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得南园笋,新成数百竿。何年通一径,长有客来看。
禁得南园笋,新成数百竿。何年通一径,长有客来看。
露叶沾重席,烟梢拂小冠。风湍听不定,况复近江干。
露叶沾重席,烟梢拂小冠。风湍听不定,况复近江干。
刘崧

刘崧

(1321—1381)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118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家资是何物¹,积帙(zhì)²列梁梠(lǚ)³
译文:家中的财产是些什么,就是那满满一屋的书籍。
注释:¹何物:什么东西;什么人。²积帙:积聚的书籍。³梁梠:房屋的梁和檐。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高斋(zhāi)¹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译文:在环境优美安静的书斋缓缓打开书卷,徜徉书海与圣贤心灵对话。
注释:¹高斋:高雅的书斋。常用作对他人屋舍的敬称。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英贤¹虽异世,自古心相许²
译文:德才兼备的人们虽然没有在同一时代,但自古以来他们却是互相赞许欣赏的。
注释:¹英贤:指德才杰出的人。²相许:赞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案头见蠹(dù)¹,犹胜凡俦侣²
译文:在书桌上看见书的欣喜,胜过与阔别已久的好友相见。
注释:¹蠹鱼:虫名。即蟫。又称衣鱼。蛀蚀书籍衣服。体小,有银白色细鳞,尾分二歧,形稍如鱼,故名。这里借指书籍。²俦侣:同伴。

shū

xiū tángdài 

jiāshì zhìlièliáng 
gāozhāixiǎokāijuàn gòngshèngrén 
yīngxiánsuīshì xīnxiāng 
àntòujiàn yóushèngfánchóu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
天南地北¹,问乾(qián)坤,何处可容狂客²?借得山东烟水寨(zhài)³,来买凤城客色。翠袖(xiù)围香,绛(jiàng)(xiāo)笼雪,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¹⁰
译文:普天之下,请问这个世界,什么地方可以使我容身?暂栖身在水泊梁山,今日来观赏京城之春。翠绿的衣袖散发着香气,红色的绡绢笼罩着洁白的肌肤,真是一笑值千金,美如仙女的体态,与薄情人没有缘份。
注释:¹天南地北:指代普天之下。²狂客:狂放不羁之人。此处为宋江自谦之词。³山东烟水寨:指梁山泊。⁴凤城:旧时京都的别称,谓帝王所居之城。⁵翠袖:青绿色衣袖,泛指女人的装束。⁶绛绡:红色绡绢。⁷雪:比喻李师师洁白的肌肤。⁸一笑千金值:值得千金买一笑。⁹神仙体态:意谓美如仙女。¹⁰薄幸如何消得:薄幸,薄情;负心。消得:消受得了。
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想芦叶滩头,蓼(liǎo)花汀畔(pàn)¹,皓(hào)月空凝碧。六六²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³。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译文:想那芦叶萧萧的滩头,开满蓼花的岸边,纵然有月色如水如银。鱼在水中雁飞天上,只盼皇帝下赦令招安的消息。虽有包天的义胆,盖地的忠肝,有谁能理解我的心。满怀的离愁千万种,醉乡里一夜霜染双鬓。
注释:¹芦页滩头,蓼花汀畔:指梁山水泊。²六六:鲤鱼的别称。³金鸡消息:古时大赦时,所举行的一种仪式,即竖长杆,顶立金鸡,然后集中罪犯,击鼓,宣读赦令。指皇帝下赦令招安的消息。⁴四海:泛指天下。⁵醉乡:喝醉酒时神志迷离的状态。

  小说《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中,浪子燕青引宋江再次见到名妓李师师,李师师以酒食款待他们。席间,李师师低唱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宋江乘着酒兴,填写了这首词,呈给李师师。

  该词上片前面四句描述了宋江自己曾为世道所不容纳,竟然到了无处安身的地步,后来投奔了梁山,做了梁山泊的寨主,现在来到东京,观赏灯景。接着后面的五句,笔锋转向李师师,表述了宋江对这位名妓的倾慕之情。先是描述了李师师的衣着服饰,“翠袖围香,绛绡笼雪”,衣袖散发着淡淡的香气,红色绢纱里笼罩着的是如雪的洁白肌肤。面对这样一位佳丽,是值得掷干金来买她的一笑的。像这样美如仙女的人,是薄幸的男人无缘消受的。

