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膻裹骨木叶山,飞楼突起穹庐间。云是阏支好风节,快斧斫断红丝腕。
老膻裹骨木叶山,飞楼突起穹庐间。云是阏支好风节,快斧斫断红丝腕。
红丝腕,为谁断?群酋什什圹中满。赵家侍儿言太迫,阏支面赤情额额。
红丝腕,为谁断?群酋什什圹中满。赵家侍儿言太迫,阏支面赤情额额。
岂如南朝司户妻,断臂旌门大字题。东舟小儿食虎气,引得南兵石桥至。
岂如南朝司户妻,断臂旌门大字题。东舟小儿食虎气,引得南兵石桥至。
抹搭河边牝豕啼,孽风吹楼作平地。
抹搭河边牝豕啼,孽风吹楼作平地。

duànwànlóu--yángwéizhēn

lǎoshānguǒshānfēilóuqióngjiānyúnshìèzhīhǎofēngjiékuàizhuóduànhóngwàn

hóngwànwèishuíduànqúnqiúshénshénkuàngzhōngmǎnzhàojiāshìéryántàièzhīmiànchìqíngéé

náncháoduànjīngméndōngzhōuxiǎoérshíyǐnnánbīngshíqiáozhì

biānpìnshǐnièfēngchuīlóuzuòpíng

杨维桢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 7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东风夜放花千树¹,更吹落、星如雨²。宝马雕(diāo)³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hú)光转,一夜鱼龙舞
译文: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注释:青玉案(qīng yù wǎn):词牌名。调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诗句。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上下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¹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²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³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⁴凤箫:箫的美称。⁵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⁶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蛾儿¹雪柳²黄金缕³,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mò)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将尽未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¹蛾儿:古代妇女于元宵节前后插戴在头上的剪彩而成的应时饰物。²雪柳:原意为一种植物,此处指古代妇女于元宵节插戴的饰物。³黄金缕:头饰上的金丝绦。⁴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⁵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⁶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⁷千百度:千百遍。⁸蓦然:突然,猛然。⁹阑珊:暗淡;零落。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吹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柳永和晏殊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12-1513

qīngàn ·yuán

xīn sòngdài 

dōngfēngfànghuāqiānshù gèngchuīluò xīng bǎodiāochēxiāngmǎn fèngxiāoshēngdòng guāngzhuǎn lóng 
éérxuěliǔhuángjīn xiàoyíngyíngànxiāng zhòngxúnqiānbǎi ránhuíshǒu rénquèzài dēnghuǒlánshānchù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¹自宽。
译文:内心宁静,身体就自然安定;身体安定,房屋就会显得宽大。
注释:¹室:房屋。
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心与身俱¹安,何事能相干?
译文:内心和身体都安定了,还会有什么事让你烦恼呢?
注释:¹俱:都。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
谁谓与身小,其安若泰山。
译文:谁说与个人的身体小,只要安宁,它就像泰山与样大。
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谁谓与室小,宽如天地间。
译文:谁说与间屋子小,只要心宽,它就像天地与样宽阔。

  这首诗写心与身、身心与天地关系,表明“心地无私天地宽”的深刻哲理。

  诗人首先指出心安的重要,“心安身自安”。心境的平静可以使身体也安静,“身自安”的“自”字,充分表现了心安对身安的必然关系。继而说“身安室自宽”,身安了居室自然觉得宽敞。最后总括言之“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身心俱安,则外物、外力都无法干扰了。心主宰着人的思想行为,唐代诗人李颀说“心轻万事如鸿毛”(《送陈章甫》)陶渊明更有具体描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诗》)首先求得思想上的安定,那就不会为世事的纷扰而苦恼,条件的局促而烦忧。

  诗的后四句,进而就身与室的关系上讲,一身怎么能说小呢,它安之如泰山;一室怎么能说小呢,它宽如天地间。其中寓含着“谁谓一心小,宇宙可包含”。只有心安了,才会产生不觉室小,不感有碍的效果。

  邵雍是北宋理学家,他主张“非唯知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伊川击壤集》)认为“自乐”,才能获得外物的快乐。他在临终的那一年,仍抱定着这一宗旨:“六十有七岁,生为世上人。四方中正地,万物备全身。天外更无乐,胸中别有春。”(《自贻吟》)万物皆备于我,是唯心主义的。而从人的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的角度说,先要有个正确的观点,然后才能识别和对付各种外来侵袭,也就是“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的道理,却是可取的。

