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忧悬榻室,可柰污人风。踏破青鞋底,犹疑是软红。
不忧悬榻室,可柰污人风。踏破青鞋底,犹疑是软红。

bǎishìshāngjūnxiángchén--jùnmín

yōuxuánshìnàirénfēngqīngxiéyóushìruǎnhóng

李俊民

李俊民

李俊民(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自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 ,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6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从来¹只有情难尽²,何³事名为情尽桥。
译文: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注释:¹从来:向来。²尽:完。³何:什么。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自此改名为折柳(liǔ)¹,任他离恨²一条条。
译文: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注释:¹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²离恨:离愁别恨。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225页

qíngjǐnqiáo--yōngtáo

cóngláizhǐyǒuqíngnánjǐnshìmíngwèiqíngjǐnqiáo

gǎimíngwèizhéliǔrènhèntiáotiáo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骚屑¹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霞绡(xiāo)²裹处,樱唇微绽,靺(mò)(hé)³红殷。
译文:秋风瑟瑟,给夜晚带来些微寒意,红始娘花的绿叶被风吹得斜倚着栏杆,好似少女般温婉可爱红姑娘的花冠好像丝织品一样,花朵微微绽放了些,殷红的颜色好像玛瑙一样好看。
注释:¹骚屑:风声。²霞绡:谓美艳轻柔的丝织物,此处形容红姑娘的花冠。³靺鞨:形容红姑娘殷红的颜色,好像是红色的宝石(红玛瑙)一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玉墀(chí)¹争采,玉钗争插,至正²年间。
译文:当年宫殿里的往事还能向谁询问呢,只有这红姑娘花还依稀尚存。记得当年元代至正年间,宫殿前的红姑娘花争相斗艳,宫女们争相采摘插戴,而如今,花还在,采花人已经不在了。
注释:¹玉墀:女子的头饰,玉制之钗,由三股合成,燕形。²至正:元顺帝年号(1341—1370)。

  纳兰之心,细致到微小的野果亦能勾起忧虑重重。

  《元霞宫记》中有对红姑娘描述道: “金殿前有野果,名红姑娘,外垂绛囊,中空有子,如丹珠,味酸甜可食,盈盈绕砌,与翠草同芳,亦自可爱。”西风瑟瑟惹得些微寒意,翠袖斜倚阑干,清清朗朗的,红姑娘好似少女般温婉可爱。花冠似有丝织之感,美艳轻柔,殷红之色视同红玛瑙,红姑娘形色甚是好看。首句“骚屑”,意为风声,汉时刘向《九议·思古》中有“风骚屑以摇木兮,雪吸吸以湫戾”。

  行文至此皆是刻画红姑娘之态,读来惹人喜爱,可以想象一片葱郁之景,引得人心随它沉醉在一片风情之中。霞前半部分基调积极,呈现的多是欢愉。

  但至下片语意顿转,质问“霞宫事往凭谁问”,霎时转为沉重的历史之思,洋溢的许是悲苦之意。朱颜无恙,过往何存,野果如今还依稀尚存,葱葱郁郁美好地保留着,点缀着这个世间,当年王朝却早已沦为陈迹。依稀只记得当年元代至正年问,宫殿前的红姑娘争相娇艳,宫中女子争相采摘插戴,一派活泼场面。而今只留萧条旧宫,美景依旧,对比之下更显得寥落。

  至正年间用作背景,自有深意。至正即元惠宗顺帝第三个年号,霞时值元末。顺帝昏庸,不谙权术,有一年元朝境内发生通货膨胀,加之为治水加重徭役,以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其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最终,元朝灭亡,政权为朱元璋所夺。霞至正年间这一时代背景隐藏些耐人寻味的意味。纳兰借用此典,表达的或许是今昔之叹,又或许有对时下的深深忧虑。

  再细究“无恙是朱颜”,又要联想纳兰对后主词的偏爱。这朱颜一词,正是因李后主的绝笔《虞美人》而出名。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每每轻诵此句,都是满怀的怅惘无奈。 “欲语泪先流”的凄婉动人,都寄附于犹在的雕栏玉砌上,偏是为了那不再的朱颜。传达之意,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百般无奈,与纳兰的“霞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一句,可谓异曲同工。纳兰迷后主之词,确实得其精髓而不失纳兰之风。

