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州花娘劝君酒,酒中电影红蛇走。花娘分死红焰焦,五尺肉躯油一斗。
濮州花娘劝君酒,酒中电影红蛇走。花娘分死红焰焦,五尺肉躯油一斗。
连床裸饮饮婪醺,花娘待罪眠红茵。突咽一寸揕匕首,夜驰铁骑投官军。
连床裸饮饮婪醺,花娘待罪眠红茵。突咽一寸揕匕首,夜驰铁骑投官军。
君不闻始州王氏,女拔羌刃杀羌虎。濮州花娘刺客才,剑气何须大娘舞。
君不闻始州王氏,女拔羌刃杀羌虎。濮州花娘刺客才,剑气何须大娘舞。
杨维桢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 7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译文:春日杨柳的嫩芽,色泽像黄金,雪白匡梨花,散发着芳香。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玉楼巢翡翠¹,金殿锁鸳鸯²
译文:宫中的玉楼珠殿之上,有翡翠鸟在结巢,殿前的池水中置养着成到的鸳鸯。
注释:¹玉楼巢翡翠:“巢”一作“关”。²金殿锁鸳鸯:“金”一作“珠”。
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
选妓随雕辇(niǎn)¹,征歌²出洞房³
译文:于是皇上从后宫中选能歌善舞的宫人,随辇游乐。
注释:¹选妓随雕辇:“雕”一作“朝”。²征歌:召歌者唱歌。³洞房:深邃的内室。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鸯阳¹
译文:能职善舞者,在宫中谁可推为第一呢?当然非居住于鸯阳殿的赵飞燕而莫属了。
注释:¹鸯阳:汉殿名。据《汉书·外戚传》,据鸯阳者,本为赵飞燕之妹合德。《三辅黄图》卷三始谓飞燕据鸯阳殿,唐诗人多用此说。

  李白《宫中行乐词》,今存八首,据孟棨记载,是李白奉召为唐玄宗所作的遵命文字之一。这是第二首。这是一首奉诏而作的表现宫中生活的诗。李白于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秋奉诏入京,此诗当作于次年早春。

  首联写春景,为全篇作环境渲染。柳色如金,梨花似雪,为寻常比喻。但以“嫩”和“香”点染,则柔枝轻摇,如睹其形;雪海氤氲,如嗅其馨。虽着意点染,但仍极自然,不露雕琢痕迹。

  后面四句描写皇帝的宫廷生活。玉楼、珠殿、雕辇(装饰华美的人挽车)、洞房(神仙洞府般的房屋),铺陈皇家富贵,旖旎风光。“翡翠”、“鸳鸯”均水鸟,后者雌雄双栖,常以喻情人或夫妇。玉楼、珠殿,均非水鸟栖息之所。这里是语意双关。既谓宫廷楼殿装饰着各种禽类雕塑,以表现其富丽堂皇。诗词中多称香炉为“金兽”,称被盖为“鸳衾”,也就是这个意思。也以喻人。“巢”亦作“关”。玉楼、珠殿关锁着众多的宫女。她们都是被剥夺了人身自由的笼中之鸟。诗人对那些不幸的宫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翡翠,似指一般宫女。鸳鸯,其中之一当指李隆基,而另一位,当然就是指“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玉环。这也给尾联以赵飞燕比喻杨玉环作了伏笔。“妓”指女乐,“歌”指歌女,通指能歌善舞的宫女。妓需要花中选花,歌需要百里挑一,足见歌舞妓队伍之庞大。“随雕辇”,“出洞房”,乃是互文。这两句是说,后宫四万,佳丽三千,都是为皇帝一个人的享乐而存在的。从技巧上讲,这两句将宫廷深似海、宫女多如云的皇家气派渲染得酣畅淋漓。古人评诗之善言富贵者,倒不在乎多用金呀、玉呀这类字眼,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也。”(《漫叟诗话》)李白这两句,可谓乃善言皇家富贵者也。

