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翁能继辋川吟,零落传家得至今。
乃翁能继辋川吟,零落传家得至今。
贫贱莫量陈孺子,与人千古作知音。
贫贱莫量陈孺子,与人千古作知音。
张舜民

张舜民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 2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地无埃。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踟蹰久,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
试望阴山¹,黯然销魂,无言徘徊。见青峰几簇²,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zā)³无埃。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踟(chí)(chú)久,忽砯(pīng)崖转石,万壑(hè)惊雷。
译文:遥望塞外的阴山,不禁让人无限伤怀,徘徊不语。只见几座青峰高耸入云,仿佛离天只有几尺的距离,眼前黄沙遍地,不见一丝尘埃。碎叶城早已荒芜,拂云堆也遥远得看不见,只看见飞翔云外的雕鹰和凝聚着寒冷的雾气。我正在这里徘徊不前,忽然听到山崖上巨石撞击的声音,就像是万丈深壑里发出的隆隆雷声。
注释:¹阴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²几簇:丛集的样子。簇:簇拥,聚集。³匝地:满地,遍地。⁴碎叶城:唐代古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托克马克市附近。⁵拂云堆:古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堆上有中受降城,并建有拂云祠。⁶雕:雕鹰。⁷惨不开:聚成一片愁惨、凄凉的景象。⁸踟蹰:徘徊不前。
穷边自足秋怀。又何必、平生多恨哉。只凄凉绝塞,峨眉遗冢;销沉腐草,骏骨空台。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穷边自足秋怀。又何必、平生多恨哉。只凄凉绝塞¹,峨眉遗冢(zhǒng)²;销沉腐草,骏骨³空台。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译文:边塞的荒凉叫人看了愁苦满怀,更何况我平生的惆怅已经很多了。想到王昭君凄凉出塞,美人已去,但青冢犹存,而那掩埋在荒漠野草中的,是燕昭王为迎接天下贤达而筑的黄金台的遗迹,河水依然向北流去,北斗斗柄仍是横斜向南,愁苦的人已经未老先衰,两鬓已生出星星白发 在秋风中回首往事,愁苦满怀。
注释:¹绝塞:极远的边塞。²蛾眉遗冢:谓古代和亲女子之墓。³骏骨:骏马之骨。⁴斗柄:即构成北斗星斗柄的三颗星。

  上片描绘塞外风光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句“试望阴山”,先廓定视野,继后写“试望”的心境和感受:“黯然销魂,无言徘徊。”“无言徘徊”形象地描画出心潮翻涌,无限思绪的情态。这第一韵是全词的基础,以下全由此展开。第二三韵视野极为开阔。由“见”字领起“青峰几簇,去天才尺”,写山岭高耸密集;“黄沙一片,匝地无埃”,写朔漠辽阔无边。底下连举唐代西域两个名镇“碎叶城”和“拂云堆”,并分别述以“荒”和“远”。“碎叶城”距阴山数千里之遥,试想不可目及,神思则可;“拂云堆”虽近在阴山南麓,但由于“雕外寒烟惨不开”,故目见也难。尽管如此,但这两句意象宏阔,为全词设下雄伟悲壮的氛围。词趣的流脉在踟蹰良久感慨良久的深沉情绪中,在雄伟悲壮的氛围里静静地流淌。突然,訇然声响,撼地摇天:“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这一韵仅比李白《蜀道难》的诗句多出一个“惊”字。纳兰驱使古人,得心应手,于兹可见。这一声巨响,应是巨石滚人山谷其声轰鸣所致,从而在巨响中暂结上片。