  这首词下片前面的五句,回述了宋江身在梁山水泊的寂寞情怀,色沉雁杳,日夜盼望朝廷降旨招安的消息。结尾五句描述了他满怀忠义之心,却不能够被理解,为此常只能是借酒浇愁,把头发都愁白了。宋江这一次冒险来到东京观赏花灯的真实目的便是设法打通关系,想要通过名妓李师师能让宋徽宗体察到他宋江的”忠肝义胆”,殷切希望朝廷能够对梁山水泊的起义军进行招安。这首词集中披露了宋江投奔梁山只是暂时栖身,最终将投降朝廷的用心。

参考资料:
1、 吕树坤《四大名著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1版,第40页

niànjiāo··tiānnánběi--shīnàiān

tiānnánběiwèngānkūnchùróngkuángjièshāndōngyānshuǐzhàiláimǎifèngchéngchūncuìxiùwéixiāngjiàngxiāolóngxuěxiàoqiānjīnzhíshénxiāntàibáoxìngxiāo

xiǎngtāntóuliǎohuātīngpànhàoyuèkōngníngliùliùyànxíngliánjiǔzhǐdàijīnxiāodǎnbāotiānzhōnggāngàihǎirénshíchóuwànzhǒngzuìxiāngtóubái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余读《东京梦华录》¹《武林旧事记》²,当时演史小说者³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译文:我读了《东亭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知道当时说书艺人多达数旧人。从那时以后,说书芑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仅在近几年人们才共同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
注释:柳敬亭:名逢春,明末以说书负盛名的爱国艺人。¹《东京梦华录》:南宋孟元老著,10卷。宋南渡后,元老追忆昔日北宋都城汴京(开封)繁华的景况而作此书。书中记叙当时汴京的城市面貌、物产、风土习俗等,具有史料价值。²《武林旧事记》:今通行本名《武林旧事》,南宋周密著,10卷。书为作者入元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旧事而作,其中对宫廷典型以及民俗、物产、说唱艺人等均有较详的记述。武林:西湖西北面的山名,过去常借代杭州。³演史小说者:说唱艺人。宋时民间文艺有说话(讲故事)包括小说、谈经、讲史、说浑话等,其中以小说、讲史二者影响较大。演:表演,说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柳敬亭者,扬¹之泰州²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³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¹⁰。”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gōu)性情¹¹,习方俗¹²,如优孟¹³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¹⁴。”敬亭退¹⁵而凝神¹⁶定气¹⁷,简练¹⁸揣摩¹⁹,期月²⁰而诣²¹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hāi)²²(wà)(jué)²³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²⁴涕泣²⁵矣。”又期月,生喟(kuì)²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²⁷具乎其前²⁸,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²⁹矣。”由是之扬,之杭³⁰,之金陵³¹,名³²³³于缙(jìn)(shēn)³⁴。华堂³⁵旅会³⁶,闲亭³⁷独坐,争³⁸³⁹之使奏⁴⁰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⁴¹也。
译文: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本姓曹。15岁时,因蛮狠凶悍强横刁钻,触犯刑法应判死刑,才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说书,那时已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后来,又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获得声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然是小小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所说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像优孟那样善于用隐言和歌唱进行讽谏,然后才能够有所成就。”柳敬亭回到家里就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勤学苦练反复思考,过了一个月就前往莫后光处。莫后光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快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赞叹地说:“你还没有说话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就超过一般技艺了。”从此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金陵说书,声名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上,在悠闲亭阁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延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
