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西风满地烟,千军万马浙江边。官司把断西兴渡,要夺渔船作战船。
一阵西风满地烟,千军万马浙江边。官司把断西兴渡,要夺渔船作战船。
汪元量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 3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升。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¹升。
译文:骑在马上却还断续着未醒的残梦,不知道朝阳已要升起来。
注释:¹朝日:清晨初升的太阳。
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乱山横翠幛(zhàng),落月淡孤灯。
译文:群山耸立如绿色的屏障横呈,月亮已落下去,只有几点淡淡的孤灯还亮着。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
奔走烦邮吏¹,安闲愧老僧。
译文:看到每日疲于奔命的邮差和小吏,悠闲自在的老山僧应感到愧疚。
注释:¹邮吏:古代邮传驿站的小官。
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
再游应眷眷¹,聊亦记灯曾。
译文:他日再故地重游我应恋恋不舍,记得自己也是来过这里畅游一番的。
注释:¹眷眷:依依不舍。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
独寻青莲宇¹,行过白沙滩。
译文:独自一人去寻访益上人的庙宇,路上经过了一片洁净的沙滩。
注释:益上人:不详。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兰若:寺院。¹青莲宇:青色的莲花因花叶修广,青白分明,佛教中用以譬喻佛之眼睛。青莲宇就是诗题中的益上人兰若。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译文:一条小径延伸到积满白雪的松林深处,几座山峰在斜阳中隐隐生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
山僧¹径客至,林阁供人看²
译文:山僧高兴地迎接我到来,带着我在林中佛阁四处赏玩。
注释:¹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²供人看:一作“借人看”。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吟罢拂(fú)¹去,钟声云外残。
译文:吟罢诗歌我拂衣告别,身后的钟声断断续续传来,最后消逝在云端。
注释:¹拂衣:提起或撩起衣襟。

  严羽以《沧浪诗话》最为后世说师者所称道。他以禅喻诗,对诗歌创作提出了一些精到的见解。尽管其中在禅、诗两方面都有错误之处,但他对佛学还是有一定研究的。他与佛门弟子不仅有联系,而且过从甚密。这首诗就是记叙他为了寻访一位法名益的和尚,过沙滩,穿松林,踏积雪,冒严寒,跋山涉水,只身进山的情景。

  首联“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两句写诗人独自启程,去远寻自己尊敬的益上人的寺院。“独”字写出了诗人的超然洒脱。他独来独往,身心自由,别无牵挂,贵在适意。“寻”暗示了益上人的住处地处幽僻,很难找到,所以必须去“寻”。青莲,就是青色的莲花,它的叶子长而宽,青白分明,好像人的眼睛,所以常用来比喻佛的眼睛。青莲宇指寺院。“行过白沙滩”,暗示了可能走了比较远的路,可能还穿过了河流。“白沙滩”以少总多,代表走过的各种地形。

  颔联“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诗人走到松林之前,发现一条小路通入林中,远望群峰,寒气笼罩,散发着阵阵的寒意。“一径”说明人烟稀少,只有一径通幽。用一“入”字,说明路的窄小,在白雪覆盖的松林下,一条小路曲折蜿蜒,钻人其中。像一幅“寒山雪松图”,把雪松和小路的比例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在这样幽僻的地方,本来很少人来访。在这寒冷的冬天的傍晚,想必更是无人来访。今天诗人来到,山僧大喜,赶忙殷勤地带领客人参观自己的寺院。两个人一边游览,一边吟诗,沉浸在游览山林楼阁的惬意中。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诗人乘兴而来,游兴已尽,潇洒的挥一挥衣袖,踏上返回的路。看来,诗人不执著于外境,也不执著于友情。他心无挂碍,辞行以后,心地一片空净澄明,不喜也不忧,只有身后的钟声在回响,时断时续,恍若飘出天外,恍若飘人心中,那么静穆、幽远。

  诗人踏雪而来,又尽兴而去,不吝情于去留之间。庙宇、沙滩、青松、山峰自在自然。诗歌无一句不在写景,而又无一句不在写诗人从容淡泊的胸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亦尽得禅之三昧。

  一般诗评家都以为严羽“论诗甚高”而写诗却“专宗王孟”,“囿于思想,短于才力”。这首诗亦是学习王、孟诗那种清雅的格调、冷寂的气氛、静谧的意境,一级化静为动、以虚衬实等表现手法。从字面看,“独”“青”“白”“寒”“暮”“残”等都给人一种凉飕飕的感觉;“青莲”“白沙”“松雪”“山僧”“林阁”“钟声”又共同构成了一个格调高雅的整体。“一径入松雪”,巧妙地化景物为情思。本是静止的弯弯山路用“入”字一形容,就有了动态,有了情感。“数峰生暮寒”,写出了静谧深僻的环境。诗人感受到寒冷,本是来无影、去无踪的,而此刻仿佛正从斜阳照射下白雪覆盖着的山峰顶上升腾而起,若在热闹场合,能产生这种细微的感觉吗?结尾的钟声,给人的印象格外深刻。这是以景结情的手法。作者认为,诗的最高妙之处,在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说,诗歌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不应该太实、太切,应该给人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美感,给人回味无穷的余地。从这首诗,特别是结句来看,作者是在努力实践自己的理论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1332-1333页
2、 姜剑云.禅诗百首.上海:中华书局,2008:204-205