  下片抒发思家的情怀,修辞手法极见高妙。“穷边自足愁怀”,遥扣首韵,点明荒凉艰苦的塞外边疆,本来就富愁种。更紧承“又何必平生多恨哉”,语气似抑实扬,由因地域引愁过渡到因人事生衷,从而牵出两桩流传千古的史实。历史上令人生哀之事多矣,纳兰不胜枚举,无须枚举。故以“只”字界定,仅以下两端“凄凉绝塞,蛾眉遗冢”和“销沉腐草,骏骨空台”,就足以发人无限感慨。但其人如今已没,绝塞依然凄凉,空台满目腐草,留给后人的只是由此滋生的无限感慨而已,其人生苦短之情历历可见。故下韵“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直抒“人生几何”的慨叹。“北转河流”是黄河流势的真实写照,取孔子“逝者如斯”语意,灵动轻巧,贴切自然;“南横斗柄”写星辰依然按自然规律运动,古如是,今如是,未来仍如是。但人的生命却是极短暂的,故有“鬓早衰”的怅恨。纳兰仅活了三十一岁,盛年霜鬓,确是令人生哀的。煞尾“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稍抑即扬。“百事”既指历史事,更指自家事,件件桩桩,不随心者多矣,否则,怎会“霜鬓早衰”。

