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辔寒郊理簿书,明时不用伏青蒲。喜闻蓂荚颁庭陛,惊见桃符映户枢。
揽辔寒郊理簿书,明时不用伏青蒲。喜闻蓂荚颁庭陛,惊见桃符映户枢。
长乐晓钟红叱拨,大明春殿紫𣰽毹。六街车马鱼鳞集,百弼衣冠鸟翼趋。
长乐晓钟红叱拨,大明春殿紫𣰽毹。六街车马鱼鳞集,百弼衣冠鸟翼趋。
幕省贵人辞琐闼,晴窗独客揽髭须。暮年勋业归公等,莫叹红尘急景徂。
幕省贵人辞琐闼,晴窗独客揽髭须。暮年勋业归公等,莫叹红尘急景徂。
宋褧

宋褧

宋褧(1294-1346), 字显夫,大都宛平(今属北京市)人。泰定元年(1324)进士,授秘书监校书即,改翰林编修。后至元三年(1337)累官监察御史,出佥山南宪,改西台都事,入为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擢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卒赠范阳郡侯,谥文清。著有《燕石集》。延佑中,挟其所作诗歌,从其兄本(字诚夫)入京师,受到元明善、张养浩、蔡文渊、王士熙方等学者的慰荐。至治元年(1321),兄诚夫登进士第一,后三年(1324)显夫亦擢第,出于曹元用、虞集、孛术鲁翀之门,时士论荣之。 ▶ 5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池上红衣¹伴倚阑(lán)²,栖(qī)鸦常带夕阳还。殷(yīn)³度雨疏桐(tóng)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译文:水池上的朵朵红莲,陪伴我独倚栏杆。在附近栖息的乌鸦,都带着夕阳飞还。刚刚过去一阵阴云急雨,萧疏的梧桐又飘落几个叶片。明夕已露出秋天的凉意,用来驱暑的宝扇开始置闲。
注释:¹红衣:莲花。²倚阑:凭靠在栏杆上。³殷云:浓云。⁴闲:闲置。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乡梦窄¹,水天宽。小窗愁黛(dài)²淡秋山。吴鸿³好为传归信,杨柳阊(chāng)屋数间。
译文:归乡的梦境总是短得可怜,碧水蓝天却宽阔无边,我凭倚小窗极目远眺,均匀处淡淡的秋山,也如同美人皱眉含着幽怨。飞往吴地的大雁啊,请你给我传达一下思归的心愿。阊门外杨柳荫下的几间小屋,惹得我梦绕魂牵,每时每刻都在思念。
注释:¹乡梦窄:思乡的梦太短。²愁黛:愁眉。³吴鸿:指苏州一带飞来的大雁。⁴阊门:苏州西门。这里指作者姬妾所居之处。

  这首词是吴文英又一首思念离人之作。“红衣”写眼前景物,兼指离人之衣;引起无限思念。“殷云”、“明月”对仗句写景清新明快,更蕴秋愁别意。下阕两层,一层写梦见恋人愁客;二层托梦吴鸿捎去消息。“吴鸿好为传归信”,其实是说消息再也不能送达,佳人早已故去。

  上片,“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写作者在池边独倚栏干,作伴的只有像穿着红衣少女的莲花;在栏干边一直消磨到黄昏,看到的也只有背上带着夕阳馀晖的归鸦回来栖宿。这在化度寺午后到傍晚所见的景致,象两幅画,表达的是孤寂之情。“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浓云出现时,雨脚倾斜稀疏的桐叶继续飞落,有点萧索气象;但雨后气温降低,天色更清,明月出现在上空,凉气随之而生,宝扇可以不用,而又美得可受,凉得可爱。“度”字、“疏”字写秋雨与梧桐的形态,很妥贴:“生”字把“凉”归功于“月”,使月色倍觉宜人;这写寺中夜晚下雨与月明时情景的两句,又象两幅画。上两句不用对偶,这两句用对偶,笔调皆疏淡幽雅,引人入胜。

  化度寺临近水边,当时自杭州至苏州,大多是走水路。这样又为过渡到下片“乡梦窄,水天宽”埋下了伏笔。“窄”字写梦,也是文英匠心独运、喜欢运用的字。“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以见天长、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心情全在感事感物的“宽”、“窄”中透露。“小窗愁黛淡秋山”,写倚窗看到的远山景致。这既是一幅画,也表惆怅之情。山是“秋山”,所以“黛”色浅淡;山本无“愁”但从愁人眼中看去,似乎其浅淡的暗绿色也带上了愁态。正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远山似眉,由景又联想到思念的人。这一句又暗用卓文君“眉际若望远山”的典故,由写景过渡到怀人。“吴鸿好为传归讯”,看到天上鸿雁,多么盼望它是从作者长久居住并且当作家乡的“吴”地飞来的啊;离家已久,怀人情切,因而盼望它能代传“归讯”。这简直就是直接的呼告之辞,而实际上只是心中的盘算而已。“归讯”传到哪里呢?“杨柳阊门屋数间”,是苏州城西阊门外,秋柳萧疏、几间平屋的地方。环境虽极平凡,却富有高雅的画意,这便是作者感情眷念之所在,更像一幅出自名家高手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寓情于景,若用司空图《诗品》中的话来形容,不是近于“绿林野屋,落日气清”,或“玉壶买春,赏雨茅屋”,而是近于化境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了。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在化度寺,景物描写则兼及苏州;写作季节在初秋,时间则既有黄昏和夜晚,也有白天。全词以写景为主,时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致的景物画中表达出来。时间不限一日,画面亦分属两地,最后一幅画笔最淡,但却最传神,因而也适合了更深远的情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049-2050页