  后主句中的“朱颜”单从释义上看, “朱颜,即红颜,少女的代称”,表义上看应指南唐旧日的宫女,当然后人也有理解其还应包括旧日南唐的青山、碧水、明月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当年李后主被押到东京,从一个尽享君主之乐的国君沦为亡国之俘,辛酸不已,每日以泪洗面,霞感叹,当初“物是”,如今“人非”。

  纳兰深得后主词义,物是人非的今昔之叹,叹得沉郁内敛,自有精魂。花草之趣,植株争艳之景,人处虽小,小中见大。历史遗恨,不用说尽往昔风华绝代,只需轻轻勾勒当下的细枝末节,就足够令怀史之人,流尽含恨之泪。

  深感今昔之别,变迁之苦,而今之世,也不知能否安定。扼腕之痛,忧心之苦,郁结之人,轻轻问道: “霞宫事往凭谁问”就足够引人哀愁万分。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菁菁主编.纳兰词全编全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350页-第351页

yǎnérmèi··yǒnghóngniáng--lánxìng

sāoxiè西fēngnòngwǎnháncuìxiùlángànxiáxiāoguǒchùyīngchúnwēizhànhóngyīn

gōngshìwǎngpíngshuíwènyàngshìzhūyánchízhēngcǎichāizhēngchāzhìzhèngniánjiān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¹(fú)(yǐ)²,薄言³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注释:¹采采:茂盛的样子。²芣苢:植物名,即车前草,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³薄言:“薄”发语词,无义。“言”语助词。⁴有:取得,获得。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¹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²之。
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注释:¹掇:拾取,摘取。²捋:从茎上成把地采取。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¹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²之。
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注释:¹袺:提起衣襟兜东西。²襭: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一说即车前草,一说为薏苡)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现 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

  所以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在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参考资料:
1、 骆玉明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7-19

míng xiānqín 

cǎicǎi yáncǎizhī cǎicǎi yányǒuzhī 
cǎicǎi yánduōzhī cǎicǎi yánluōzhī 
cǎicǎi yánjiézhī cǎicǎi yánxiézhī 

较量武艺论勋庸,曾发将军箭落鸿。
较量武艺论勋庸(yōng)¹,曾发将军箭落鸿。
注释:¹勋庸:亦作“勋庸”。功勋。
握内从夸弯似月,眼前还怕撇来风。
握内从夸弯似月,眼前还怕撇来风。
只知击起穿雕镞,不解容和射鹄功。
只知击起穿雕镞(zú)¹,不解²容和射鹄功。
注释:¹镞:箭头。²不解:不能解开;不能分开。
得病自从杯里后,至今形状怕相逢。
得病¹自从杯里后,至今形状怕相逢²
注释:¹得病:患病,生病。²相逢:彼此遇见;会见。

