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游偃师县,斜上灞陵东。回瞻龙首堞,遥望德阳宫。
南游偃师县,斜上灞陵东。回瞻龙首堞,遥望德阳宫。
重门远照耀,天阁复穹窿。城榜疑复道,树里识松风。
重门远照耀,天阁复穹窿。城榜疑复道,树里识松风。
黄河入洛水,丹泉绕射熊。夜轮悬素魄,朝光荡碧空。
黄河入洛水,丹泉绕射熊。夜轮悬素魄,朝光荡碧空。
秋霜晓驱雁,春雨暮成虹。曲阳造甲第,高安还禁中。
秋霜晓驱雁,春雨暮成虹。曲阳造甲第,高安还禁中。
刘苍归作相,窦宪出临戎。此时车马合,兹晨冠盖通。
刘苍归作相,窦宪出临戎。此时车马合,兹晨冠盖通。
谁知两京盛,欢宴遂无穷。
谁知两京盛,欢宴遂无穷。
萧纲

萧纲

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 ▶ 2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苏良嗣,雍州武功人,高宗时迁周王府司马。王时年少,举事不法,良嗣正色匡谏,甚见敬惮。王府官属多非其人,良嗣守文检括,莫敢有犯,深为高宗所称。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高宗使宦者缘江采异竹,将于苑中植之。宦者科舟载竹,所在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四之,因上疏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已爱人之道。又小人窃弄威福。以亏皇明。”言甚切直。
苏良嗣,雍州武功人,高宗时迁周王府司马。王时年少,举事¹不法,良嗣正色匡谏,甚见敬惮(dàn)²。王府官属多非其人,良嗣守文检括,莫敢有犯,深为高宗所称。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高宗使宦者缘江采异竹,将于苑中植之。宦者科舟载竹,所在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四之,因上疏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已爱人之道。又小人窃弄威福。以亏皇明。”言甚切直。
译文:苏良嗣,是雍州武功人,唐高宗时任周王府的司马。当时周王李哲年轻,做事常不合法,苏良嗣严肃地纠正、规劝李哲,李哲对他十分敬畏。周王府的官吏大多不称职,苏良嗣坚守法令,严格约束他们,使他们再不敢违规,他的行事深为高宗所称道。苏良嗣升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高宗指派宦官沿长江边采办奇异竹子,打算移植到御苑之中。宦官征用民船运送这些竹子,到处放纵自己的暴虐行为。回来经过荆州时,苏良嗣把他们扣押起来,接着上疏恳切进谏,说:“皇室到远方搜求奇珍异品,使沿途百姓受扰,这不是圣明君主约束自已爱护百姓的办法。再加上小人擅自耍弄威权,以致亏损了皇上的圣明。”他的话十分恳切正直。
注释:¹举事:行事,做事情。²敬惮:敬畏。
疏奏,高宗下制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永淳中,为雍州长史。时关中大饥,人相食,盗贼纵横。良嗣为政严明,盗发三日内无不擒擿。则天临朝,迁工部尚书。寻代王德真为纳言,累封温国公。为西京留守,则天赋诗饯送,赏遇甚渥。时尚方监裴匪躬检校西苑,将鬻苑中果菜以收其利,良嗣驳之曰,昔公仅仪相鲁,犹能拔葵去织,未闻万乘之主鬻其果菜以与下人争利也。匪躬遂止。无几,还入都,迁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载初元年春,罢文昌左相,加位特进,仍依旧知政事。与地官尚书韦方质不协,及方质坐事当谏,辞引良嗣。则天特保明之。良嗣谢恩拜伏,便不能复起,舆归其家,诏御医张文仲、韦慈藏往视疾。其日薨,年八十五。则天辍朝三日,举哀于观风门,敕百官就宅赴吊。贈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易细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兼降玺书吊祭。其子践言,寻为酷吏所陷,配流岭南而死。追削良嗣官爵,籍没其家。景龙元年,追贈良嗣司空。践言子务玄,教袭爵温国公。开元中,为邠王府长史。
疏奏,高宗下制慰勉¹,遽(jù)²令弃竹于江中。永淳中,为雍州长史。时关中大饥,人相食,盗贼纵横。良嗣为政严明,盗发三日内无不擒擿。则天临朝,迁工部尚书。寻代王德真为纳言,累封温国公。为西京留守,则天赋诗饯送,赏遇甚渥。时尚方监裴匪躬检校西苑,将鬻苑中果菜以收其利,良嗣驳之曰,昔公仅仪相鲁,犹能拔葵去织,未闻万乘之主鬻(yù)其果菜以与下人争利也。匪躬遂止。无几,还入都,迁文昌左相、同凤阁鸾(luán)台三品。载初元年春,罢文昌左相,加位特进,仍依旧知政事。与地官尚书韦方质不协,及方质坐事当谏,辞引良嗣。则天特保明之。良嗣谢恩拜伏,便不能复起,舆(yú)归其家,诏御医张文仲、韦慈藏往视疾。其日薨,年八十五。则天辍朝三日,举哀于观风门,敕(chì)百官就宅赴吊。贈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易细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兼降玺书吊祭。其子践言,寻为酷吏所陷,配流岭南而死。追削良嗣官爵,籍没其家。景龙元年,追贈良嗣司空。践言子务玄,教袭爵温国公。开元中,为邠王府长史。
译文:上疏奏明后,高宗下令抚慰勉励他,并迅速让他把所有采办的竹子抛到长江中。永淳年间,苏良嗣调任雍州长史。当时关中闹大饥荒,出现人吃人现象,盗贼横行。苏良嗣施政严明,凡有偷盗案件发生,他必在三日之内抓获盗贼。武则天临朝听制后,提升他为工部尚书。不久,取代王德真任纳言之职,并多次受封直到封为温国公。担任西京留守时,武则天作诗设酒送他,奖赏待遇十分优厚。当时,尚方监裴匪躬负责管理西苑、建议贩卖西苑中的蔬果来为朝廷谋利,苏良嗣对此加以拒绝,反驳他说:“从前公孙仪做鲁国宰想,尚能够不与人民争利,没听说过大国的君主卖掉自己的蔬果来与老頁姓争利啊。”裴匪躬于是停止了自己的行为。不久,苏良嗣返回东都洛阳,升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正三品。载初元年春天,他被罢去文昌左相之职,加拜特进之职,同时仍任参知政事。他与地官尚书韦方质关系不好,到韦方质因犯法被判死刑时,供词中攀诬苏良嗣,但武则天特意保护他。他谢恩时拜伏于地,便昏倒不能再站起身,被人用车送回家中,武则天派御医张文仲、韦慈藏前往诊视。但他当天就去世了,时年八十五岁。武则天停止上朝三日,在观风门举行丧礼,召令百官到苏良嗣家中吊唁。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赏赐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同时下诏书悼念他。他的儿子苏践言不久被酷吏陷害,被发配流放到岭南而死。苏良嗣也被削去官爵,被登记没收了家产。景龙元年,朝廷追赠苏良嗣为司空。苏践言之子苏务玄,被允许袭爵温国公,开元年间,任外王府长史。
注释:¹慰勉:安慰勉励。²遽:立即;赶快。
暂出河边思远道,却来窗下听新莺。
暂出河边思远道,却来¹窗下听新莺。
译文:我暂且漫步到河边,去思望着曾经送你走过的河道。归来后又在窗下聆听着黄莺悦耳的声音。
注释:¹却来:归来。
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
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
译文:与故人分别之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那生命力旺盛的春草依旧还在送别的老径道上绵延。