zhètiān ·huàzuò

wényīng sòngdài 

chíshànghóngbànlán chángdàiyánghuán yǐnyúnshūtóngluò míngyuèshēngliángbǎoshànxián 
xiāngmèngzhǎi shuǐtiānkuān xiǎochuāngchóudàidànqiūshān hóng鸿hǎowèichuánguīxìn yángliǔchāngménshùjiān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昔游三峡¹见巫山,见画巫山²宛相似。
译文:当年游三峡时见过巫山,如今看见这幅屏风画上的巫山又仿佛回到了从前。
注释:¹三峡:今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三峡。具体所指,历代说法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²巫山:巫山县有巫山。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
疑是天边十二峰¹,飞入君²家彩屏(píng)里。
译文:我心疑是天边的巫山十二峰,飞进您家的屏风里边。
注释:¹十二峰:巫山山峰之尤著者,其初本无确指,后世也说法不一。²君:指元丹丘。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寒松萧瑟(sè)¹如有声,阳台²微茫如有情。
译文:寒松摇曳若有声,依稀可见的阳台如有深情。
注释:¹萧瑟:风声,多形容秋风。²阳台:今巫山县北有阳台山,盖因此而名。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锦衾(qīn)¹瑶席²何寂寂³,楚王神女徒盈盈
译文:棉衣瑶席多么寂寞,楚王和神女当年的热恋也是徒然。
注释:¹锦衾:锦制之被。²瑶席:用瑶草编织的卧席。瑶草,传说中的仙草名。³寂寂:冷落寂静。⁴徒:空,徒然。⁵盈盈:美好的样子。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如绮。
高咫(zhǐ)¹,如千里,翠屏丹崖²(càn)如绮(qǐ)³
译文:小小屏风咫尺千里,青山红崖如同锦绣灿烂。
注释:¹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此形容距离短。高咫尺,如千里,谓画有咫尺千里之势也。²翠屏丹崖:屏,喻指山峰。翠屏: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均指画中景物。丹崖:绮丽的崖壁。³绮:华美的丝织物。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苍苍远树围荆(jīng)¹,历历²行舟泛³巴水
译文:琶苍远视掩映着荆门,巴水上的行舟历历可见。
注释:¹荆门:山名,位于巫山下流,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²历历:分明貌。³泛:飘流。⁴巴水:当泛指巴地所经之水,非专指巴江。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水石潺(chán)(yuán)¹万壑(hè)²分,烟光草色俱氛(fēn)(yūn)
译文:万壑间水漫石滩,烟光里草色新鲜。
注释:¹潺湲:水流貌。²壑:山谷。万壑分,万壑分流。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溪花笑日¹何年发²,江客³听猿几岁闻。
译文:日光下溪畔的山花是何年盛开,江客听猿始自哪年?
注释:¹笑日:向日而笑。²发:开放。³江客:江行之客。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使人对此心缅(miǎn)(miǎo)¹,疑入嵩丘梦彩云。
译文:令人在画前心胸高远,我真疑心自己是在梦中遇到了神仙。
注释:¹缅邈:思绪遥远的样子。

  此诗起笔四句,即以真形画,疑画为真,写出乍见巫山屏风时的感受。接下来,“如有声”、“如有情”,诗人由疑而入迷,竟从画中听出有声,见出有情;可是转眼间幻觉顿失——“徒盈盈”,眼前只是一片寂静——“何寂寂”,诗人复由迷而生疑;“高咫尺,如千里”,原来只是一幅画,并非实景,诗人又由迷而悟。

  然而,审美过程并没有到此为止,诗人进一步对画面作了仔细观照,“苍苍”以下六句,即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由远而近,从大到小,有层次地展现出画面景物。正是在这一凝神观照的过程中,由于画面的逼真,使诗人再一次心生幻觉,坠入迷境。把诗人审美过程中上述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感受及其变化,表现得如此真切生动,是本诗最显著的特色。

  此外,诗中对画面景物的再现,纯从实处着笔,但由于它是围绕诗人的审美心理感受及其变化为中心而展开的,因而既给人历历在目之感,又毫无呆板琐细之嫌,其中所隐含的美妙神话传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更能激起人们美好的情感联想。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 张金海.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9-30