yǒnggōng--zhāngxiàobiāo

jiàoliànglùnxūnyōngcéngjiāngjūnjiànluò鸿hóng

nèicóngkuāwānshìyuèyǎnqiánháipiēláifēng

zhǐzhī穿chuāndiāojiěróngshègōng

bìngcóngbēihòuzhìjīnxíngzhuàngxiāngféng

臣植言: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 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不辞两国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沐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而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 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己”之讥。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
臣植言:臣闻士之生世,入¹则事父,出²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³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 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miù)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guó)不辞两国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¹⁰之际,沐浴圣泽,潜润¹¹德教,可谓厚幸矣!而位窃东藩¹²,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mí),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 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¹³“彼己”之讥。是以上惭玄冕¹⁴,俯愧朱绂(fú)¹⁵
译文:臣曹植说:我听说士生于世上,在内就侍奉父亲,在外就侍奉君王;侍奉父亲放在首要位置的是使双亲荣贵,侍奉君王最重要的是使国家兴旺。所以即使慈父也不会疼爱不能带来好处的儿子,即使仁君也不会养着没用的臣子。根据品德来授予官职的,是成功的君王;估计自己的能力来接受爵位的,是尽心忠君的臣子。所以君王不会平白无故地授官,臣子不应该平白无故地接受官职;无故授官叫做谬举,无故接受官职叫做尸禄(今天白话说就是光拿钱不干活),《诗》中“素餐”讲的就是这个。从前虢仲、虢叔不推辞担任两国君主的重任,他们的品德深厚啊;姬旦、姬奭不推让燕国、鲁国的分封,他们的功劳大啊。现在臣蒙受国家的重恩,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代君王。正当陛下统治,歌舞升平的时候,沐浴着陛下广大的光泽,默默收到品德的教育,可以说皇恩浩荡了。然而我位居东边的藩国,爵位处于上等,身上穿着轻软暖和的衣服,吃惯了各种美味,看尽了奢华靡靡之物,听倦了丝竹之声,这是高爵位、厚俸禄造成的。退而想古代受爵禄的人,(他们)跟我的情况不同,都是建立功勋,有益国家,辅佐君主,利惠人民。现在臣没有品德可以称述,没有功劳可以记录,如果像这样终年,对朝廷没有带来益处将蒙受诗人“彼己”的讥讽。所以对上愧对玄冕,对下愧对朱绂。
注释:¹入:指家居。²出:指出仕。³畜:畜养。⁴毕命:尽命,即献出自己的全部生命。⁵尸禄:指白拿官俸而不干事。⁶《诗》之“素餐”:指《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餐:指白吃饭,不做事,与上文的“尸禄”意思相同。⁷二虢: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一个封在东虢,一个封在西虢。⁸旦、奭:指周公旦、召公奭,两个人都是文王之子,周初的大臣,很有功劳。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⁹三世:指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¹⁰升平:指国家太平。¹¹潜润:犹言浸润。¹²位窃东藩:指被封为东方藩国之王。曹植被封为鄄城(今山东鄄城北)王、雍丘(今河南汜县)王。¹³风人:犹言诗人。《诗经》中各国歌谣称“风”,后世遂称诗人为“风人”。¹⁴玄冕:王者的礼冠。¹⁵朱绂:红色系印的丝带。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贤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然而高鸟未挂于轻缴,渊鱼未悬于钩饵者,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昔耿弇不俟光武,亟击张步,言不以贼遗于君父也。故车右伏剑于鸣毂,雍门刎首于齐境,若此二子,岂恶生而尚死哉?