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芳愁路尽,山寺始花开。独上高楼望,伤春不易裁。
寻芳愁路尽,山寺始花开。独上高楼望,伤春不易裁。

méihuā--gōng

xúnfāngchóujǐnshānshǐhuākāishànggāolóuwàngshāngchūncái

李龏

李龏

宋平江府吴江人,字和父,一字仲甫,号雪林。不乐仕进,居于吴兴三汇之交,年登耄期。效元白歌诗,有《剪绡集》等。 ▶ 4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 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子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¹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²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chán)³,无衣食之忧; 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jiào)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子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译文: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他)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父亲留下来的教诲,现在还在耳边回响。他遗留下来的书籍(仍)在木柜中,(我)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如果子孙中)有能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
注释:¹予:人称代词,我。²志:记。³廛: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⁴校:校对。⁵是:代词,指这些书。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比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mǐn)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比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译文: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用读书来丰富提高。(所以)说:“道就在其中。仁者见到它,就能从中体会仁;智者见到它,就能从中发现智。颜回、闵子骞从这里得到的是德行,宰予、端木赐从这里得到的是言谈技巧,冉求、子路从这里得到的是为政本领,子游、子夏从这里得到的是文采,都是凭借他们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就像农夫开垦田地,种植草木,草木大小长短、甘辛咸苦,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农民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滋养它们而不伤害本性罢了。”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而况余人乎?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¹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而况余人乎?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²;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译文:孔子说:“(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古人知晓道理一定要通过学习,学习提高一定要通过读书。傅说告诫他的行主,也说:“向古训学习,才能有收获。”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子路在孔子看来,有过人的才能却不安于学习,曾经对孔子说:“只要直接去治理百姓管理祭祀就行了,不一定死读书才算是学习。”孔子批评他说:“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凡学习却不读书的人,都是子路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
注释:¹傅说:商朝政治家。²绞:言语伤人。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耶?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孟子论学道之要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心勿忘则莫如学,必有事则莫如读书。朝夕从事于诗书,待其久而自得,则勿忘勿助之谓也。比之稼穑,以为无益而舍之,则不耘苗者也;助之长,则揠苗者也。以孔孟之说考之,乃得先君之遗意。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¹?”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耶?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孟子论学道之要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心勿忘则莫如学,必有事则莫如读书。朝夕从事于诗书,待其久而自得,则勿忘勿助之谓也。比之稼穑,以为无益而舍之,则不耘苗者也;助之长,则揠(yà)苗者也。以孔孟之说考之,乃得先君之遗意。
译文:    虽然这样,(但是)孔子曾经对子贡说:“赐,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赐)说:“是的。不是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是“一以贯之”,不是多学习就能够达到的,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批评了吗? 说:我指的不是这个。老子说:“学习要日有增益,探求大道要日有减少(从而接近于道的本义)。”用日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
注释:   ¹ 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或“呢”相同。
殿中丞丘浚,尝在杭州谒释珊,见之殊傲。顷之,有州将子弟来谒,珊降阶接之,甚恭。
殿中丞丘浚(jùn),尝在杭州谒(yè)¹释珊²,见之殊傲。顷之,有州将子弟来谒,珊降阶接之,甚³恭。
译文:殿中丞丘浚,曾经在杭州拜访过一个叫珊的和尚。见面时那和尚显得特别傲慢。一会,有州将的子弟来拜见,珊下到台阶下面来迎接他,很是恭敬。
注释:¹谒:拜见。²释珊:叫珊的和尚。佛徒大多以 “释”或“僧”为姓。³甚:很,非常。
丘不能平, 伺子弟退, 乃问珊曰:“和尚接浚甚傲, 而接州将子弟乃尔恭耶?”珊曰:“接是不接, 不接是接。”丘勃然起, 杖珊数下曰:“和尚莫怪, 打是不打, 不打是打。”
丘不能平, 伺¹子弟退, 乃问珊曰:“和尚接浚甚傲, 而接州将子弟乃尔恭耶?”珊曰:“接是不接, 不接是接。”丘勃(bó)²起, 杖珊数下曰:“和尚莫³怪, 打是不打, 不打是打。”
译文:丘浚(心中)不能愤愤不平,等那子弟离开后,就问那和尚说:“你接见我丘浚很是傲慢,而接见州将的子弟却那么恭敬?”珊说:“接待是不接待,不接待是接待。”浚勃突然起身,用杖打了珊几下说:“和尚不要怪罪,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注释:¹伺:等待。²勃然:突然。³莫:不要。
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
游莫逐炎洲¹翠,栖(qī)莫近吴宫燕²
译文:鸟儿们呀,游玩千万不能到炎洲的翡翠堆里追逐玩耍,栖息千万不能接近吴宫的燕子窝。
注释:¹炎洲:海南琼州,其地居大海之中,广袤数千里,四季炎热,故名炎洲,多产翡翠。²吴宫燕:巢于吴宫之燕。春秋吴都有东西宫。后以“吴宫燕”比喻无辜受害者。
吴宫火起焚巢窠,炎洲逐翠遭网罗。
吴宫火起焚巢窠,炎洲逐翠遭吴罗。
译文:吴宫筑巢虽好,可经常会因为大火烧毁你们的巢穴,炎洲翡翠虽然无比华丽,可经常会有人设下网罗捕捉你们。
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鹯奈若何。
萧条两翅蓬蒿(hāo)¹下,纵有鹰鹯(zhān)²奈若何。
译文:还不如在蓬蒿丛中扑扇着两只小翅膀,天上纵有鹰鹯,能奈你几何!