guānyuándānqiūzuòshānpíngfēng--bái

yóusānxiájiànshānjiànhuàshānwǎnxiāngshì

shìtiānbiānshíèrfēngfēijūnjiācǎipíng

hánsōngxiāoyǒushēngyángtáiwēimángyǒuqíng

jǐnqīnyáochǔwángshényíngyíng

gāozhǐchǐqiāncuìpíngdāncàn

cāngcāngyuǎnshùwéijīngménxíngzhōufànshuǐ

shuǐshíchányuánwànfēnyānguāngcǎofēnyūn

huāxiàoniánjiāngtīngyuánsuìwén

使shǐrénduìxīnmiǎnmiǎosōngqiūmèngcǎiyún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金溪¹民方仲永,世隶(lì)²(gēng)。仲永生³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tí)生。父异焉,借旁近生,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¹⁰父母、收族¹¹为意¹²,传一¹³乡秀才观生。自是指¹⁴物作诗立就¹⁵,其文¹⁶¹⁷皆有可观者。邑(yì)¹⁸¹⁹生,稍稍²⁰宾客²¹其父,或以钱币乞²²生。父利其然²³也,日²⁴(pān)²⁵仲永环²⁶(yè)²⁷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注释:伤:哀伤,叹息。¹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²隶:属于。³生:生长到。⁴识:认识。⁵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⁶求:要。⁷异:对······感到诧异。⁸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⁹与:给。.¹⁰养:奉养,赡养。¹¹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¹²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¹³一:全。¹⁴指:指定。¹⁵就:完成。¹⁶文:文采。¹⁷理:道理。¹⁸邑人:同(乡)县的人。¹⁹奇:对······感到惊奇(奇怪)。²⁰稍稍:渐渐。²¹宾客:这里是以宾客生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²²乞:求取。²³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²⁴日:每天。²⁵扳:通“攀”,牵,引。²⁶环:四处,到处。²⁷谒:拜访。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余闻生也久。明道¹中,从²先人³还家,于舅家见生,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生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注释:¹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²从:跟随。³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⁴前时生闻:以前的名声。⁵复:又,再。⁶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子¹曰:仲永生通²³,受生天也。其受生天也,贤人远矣。卒(zú)生为众人,则其受于¹⁰人者不至¹¹也。彼其¹²受生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生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生天,固众人,又不受生人,得为众人而已¹³¹⁴
译文: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¹王子:王安石的自称。²通:通达。³悟:聪慧。⁴受:接受。⁵天:先天。⁶贤:胜过,超过。⁷于:比。⁸材:同“才”,才能。⁹卒:最终。¹⁰于:被。¹¹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¹²彼其:他。¹³已:停止。¹⁴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这正如《王荆公年谱考略》所评:“余谓仲水始而通悟,终焉为泯然众人,见于荆公悼叹者详矣!”由此可见,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这篇议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第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第一段叙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

  方仲永为金溪民,世代耕田。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吴玫的家乡。“荆公少年,往来外家甚数”《王荆公年谱考略》文中说“于舅家见之”,仲永当是实有其人。所记仲永五岁不识纸笔砚墨,忽啼求,其父借来给他,他立即写了四句诗,并题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是以供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此事传出后,一乡的秀才都来观看。从此,人们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挥笔而就,文采与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县里人听说,亦很惊奇,渐渐有人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也有人拿钱帛请他作诗的。他父亲认为此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他到处拜见县里人,不让他学习。这里所记仲永的特异才能是传闻,与真实情形或有出入。然而作者真正用意并不在此,所以免不了用夸张的笔墨,处处耍突出仲永天斌的特异。其一,不仅生五年不识文具,给纸笔即可写诗,而且能以“养父母”团结同族为主旨,“传一乡秀才观之”,可见影响之大。其二,仲永才思如涌,“指物作诗”一挥而就,而且文采、内容均佳,博得“邑人奇之”,有请他作客的,有向他求诗的,真是誉满全乡。作者如此描写突出了神童仲永的特异天资,为下文的因不后学而“泯然众人”作了很好的铺垫,为全文的知识才干“受之人”立论打下了基础。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学”的原因,更暗示给人们急功近利对人才的危害。“不使学”是仲永由夭才变为平庸的关键,是本文议论的中心。

  第二段段,从作者亲自见闻的角度简略交待了仲永从神童沦为“众人”的过程。

  开头的“余闻之也久”,束上起下,一方面显示上段所写的内容即据传闻而得,另一方面又引出亲识其面的愿望。作者写了两次见闻: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暗示在这六七年中,仲永的诗毫无长进。如果说,五六岁儿童作的诗尽管稚拙,人们尚觉可观,那么六七年后写得反而不如以前听说的那样好,人们便非但不以为奇,且因先时之闻名而感到其名不副实了。第二次是仲永二十岁时。这次并未见面,只是听亲戚说:“泯然众人矣!”一句话就交待了这位从前的神童的结局。两次写法不同,但都极简练而有含蕴。“泯然众人矣”一语,把说话人漠然视之的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与先前“邑人奇之”的情况恰成对照,而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隐见言外。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方仲永由一邑称奇的神童变成无声无息的普通人一事所发的议论,也是本篇思想的集中体现。

  作者首先指出,仲永的聪明颖悟是“受之天”,即来自天赋,而且他的天赋远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这正是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关键原因是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到这里,已将上两段所叙述的情事都议论到了。但作者却就势转进一层,指出天赋这样好的仲永,没有受到后天的培养教育,尚且沦为众人;那么天赋本属平常的一般人,如果再不受教育,连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前者是宾,后者是主,在对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学习的重要性。就方仲永的情况看,这层议论仿佛是余波,但作者主要的用意正在这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资质平常的人总是多数。方仲永这一典型事例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说后天赋好的人不学习会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说明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意义。

  题内的“伤”字就具有多层意蕴。首先是表层的,为仲永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感到惋惜;进一层,是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文中对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的叙写,就含有对泯灭天才的人为环境的批评。更进一层,从仲永的具体事例生发开来,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这样,作者所“伤”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众人,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义也就深刻多了。