  全篇取用赋法,对阴山一带的独特风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又借典铺除,婉曲层深,表达了“百事堪哀”的凄苦隐衷。全词苍凉凄婉,沉郁幽伤。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清词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9:第640页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易大传¹:“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²所从言之异路³,有省(xǐng)不省耳。
译文:《周易·系辞》中说:“天下的人倾向是一致的,而心思却是多种多样的,目的相同而采用的途径不一样。”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这些都是探讨治国之道使国家强盛的学派,只不过他们所尊奉的理论之间,对于治国所采用的途径不同,有考虑全面与不全面的区别罢了。
注释:¹易大传:即《易·系辞》。²直:不过。³从言之异路:各自持论不同。⁴省:省察,明白。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尝窃观阴阳之术¹,大祥²而众忌讳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译文:我曾私下研究过阴阳家的方术,他们注重吉凶祸福的征兆和众多的忌讳,使人感到拘束而畏惧颇多;然而他们排列四时运行的顺序,是不可遗弃丢失的。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儒者博而寡要¹,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²;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译文:儒家学说博大,但缺少治国的切要纲领,出的力气大而收的功效少,所以他们的主张难以全部采纳;然而他们制定的君臣父子次序的礼仪,排列夫妇长幼的分别,是不可更改的。
注释:¹博而寡要:太广博而不够扼要。²尽从:全部遵从实行。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墨者俭¹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qiáng)本节用²,不可废也。
译文:墨家提倡节约却难以遵循,所以他们的主张不能全部照办;但他们加强本业——农业与工肆之人参加生产劳动——是不可废弃的。
注释:¹俭:通“检”,咬文嚼字。²彊本节用:注重发展生产,节制用度。彊,同“强”。本,指农耕蚕织。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译文:法家严酷而缺少恩德;但他们纠正君臣上下的名分,是不可更换的。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¹,不可不察也。
译文:名家使人知道名位不同,礼节也不相同;但繁文缛节却容易失真;但是他们辨正名(概念)和实(实际)的关系,却不能不认真考察。
注释:¹正名实:指名称和实际相符合。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¹,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译文: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的“道”,使万物富足。道家学说是本着阴阳家的四时大顺,采用儒家、墨家之长,提取名家法家的要领,与四时一起変化,适应万物变化,树立风俗,用于人事,无所不宜,主旨简明,容易操作,办事少而功效大。
注释:¹动合无形:一切举措都合乎自然。
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羡¹,绌(chù)聪明²,释此³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bì)。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译文:儒家则不然:认为君主是天下的楷模,君主倡导而大臣应和,君主先行而大臣随从。如此这般,君主劳累而大臣闲逸;至于大道中的要点:舍去贪欲和要强,不玩弄聪明和智慧,放弃了这一重大问题而用智术治理天下。精神使用过度则必会衰竭,体力使用过度则必会疲惫。形神不安而想和天地一起长存不灭,还从来没听说过。
注释:¹去健羡:去掉刚强贪欲。²绌聪明:不用耳目之聪明。³此:指儒学。⁴术:指道术。⁵骚动:分散动摇,此谓消耗。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阴阳四时¹、八位²、十二度³、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译文:阴阳家对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各有适宜和禁忌的种种规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未必是对的。所以说:“使我感到拘束而畏惧颇多。”可是,春天生,夏天长,秋天收,冬天藏,这是自然运行的大规律,不顺从它则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做天的秩序和法纪了。所以说:“四时运行的大顺序,是不可能遗弃丢失的。”
注释:¹四时:春夏秋冬四季。²八位:八卦方位。³十二度:十二星次。⁴二十四节:二十四节气。⁵教令:戒律。⁶大经:主要规律。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夫儒者以六艺¹为法。六艺经²³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译文:儒家以六经为法度。这些经文和解释文字多得要用千万计算,几代人都弄不通这些学问。一辈子也研究不清礼呀仪呀等的,所以说:“学问博大而缺少治国的切要纲领,出的力气大而收的功效小”。但是他们制定排列君臣父子的身份及相应的礼节,夫妇长幼的区别及次序,即使百家之说也不能替代它。
注释:¹六艺:即六经。²经:六经本文。³传:解经文字。⁴累世:一辈子。⁵当年:丁壮之年。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墨者亦尚尧(yáo)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cí)不翦(jiǎn),采椽(chuán)¹不刮。食土簋(guǐ)²,啜(chuò)土刑³,粝(lì)之食,藜(lí)(huò)之羹(gēng)。夏日葛衣,冬日鹿裘(qiú)。”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译文:墨家也崇尚尧舜之道,他们讲到尧舜的道行时说:“尧舜的殿堂高三尺,士阶只有三层,屋顶用茅草、芦苇往上一苫,檐口七长八短也不剪齐,伐木做椽连皮也不制,用粗陶器吃喝,用陶铏喝酒,吃糙米饭,喝藜藿汤。夏穿葛布衣,冬穿鹿皮衣。”他们主张办理丧葬之事时,棺材桐木板厚三寸,哭声不能过分,不能把心中的悲痛抒发完。教丧仪,必须以此作为万民的标准。假使天下之法都像这样,那么尊贵者与卑贱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世代不同,时间变迁,办事不必相同,所以说:“提倡节俭却难以遵循。”但他们的要点:加强生产和节约费用,则说人人富裕,家家丰足的最佳途径。这是墨家的长处,即使百家所说也不能废弃它。
注释:¹椽:柞木为椽。²簋:椭圆形食器。³刑:盛汤的鼎器。⁴粝粱:粗粮。⁵藜藿:泛指野菜。⁶桐棺三寸:以桐木为棺,厚三寸。⁷事业:此指社会的一切礼俗制度。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¹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译文:法家不分别亲近和疏远,不分别尊贵和卑贱,一律用法来判断,那么爱戴亲人和尊敬长者的恩德就断绝了。可以用它行一时之计,而不可以久用。所以说:“法家严酷而少恩德。”至于他们尊崇君王,使大臣卑下,使职分明确而不相互逾越的主张,即使有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更改的。
注释:¹亲亲尊尊:亲近亲者,尊崇尊者。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名家苛察缴(jiǎo)¹,使人不得反其意²,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³,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译文:名家苛刻繁烦的考察名分,往往纠缠不清,使人不能回味其意,专用名称决断而失去了情理,所以说:“使人名位不同,礼节也就不同,但容易失真。”至于他们的规定概念,考察实际,错综比较验证,这是不能不察究的。
注释:¹苛察缴绕:烦琐纠缠。²反其意:寻思究竟。³控名责实:循名责实。控,引,引申为依据、遵循。⁴参伍:参差交互,即综合各方面加以考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髃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¹为用。无成势²,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髃(yú)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kuǎn)。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³。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译文:道家提倡“无为”,又说“无不为,”他们的主张容易执行,其文辞与思想难以明白通晓。他们的主张以虚无为根本,以顺乎自然为实用原则。事没有固定不变之势,物有固定不变之形,所以能察万事万物的情状。不被物推于前,不被物牵于后,所以能成为万物的主宰。有法而无一成不变之法,顺因时事而成就其业;有度而无一成不变之度,顺因事物而与其相合。所以说:“圣人不朽的原因,至于坚守顺时变化的规律。虚无是道的常规,因循是君主的治世纲领。”群臣一起来,使他们明白各自的职分。实际情况符合其语言叫做端;实际情况与其语言不符叫做窾。窾言不相信,奸佞就不会产生,贤与不贤就自然分明,白与黑就自然区别明显。不过在于运用这些原则罢了,如果运用这些原则,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呢?这样就合乎大道,进入“混沌”的无知无欲状态。光辉照耀天下,又返回到无名的原始状态。大凡人能活着,是因为有精神,精神的寄托在形体上。精神用得多了则衰竭,形体劳累过度则疲惫。死了的人不能再生,形神分离以后不能再结合起来。因此,圣人特别注重形神问题。由此看来,精神是生命的本体,形体是生命的器具。不先安定精神和形体,而侈谈“我有治理天下的办法”,凭借的又是什么呢?
注释:¹因循:犹顺应。²成势:一成不变的势态。³复反无名:复归于自然。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残雪¹凝辉冷画屏²,落梅³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lóng)
译文:残雪凝聚的余晖照射在绘有山水画的屏风上,透着阵阵寒意。已到三更时分,远处却传来《梅花落》的笛声。夜深人静突然忆起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注释:¹残雪:尚未化尽的雪。²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³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⁴月胧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我是人间惆(chóu)(chàng)¹²,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译文:我是人世间一个惆怅的过客,我知道你为何事而泪流满面。怕是在断肠的笛声里,你回忆起了平生的点点滴滴。
注释:¹惆怅:伤感,愁闷,失意。²客:过客。