注释:¹扬:扬州府。府治在现在江苏扬州市。²泰州:今江苏泰州市,当时属扬州府。³犷悍:査狠四悍。⁴无赖:强横刁钻。⁵之盱眙市中:到盱眙街市里。之:往。盱眙:县名,在江苏西部(江北),东临洪泽湖。⁶倾动:倾倒打动。⁷过江:渡过长江到江南。⁸云间:松江府的别称。府治在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⁹机变:机智灵活。¹⁰以其技鸣:用他的演技获得声名。鸣:指传扬有名。¹¹句性情:勾画出所讲说人物的性格感情。句,同勾。¹²习方俗:研习各地方的风土人情。¹³优孟:优伶名孟,春秋时楚国人。楚国宰相孙叔敖死,其子穷,砍柴为生。优孟着孙叔敖衣冠,模仿其神态,潜心研习,用隐言和歌唱进行讽谏,向楚庄王祝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仍想请做宰相。优孟趁机述说孙叔敖之子生活贫困,使楚庄王感动而赏其封地。事见《史记·滑稽列传》。¹⁴得志:遂心,达到目的,此指有所成就。¹⁵退:退回来,此指回到家中。¹⁶凝神:聚精会神。¹⁷定气:专心致志。¹⁸简练:用心练习,勤学苦练。简,精心选择。¹⁹揣摩:用心探索,反复思考。²⁰期月:一整月,一个月。²¹诣:前往。²²欢咍:欢快。咍,喜悦。²³嗢噱:大笑不止。²⁴慷慨:感慨悲叹。²⁵涕泣:痛哭流涕。²⁶喟然:叹息的样子,此指赞叹不已。²⁷哀乐:哀伤欢乐。²⁸具乎其前:表现在发声之前。具,有,此指出现。²⁹进乎技:超过一般技艺,此指到了精妙的程度,达到神奇的境界。³⁰杭:杭州。³¹金陵:南京。³²名:声名。³³达:显扬。³⁴缙绅间:指达官贵人之中。³⁵华堂:豪华的大厅。³⁶旅会:盛大的集会。旅,众。³⁷闲亭:指悠闲的亭阁。³⁸争:争着。³⁹延:延请。⁴⁰奏:表演。⁴¹称善:称赞说好,满足赞好。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宁南¹南下,皖(wǎn)²欲结欢³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xí),幕下儒生设意修词¹⁰,援古证今¹¹,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piāo)口熟¹²,从委巷活套¹³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¹⁴,宰执¹⁵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¹⁶小人¹⁷昔与敬亭尔汝(rǔ)¹⁸者,从道旁私语:“此故¹⁹吾侪(chái)²⁰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译文:宁南候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杜宏域想结交左良玉,把柳敬亭介绍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认为与柳敬亭相见太晚,便让柳亭参与决定军中机密大事。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幕下文人立意谋篇润色词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左良玉都不满意。可是柳亭常用耳朵听的嘴里说的,从斜陋里巷的俗语常谈中引来,没有不合左良玉的心意。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那时南明朝中群臣都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无不倾倒以恭之礼相待,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亭坐在向南的尊位,称呼他柳将军,敬亭也心安理得。那些街上往日和柳亭不分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如知此的富贵了!”
注释:¹宁南:左良玉,字昆山,明末山东临清人。先率军在宁东与清军作战,升总兵官。其后在河南一带与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作战。南下驻武昌,封宁南伯。南明福王时晋封为宁南侯。²皖帅;指安徽提督杜宏域,和柳敬亭是故交。³结欢:交欢,结交。⁴致:送,此指介绍。⁵幕府:武将术门。军队出征用帐幕,故称将军的府署为幕府。⁶参机密:参与决定军中的秘密大事。⁷目:名词用作动词,看。⁸不知书: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⁹文檄:古代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¹⁰设意修词:立意谋篇,润色词句。¹¹援古证今:引用古事或古书,以证明当今的人事。¹²耳剽口熟:耳朵经常听到的,嘴里经常说的。¹³委巷活套:僻陋里巷里的俗语常谈。¹⁴加礼:以恭敬之礼接待。¹⁵宰执:掌政的大官。宰:宰相,明朝大学士为宰相职。执指掌管政务。¹⁶市井:街市。¹⁷小人:地位低下的人。¹⁸尔汝:亲呢不分被此,以你我相称。¹⁹故:过去。²⁰侪:辈。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亡何¹国变²,宁南死。敬亭丧失³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¹⁰,乡俗好尚¹¹,习见习闻¹²,每发一声¹³,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¹⁴,飒然¹⁵浮空¹⁶,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¹⁷,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¹⁸,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¹⁹矣。
译文:不久南明朝廷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也差不多花费光了,又像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在军中时间很长,那些强横狡诈不守法的人、杀人犯法逃亡在外的人、那些流离失所悲欢离合的事、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经常看到听到的,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像刀枪碰撞铁骑突围,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像狂风怒号久雨泣诉,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其艺术造诣已不是莫后光的话所能说尽的了。
注释:¹亡何:同无何,不久。²国变:指明朝覆灭。³丧失:消耗。⁴略尽:差不多光了。⁵理其故业:重操旧业。⁶豪猾: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⁷亡命:改换名姓,逃亡在外。⁸流离遇合:流离失所,悲欢离合。⁹五方:东西南北中,指各地。¹⁰土音:方言。¹¹好尚:指所爱好所崇尚。¹²习见习闻:经常看到和听到的。¹³一声:指一词一语。¹⁴如刀剑铁骑:像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围,形容声调刚劲。¹⁵飒然:飒飒地作响。¹⁶浮空:腾空而起。¹⁷鸟悲兽骇:鸟鹊悲鸣,群兽惊骇。¹⁸檀板之声无色:指把伴奏的声音压下去,即听不清伴奏的乐声。檀板:檀木制的拍板,古代歌舞用以节乐,后来用为伴奏。¹⁹可尽者:指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