  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总1313-1315
2、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1084-1086

shāngzhòngyǒ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jīnmínfāngzhòngyǒng shìgēng zhòngyǒngshēngnián wèichángshíshū qiúzhī yān jièpángjìnzhī shūshī bìngwèimíng shīyǎng shōuwèi chuánxiāngxiùcáiguānzhī shìzhǐzuòshījiù wénjiēyǒuguānzhě rénzhī shāoshāobīn huòqiánzhī rán pānzhòngyǒnghuánrén shǐ使xué 

    wénzhījiǔ míngdàozhōng cóngxiānrénhuánjiā jiùjiājiànzhī shíèrsān lìngzuòshī néngchènqiánshízhīwén yòunián huányángzhōu dàojiùjiāwènyān yuē  mǐnránzhòngrén  

    wángyuē zhòngyǒngzhītōng shòuzhītiān shòuzhītiān xiáncáirényuǎn zhīwèizhòngrén shòurénzhězhì shòuzhītiān xián shòuzhīrén qiěwèizhòngrén jīnshòuzhītiān zhòngrén yòushòuzhīrén wèizhòngrénér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康白:足下昔称¹吾于颍川²,吾常谓之知言³。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¹⁰,多可而少怪¹¹;吾直性狭中¹²,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闲¹³闻足下迁¹⁴,惕然¹⁵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¹⁶,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译文:嵇康谨启:过去您曾在山嵚面前称说我不愿出仕的意志,我常说这是知己的话。但我感到奇怪的是您对我还不是非常熟悉,不知是从哪里得知我的志趣的?前年我从河东回来,显宗和阿都对我说,您曾经打算要我来接替您的职务,这件事情虽然没有实现,但由此知道您以往并不了解我。您遇事善于应变,对人称赞多而批评少;我性格直爽,心胸狭窄,对很多事情不能忍受,只是偶然跟您交上朋友罢了。近来听说您升官了,我感到十分忧虑,恐怕您不好意思独自做官,要拉我充当助手,正像厨师羞于一个人做菜,要拉祭师来帮忙一样,这等于使我手执屠刀,也沾上一身腥臊气味,所以向您陈说一下可不可以这样做的道理。
注释:¹称:指称说嵇康不愿出仕的意志。²颍川:指山嵚。是山涛的叔父,曾经做过颍川太守,故以代称。古代往往以所任的官职或地名等作为对人的代称。³知言:知己的话。⁴经:常常。⁵此意:指嵇康不愿出仕的意志。⁶河东:地名。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⁷显宗:公孙崇,字显宗,谯国人,曾为尚书郎。⁸阿都:吕安,字仲悌,小名阿都,东平人,嵇康好友。⁹以吾自代:指山涛拟推荐嵇康代其之职。嵇康在河东时,山涛正担任选曹郎职务。¹⁰傍通:善于应付变化。¹¹多可而少怪:多有许可而少有责怪。¹²狭中:心地狭窄。¹³闲:近来。¹⁴迁:升官。指山涛从选曹郎迁为大将军从事中郎。¹⁵惕然:忧惧的样子。¹⁶鸾刀:刀柄缀有鸾铃的屠刀。漫:沾污。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¹,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lìn)²不生耳。老子³、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¹⁰;子文¹¹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¹²,是乃君子思济物¹³之意也。所谓达¹⁴能兼善而不渝,穷¹⁵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¹⁶,许由¹⁷之岩栖,子房¹⁸之佐汉,接舆(yú)¹⁹之行歌,其揆(kuí)²⁰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²¹,殊途而同致²²,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且延陵²³高子臧²⁴之风²⁵,长卿²⁶慕相如²⁷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吾每读尚子平²⁸、台孝威²⁹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少加孤³⁰³¹,母兄³²见骄³³,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nú)³⁴肉缓³⁵,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nài)³⁶³⁷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³⁸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chái)³⁹见宽,不攻其过。又读《庄⁴⁰》、《老⁴¹》,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⁴²之情转笃。此犹禽⁴³鹿,少见⁴⁴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⁴⁵顿缨⁴⁶,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biāo)⁴⁷,飨(xiǎng)⁴⁸以嘉肴⁴⁹,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译文:我从前读书的时候,听说有一种既能兼济天下又是耿介孤直的人,总认为是不可能的,现在才真正相信了。性格决定有的人对某些事情不能忍受,真不必勉强。现在大家都说有一种对任何事情都能忍受的通达的人,他们外表上跟一般世俗的人没有两样,而内心却仍能保持正道,能够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没有悔恨的心情,但这只是一种空话罢了。老子和庄周都是我要向他们学习的人,他们的职位都很低下;柳下惠和东方朔都是通达的人,他们都安于贱职,我哪里敢轻视议论他们呢!又如孔子主张博爱无私,为了追求道义,即使去执鞭赶车他也不会感到羞愧。子文没有当卿相的愿望,而三次登上令尹的高位,这就是君子想救世济民的心意。这也是前人所说的在显达的时候能够兼善天下而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失意的时候能够独善其身而内心不觉得苦闷。从以上所讲的道理来看,尧、舜做皇帝,许由隐居山林,张良辅助汉王朝,接舆唱着歌劝孔子归隐,彼此的处世之道是一致的。看看上面这些人,可以说都是能够实现他们自己志向的了。所以君子表现的行为、所走的道路虽然各不相同,但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顺着各自的本性去做,都可以得到心灵的归宿。所以就有朝廷做官的人为了禄位,因此入而不出,隐居山林的人为了名声,因此往而不返的说法。季札推崇子臧的高尚情操,司马相如爱慕蔺相如的气节,以寄托自己的志向,这是没有办法可以勉强改变的。每当我读尚子平和台孝威传的时候,对他们十分赞叹和钦慕,经常想到他们这种高尚的情操。再加上我年轻时就失去了父亲,身体也比较瘦弱,母亲和哥哥对我很娇宠,不去读那些修身致仕的经书。我的性情又比较懒惰散漫,筋骨迟钝,肌肉松弛,头发和脸经常一月或半月不洗,如不感到特别发闷发痒,我是不愿意洗的。小便常常忍到使膀胱发胀得几乎要转动,才起身去便。又因为放纵过久,性情变得孤傲散漫,行为简慢,与礼法相违背,懒散与傲慢却相辅相成,而这些都受到朋辈的宽容,从不加以责备。又读了《庄子》和《老子》之后,我的行为更加放任。因此,追求仕进荣华的热情日益减弱,而放任率真的本性则日益加强。这像麋鹿一样,如果从小就捕捉来加以驯服养育,那就会服从主人的管教约束;如果长大以后再加以束缚,那就一定会疯狂地乱蹦乱跳,企图挣脱羁绊它的绳索,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顾;虽然给它带上金的笼头,喂它最精美的饲料,但它还是强烈思念着生活惯了的茂密树林和丰美的百草。