  这首词采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手法,是一首以抒发人生惆怅为主题的词。

  词的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点明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书房,时三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接着视觉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这句通过 “残雪”、“凝辉”、“落梅”、“三更”、“月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大抵只能给人带来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出来。

  “我是人三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可谓起的妙绝。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哀叹。这两句中似乎有相对的主体,一个是“我是人三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君。但从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三当面的对谈倾诉。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自己。当一个人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地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问自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扉的凄绝之美打动。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到词人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伤神。这句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联系了上片下片,将夜半笛声同忆平生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用一个结尾来营造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是“忆平生”三个字,这三个字能引导人们联想到词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是个很好的留白。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154-155页

huànshā··cánxuěnínghuīlěnghuàpíng--lánxìng

cánxuěnínghuīlěnghuàpíngluòméihéngsāngènggèngrénchùyuèlóngmíng

shìrénjiānchóuchàngzhījūnshìlèizònghéngduànchángshēngpíngshēng

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
病身坚固道情¹深,宴坐²清香³思自任
译文:病中闲坐户外阵清风吹来,只觉得神清气爽,香气袭人,突然感到病体轻松了许多,不禁思绪万千,任其驰思。
注释:¹道情:修道者超凡脱俗的情操,这里指佛教信仰。²宴坐:佛经中指修行者静坐。³清香:佛教用语,焚香敬佛,以表示向佛之心。⁴自任:自党承担;当作自身的职责。
月照静居唯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
月照静居唯捣药¹,门扃(jiōng)²幽院只来禽。
译文:明月高照,静居典雅,只有捣药的声音咚咚作响;小门紧锁,深院幽静,只有小鸟时时飞来与人亲近。
注释:¹捣药:古代传说嫦娥窃不死之药奔入月中,化为月精,一说为蟾蜍,一说为兔。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艺文类聚》卷一)这里有两用,既代指月光,同时又指煎药前的捣药之声。²扃:门闩。这里用作动词。
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
(yōng)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¹行力未禁²
译文:久病难愈,懒得再听大夫的诊断;身边的小婢搀扶着自己散步,可又感觉疲劳。
注释:¹将:扶助,搀扶。²禁:承受。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
赖问空门¹知气味²,不然烦恼万涂侵。
译文:多亏我自己懂得了不少佛教道理,才获得了许多生活情趣,不然尘世的烦恼会从各方面侵来,使人陷入愁江苦海。
注释:¹空门:指佛教。佛教宣扬万物皆空,故称空门。²气味:比喻意趣或情调。