 文章的第一段概括交代柳敬亭说书技艺的精湛和在人民群众中的深远影响,第二段介绍柳敬亭走上说书道路的经过,以及演技提高的过程;第三段写柳敬亭为左良玉所赏识,倾动朝野;第四段写明亡后柳敬亭重操旧业,其说书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按理说,说书艺术家的音容笑貌是最生动,也最引人注目的。但文章一开始没有一言一语着眼于刻画柳敬亭的音容笑貌,而是把柳敬亭放在宋明以来演史小说盛行不衰的广阔背景上,作宏观的考察。作者指出,两宋时说历史演义和小说者,见之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著录的就有数十人。此后数百年间,却寥寥无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以考信的笔法,确切的事实,突出了柳敬亭在古代说书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地位低微的说书艺人要走向社会已属不易,更何况是得到公众的肯定而名噪一时了。黄宗羲对柳敬亭的坎坷经历和曲折奋斗,只是一笔带过,说他年十五,就犯法当死,因而变姓柳,到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语调平实,不事渲染。而吴传则说:“久之,渡江,休大柳下,生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噫!吾今氏柳矣。’这就把柳敬亭的改姓传奇化了。也许,吴所写的传中有关这类描写,在黄宗羲看来,正是所谓“有失轻重”之处。其实,不过是黄、吴写传的主导思想不同罢了:一则重平实,一则重描写而已。

  柳敬亭从家乡泰州流浪到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使听众动容,说明他在说书技艺方面有着极好的禀赋。但在柳敬亭的成才道路上,儒生莫后光的指点,似乎有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莫后光关于“说书虽小技”一番话看似平常,含义则极其丰富。“句性情,习方俗”,可以说已经是说书艺术的高标准要求了,而“如优孟摇头而歌”,则更是说书艺术的典范。柳敬亭虚心接受名师教诲,为了追求说书艺术的更高境界,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和攀登。“凝神定气,简练揣摩”八个字,正是他悉心研求说书艺术,刻苦磨练说书技巧的真实写照。接着,黄宗羲又用对话的形式,把柳敬亭这种刻苦钻研精神分作三个阶段,三种境界,加以具体的描述。“期月”,“能使人欢咍嗢噱矣”,这是第一个阶段;“又期月”,“能使人慷慨涕泣矣”,这是第二个阶段;“又期月”,“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这是第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写出莫后光循循善诱的有方教导,又写出了柳敬亭锐意奋进的精神和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攀登的态度。连莫后光也不得不赞叹说:“进乎技矣。”自此之后,柳敬亭在扬州、杭州、南京等地献艺,无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至于“名达于缙绅间”。市井内外,朝野上下,无不为他说书艺术所达到的神化境界折服倾倒。

  关于柳敬亭“参宁南军事”,吴伟业连举六七件事,着重说明柳敬亭“平视卿相”的“侠骨”和他善于排难解纷的高士行为,而黄宗羲则重点记载两件事:一写那些幕府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煞费苦心所拟就的文檄,都使左良玉“不悦”;而柳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的言辞,却无不与左良玉“意合”。即使是写柳敬亭的军事才干,也仍然不离开说书艺人的当行本色。二写柳敬亭奉命至金陵,朝廷官吏从上到下,无不“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对于这种异乎寻常的礼遇和令人羡慕的显赫地位,柳敬亭仍然抱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处之泰然,毫不心动。这里,既反映出一个历经坎坷的说书艺人是怎样的玩世不恭,也透露出他敝屣功名利禄的态度。妙在文章处处要使人忘却柳敬亭是个说书艺人,正面描述如“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侧面烘托如同行们的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而客观效果则处处使人感到他依然是个说书艺人。