zèngyuǎn--kuàng

zànchūbiānyuǎndàoquèláichuāngxiàtīngxīnyīng

rénbiéshíjiànchūncǎoháicóngjiùchùshēng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客行新安¹道,喧呼闻点兵。
译文: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注释:¹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¹无丁?”
译文: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注释:¹更:岂。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府帖(tiě)昨夜下,次¹选中男²行。”
译文: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注释:¹次:依次。²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译文: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líng)(pīng)¹
译文: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注释:¹伶俜:形容孤独。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译文: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译文:“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译文: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我军取相州¹,日夕望其平。
译文: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注释:¹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译文: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就粮近故垒(lěi),练卒依旧京¹
译文: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注释:¹旧京:指东都洛阳。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掘壕(háo)不到水¹,牧马役亦轻。
译文: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注释:¹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译文: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送行勿泣血,仆射¹如父兄²。”
译文: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注释:¹仆射:指郭子仪。²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至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官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官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这就把官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之所以父亲不来,是因为前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就不用抓孩子了。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现了另一番惨景。“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怀着无限的痛苦,但却茫然而无法倾诉,这就是“独伶俜”三字展现给读者的情形。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使读者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官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本来中男已经走了,他的话不能讲给他们听。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像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他茫然的心理。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进行收束。“使眼枯”、“泪纵横”本来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又谈不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良苦。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达了作者对应征的“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xīnān