  这首诗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来抒写作者病中的感受。首联描写焚香坐禅的情景,中间两联写凄凉与孤寂的生活情景,尾联自己对佛理的感悟。全诗运用逆挽的手法,从细微处入手,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此诗首联所描写的是焚香坐禅的情景。诗人安坐一室,焚香供佛,回念所遭遇的种种,默思佛祖的教训。清香四散,意念渐渐入冥,心境渐渐平静,既然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必然承受,就不须怨天尤人而哀苦无已。诗以“病身”与“道情”相对,说是病越重,修道之心就越诚恳;而修道之心越诚恳,感悟的佛理就越重深。这是一层意思。而“病”不仅是指生理之疾,更有经历遭遇带给人的心理以及精神的创伤,故用一“身”字总括。佛教以苦为生命的本义,于是苦也就不成其为苦,受苦正是修行的途径之一,劝导信徒承受现世而寄望于来世。因此,诗人焚香敬佛的修行方法就是“思自任”,所体悟的佛理就是“病身坚固道情深”。这是又一层意思。这两句若从逻辑顺序讲,应该是“宴坐清香思自任,病身坚固道情深”。诗人先说后,再说前,将事情发展的顺序倒过来,正是为了强调此时的觉僭。文章家将这种写法称为“逆挽”。

  诗的中间两联写生活情景,一片凄凉与孤寂。夜间,清冷的月光照着空庭,四周静静,唯有捣药的声音,持续而单调地在院中回响,向院中人提示着无边的落寞。不仅夜间如此,白天也一样。主人无访客,院门紧闭,堂庑深深,除了鸟叫,不闻人声。偶尔有医生前来诊病,也不过说些不切病情的废话,除了加重慵懒的心情,并无治疗的功效。身体日渐衰弱,扶着小婢起来走走,却深感力不能至,脚步难移。在这样的生活之中,不能不回想当年,而所有的回想都是痛苦,更令眼前的情景有不堪的残忍。于是诗人回转过来向自己道庆幸:若不是有佛祖的指引,若不是有佛理的开导,那人生的烦恼将会不由途径地涌来将自己包裹,将会铺天盖地地扑来将自己淹没,生活当无法继续。这种自我开释,在诗人或许有一时的宽解,通篇读来,读者仍然会感到内在的悲哀。

  尾联回应首联的修行之事,用“知气味”写此刻对于佛理的感悟,上承“病身坚固道情深”。因此可知“道情深”的二层意思中,重在后者,不是说自己的修行已经达到的境界,而是指佛理本身的深刻。同修佛教的白居易有诗曰:“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闲吟》)可以帮助李煜所说的“道情”。诗人在“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两句中点明,生活全靠在佛法中寻找乐趣,否则早就被万般烦恼吞噬了。

  这首诗中有“庸医”“小婢”,还有清风、明月、飞鸟等具体的事物,可使读者通过感知这些人物和景物体会到诗人的内心感受。此诗与《病中感怀》内容相似,皆描写病中感受,但此诗宗教情怀更浓。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于,前首诗侧重抒怀,抒发病中情怀;这首诗侧重叙事,叙写病重的诸琐事,诗里所写之事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 东篱子.李煜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23-125
2、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98-101

bìngzhōngshūshì

 dài 

bìngshēnjiāndàoqíngshēn yànzuòqīngxiāngrèn 
yuèzhàojìngwéidǎoyào ménjiōngyōuyuànzhǐláiqín 
yōnglǎntīng xiǎojiāngxíngwèijīn 
làiwènkōngménzhīwèi ránfánnǎowànqīn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译文: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万古齐州¹烟九点²,五更沧海日三竿。
译文: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注释:¹齐州:即济南。²烟九点:形容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罗峙。化用李贺《梦天》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向来井处¹方知隘(ài),今后巢(cháo)居亦觉宽。
译文: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会觉得海阔天空。
注释:¹井处:居处狭隘,即其下句所言巢居,眼界窄,活动区域小。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笑拍洪崖¹咏新作,满空笙(shēng)²下高寒³
译文: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
注释:¹洪崖:仙人名,也是山名,在江西省新建县西南,传说上古仙人洪崖得道于此,崖以仙名。山下有炼丹井,名崖井。²满空笙鹤:传说仙鹤从空而降,接仙人乘鹤在天上的笙乐声中升天而去。³高寒:指天上仙人居处。

dēngtàishān

zhāngyǎnghào yuándài 

fēngyúndàotiānguān kuàishēngpíngyǒuguān 
wànzhōuyānjiǔdiǎn gēngcānghǎisāngān竿 
xiàngláijǐngchǔfāngzhīài jīnhòucháojuékuān 
xiàopāihóngyǒngxīnzuò mǎnkōngshēngxiàgāoh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