  据《后汉书》,赵飞燕及其妹均有宠于汉成帝,其妹居“昭阳舍”。但《三辅黄图》称赵飞燕居之,此即李诗所本。“昭阳”与“珠殿”相照应,因汉代昭阳殿就是多以“明珠翠羽饰之”。尾联指杨玉环也与赵飞燕一样,在宫中美貌第一,得宠亦第一。这里表面上似乎是一片赞美之词,实际上暗含讽刺。《诗经》中《君子偕老》一诗,是齐国人讽刺齐宣公夫人宣姜的。宣姜在宣公死后,与其庶子姘居生子。诗中盛赞她头饰、衣衫和容貌之美,惟独不赞扬她的品德。言外之意是讽刺宣姜缺德。李白以杨玉环比汉之赵飞燕,其言外之意自然将唐玄宗比汉成帝了。

  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导致了“开元之治”。但到了后期,沉迷声色,任用奸佞。诗人是抱着“愿为辅弼”,“大济苍生”的愿望应诏入京的。而玄宗却只让他侍酒陪宴,“俳优蓄之”。诗人于失望之余,一再在应制诗中婉言讽谏,希冀沉醉于“温柔乡”中的皇帝能记取前朝荒淫祸国的教训,改弦更张,重振朝纲。这,就是此诗的微言大义吧。

  此诗前三联对仗工整,全诗词藻华赡,音韵和谐,极富建筑美和音乐美,确实“律度对属,无不精绝”(《本事诗》)。且承转自然,一气呵成,诚如清人翁方纲所说:“太白五律之妙,总是一气不断,自然入化,所以为难能。”(《石洲诗话》)

  肇自齐梁的宫体诗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情感缠绵悱恻,语言纤巧农丽,风格绮靡浮艳。但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却华丽而不失清新,铺张而不忘讽兴,如仙韶妙音,不同凡响。虽是奉命而作,却能自留地步。所以沈德潜说这组诗“于缘情绮靡中,不忘讽意,寄兴独远”(《唐诗别裁》)。

gōngzhōngxíngshǒu ·èr

bái tángdài 

liǔhuángjīnnèn huābáixuěxiāng 
lóucháofěicuì jīndiàn殿suǒyuānyāng 
xuǎnsuídiāoniǎn zhēngchūdòngfáng 
gōngzhōngshuí fēiyànzàizhāoyáng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¹于中²,形³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译文:品德低下的人私下里无恶不作。见到君子之后便躲躲藏藏,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殊不知,别人看他,就像能看见他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样掩盖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真实情况一定会显露在外表上。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不苟,规行矩步。
注释:¹诚:实际。²中:心中。³形:动词用法,暴露,显露。⁴慎其独:独,指独处。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要谨慎不苟,规行矩步。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¹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²。方³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译文: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阎王笑道:“看你,连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
注释:¹既:既然。²之:代指猴毛。³方:才。⁴胜:能忍受。

此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是 ,他的原意是现在一般用来形容?
一毛不拔: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出来,十分吝啬自私 。

寓言往往借助一个虚构的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试概括本文寓意。
做人不宜吝啬,有舍才有得。