  前四句“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吴宫火起焚尔窠,炎洲逐翠遭吴罗。”言莫趋炎附势,追名逐利;

  后二句“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鹯奈若何”言避世自能远祸。

  整理来说,此诗言淡泊避世之志,远祸全身之术。诗以鸟为喻,唤醒人们切莫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而应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以达到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无尤”的境界。

  李白部分作品采用赋题的方法,但恢复古辞的立意,在体制上也恢复汉词的杂言体制。变齐梁无寄托之咏物为有寄托之体。另外,与齐梁呆板的赋题不同,李白之赋题常常是窥入题意,深入形容。如《野田黄雀行》。

  此诗实为野田黄雀自幸之语,就是用“野田黄雀”这个题意来赋写的。此诗运用了刻板咏物、反衬之法。黄雀自语不逐炎洲翠游玩,不近吴宫燕栖息。是因为宫燕易被焚巢,洲翠易遭吴罗。而今我深栖野田中蓬蒿之下,可以藏身远害,纵有鹰鹯奈若何!这也是赋题法,只是用得如此巧妙。此诗综合运用发挥古意、赋题与以古题寓今事三种方法,可见李白对传统拟乐府方法的创造性发展。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野田黄雀行
天门开,詄荡荡,穆并骋,以临飨。
天门开,詄¹荡荡²,穆³并骋,以临飨(xiǎnɡ)
译文:天门开后,望见天体广远,这样浩大的境界使汉武帝言形俱忘。众神都和乐地驰骋而来享受祭祀。
注释:¹詄:忘记的意思。²荡荡:广远的样子。³穆:和乐。⁴临飨:下来享受祭祀。
光夜烛,德信著,灵浸鸿,长生豫。
光夜烛¹,德信著,灵浸鸿²,长生豫³
译文:祭祀时,夜有美光,汉武帝认为是神灵显通,以为恩德信义感动了上天。
注释:¹烛:照耀。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祭祀天神太一时,当晚夜空便有了美妙的光泽。汉武帝信以为真,认为是恩德信义感动了上天的明证。²灵浸鸿:灵,指神灵。浸,指德泽所沾盖。鸿,大。³豫:安乐。
太朱涂广,夷石为堂,饰玉梢以舞歌,体招摇若永望。
太朱涂广¹,夷石为堂²,饰玉梢³以舞歌,体招摇若永望。
译文:神灵的德佑,广大无私,使皇帝能得到长生之道而安乐。祭神的场所都是经过精心装饰的。用红漆涂刷殿的大屋,用平整的石块砌成了殿堂,祭祀在这样的场所举行,显得恭敬而庄重。舞者拿着一端用美玉装饰的竿子起舞唱歌,竿旗上画有人们长久仰望的北斗星。
注释:¹太朱涂广:指祭神的场所,用红漆涂刷殿的大屋。²夷石为堂:也指祭神的场所,用平整的石块砌成的殿堂。³梢:舞动的人手里拿着用玉装饰的竿子。⁴体:象征。
星留俞,塞陨光,照紫幄,珠烦黄。
星留俞¹,塞陨光,照紫幄,珠烦黄。
译文:众星留意到人们的祭祀,用发出光芒来表示许诺。众星如珍珠一样发出黄色光芒,照亮殿中紫色的帷帐。
注释:¹俞:答应。
幡比翅回集,贰双飞常羊。
幡比翅回集¹,贰双飞常羊²
译文:舞者动作来回飞旋如同禽鸟比翼飞翔,日月都为之光芒四射。
注释:¹回集:回旋的样子。²常羊:指逍遥的样子。
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
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¹以宣明。
译文:想凭借着清风之力使神灵长久留下,汉武帝也迅速地多次向神灵献祭品。
注释:¹华耀:光华照耀。
假清风轧忽,激长至重觞。
假清风轧忽,激长至重觞¹
译文:神灵在那里久久不去,汉武帝的心情分外激动。
注释:¹激长至重觞:这句说祭祀者迅速地多祭献祭品。激,迅速。
神裴回若留放,殣冀亲以肆章。
神裴回若留放¹,殣冀亲以肆章。