注释:¹并介之人:兼济天下而又耿介孤直的人。山涛为“竹林七贤”之一,曾标榜清高,后又出仕,这里是讥讽他的圆滑处世。²悔吝:悔恨。³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苦县人,为周朝的柱下史、守藏史。相传著《老子》五千余言。⁴庄周:战国时宋国蒙县人,曾为蒙漆园吏。相传著《庄子》十余万言。两人都是道家的创始人。⁵柳下惠:即展禽。名获,字季,春秋时鲁国人。为鲁国典狱官,曾被罢职三次,有人劝他到别国去,他自己却不以为意。居于柳下,死后谥“惠”,故称柳下惠。⁶东方朔:字曼倩,汉武帝时人,常为侍郎。二人职位都很低下,所以说“安乎卑位”。⁷短:轻视。⁸仲尼:孔子的字。⁹兼爱:博爱无私。¹⁰执鞭:指执鞭赶车的人。《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好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¹¹子文:姓鬭,名谷於菟(gòu wū tú),春秋时楚国人。¹²令尹:楚国官名,相当宰相。¹³济物:救世济人。¹⁴达:显达。指得志时。¹⁵穷:指失意时。¹⁶君世:为君于世。“君”作动词用。¹⁷许由:尧时隐士。尧想把天下让给他,他不肯接受,就到箕山去隐居。¹⁸子房:张良的字。他曾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王朝。¹⁹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孔子游宦楚国时,接舆唱着讽劝孔子归隐的歌从其车边走过。²⁰揆:原则,道理。²¹百行:各种不同行为。²²殊途而同致:所走道路不同而达到相同的目的。²³延陵:名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居于延陵,人称延陵季子。²⁴子臧:一名欣时,曹国公子。曹宣公死后,曹人要立子臧为君,子臧拒不接受,离国而去。季札的父兄要立季札为嗣君,季札引子臧不为曹国君为例,拒不接受。²⁵风:风概。指高尚情操。²⁶长卿:汉代司马相如的字。²⁷相如:指战国时赵国人蔺相如,以“完璧归赵”功拜上大夫。²⁸尚子平:东汉时人。《后汉书·逸民传》作“向子平”,说他在儿女婚嫁后,即不再过问家事,恣意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²⁹台孝威:名佟,东汉时人。隐居武安山,凿穴而居,以采药为业。³⁰孤:幼年丧父。³¹露:羸弱。³²兄:指嵇喜。³³见骄:指受到母兄的骄纵。³⁴驽:原指劣马,这里是迟钝的意思。³⁵缓:松弛。³⁶不能:不愿。能,通“耐”。³⁷沐:洗头。³⁸胞:原指胎衣,这里指膀胱。³⁹侪类:指同辈朋友。⁴⁰庄:《庄子》。⁴¹老:《老子》。⁴²任实:指放任本性。⁴³禽:古代对鸟兽的通称。一说通“擒”。⁴⁴见:被。⁴⁵狂顾:疯狂地四面张望。⁴⁶顿缨:挣脱羁索。⁴⁷金镳:金属制作的马笼头,这里指鹿笼头。⁴⁸飨:用酒食款待。这里是喂的意思。⁴⁹嘉肴:好菜。这里指精美的饲料。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吾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阮嗣宗¹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²耳。至为礼法之士³所绳,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吾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¹⁰;无万石¹¹之慎,而有好尽¹²之累¹³。久与事接,疵(cī)¹⁴(xìn)¹⁵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¹⁶至熟¹⁷,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¹⁸呼之不置¹⁹,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yì)²⁰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bì)²¹不得摇,性²²复多虱,把(pá)²³无已²⁴,而当裹以章服²⁵,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²⁶,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²⁷,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qú)²⁸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²⁹顺俗,则诡故³⁰不情³¹,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³²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³³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yāng)³⁴,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³⁵³⁶、武³⁷而薄周³⁸、孔³⁹,在人间不止,此事⁴⁰会显⁴¹,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⁴²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又闻道士遗言,饵(ěr)⁴³术黄精⁴⁴,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译文:阮籍嘴里不议论别人的过失,我常想学习他但没有能够做到;他天性淳厚超过一般人,待人接物毫无伤害之心,只有饮酒过度是他的缺点。以致因此受到那些维护礼法的人们的攻击,像仇人一样的憎恨他,幸亏得到了大将军的保护。我没有阮籍那种天赋,却有傲慢懒散的缺点;又不懂得人情世故,不能随机应变;缺少万石君那样的谨慎,而有直言不知忌讳的毛病。倘若长久与人事接触,得罪人的事情就会每天发生,虽然想避掉灾祸,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还有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都有一定的礼法,国家也有一定的法度,我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但有七件事情我是一定不能忍受的,有两件事情是无论如何不可以这样做的:我喜欢睡懒觉,但做官以后,差役就要叫我起来,这是第一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喜欢抱着琴随意边走边吟,或者到郊外去射鸟钓鱼,做官以后,吏卒就要经常守在我身边,我就不能随意行动,这是第二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做官以后,就要端端正正地坐着办公,腿脚麻木也不能自由活动,我身上又多虱子,一直要去搔痒,而要穿好官服,迎拜上级官长,这是第三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向来不善于写信,也不喜欢写信,但做官以后,要处理很多人间世俗的事情,公文信札堆满案桌,如果不去应酬,就触犯礼教失去礼仪,倘使勉强应酬,又不能持久,这是第四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不喜欢出去吊丧,但世俗对这件事情却非常重视,我的这种行为已经被不肯谅解我的人所怨恨,甚至还有人想借此对我进行中伤;虽然我自己也警惕到这一点而责备自己,但是本性还是不能改变,也想抑制住自己的本性而随顺世俗,但违背本性又是我所不愿意的,而且最后也无法做到像现在这样的既不遭到罪责也得不到称赞,这是第五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不喜欢俗人,但做官以后,就要跟他们在一起办事,或者宾客满坐,满耳嘈杂喧闹的声音,处在吵吵闹闹的污浊环境中,各种千奇百怪的花招伎俩,整天可以看到,这是第六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生就不耐烦的性格,但做官以后,公事繁忙,政务整天萦绕在心上,世俗的交往也要化费很多精力,这是第七件我所不能忍受的事情。还有我常常要说一些非难成汤、周武王和轻视周公、孔子的话,如果做官以后不停止这种议论,这件事情总有一天会张扬出去,为众人所知,必为世俗礼教所不容,这是第一件无论如何不可以这样做的事情。我的性格倔强,憎恨坏人坏事,说话轻率放肆,直言不讳,碰到看不惯的事情脾气就要发作,这是第二件无论如何不可以这样做的事情。以我这种心胸狭隘的性格,再加上上面所说的九种毛病,即使没有外来的灾祸,自身也一定会产生病痛,哪里还能长久地活在人世间呢?又听道士说,服食术和黄精,可以使人长寿,心里非常相信;又喜欢游山玩水,观赏大自然的鱼鸟,对这种生活心里感到很高兴;一旦做官以后,就失去了这种生活乐趣,怎么能够丢掉自己乐意做的事情而去做那种自己害怕做的事情呢?