máo--hándānchún

hóujiànmíngwángqiúzhuǎnrénshēnwángyuēzuòrénjiāngmáojǐnhuànchāzhīfānggēnhóushèngtòngjiàowángxiàoyuēkànmáozuòrén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译文:在橘柚飘香的江楼上醉饮话别,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忆君遥在潇(xiāo)(xiāng)¹,愁听清猿(yuán)²梦里长。
译文:想象你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注释:¹潇湘月:一作“湘江上”。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泛指今湖南一带。²清猿:即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首句“醉别江楼橘柚香”是点明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寒雨连江”则是表明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三四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sòngwèièr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zuìbiéjiānglóuyòuxiāng jiāngfēngyǐnzhōuliáng 
jūnyáozàixiāoxiāngyuè chóutīngqīngyuánmèngcháng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liáo)(líng)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xiāo)与纨(wán)(qǐ)¹
译文:缭绫缭绫,跟什么相似?既不似罗、绡,也不似纨、绮。
注释:¹罗绡与纨绮:四种精细的丝织品。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应似天台山¹上明月与,四十五尺瀑布泉。
译文:该是像那天台山上,明月之前,流下了四十五尺的瀑布清泉。
注释:¹天台山:浙江的名山,主峰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中有文章¹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cù)雪。
译文:织在上面的图案美得令人叫绝,底上铺了一层白烟,花儿攒成一丛白雪。
注释:¹文章:错杂的色彩,这里指花纹图案。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jī)¹
译文:织它的是什么人?穿它的又是谁?越溪的贫女,宫中的艳姬。
注释:¹汉宫姬:借指唐代宫中的妃嫔。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去年中使宣口敕(chì)¹,天上取样人间织。
译文:去年太监来宣布皇帝口授的诏令,从宫中取来式样,命民间照式纺织。
注释:¹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织为云外¹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译文:织成飞在云上的一行行秋雁,染上江南一江春色。
注释:¹云外:指高空。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¹熨波刀剪纹²
译文:宽幅裁作衫袖,长幅制成衣裙,用熨斗熨平绉折,用剪刀剪开花纹。
注释:¹金斗:早期的熨斗就是斗样,内置红炭,不需预热,直接熨烫。²刀剪纹:用剪刀裁剪衣料。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¹花不定。
译文:奇异的色彩和纹饰相互隐映,正面看,侧面看,鲜艳的花色闪烁不定。
注释:¹转侧看花:从不同的角度看花。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值千金。
昭阳舞人¹恩正深,春衣一对值千金。
译文:宫廷舞姬深受皇帝恩宠,赐她一套春衣,价值千金。
注释:¹昭阳舞人: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善于歌舞,曾居昭阳殿。
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汗沾粉污不再着,曳(yè)¹土踏泥无惜心。
译文:只要汗、粉沾污,她就不愿意再穿,在地上拖来踩去,毫无爱惜之心。
注释:¹曳:拉,牵引。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zēng)与帛(bó)¹
译文:要知道缭绫织成费尽了心力,莫把它与寻常的缯帛相比。
注释:¹缯、帛:都是指丝织品。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丝细缲(sāo)¹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²尺。
译文:煮茧抽丝痛煞了织女的双手,扎扎千声,缭绫还织不满一尺。
注释:¹缲:同“缫”(sāo),把蚕茧浸在滚水里抽丝。²盈:足,满。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昭阳殿¹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译文:宫廷里轻歌曼舞的艳姬,如果见到织造的艰辛,应该也会爱惜。
注释:¹昭阳殿:汉代宫殿名,这里指皇宫。

  缭绫是一种精美的丝织品,用它做成“昭阳舞人”的“舞衣”,价值“千金”。这首诗的描写,都着眼于这种丝织品的出奇的精美,而写出了它的出奇的精美,则出奇的费工也就不言而喻了。