  正因为柳敬亭有处变而不惊的人生态度,所以,一旦明亡,左良玉病死,他丧失其资略尽”,也能“复上街头理其故业”而安之若素。作者尤其强调的是军中的生活经历,举凡“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一切包括国家兴亡,朝代更迭在内的风云际会,都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如果说这一切是他攀登说书艺术高峰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那么“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则又进一步增强了他的表演艺术手段。而“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则是对柳敬亭说书的思想和艺术所作的高度赞誉,也是柳敬亭能够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最根本原因。而从文章写作来看,这两句正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倾注了作者对忠臣义士无限仰慕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叙述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又照顾到柳敬亭一生的行踪。对于柳敬亭说书技艺的描写,生动具体,绘声绘色。全文结构谨严,条理井然,取材精当,有详有略。语言简洁精炼,文字干净利落。

  由于柳敬亭的精湛技艺,明清笔记中为他立传的,还有周容《杂忆七传·柳敬亭》。至于记载他的人品、技艺的那就更多了,较著名的有张岱《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书柳敬亭册子》、余怀《板桥杂记·轶事》、夏荃《退庵笔记·柳敬亭》等。在所有这些传记材料中,黄宗羲改写的这篇《柳敬亭传》,取材精当,详略得宜,主旨明确,可谓落笔不群,出手不凡,应当说是写得最成功的一篇。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734-1736页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悠悠¹上古,厥(jué)²初生民³
译文:悠悠遥远上古时,当初人类之先民。
注释:劝农:勉励人们依据季节,重视及时耕作。劝农,这是汉代之来地方官员的职责。¹悠悠:遥远,久远。²厥:其。³生民:人民。春秋《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实维姜嫄。”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¹然自足²,抱朴³含真
译文:逍遥自在衣食足,襟怀朴素含性真。
注释:¹傲: 游戏,闲游,骄傲。²自足:指衣食自给,丰衣足食,并且指知足的心态。此句说,既然衣食自给,并且有自知之明,别无他求,便能坚强骄傲、逍遥自在地看待人世。傲然自足,这是魏晋南北朝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格理念与品德标准。³抱朴:襟怀质朴、朴素。⁴真:指自然。含真:秉性自然、不虚伪。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
智巧¹既萌,资待²(mǐ)³
译文:狡诈奸巧一旦生,衣食乏匮成艰辛。
注释:¹智巧:机谋与巧诈。此处与上句的“朴”、“真”相对而言。智:智慧。巧:技艺高明、精巧。²资待:供给需求赖的生活资料。资:本义钱财。战国《易·旅》:“怀其资。”作动词用,转义为:资给,给济。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疑》:“资之以币帛。”³待:需要,需求。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不待告。”注:“须也。”³靡因:无来由,即没有生活来源,没有依靠。靡:无,没有。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智巧既萌,资待靡因:意谓上古生民抱朴含真之时,可以傲然自足,智巧既已萌生,欲广用奢,反而无从供给矣。”
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谁其¹(shàn)²之,实赖哲人³
译文:谁能供给使充裕?全靠贤达之哲人。
注释:¹其:语助词。²赡:供给,供养,使之充裕。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羊祜传》:“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³哲人:智慧卓越超越寻常的人。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
哲人伊何¹?时维²后稷(jì)³
译文:聪明贤人知为谁?是为农圣曰后稷。
注释:¹伊何:惟何。²时维:是为。³后稷:远代尧舜时代农官,周族的始祖。相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¹
译文:后稷何以使民富?教民耕田种谷米。
注释:¹殖:同“植”,种植。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舜既躬耕¹,禹亦稼穑(sè)²
译文:舜帝亲自耕垄亩,大禹亦曾事农艺。
注释:¹躬耕:亲自耕种。²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战国《论语·宪问》:“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稼:播种五谷。穑:收获谷物。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远若周典¹,八政始食。
译文:周代典籍早记载,八政排列食第一。
注释:¹周典:指夏、周《尚书》中的《周书》。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
熙熙令德¹,猗(yī)猗原陆²
译文:先民和乐美德崇,田园禾稼郁葱葱。
注释:¹令德:1.美德。2.指有高尚道德的人。²“猗猗”句:猗猗:这里指禾苗茂盛的样子。原陆:高而平之地,田野。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huì)¹木繁荣,和风清穆²
译文:花草树木皆茂盛,于时清平送和风。
注释:¹卉:草的总称。²清穆:穆:淳和,温和。清穆:清和,亦为“穆清”,比喻清和平静之时。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纷纷士女¹,趋(qū)²竞逐³
译文:男男女女趁农时,你追我赶忙不停。
注释:¹“纷纷”句:纷纷:众多的样子。士女:男女。²趋时:指抢赶农时。³竞逐:你追我赶。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桑妇宵兴¹,农夫野宿²