 tángdài 

xíngxīnāndào xuānwéndiǎnbīng 
jièwènxīnān  xiànxiǎogèngdīng  
 tiězuóxià xuǎnzhōngnánxíng  
 zhōngnánjuéduǎnxiǎo shǒuwángchéng  
féinányǒusòng shòunánlíngpīng 
báishuǐdōngliú qīngshānyóushēng 
 shǐ使yǎn shōulèizònghéng 
yǎnjiàn tiānzhōngqíng 
jūnxiàngzhōu wàngpíng 
zéinánliào guījūnxīngsànyíng 
jiùliángjìnlěi liànjiùjīng 
juéháodàoshuǐ qīng 
kuàngnǎiwángshīshùn yǎngshènfēnmíng 
sòngxíngxuè xiōng  
懊恼春光欲断肠,来时长缓去时忙。
懊恼¹春光欲断肠,来时长缓去时忙。
译文:懊恼春天的时光如此短暂,让人愁断肠,来的时候如此缓慢离开得那般迅速。
注释:¹懊恼:懊恼,烦恼。
落红满路无人惜,蹈作花泥透脚香。
落红满路无人惜,蹈作花泥透脚香。
译文:掉落满地的落花无人怜惜,人们来来往往把花踏成泥,沾着满身满脚的香气。

xiǎozhìxīntiánshǒu--yángwàn

àonǎochūnguāngduànchángláishízhǎnghuǎnshímáng

luòhóngmǎnréndǎozuòhuātòujiǎoxiāng

楚竹燕歌动画梁,更阑重换舞衣裳。
楚竹¹燕歌²动画梁,更阑(lán)³重换舞衣裳。
译文:南方的管乐,北方的燕歌发出的声音都震动了厅上的画梁雕栋了。夜深了,舞女们又换取新的舞衣,开始下一场演出了。
注释:喻:开导。¹楚竹:楚地的音乐。竹,指管乐,这里泛指音乐。²燕歌:北方燕地的歌曲。³更阑:夜深。又作“春兰”一词,意指舞女。
公孙开阁招嘉客,知道浮云不久长。
公孙¹开阁²招嘉(jiā)³,知道浮云不久长。
译文:汉代的名相公孙宏广开门庭,招纳四方宾客。因为他知道这种荣华富贵不是能长久的。
注释:¹公孙:即指公孙弘,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他在位时,知道一个人的富贵的长久与他的名声相关。于是公孙宏开东阁招待宾客,广纳人材,因为他的谦恭,四方人士都传颂他贤相的美名。²阁:又作“馆”。³嘉客:指贵宾。⁴云:又作“荣”。

  这首诗中王韫秀用典贴切,展现了自己才女的史学功底,历来为后代文人赞赏。其中“知道浮云不久长”因为蕴含着哲理性被誉为名句。

  开头一句“楚竹燕歌动画梁”,楚竹和燕歌,分别指代南北方的音乐,由此可见元载网罗了全国各地的佳丽。家中的美女之多,不言而喻。其中动一字,可见声音之大,绝非一个两个歌女在歌唱。画梁应该是指元载专门修建的芸辉堂,有金屋藏娇之意。“更阑重换舞衣裳”点明是在夜深时,元载还在观赏歌舞,早就沉醉于酒色之中,政务已经被他抛在脑后了。

  接下来王韫秀笔锋一转,从现实中来到历史中。“公孙开阁招嘉客”一句中“公孙开阁”这个典故用的贴切自然,公孙宏,元朔中为丞相,封平津侯。为了收罗人才,就起客馆,开东阁以迎贤人,士人也因此而认为他是贤相。享年八十,死于丞相位。而他之后的几任丞相,由于作事乖戾,故多遭刑戮。王韫秀是想用这个典故告诉丈夫,富贵要想像公孙宏一样长久,要广纳人才,交友四方。“知道浮云不久长”这句是在前三句上得出的结果,结论更直白的来劝告元载,富贵如浮云一般,不可能长久,要早做打算,居安思危。

  整首诗不仅体现了王韫秀的才女气质,更显示了她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洞悉人心的哲学思想,在表达上相对委婉,后世文人皆赞扬王韫秀能力在其丈夫元载之上。

参考资料:
1、 王传胪.话说全唐诗[J].四川大学学报,2000,24(8)
2、 鲜于煌.历代名媛诗词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92.

--wángyùnxiù

chǔzhúyàndònghuàliánggènglánzhònghuànshang

gōngsūnkāizhāojiāzhīdàoyúnjiǔzhǎ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