  “缭绫缭绫何所似?”诗人以突如其来的一问开头,让读者迫切地期待下文的回答。回答用了“比”的手法,又不是简单的“比”,而是先说“不似……”,后说“应似……”,文意层层逼进,文势跌宕生姿。罗、绡、纨、绮,这四种丝织品都相当精美;而“不似罗绡与纨绮”一句,却将这一切全部抹倒,表明缭绫之精美,非其他丝织品所能比拟。而配与它相比的事物,诗人找到了一种天然的东西——“瀑布”。用“瀑布”与丝织品相比,唐人诗中并不罕见,徐凝写庐山瀑布的“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就是一例。但白居易在这里说“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仍显得新颖贴切。新颖之处在于照“瀑布”以“明月”;贴切之处在于既以“四十五尺”兼写瀑布的下垂与一匹缭绫的长度,又以“天台山”点明缭绫的产地,与下文的“越溪”相照应。缭绫是越地的名产,天台是越地的名山,而“瀑布悬流,千丈飞泻”(《太平寰宇记·天台县》),又是天台山的奇景。诗人把越地的名产与越地的名山奇景联系起来,说一匹四十五尺的缭绫高悬,就像天台山上的瀑布在明月下飞泻,不仅写出了形状、色彩,而且表现出闪闪寒光,耀人眼目。缭绫如此,已经是巧夺天工了;但还不止如此。瀑布是没有“文章”(图案花纹)的,而缭绫却“中有文章又奇绝”,这又非瀑布所能比拟。写那“文章”的“奇绝”,又连用两“比”:“地铺白烟花簇雪”。“地”是底子,“花”是花纹。在不太高明的诗人笔下,只能写出缭绫白底白花罢了,而白居易一用“铺烟”、“簇雪”作比,就不仅写出了底、花俱白,而且连它们那轻柔的质感、半透明的光感和闪烁不定、令人望而生寒的色调都表现得活灵活现。

  诗人用六句诗、一系列比喻写出了缭绫的精美奇绝,就立刻掉转笔锋,先问后答,点明缭绫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又从这两方面进一步描写缭绫的精美奇绝,突出双方悬殊的差距,新意层出,波澜叠起。

  “织者何人衣者谁?”连发两问,“越溪寒女汉宫姬”,连作两答。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她们之间的对立已经非常明显。“越溪女”那么“寒”,却不给自己织布御“寒”,就因为要给“汉宫姬”织造缭绫,不暇自顾。“中使宣口敕”,说明皇帝的命令不可抗拒,“天上取样”,说明技术要求非常高,因而也就非常费工。“织为云外秋雁行”,是对上文“花簇雪”的补充描写。“染作江南春水色”,则是说织好了还得染,而“染”的难度也非常大,因而也相当费工。织好染就,“异彩奇文相隐映,转则看花花不定”,其工艺水平达到如此惊人的程度,那么,它耗费了“寒女”多少劳力和心血,也就不难想见了。

  精美的缭绫要织女付出高昂的代价:“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然而,“昭阳舞女”却把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看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这种对比,揭露了一个事实:皇帝派中使,传口敕,发图样,逼使“越溪寒女”织造精美绝伦的缭绫,就是为了给他宠爱的“昭阳舞人”做舞衣。就这样,诗人以缭绫为题材,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尖锐的矛盾,讽刺的笔锋,直触及君临天下、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意义,都值得重视。

  这首诗也从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唐代丝织品所达到的惊人水平。“异采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缭绫,就呈现出不同的异彩奇文。这并非夸张。《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记载:安乐公主“有织成裙,值钱一亿。花绘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就可与此相参证。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64-866

liáolíng--bái

liáolíngliáolíngsuǒshìshìluóxiāowán

yīngshìtiāntáishānshàngmíngyuèqiánshíchǐquán

zhōngyǒuwénzhāngyòujuébáiyānhuāxuě

zhīzhěrénzhěshuíyuèhánhàngōng

niánzhōng使shǐxuānkǒuchìtiānshàngyàngrénjiānzhī

zhīwèiyúnwàiqiūyànxíngrǎnzuòjiāngnánchūnshuǐ

广guǎngcáishānxiùzhǎngzhìqúnjīndòuyùndāojiǎnwén

cǎiwénxiāngyǐnyìngzhuǎnkànhuāhuādìng

zhāoyángrénēnzhèngshēnchūnduìzhíqiānjīn

hànzhānfěnzàizhexīn

liáolíngzhīchéngfèigōngxúnchángzēng

qiāoduōshǒuténgzhāzhāqiānshēngyíngchǐ

zhāoyáng殿diànrénruòjiànzhīshíy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