注释:¹阮嗣宗:阮籍,字嗣宗,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之一。不拘礼法,常用醉酒的办法,以“口不臧否人物”来避祸。²过差:犹过度。³礼法之士:指一些借虚伪礼法来维护自己利益的人。⁴绳:纠正过失,这里指纠弹、抨弹。⁵大将军:指司马昭。⁶保持:保护。⁷资:指天赋的资材。⁸慢弛:傲慢懒散。⁹阙:缺点。¹⁰暗于机宜:不懂得随机应变。¹¹万石:汉代石奋。他和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共一万石,所以汉景帝称他为“万石君”。一生以谨慎著称。¹²好尽:尽情直言,不知忌讳。¹³累:过失,毛病。¹⁴疵:缺点。¹⁵衅:争端。¹⁶惟:思虑。¹⁷熟:精详。¹⁸当关:守门的差役。¹⁹不置:不已。²⁰弋:系有绳子的箭,用来射取禽鸟。这里即指射禽鸟。²¹痹:麻木。²²性:身体。²³把搔:用于搔痒。把,通“爬”。²⁴无已:没有停止。²⁵章服:冠服。指官服。²⁶机:同“几”,小桌子。²⁷犯教伤义:指触犯封建礼教失去礼仪。²⁸瞿然:惊惧的样子。²⁹降心:抑制自己的心意。³⁰诡故:违背自己本性。³¹不情:不符合真情。³²无咎无誉:指既不遭到罪责也得不到称赞。³³聒:喧闹。³⁴鞅掌:职事忙碌。³⁵非:非难。³⁶汤:成汤。推翻夏桀统治,建立商王朝。³⁷武:周武王姬发。推翻殷纣王统治,建立周王朝。³⁸周:周公姬旦。辅助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³⁹孔:孔子。⁴⁰此事:指非难成汤、武王,鄙薄周公、孔子的事。⁴¹会显:会当显著,为众人所知。⁴²促中小心:指心胸狭隘。⁴³饵:服食。⁴⁴术、黄精:两种中草药名,古人认为服食后可以轻身延年。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¹不逼伯成子高²,全其节也;仲尼不假³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jué)¹⁰,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¹¹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¹²耳。不可自见好章甫¹³,强¹⁴越人¹⁵以文冕(miǎn)¹⁶也;己嗜臭腐,养鸳雏(chú)¹⁷以死鼠也。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¹⁸荣华,去滋味¹⁹,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²⁰,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²¹²²之,令转于沟壑²³也。
译文:人与人之间相互成为好朋友,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天生的本性,然后成全他。夏禹不强迫伯成子高出来做官,是为了成全他的节操;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为了掩饰子夏的缺点;近时诸葛亮不逼迫徐庶投奔蜀汉,华歆不硬要管宁接受卿相的位子,以上这些人才可以说始终如一,是真正相互了解的好朋友。您看直木不可以做车轮,曲木不能够当椽子,这是因为人们不想委屈它们原来的本性,而让它们各得其所。所以士、农、工、商都各有自己的专业,都能以达到自己的志向为快乐,这一点只有通达的人才能理解,它应该是在您意料之中的。不能够因为自己喜爱华丽的帽子,而勉强越地的人也要去戴它;自己嗜好腐烂发臭的食物,而把死了的老鼠来喂养鸳雏。我近来正在学习养生的方法,正疏远荣华,摒弃美味,心情安静恬淡,追求“无为”的最高境界。即使没有上面所说的“九患”,我尚且不屑一顾您所爱好的那些东西。我有心闷的毛病,近来又加重了,自己设想,是不能忍受所不乐意的事的。我已经考虑明确,如果无路可走也就算了。您不要来委屈我,使我陷于走投无路的绝境。
注释:¹禹:舜以后的帝王,建立夏王朝。²伯成子高:禹时隐士。³假:借。⁴盖:雨伞。⁵子夏:孔子弟子卜商的字。⁶诸葛孔明:三国时诸葛亮的字。⁷元直:徐庶的字。两人原来都在刘备部下,后来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捉去,他就辞别刘备而投奔曹操,诸葛亮没有加以阻留。⁸华子鱼:三国时华歆的字。⁹幼安:管宁的字。两人为同学好友,魏文帝时,华歆为太尉,想推举管宁接任自己的职务,管宁便举家渡海而归,华歆也不加强迫。¹⁰桷:屋上承瓦的椽子。¹¹四民:指士、农、工、商。¹²度内:意料之中。¹³章甫:古代一种须绾在发髻上的帽子。¹⁴强:勉强。¹⁵越人:指今浙江、福建一带居民。¹⁶文冕:饰有花纹的帽子。¹⁷雏: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¹⁸外:疏远,排斥。¹⁹滋味:美味。²⁰增笃:加重。²¹无事:不要做。²²冤:委屈。²³转于沟壑:流转在山沟河谷之间。指流离而死。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liàng)¹,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niǎo)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³,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cù)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¹⁰重怨¹¹,不至于此也。
译文:我刚失去母亲和哥哥的欢爱,时常感到悲伤。女儿才十三岁,男孩才八岁,还没有成人,而且经常生病。想到这些就十分悲恨,真不知从何说起!我现在但愿能过平淡清贫的生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随时与亲朋友好叙说离别之情,谈谈家常,喝一杯淡酒,弹一曲琴,这样我的愿望就已经满足了。倘使您纠缠住我不放,不过是想为朝廷物色人,使他为世所用罢了。您早知道我放任散漫,不通事理,我也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及如今在朝的贤能之士。如果以为世俗的人都喜欢荣华富贵,而唯独我能够离弃它,并以此感到高兴;这样讲最接近我的本性,可以这样说。假使是一个有高才大度,又无所不通的人,而又能不求仕进,那才是可贵的。像我这样经常生病,想远离世事以求保全自己余年的人,正好缺少上面所说的那种高尚品质,怎么能够看到宦官而称赞他是守贞节的人呢!倘使急于要我跟您一同去做官,想把我招去,经常在一起欢聚,一旦来逼迫我,我一定会发疯的。若不是有深仇大恨,我想是不会到此地步的。
注释:¹悢悢:悲恨。²嬲:纠缠。³潦倒粗疏:放任散漫的意思。⁴长才广度:指有高才大度的人。⁵淹:贯通。⁶不营:不营求。指不求仕进。⁷黄门:宦官。⁸趣:急于。⁹王途:仕途。¹⁰自非:若不是。¹¹重怨:大仇。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野人¹有快炙(zhì)²而美芹子³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译文:山野里的人以太阳晒背为最愉快的事,以芹菜为最美的食物,因此想把它献给君主,虽然出于一片至诚,但却太不切合实际了。希望您不要像他们那样。我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说的,写这封信既是为了向您把事情说清楚,并且也是向您告别。嵇康谨启。
注释:¹野人:居住在乡野的人。²快炙背:对太阳晒背感到快意。³美芹子:以芹菜为美味。⁴至尊:指君主。⁵区区:形容感情恳切。⁶别:告别。这是绝交的婉辞。