译文:养蚕农妇夜半起,农夫耕作宿田中。
注释:¹宵兴:指天未亮即起身操作。宵:夜。²野宿:夜宿于田野。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气节易过,和¹²难久。
译文:时令节气去匆匆,和风泽雨难留停。
注释:¹和:和风。²泽:雨水。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冀缺携俪¹,沮溺结耦²
译文:冀缺夫妇同劳作,长沮桀溺结伴耕。
注释:¹“冀缺”句:冀缺,春秋时晋国贵族,父冀芮犯罪死,冀缺降为民,安贫躬耕,后为晋卿,理国政。携俪: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是说冀缺在田里锄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夫妻相待如宾。俪:配偶。²“沮溺”句:沮溺:长沮、桀溺,春秋时的两位隐士,他们结伴并耕。耦: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春秋《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结耦:合作耕种。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
(xiàng)彼贤达¹,犹勤²陇亩。
译文:看看这些贤达者,犹能辛勤在田垄。
注释:¹“相彼”句:相:视,观察。彼:他们,指冀缺、长沮、桀溺等人。贤达:指有才德、声望的人。²勤:指勤于耕作。
矧伊众庶,曳裾拱手!
(shěn)¹²众庶³,曳(yè)(jū)拱手
译文:何况我等平常辈,焉能缩手入袖中。
注释:¹矧:何况。²伊:此,这些。³众庶:一般百姓。⁴曳:拖,拉。裾:衣服的大襟。⁵拱手:1.两手相合,相以示敬意。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曲礼上》:“遭先生於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于是拱手与言。”2.将双手放在袖子里,形容人们懒惰、闲散的样子。引深为无为而治。西汉刘向编《战国策·秦策一》:“大王拱手以须,天下徧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 3.夸张形容轻易而得。《战国策·秦策四》:“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西汉贾谊《过秦论上》:“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东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六》:“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得。”当代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引清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一:“曳裾拱手,说惰农趣甚。”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kuì)¹
译文:人生在世须勤奋,勤奋衣食不乏匮。
注释:¹“民生”二句:战国《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人生。匮:缺乏,不足。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¹安自逸,岁暮奚冀²
译文:贪图享乐自安逸,岁暮生计难维系。
注释:¹宴:1.请人吃饭喝酒,相聚在一起喝酒吃饭。战国《易·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东汉郑玄注:“宴,享宴也。”2.安闲,安逸《汉书·贾谊传》:“是与太子宴者也。”注:“谓安居。”²奚冀:何所希望,指望什么。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dàn)¹不储,饥寒交至²
译文:家中若无储备粮,饥饿寒冷交相至。
注释:¹儋石:儋: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量词。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异宝》:‘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 东汉高诱注:“万檐,万石(dàn)也。”石:米谷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²交至:一齐来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林公云:‘见司州警悟交至,使人不得住,亦终日忘疲。’”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顾尔俦列¹,能不怀愧!
译文:看看身边辛勤者,内心怎能不羞愧!
注释:¹列:同伴,指那些勤于耕作的人。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孔耽(dān)¹道德,樊须是鄙²
译文:孔丘沉溺在道德,鄙视樊须问耕田。
注释:¹孔耽:孔:孔子。耽:沉溺,迷恋,喜好过度。²樊须是鄙:即鄙视樊须。樊须,即樊迟,孔子的学生。战国《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待樊迟出,孔子便讥讽他:“小人哉,樊须也。”鄙视他胸无大志。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¹乐琴书,田园不履(lǚ)²
译文:董氏仲舒乐琴书,三载不曾践田园。
注释:¹董:董仲舒,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战国《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134),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²田园不履: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说他专心读书,“三年不窥园”,有三年没到园中去。履:踩踏。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若能超然¹,投迹高轨²
译文:若能超脱世俗外,效法斯人崇高贤。
注释:¹超然:犹超脱,高超脱俗,超出于世事之外。²高轨:崇高的道路,指行事与道德。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敢不敛(liǎn)(rèn)¹,敬赞德美。
译文:怎敢对之不恭敬,当颂礼赞美德全。
注释:¹敛衽:如同“敛袂”,整一整衣袖,表示恭敬。西汉刘向编、战国《战国策·楚策》:“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