诚忿其慢主而陵君也。夫君之宠臣,欲以除患兴利;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静乱,以功报主也。昔贾谊弱冠,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此二臣者,岂好为夸主而曜世俗哉!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输能于明君也。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¹。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²也。故启³灭有扈(hù)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贤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然而高鸟¹⁰未挂于轻缴(zhuó)¹¹,渊鱼¹²未悬于钩¹³饵者,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昔耿(gěng)(yǎn)不俟光武,亟(qì)击张步,言不以贼遗于君父也¹⁴。故车右伏剑于鸣毂(gǔ),雍门刎(wěn)首于齐境¹⁵,若此二子,岂恶生而尚死哉?诚忿其慢¹⁶主而陵¹⁷君也。夫君之宠臣,欲以除患兴利;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静乱,以功报主也。昔贾谊¹⁸弱冠¹⁹,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²⁰以妙年²¹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què)。此二臣者,岂好为夸主²²而曜²³世俗哉!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输能²⁴于明君也。昔汉武为霍去病²⁵治第²⁶,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²⁷,非不厚²⁸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²⁹未克为念。
译文:现在天下统一,九州和平,看西边还有不遵命令的蜀国,东边有并未做好臣子的吴国,使得边境百姓不能脱下战甲、谋士不能高枕无忧,他们真是希望统一天下,以达到太和的境地。所以夏启攻灭有扈而夏朝战功昭著,周成王攻灭商、奄而周朝大得显著。现在陛下以圣明统治天下,想要完成文王武王的功绩,继续成王康王的兴隆,选拔贤能,授官人才,用像方叔、召虎一样的猛将,镇守四方,做国家的爪牙,可以说很对啊。然而高飞之鸟没有被箭射下,深渊之鱼没有悬挂在鱼钩上,恐怕是射箭、垂钓的技术不够。昔日耿弇不等光武帝,迅速攻击张步,他说不把敌人留给君王。所以齐王所乘之车旁边的侍从因为车縠响了而自杀,雍门狄在齐国自刎,像这两个人,难道是厌恶活着,喜欢死亡吗?只是愤怒于怠慢君主、轻蔑君主罢了。君王的宠臣,想要去除灾患,带来利益;臣子侍奉君王,(在必要的时候)必须牺牲生命来平定动乱,用功劳报答君王。从前贾谊二十岁,请求前往少数民族地区未臣服的国家,系着单于的脖子让他听命;终军在少年时候出使越国,想用长绳子抓住越国国王,羁押他到汉朝宫殿。这两个臣子,难道喜欢在主子面前夸功、在世俗之前显摆吗?志向也许被制约,想要发挥他的才干,把才能献给英明的君主。从前汉武帝为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推辞说:“匈奴还没有灭亡,臣不可以安家。”所以忧心国家以至于忘记自己的小家,牺牲生命来使国家渡过灾难,是忠臣的志向。现在臣身处外地,待遇并不是不丰厚,然而睡觉睡不好,吃饭吃不香,只是因为记挂着两个国家还没有攻克。
注释:¹晏如:安然。²太和:太平和顺。本文作于太和二年(228),言外之意太和年间不“太和”。³启:夏后启,夏禹之子。⁴有扈:夏时诸侯,不服从夏,启遂伐之并将其灭掉。于是天下诸侯皆朝夏。⁵昭:明显,昭著。⁶成:周武王之子。⁷商:指商纣之子武庚及商朝遗民。周武王灭商后,封弟显于管,封弟度于蔡,使监视武庚及商遗民。成王时,管叔、蔡叔挟武庚及商遗民起事,成王命周公平之。⁸成康:周成王、周康王,是文王、武王事业的继承者。⁹方叔、召虎:皆周宣王的贤臣。方叔曾率兵车三千辆攻楚得胜,使楚国臣服于周。召虎曾率军战胜淮夷,奉命经营谢邑。¹⁰高鸟:高飞之鸟。¹¹缴:生丝绳,系在箭尾,以弋射禽鸟。¹²渊鱼:深渊之鱼。¹³钩:钓鱼钩。¹⁴“昔耿弇”三句:耿弇,东汉的开国功臣,光武的部将。他与张步交战,张步兵盛,光武亲自率兵救助,陈俊对耿弇说:“虏兵盛,可闲营休士,以待上来。”耿弇说:“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酾酒,以待百官,反欲以贼虏遗君父邪?”遂出大战,自早到晚,大破张步。(事见《后汉书·耿弇传》)¹⁵“故车”二句:车右:指坐在车子右边的保卫人员。鸣毂: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先秦时,齐王出猎,车左毂突然发出鸣声,虽是造车工的过失,但车右却认为鸣声惊动了齐王而自刎。后越军至齐,未交战,齐雍门子狄说:“今越甲至,其鸣吾君也,岂左毂之下哉?”也自刎而死。越人听到齐国有如此烈士,不敢交战而归。(见《说苑·立节》)¹⁶慢:轻侮。¹⁷陵:侵犯。¹⁸贾谊:汉文帝时著名政论散文家,曾上书文帝请求出任属国之官,以制服匈奴。¹⁹弱冠:古时二十岁成人而行冠礼,体犹未壮,故称弱冠。²⁰终军:西汉人,年十八岁就上书给汉武帝,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²¹妙年:少年。²²夸主:在人主面前夸大自己。²³曜:炫耀。²⁴输能:贡献才能。²⁵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多次出击凶奴,远涉沙漠,建立奇功。²⁶第:住宅,府第。²⁷居外:指身居京城之外的藩国。²⁸厚:指待遇优厚,生活富足。²⁹二方:指吴、蜀。