  全诗语言质朴、直白,第一二两句以两个“自”字表明心与身的关系,第三句总绾七两句,第四句予以衍伸。第五、第七同以“谁谓”、“小”相比照,句式全同,而第六、第八则变化句式,显得整齐中有参差。诗意步步深入,环环紧扣,颇为精巧。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心安吟·[宋]邵雍》

xīnānyín--shàoyōng

xīnānshēnānshēnānshìkuān

xīnshēnānshìnéngxiānggàn

shuíwèishēnxiǎoānruòtàishān

shuíwèishìxiǎokuāntiānjiān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太虚¹生月晕(yùn)²,舟子知天风³
译文: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注释:¹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²月晕:月亮周围所起的一圈光气。³知天风:古人有“月晕而风”的说法,所以舟子凭月晕而知道即将起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挂席¹候明发²,渺(miǎo)漫平湖中。
译文: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注释:¹挂席:悬挂起船帆,谓开船。²明发:天亮,拂晓。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中流见匡阜(fù)¹,势压九江²雄。
译文: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注释:¹匡阜:庐山别名。庐山古名南障山,又名匡山,总名匡庐。²九江:即指浔阳江。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黤黕 一作:黯黮)
(yǎn)(dǎn)¹凝黛²色,峥(zhēng)(róng)³(shǔ)。(黤黕 一作:黯黮)
译文: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注释:¹黤黕:深黑不明。形容颜色的两字,都带“黑”旁。²凝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用来画眉。³峥嵘:形容山高的两字,都带“山”旁。⁴当:耸立。⁵曙空:明朗的天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香炉¹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译文: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注释:¹香炉:香炉峰。庐山的北峰状如香炉,故名。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久欲追尚子¹,况兹怀远公²
译文: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注释:¹尚子:即尚长,东汉时的隐士。²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我来限¹于役²,未暇息微躬³
译文: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注释:¹限:束缚。²于役:有事远行。³微躬:身体,自谦之辞。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淮海途将半,星霜¹岁欲穷。
译文: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注释:¹星霜:星宿,一年循环周转一次。霜,每年因时而降。所以古人常用“星霜”代表一年。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寄言岩栖(qī)¹,毕趣²当来同。
译文: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注释:¹岩栖者:指那些隐士高僧。²毕趣:“毕”应作“尽”讲,“趣”指隐逸之趣。

  孟浩然写山水诗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第一二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月晕而风”,这一点,“舟子”是特别敏感的。这就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开辟了道路。第四句开始进入题意。虽然没有点明彭蠡湖,但“渺漫”这个双声词,已显示出烟波茫茫的湖面。

  “中流席匡阜,势压九江雄”,进一步扣题。“匡阜”是庐山的别称。作者“席匡阜”是在“中流”,表明船在行进中,“势压九江雄”的“压”字,写出了庐山的巍峨高峻。“压”字之前,配以“势”字,颇有雄镇长江之滨,有意“压”住滔滔江流的雄伟气势。这不仅把静卧的庐山写活了,而且显得那样虎虎有生气。以下四句,紧扣题目的“望”字。浩渺大水,一叶扁舟,远望高山,却是一片“黛色”。这一“黛”字用得好。“黛”为青黑色,这既点出苍翠浓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的昏暗天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渐渐显露出鱼肚白。高耸的庐山,在“曙空”中,显得分外妩媚。天色渐晓,红日东升,庐山又是一番景象。崔巍的香炉峰,抹上一层日光,读者是不难想象其美丽的。而“瀑水喷成虹”的景象更使人赞叹不已。以虹为喻,不仅表现庐山瀑布之高,而且显示其色。飞流直下,旭日映照,烟水氤氲,色如雨后之虹,高悬天空,显得绚丽多彩。

  这样秀丽的景色,本该使人流连忘返,然而,却勾起了作者的满腹心事。“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表明了作者早有超脱隐逸的思想。东晋高僧慧远,他本来是要到罗浮山去建寺弘道的,然而“及届浔阳,席庐峰清净,足以息心”,便毅然栖息东林。“追”“怀”二字,包含了作者对这两位摆脱世俗的隐士高僧是多么敬仰和爱戴;“我来限于役”以下四句,显露出作者之所以不能“息微躬”是因为“于役”,是因为他还要继续到长江下游江浙等省的广大地区去漫游,如今整个行程还不到一半,而一年的时间却将要完了。“淮海”、“星霜”这个对偶句,用时间与地域相对,极为工稳而自然,这就更突出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从而显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这对“久欲追尚子”两句说来是一个转折,表现了隐逸与漫游的心理矛盾。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对以上四句又是一个转折。末两句暗寓出诗人不留在庐山,但将来还是要与“岩栖者”共同归隐的,表现出诗人对庐山的神往之情。