访fǎngshàngrénlánruò--yán

xúnqīngliánxíngguòbáishātān

jìngsōngxuěshùfēngshēnghán

shānsēngzhìlíngōngrénkàn

yínzhōngshēngyúnwàicán

秋豫凝仙览,宸游转翠华。
秋豫凝仙览,宸(chén)游¹转翠华。
注释:¹宸游: 帝王之巡游。
呼鹰下鸟路,戏马出龙沙。
呼鹰下鸟路,戏马出龙沙。
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
紫菊宜新寿,丹萸(yú)¹辟旧邪。
注释:¹萸:〔茱~〕见“茱”。
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
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
赵彦昭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九日幸临渭亭登高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fèngjiǔxìnglínwèitíngdēnggāoyīngzhì--zhàoyànzhāo

qiūníngxiānlǎnchényóuzhuǎncuìhuáyīngxiàniǎochūlóngshā

xīn寿shòudānjiùxiépéizhǎngjiǔyànsuìsuìfèngchuīhuā

返照入闾巷,忧来谁共语?
反照¹入闾(lǘ)²,忧来与谁语³
译文:斜照的夕阳射入了深深的闾巷,有谁和我说话排解新来的忧伤。
注释:¹反照:即返照,夕阳的返光。²闾巷:里巷,乡里。³忧来与谁语:一作“愁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
译文:黄昏时分古道荒凉很少看到行人,秋风掀动禾黍,我愁思绵绵无量。

qiū

gěngwěi tángdài 

fǎnzhàoxiàng yōuláishuígòng 
dàoshǎorénxíng qiūfēngdòngshǔ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晓雾朝(zhāo)(tūn)¹(gàn)²³,横塘西岸越城东。
译文:旭日初照,晓雾迷漾,青红映衬碧空,石湖坐落在横塘岸西、越城之东。
注释:初:初次的意思。归:表示归来、回来。石湖:太湖的一个支脉,位于江苏苏州西南郊。¹朝暾:初升的太阳。²绀:稍微带红的黑色。³碧:青绿色。⁴烘:烘托。⁵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⁶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lù)孤明¹²叶中。
译文:稻花浪上闪露出行人的半截身影,池中菱叶将宿鹭白色的羽毛映衬得格外鲜明。
注释:¹明:在这里的意思是显露在外,不隐藏。²菱: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活在池沼中,叶子略呈三角行,浮在水面。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信脚¹自能²知旧路,惊心时复³认邻翁。
译文:随意漫行就能自知旧日熟识的途径,过了一段时间才辨识出是昔时的邻翁。
注释:¹信脚:信步走来,随意漫行。²自能:自己本身就能。³时复:过了一段时间才。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tiáo)¹翠扫空。
译文:当年亲手种在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
注释:¹蜩:古书上是指蝉,即知了。鸣蜩就是鸣蝉。

  这首诗是诗人休官回到故乡苏州石湖别墅时的作品,诗中写出了家乡秀丽的自然景色,流露了对家乡的喜爱心情。全诗不事雕琢,清新自然。

  首联“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中的“横塘”在苏州城外。贺铸有词云“凌波不过横塘路”。“越城东”指的也就是石湖了。这两句诗是说当诗人回到越城东边的石湖时,初升的太阳透过晓雾照在横塘西岸的自己身上。青绿色的林雾烘托了深红色旭日,真是像画一样美丽。两句诗看似不经意的写景点出回来时的时间和石湖的地理位置,的确是大手笔所为。

  颔联“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两句非常简单明了。色调也很是明朗清快。对仗也很工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稻子在这个时节不但长得很高了并且已经开花了,行人们从田间走过只能看到他们的上半身。池塘里菱叶丛中有一只白鹭还懒洋洋的浮在水中不肯动,好像昨天没睡够似的。

  前四句先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绚丽;接着点明石湖方位所在;然后写田野和水塘景象,对仗工整,富有表现力。这四句虽是客观写景,但从中可领略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

  颈联“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这两句出现了不和谐。律诗的颔联、颈联要求必须对仗。这里“自能”和“时复”就不能对。但是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所说的,有了奇句子就不管他是否必须对仗工整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怀着激动的心情信步朝家里走去,奇怪的是自己本身就能走着旧路,好像是离开这儿才不久似的。可当走到家门口,看到一位老丈好一会儿才认出那是他的邻居时他又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无情流逝。“朝如青丝暮成雪”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这首诗的感情变化就是从此联开始的,更确切的是从“惊心时复认邻翁”这句变化的。诗中正面点出题中“初归”二字的就是这两句。路是旧时认识的,信步走去也不会走错;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他们原来是他的邻居。这两句写初归感受十分真切。

  尾联“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两句也是明白如话。这两句进一步延续了上一联变了的情感,也使全诗变得的千转柔肠,耐人寻味。意思是说回到家里,已经和记忆中的家不一样了。当年亲手栽种的斜桥柳,如今已长得高大茂盛,无数的鸣蝉在上面。全诗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对事实变迁的感慨却溢于言表,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范成大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把自己完全交给感情,并且又能把握全诗的思路,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32-1035

chūguīshí--fànchéng

xiǎocháotūngànhōnghéngtáng西ànyuèchéngdōng

xíngrénbànchūdàohuāshàng宿mínglíngzhōng

xìnjiǎonéngzhījiùjīngxīnshírènlínwēng

dāngshíshǒuzhǒngxiéqiáoliǔshùmíngtiáocuìsǎok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