  这封信分为五段,层次、脉络分明。

  第一段开门见山,说明绝交的原因,开篇劈头就是“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足下故不知之”。交友之道,贵在相知。这里如此斩钉截铁地申明与山涛并不相知,明白宣告交往的基础不复存在了。接下去点明写这封信的缘由:“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这里“越俎代庖”的典故用得很活。此典出于《庄子·逍遥游》,原是祭师多事,主动取厨师而代之。嵇康信手拈来,变了一个角度,道是厨师拉祭师下水,这就完全改变了这个故事的寓意。嵇康特别强调了一个“羞”字:庖人之引尸祝自助,是因为他内心有愧,因为他干的是残忍、肮脏的事情。他就一下子触到了山涛灵魂中敏感的地方。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具有“先声夺人”之妙。行文用典,历来有“死典”、“活典”之别。象嵇康这样,随手拈来,为我所用,便上成功的佳例。至此,与山巨源的基本分歧,明白点出,下面就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看法。

  第二段,作者高屋建瓴,提出人们相处的原则。文中首先列举出老子、庄周等十一位历史人物,借评论他们的事迹阐发了“循性而动,各附所安”的原则。表面看来,嵇康这里对出仕、归隐两途是无所轩轾的,且以“并介之人”推许山涛,但联系上文一气读下,就不难体味出弦外之音。既然在那样的时局中,做官免不了沾染鲜血,那么出仕者的“本性”如何,自在不言之中了。于是,推许成了辛辣的讽刺。当然,这种讽刺是全然不动声色的,而对方却心中明白、脸上发烧。古人有“绵里针”、“泥中刺”的说法,指的就是这种含蓄的讽刺手法,在阐述了“循性而动”的一般处世原则后,作者笔锋一转:“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指出人们根据气节本性选择的人生道路是不可强行改变的。这是承上启下的一笔。