  这虽是一首古诗,但对偶句相当多,工稳、自然而且声调优美。譬如“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中的“黯黮”与“峥嵘”,都是叠韵词。不仅意义、词性、声调相对,连字形也相对了。《全唐诗》称孟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于此可席一斑。此诗结构极为紧密。由“月晕”而推测到“天风”,由“舟子”而写到“挂席”,坐船当是在水上,到“中流”遂席庐山。这种联系都是极为自然的。庐山给人第一个印象是气势雄伟;由黎明到日出,才看到它的妩媚多姿、绚丽多彩。席庐山想到“尚子”和“远公”,然后写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顺理成章,句句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毫无跳跃的感觉。作者巧妙地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思想的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它结构之所以紧密的秘密所在。

参考资料:
1、 李景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75-76
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¹(lù)²于飞,于彼西雍(yōng)³。我客(lì),亦有斯容。在彼无恶,在此无斁(yì)。庶几¹⁰(sù)¹¹,以永¹²终誉¹³
译文:一群白鹭冲天起,西边泽畔任意翔。我有嘉宾来助祭,也穿高洁白衣裳。他在封国没人厌,在此也受人赞扬。谨慎勤勉日复夜,美名荣誉永辉煌。
注释:¹振:鸟群飞之状。²鹭:白鹭,水鸟,白色,故又谓之白鸟。³雝:水泽。一说为辟雍。⁴客:指夏、商之后。周王以客待之,而不敢以为臣,故称“客”。⁵戾:到。⁶止:语助词。⁷斯容:此容,指白鹭高洁的仪容。⁸恶:恶感,怨恨。⁹无斁:不厌弃。斁,厌倦,厌弃。¹⁰庶几:差不多,此表希望。¹¹夙夜:指早起晚睡,勤于政事。¹²永:长。¹³终誉:即盛誉,恒久的荣誉。终,与“众”通,盛也。

  这是一首记述前朝之后来大周王室助祭之行的乐诗。全诗共八句,不分章,按诗意来分有四个层次。首二句“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是以飞翔在天空的白鹭起兴,引出下文“亦有斯容”的描写。商人尚白,且是鸟图腾民族,通体羽色纯白的鹭鸟当被商人视为高洁神圣之物,它飞翔时优美的动势,栖止时从容的神态,今人且不免赞赏备至,何况是刚从原始自然神崇拜时代发展过来不久的商周人,它正是外在的美好仪表与内在的高尚精神完美统一的象征。

  于是,三、四两句“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周人将朝周助祭的微子与被商人珍视的白鹭相比,对他大加赞美。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昕,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因此孔子称赞他是殷“三仁”之一。在他被周王朝封到宋国后,对外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对内广施仁德,得到殷商遗民的拥戴,他的德行堪受称扬,自属当然。至于微子的风度仪容,虽说史无明文说他怎样潇洒俊美,但肯定是十分出色的,否则“亦有斯容”之句便有落空之嫌。

  下面五、六两句“在彼无恶,在此无斁”,是夸誉微子在宋国内外都有较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彼无恶”,是指微子在宋国之内受到殷民的拥护:“在此无斁”,是指微子朝周时受到热烈欢迎。这两句实际说明两个问题:微子作为被周所灭的殷商之后,在胜利者周天子面前,能够表现出不卑不馁的气度确实难能可贵;而作为胜利者的周王朝君臣,在微子面前,能够表现出不亢不骄的气度,对昔日的敌国之后以礼相待,善加照顾,也体现出一种恢宏博大的泱泱大国之风。

  七、八两句“庶几夙夜,以永终誉”,许多解家都理解为对微子一人而言。就文本的深层语义来说,这两句应是对双方而言的。即作为失败者的后裔要坚持这种不卑不馁的精神,使亡国之族得到新生;而作为胜利者的周室君臣,也要永远保持这种不亢不骄的气度,团结各邦各族,消释历史积怨,彼此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才能“以永终誉”。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66-668

zhèn

míng xiānqín 

zhènfēi 西yōng zhǐ yǒuróng zài zài shù yǒngzhōng 

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䍦。
小男供饵(ěr)妇搓(cuō)丝,溢榼(kē)¹香醪(láo)²倒接䍦(lí)³
译文:小男孩准备鱼饵,妻子搓丝准备做钓鱼线,丈夫倒裹头巾,身旁满满一壶浊酒飘出浓浓的香气。
注释:¹榼:古代酒器。²醪:浊酒。³接䍦,古代一种头巾。
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
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
译文:太阳升起两竿高了,正是鱼儿觅食的时候,咬钩的鱼一条接着一条。一家人欢欢喜喜在南池继续垂钓。
诗人生动有趣地描绘了一家人垂钓时兴致勃勃,其乐融融的生活场面。读来令人感到温馨有趣。

nánchí

yǐng tángdài 

xiǎonángōngěrcuō xiāngláodàojiē  
chūliǎnggān竿zhèngshí jiāhuānxiàozàinánc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