,破烂的农服。

  上片借道别叙说人间的聚散离合,表明惜别之情。开篇道明送别之意,已经说好就将归去,以为迎来送往,是一件令人感伤的事。人的一生竟然就那么短促,几番离合,便到了迟暮之年。一生中最让人津津乐道是,西窗下翦烛夜话,在一起追忆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而这种相聚,却只是暂时的。滚滚长江,萧萧落木。转眼间,大雁哀鸣,遥天飞去,又是一个送别的季节。黄叶下,秋天已是这么深沉、这么厚重。

  下片就对方的遭遇,表达观感,写慰藉之意。对秋景的描写,并用“白雁哀鸣去”隐射行人,更加深加浓了惜别恋友的深情。过片一句转入对西溟身世的怅惋和同情。故下片一面抒写痛惜西溟之“落魄”、“未遇”,一而又诚挚地劝慰他家中“有解忆”之儿女,可享天伦,这总比淹留冷烟寒月的寺庙要好,而且“信古来、才命真相负”,更以达观的人生态度相慰。结句则是再表惜别之意。此中借典形容,层层转进,真纯深挚的情意确是感人。

  大体上看,上片、下片,泛写与专指,在材料分配上,显得很分明,但其组合也相当严谨。这就是一个“归”字的贯穿。这一个“归”字,在换头位置,承上启下。既是上片所说离合的一个因素,又是下片所说愁绪的中介。由于“归”,故有聚散;由于“归”,故有烦恼。其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也就集中体现在与相言别的人物身上。所谓以文为词,当中意脉仍十分清晰。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217页

jīn··jiāng西míngyánbiézèngzhī--lánxìng

shuíliújūnzhùtànrénshēngfān便biànchéngchízuì西chuāngtóngjiǎnzhúquèhuàjiāshāndàozhǐzànshíxiānggǔngǔnzhǎngjiāngxiāoxiāosòngyáotiānbáiyànāimínghuángxiàqiū

yuēguīyīnshéntiānchóuliàoqiángshìlěngyānhányuèchífànshìshāngxīnjūnluòliǎngbìnpiāoxiāowèiyǒujiězhǎngānérqiúménkōngtàixìnláicáimìngzhēnxiāngshēnshìhèngòngshuí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
¹²(bì)³,锡(cì)(zhǐ)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无封¹⁰(mí)¹¹于尔邦,维王其崇¹²之。
译文:有功有德众诸侯,天赐你们莫大福。给我恩惠也无量,子孙长保此福祥。莫在你国铸大错,一心尊崇周君王。
注释:¹烈:武功。一说“光明”。²文:文德。³辟公:指助祭诸侯。⁴锡:赐。⁵兹:此。⁶祉:福。⁷惠:爱。一说“顺”。⁸无疆:无穷。⁹保:守住。¹⁰封:大。¹¹靡:累,罪恶。一说“封”指专利敛财,“靡”指奢侈。¹²崇:立。一说“尊重”。
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於乎,前王不忘!
念兹戎¹功,继序²其皇³之。无竞人,四方其训之。不(pī)显维德,百辟(bì)其刑之。於(wū)¹⁰,前王¹¹不忘!
译文:感念你们立大功,继续立功又弘扬。国强莫过有贤才,四方才会来归降。先祖伟大在美德,诸君应当为榜样。先王典范永不忘!
注释:¹戎:大。²继序:继承祖业。序,通“叙”,业。³皇:光大。⁴竞:强。一说“争”。⁵维:于。⁶训:服从。一说“效”。⁷不:通“丕”,大。⁸百辟:众诸侯。⁹刑:通“型”,效法,模范。¹⁰於乎:叹词。¹¹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周颂·烈文》对诸侯具有安抚与约束的双重作用。全诗共十三句,不分章,可按安抚与约束之意分为两层:前四句和后九句。前四句是以赞扬诸侯的赫赫功绩来达到安抚的目的。这种赞扬可以说臻于极致:不仅赐予周王福祉,而且使王室世世代代受益无穷。助祭的诸侯都是周王室的功臣,被邀来助祭本身就是一种殊荣,而祭祀时周王肯定子功绩,感谢子为建立、巩固周政权所作的努力,使诸侯在祭坛前如英雄受勋,荣耀非常,对周王室的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但是,周王为君临四海的天子,对诸侯仅有安抚,只让诸侯怀感激之情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对诸侯加以约束,使诸侯生敬畏之心。后九句以“无”领起,这个“无”通“毋”,释“不要”,为具强烈感情色彩的祈使词,使文气从赞扬急转为指令,文意则由安抚转为约束。七句中用了两个这样的“无”,以断然的语气,训诫诸侯必须遵从;“百辟子刑之”,更是必须效法先王的明确训令;而“前王不忘”似乎只是训诫诸侯不要忘记先王之德,却又隐含不要忘记先王曾伐灭了不可一世的商纣,成王也在周公的辅佐下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的叛乱,即不要忘记周王室具有扫荡摧毁一切敌对势力的雄威。

  后九句的指令、训戒,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正名。《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段话中所说的君臣名分,与《周颂·烈文》这首诗所表达的完全一致。后者虽然没有点出“君臣”二字,含义却更加深刻:诸侯的功绩再大,也不过是尽臣子的本分而已,并且仍要一如既往这么做下去;周王的号令诸侯,乃是行君临天下的威权,并将绵延至子孙万代。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49-651

lièwén

míng xiānqín 

lièwéngōng zhǐ huìjiāng sūnbǎozhī fēngěrbāng wéiwángchóngzhī 
niànrónggōng huángzhī jìngwéirén fāngxùnzhī xiǎnwéi bǎixíngzhī  qiánwángw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