  此诗共六章,第一章言上古之时百姓的朴素生活。第二章追述后稷播植自给,舜禹躬耕稼穑,都十分重视农业劳动。第三章写古代士女竞相耕作,时代清明,农人安然自逸。第四章写古代贤达之人尚且躬耕,众人庶士更当勤于耕种,以保自安。第五章谈耕作的重要性。“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劝农的根本所在,否则便会斗米不储,“饥寒交至”。第六章反面强调要重视农耕,孔子、董仲舒专心学业,不事农耕的行为高不可攀,借以批评那些既不劳作又不进德修业的人。

  全诗环环相扣,强调农耕对生计的重要意义,即便舜禹那样的贤君,贤达的隐士,都躬耕自保,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呢?然劝农躬耕是其一意。诗人于劝农耕作中呈现出的“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的上古气象,“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的淳朴民风,是其真正仰慕的对象。诗人写景观物,情致高远,无不体现出旷远的性情。

  整首诗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农本思想,这一点是值得赞扬的;但诗中以“哲人”为民之主宰的认识,则是陈旧落后的。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23
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风淅(xī)¹,雨纤纤²。难怪春愁细细³添。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译文:微风吹拂,细雨蒙蒙,每一个丝雨都将心底的春愁加剧。往事已在脑海里渐渐模糊,那些经历究竟是真是梦,我分辨不清。纵然你在梦里到来,也隔着一重帘幕,让我无法接近。
注释:¹淅淅:象声词,指轻微的声音。²纤纤:形容细长的样子。³细细:形容轻柔的样子。⁴一重帘:此处之帘是现实中的帘子,意指实境之帘隔开了虚幻之梦境。

  春雨总是惹人愁,这样的天气里,也怪不得纳兰写出这样的词句。斜风细雨斜织着,迷蒙一片。 “淅淅”是象声词,形容风声。总觉得象声词也是有感情的,像“淅淅”两字,同样是风,却有种柔弱迷惘的情绪在里面。唐朝李咸用《闻泉》诗中有一句: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似乎是约定俗成,“淅淅”的风总与大喜大悲无关,多是愁绪,即便有些欢乐,也是似有还无的那么一丁点。“纤纤”两字转而描画春雨的形态,这两个字本是用来描画女子双手柔细之态的,《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就有: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用这里描摹雨丝,倒也有种婉约雅致的风情。细雨如丝,依然朦朦胧胧地笼罩着一方天地,又慢慢地浸入心底。秋雨愁,是不能愁过这连绵的春雨。雨打芭蕉,春雨愁结,于是乎凄凄惨惨切切。春雨的细腻和夏雨的豪情截然不同,只有春天才会有这连绵的细雨。空气中布满浓浓的湿气,阴阴的灰色,映在眼底,隐在心里,胸口被堵得紧紧的,似磐石般压得使人透不出气来,所有的委屈苦恼全部喷涌而出,伤感瞬间在心底最潮湿的角落里发芽。

  因此纳兰才说,“难怪春愁细细添。”风雨凄迷中最是容易自怜。尤其是一人独处,怀思之情便难免。而南这浓重的愁情而致似梦非梦的幻觉生起了。词人喃喃自语着,那过去了的事已记不分明了。庄子曾经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此言一出,便成就了千百年文人墨客心中的一个结。真实是什么,是眼睛看到的,还是手指触碰到的,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什么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如今眼前的这一切,或许一朝梦醒皆成幻影。但纳兰随即苦笑摇头,即使在梦中,也隔着一层厚厚的帘,看不清楚。这种愁绪就像一场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跑步,因为起点便是终点。也像是梦,醒来时分明觉得梦是真的,而再真实的梦也不过只是场梦罢了,与现实永远隔着一重甚至多重的帘。帘里帘外,有的人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种朦胧恍惚的境界,也从中流露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惆怅。

  纳兰的词总是意深而情婉,就如这首小令,语句中有“花间”风韵,却更显得清丽自然。寥寥几笔,景致情感都在其中。

参考资料:
1、 张远编著.纳兰词全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8:第325页

chìzǎozi··fēng--lánxìng

fēngxiānxiānnánguàichūnchóutiānfēnmíngshìmèngmèngláiháizhòngl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