  第三段便描述起自己的本性和生活状况来。他写了自己极度懒散的一些生活习惯后,使用了一个比喻:“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真是形象之极!禽即擒字。作者自比野性常驯之鹿,他对山涛说:不错,出去做官司可以得到“金镳”、“嘉肴”——富贵荣华,但那代价我也是知道的,那要牺牲掉我最宝贵的东西——“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因此,我宁赴汤蹈火,不要这富贵的圈套。写到这里,不必再作抽象的议论,作者就已把自己的浩然正气,大义凛然的人生态度,以及不与恶势力妥协的立场,生动地描摹出来了。

  然而,作者并不肯就此置笔。

  第四段,他进而举出阮籍受迫害之事,指出自己与朝廷礼法的矛盾更为尖锐。嵇康把这些矛盾概括成九条,就是很有名的“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这九条排比而出,滚滚滔滔,一气贯注,丝毫不容对方有置喙的余地。嵇康自己那种“龙性谁能驯”的傲岸形象也就随之呈现到读者的面前。这“七不堪,二不可”,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似乎狂得过分一些,而在当时,一则疏狂成风,二则政治斗争使然,所谓“大知似狂”、“不狂不痴,不能成事”,所以并不足怪。在这一大段中,作者渲染出两种生活环境:一种是山涛企图把他拉进去的,那是“官事鞅掌”、“嚣尘臭处,千变百伎”、“鸣声聒耳”、“不得妄动”;一种是他自己向往的,是“抱琴行吟,弋钓草野”、“游山泽,观鱼鸟”。相形之下,孰浊孰清,不言而喻。至此,已把作者自己的生活旨趣及拒不合作的态度讲得淋漓尽致了。特别是“非汤武而薄周孔”一条,等于是和名教,以及以名教为统治工具的司马氏集团的决裂宣言。这一条后来便成了他杀身的重要原因。

  下面一段转而谈对方,以交友之道责之。在列举了古今四位贤人“真相知”、“识其天性,因而济之”之后,作者使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他讲:这个道理只有通达的人才能理解,当然您是明白的了。初看起来,是以“达者”相许,然而下面随即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已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这简直就是指着鼻子在骂山涛了:我原以为你是够朋友的“达者”,谁知道你却象那强迫越人戴花帽子的蠢家伙,象那专吃臭尸烂肉的猫头鹰一样。这两句话骂得真够痛快,正是嵇康“刚肠疾恶”本色的表现。如果说开篇处的讽刺还是绵中之针的话,这里则是针锋相对了。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命笔之际,愤激愈增的心情。

  最后,作者谈了日后的打算,表示要“离事自全,以保余年”。这一段锋芒稍敛。因为他是一时风云际会的领袖人物,是司马氏猜忌的对象,故不得不作韬晦的姿态。但态度仍坚定不移:“一旦迫之,必发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可说是宁死不合作了。而对山涛鄙夷之情,犹有常尽,故终篇处又刺他一笔:野人有以晒背为快乐,以芹子为美昧的,想献给君王,虽然一片诚意,但也太不懂事理了,“愿足下勿似之”。又是不动声色,而揶揄之意尽出。

  刘禹锡说:“八音与政通,文章与时高下。”《与山巨源绝交书》正是魏晋之际政治、思想潮流的一面镜子。《绝交书》直观地看,是嵇康一份全面的自我表白,既写出了他“越名教而任自然”,放纵情性、不受拘羁的生活方式,又表现出他傲岸、倔强的个性。然而,《绝交书》的认识意义并不止于此。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嵇康愤激的言词中体会到当时黑暗、险恶的政治氛围;另一方面,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在士人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和相当大的影响,因此,《绝交书》中描写的生活旨趣和精神状态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部分反映出当时社会风貌和思想潮流。

参考资料:
1、 凌书军主编.中国古典文化宝库 古文观止: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01:第229页
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我劝髯(rán)¹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译文:我劝张弼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不要担忧前路,安心回杭州吧。我心中没有波澜了。世俗之念我已经消除了,心已经平静淡泊了。不论是江南还是塞情,都可以居住、任职。
注释:¹髯张:张弼,字秉道,杭州人,苏轼的友人。
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
(zǔ)¹庚桑²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愿闻吴越³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
译文:我真的不值得受杭州百姓的如此之厚的爱戴啊,还请你把这话转告杭州百姓。希望听到杭州传来丰收的消息。皇帝如果问起我在杭州的政绩,请说全赖百姓的爱戴。
注释:¹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亦泛指各种礼器。这里借指杭州人民对苏轼的爱戴。²庚桑:复姓,此处为庚桑楚,老子的弟子。庚桑楚治理地区受人民爱戴,而自认为无功。这里借指苏轼自己。由此说:“真过矣”南荣:庚桑楚的弟子。此处指杭州百姓。³吴越:杭州位于吴越一带,此处指杭州。⁴结袜赖王生:化用王生结袜典故。出自《汉书·张释之传》。西汉处士王生为成全张释之尊老礼贤的名声,曾有意在公卿集合时命廷尉张释之为自己结袜。此处谦称治理杭州之功并不属于自己。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