伏见先武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衂,辍食忘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
伏见先武武臣宿兵,年耆(qí)¹即世²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效命³,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chěng)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guó)¹⁰,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yú)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¹¹,虚荷上位而忝重禄¹²,禽息鸟视¹³,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¹⁴,非臣之所志也。流闻东军失备¹⁵,师徒小衂(nǜ)¹⁶,辍(chuò)食忘餐,奋袂(mèi)¹⁷攘衽(rèn)¹⁸,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¹⁹矣。
译文:我看见先帝的旧将老兵,年纪已大还活着的,还有一些。虽然世上不乏贤人,旧将老兵,仍在操演战阵。私下里自不量力,志向在于为国效力,希望能立下像毛发那么小的功劳,来报答所受到的恩典。如果陛下下一道很少见的诏书,让臣发挥一点点作用,使我在西边下属于大将军,率领一校的人马;如果在东边归属于大司马,统帅偏师军队,我一定冒着危险,奋力向前,身先士卒,一定要获得一时的胜仗,来减少终身的惭愧,使得名字能记载在史书上,事迹被朝廷荣彰。即使身体在蜀国砍作两半,首级悬挂在吴国的宫殿,我也感到虽死犹生。如果我小小的才能不能试用,隐没于世无人听闻,白白荣耀我的躯体,丰腴我的身材,活着对事情没有益处,死了对国家命数没有损害,白白位列高位拿着厚禄,像鸟兽一样生活,直到头发变白,这只是用圈牢养着动物,不是我的志向。传闻东边的军队失利,战败受挫,我吃不下饭,挽起衣襟拉起袖子,摸着宝剑望向东方,而心已经驰骋在吴地了。
注释:¹耆:七十岁以上者称耆,一说六十岁称耆。²即世:去世,死亡。³效命:贡献出生命。⁴不世:犹言非常,特别。⁵锥刀:即锥刀之末,以喻微小。⁶大将军:指曹真。在本年明帝派曹真西击诸葛亮。⁷一校之队:犹偏师,军中以五百人为一校,此句作者自谦,言不敢当大将。⁸大司马:指曹休。本年曹休领兵至皖征吴。⁹骊:黑色马。¹⁰离权馘亮:活捉孙权,杀死诸葛亮。馘,斩获敌人,把耳朵割下来,以计功请赏。¹¹数:指国家运数。荷:承受。¹²忝重禄:食此重禄而感到惭愧忝,辱,自谦之词。¹³禽息鸟视:如同禽鸟一般生长和视听,但求得食,没有其他志愿。¹⁴圈牢之养物:谓如同牲畜一般。¹⁵“流闻”二句:指曹休至皖与吴将陆逊战于石亭,惨遭失败。流闻:传闻。东军:指伐吴之军。¹⁶衄:挫折,败北。¹⁷奋袂:挥袖。¹⁸攘袵:扯开衣襟。¹⁹吴会:吴郡和会稽郡。在今江苏及浙江两省,当时属吴国。
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故兵者不可预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于景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秦、鲁以成其功;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声名并灭。臣闻骐骥长鸣,伯乐昭其能;卢狗悲号,韩国知其才。是以效之齐、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试之狡免之捷,以验搏噬之用。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终无伯乐韩国之举,是以于悒而窃自痛者也。
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¹赤岸²,东临沧海³,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故兵者不可预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于景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秦、鲁以成其功;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hè),坟土未干,而声名并灭。臣闻骐骥¹⁰长鸣,伯乐¹¹昭其能;卢狗¹²悲号,韩国¹³知其才。是以效之齐、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试之狡免之捷,以验搏噬(shì)之用。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¹⁴,终无伯乐韩国之举,是以于悒而窃自痛者也。