译文:希望神灵能够留下,使汉武帝亲自为神灵献上乐章。
注释:¹放:寄托。
函蒙祉福常若期,寂谬上天知厥时。
函蒙祉福常若期,寂谬上天知厥时。
译文:假如能够得到神的允许,他将带着盛大的随从上游天空。
泛泛滇滇从高斿,殷勤此路胪所求。
泛泛滇(diān)¹从高斿,殷勤此路胪所求。
译文:汉武帝衷心地希望得到长生,愿将此心愿诉诸神灵。
注释:¹滇滇:形容众多丰盛的样子。
佻正嘉古弘以昌,休嘉砰隐溢四方。
¹正嘉古弘以昌,休嘉砰隐²溢四方。
译文:选择这样的占日来祭祀神灵以得到吉祥昌盛,美好和吉祥一定会充满四方。
注释:¹佻:开始。²砰隐:盛大的意思。
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
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
译文:汉武帝一心想上天游仙,俯视大地好比是浮游于大海中。
《天门》,此首写诸神大开天门,并想象神灵已经允许了汉武帝的请求,让他得以上升天空,成为神仙。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孟子见梁襄(xiāng)¹。出,语(yù)²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注释:¹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²语:告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cù)¹然问曰:‘天下恶(wū)²定?’
译文:(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注释:¹卒:通“猝”,突然。熹《集注》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²恶乎:怎样,如何。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吾对曰:‘定于一¹。’‘孰能一之?’
译文: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
注释:¹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译文: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孰能与之?’
‘孰能与¹之?’
译文:“谁会归附他呢?”
注释:¹与:此处为归顺,随 从之意。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gǎo)矣。天油然¹作云,沛(pèi)²下雨,则苗浡(bó)³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shì)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注释:¹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²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³浡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⁴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⁵领:即脖子。⁶由:通“犹”。

  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中,孟子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这不仅鲜明地表明了孟子的观点,还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