译文:臣昔日跟随武皇帝,往南走到赤壁的尽头,往东走到东海,向西走到玉门关,向北走出了长城以外,见到调兵遣将之道,可以说得上是神妙了。所以用兵之道不可以预言,而是要面临危险时能够随机应变。臣志在效力于这个圣明的时代,在圣世之中建功立业,每当臣阅览史籍,看到古代的忠臣和义士遵从一朝的敕命,为国牺牲,身体虽受屠裂之苦,功名却被铭刻在景钟之上,流传于史书之中,臣未尝不抚心而感叹。臣听说圣明的君主委任臣子,并不会将那些曾经犯下罪过的人们完全弃置不用。所以打了败仗的臣子被使用,秦国鲁国因此成就大业;绝缨盗马的臣子被赦免,楚秦两国因此度过危难。臣私下里感慨文帝过早驾崩,威王离开人世,臣难道是什么很特别的人,年寿可以长久吗?常常担忧自己比早晨的露水走得还早,死后埋在沟壑之中,坟墓上的土还没有干,形体就与功名一起湮灭了。臣听说千里马一声长鸣,伯乐便能识别出它的才能,黑狗嚎吠,韩国就能知晓它的本事。因此让千里马尝试远路兼程,来考验它日行千里的能力,让黑狗尝试追逐敏捷的狡兔,来考验它搏噬的能力。如今臣志在为国家效犬马一样微薄的功劳,暗自忖度,却始终没有伯乐、韩国一样的人的赏识,因此心情抑郁而暗自痛心。
注释:¹极:尽。²赤岸:指赤壁。在今湖北薄圻。³沧海:即今之渤海。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⁵玄塞:指长城。古人以黑色代表北方,故北方边塞称为玄塞。⁶临难而制变:意谓面临危险形势,随机应变。⁷“故奔”二句:以上二句是说:春秋时秦穆公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曾为晋所败,被俘。放还之后,穆公仍用其为将,终于打败晋人,报仇雪耻。鲁将曹沫亦三次被齐国所败,鲁国割地求和。后鲁庄公齐桓公在柯地会盟,曹沫持匕首劫桓公,桓公乃允许尽还鲁地。⁸“绝缨”二句:以上二句是说:春秋时楚庄王与群臣夜宴。烛灭,有人暗中引楚王美人衣。美人挽绝其缨,以告楚王。王乃命群臣绝缨,然后举火。后楚与晋战,引美人衣者奋力作战,以报庄王。秦穆公乘马走失,被野人所食,秦穆公不罪野人,又赐给他们酒喝。后秦与晋战,穆公被围,野人力战,遂大败晋人。此处用“赵”,因为秦也姓赵,故互文以避上文“秦”字。⁹“臣窃”二句:先帝指曹丕;威王,指任城王曹彰;二人与曹植同为曹操正妻卞氏所生。填沟壑:意为身死被埋。¹⁰骐骥:千里马。¹¹伯乐:古代善相马者。¹²卢狗:即韩卢,古代韩国黑色壮犬名。¹³韩国:齐人,善相狗,在狗号鸣时,就知其为善狗。¹⁴惟度:思量,忖度。
夫临博而企竦,闻乐而窃抃者,或有赏音而识道也。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必知为朝士所笑。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夫临博¹而企竦(sǒng)²,闻乐而窃抃(biàn)³者,或有赏音而识道也。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náng)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wēi)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必知为朝士所笑。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译文:那些靠近棋局而踮起脚尖的人,和那些听到音乐就私下跟着打拍子的人,其中有一些也是懂得欣赏音乐和弈棋的。昔日的毛遂只是赵国的地位低贱的奴仆,尚且借着锥囊的比喻来使平原君领悟,从而建立功劳,何况是在人才济济的魏国,又怎么能没有慷慨赴国难的臣子呢!自我炫耀才能、自己给自己做媒,是士子和女子的丑行;求合于时俗来取进,是道家明显忌讳的。然而臣之所以敢于把自己的所闻所思陈述给陛下听,实在是因为臣与国君是一体分形的骨肉之亲,气血相连,忧患与共。希望能以尘土烟雾一样微渺的力量,来为山海补益,以萤火蜡烛一样微弱的光芒,来给日月增辉。因此斗胆冒着丑行来奉献臣的忠义,知道一定会受到朝中大臣的哂笑。圣明的君主不会因为对某人有成见而对他所说的话概不听取,恳请陛下稍微听一听臣的意见,臣就觉得十分有幸了。
注释:¹博:古代的一种游戏。²企竦:站着看得出神。³抃:拊,以手击节。⁴“昔毛遂”四句:是说战国时秦国围赵邯郸,赵平原君使楚求救,门客毛遂请往,平原君不允,毛遂称:“臣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行,赖毛遂之力,与楚定合纵抗秦之约。陪隶:犹陪臣,即臣子的臣子。⁵自炫:指士子自我炫耀其才能。⁶自媒:指女子自我作媒。⁷干时:谋求于当时。⁸分形同气:指自己与魏文帝骨肉之亲。分形:从一个人身体中分出的形体;同气,即气肉相同。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