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
人在年少,神情¹未定,所与²款狎³,熏渍(zì)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lǚ)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sì),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
译文: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没有定型,和情投意合的朋友交往亲密,容易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言谈举止,就算无心去学习,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与朋友相似。何况操行、技能等比较容易学到的东西呢?因此,和好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进到了满是芝草和兰花的屋子,时间一久自己也变得芬芳;若是和不好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进入满是咸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己也变得腥臭。
注释:¹神情:精神性格。²与: 结交。 ³款狎:相互间关系亲。⁴熏渍陶染:熏陶感染,即受影响。⁵操履:操行,操守。 ⁶艺能:技能。⁷鲍鱼:指咸鱼,其气味腥臭。⁸肆:店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没有定型,和情投意合的朋友交往亲密,容易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言谈举止,就算无心去学习,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与朋友相似。何况操行、技能等比较容易学到的东西呢?因此,和好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进到了满是芝草和兰花的屋子,时间一久自己也变得芬芳;若是和不好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进入满是咸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己也变得腥臭。

注释

神情:精神性格。

与: 结交。

³款狎:相互间关系亲。

熏渍陶染:熏陶感染,即受影响。

操履:操行,操守。

⁶艺能:技能。

鲍鱼:指咸鱼,其气味腥臭。

肆:店铺。

颜之推

颜之推

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字介,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学术上,颜之推博学多洽,一生著述甚丰,所著书大多已亡佚,今存《颜氏家训》和《还冤志》两书,《急就章注》、《证俗音字》和《集灵记》有辑本。 ▶ 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fán)¹部落能结束²,朝暮驰猎黄河曲。
译文: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
注释:¹蕃州:泛指西北地区。²结束:装束,打扮。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燕歌¹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sī)边草绿。
译文: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注释:¹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曲。

  唐代边塞诗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但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句中的“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绿”字下得绝佳。

  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2004年12月第2版

sàixiàshǒu ·

 tángdài 

fānzhōuluònéngjiéshù zhāochílièhuáng 
yānwèiduànsàihóng鸿fēi qúnbiāncǎo绿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举手钓鳌(áo)¹,削迹²种瓜侯³。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来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máo)?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译文:我从前如李白是钓鳌的巨手,而今却如邵平成了隐居种瓜的园丁。三伏交秋的时节重来吴县,准能欣赏到太湖美秀丽的秋景。人世风波在耳边摇荡,千古功名在身外飘浮,何时能让我张开神弓射金兵?辜负了大丈夫的雄心壮志,无奈何望着故园生愁发怔。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¹钓鳌客:谓人有大志。²削迹:屏迹,表示隐居。³种瓜侯:引召平种瓜事。⁴吴会:今江苏吴县。⁵三伏:夏季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合称为三伏。俗谚:(第)三伏在秋。⁶五湖:此指太湖。⁷旄头:星名,即昴宿,古代当作胡星。此用旄头指金兵。⁸孤负:即辜负。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粘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¹。元龙湖海豪气²,百尺卧高楼³。短发霜粘两鬓(bìn),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译文:我常梦见受敌人蹂躏的中原,老泪纵横挥洒遍江南的大地。我有陈登志在天下的豪气,不似求田问舍的许汜。我有刘备忧国忘家之心,身在百尺高楼上卧睡。头发已稀疏还加上几根银丝,喜听清凉夜的倾盆大雨,在屋顶瓦沟上哗啦鸣脆。雄心壮志依然在,恨只恨光阴白白地随百川向东流逝。
注释:¹南州:泛指南方。²豪气:豪迈的气概。³百尺卧高楼:引三国陈登斥许汜徒有国士之名,而无救世之志事。⁴清夜:清静的夜晚。⁵瓦鸣沟:即瓦沟鸣。急雨在屋顶的瓦沟上哗哗流淌。⁶壮心:豪壮的志愿,壮志。⁷付与:拿出;交给。⁸百川流:壮心随水东流,喻有志未伸。

  上片自写心境,构画出一个浪迹江湖的奇士形象,目的是写他豪放不羁的生活和心中的不平。首二句就奠定了全词格调。“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皆以古人自比。钓鳌种瓜,本属隐居人的事,而皆有出典。

  从“重来吴会”两句看出作者是重游故地:“三伏”“五湖秋”,拈用前词“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字面,以点出时令,也不无上文“惟与渔椎为伴,回首得无忧”的那种互相倾轧的风气下暂得解脱的寓意。以下三句愤言国事,而自己功名未立,请缨无路。耳畔”、“身外”,皆切合不管事、无职司的人的情境。南宋爱国人士追求的功名就是恢复中原,如岳飞《小重山》词说的“白首为功名”。

  过片写远望故国时百感交集的心情:“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梦可原”是由“怅望故园愁”所致。“挥老泪”湿襟可以,但不能“遍南州”。这是夸张,是受风雨入梦的影响。此句大有后来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之慨。因在睡中,故不得“高卧”二字,联及平生志向,遂写出“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的壮语。借三国陈登事,以喻作者自己“豪气未除”(《三国志》许汜议陈登语)。可见作者闲游湖海,实际上并非情愿。以下“短发霜粘两鬓”从“老”字来,“清夜盆倾一雨”应“泪”字来,是写夜晚闻雨声而惊梦事。何以会“喜听瓦鸣沟”?这恰似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滂沱大雨倾泻于瓦沟,轰响有如戈鸣马嘶,可为“一洗中原膏血”的象征,此时僵卧而尚思报国的人听了怎能不激动了是的,自己“犹有壮心在”呢!壮心同雨水汇入百川,而归大海,是人心所向,故云“付与百川流”。

  全词处处交织在壮志难酬而壮心犹在的复杂感情之中,故悲愤而激昂,相应地,词笔亦极驰骋。从行迹写到内心,从现实写到梦境。又一气写成,从“钓鳌客”、“五湖秋”、“风波摇荡”、“湖海豪气”、“盆倾一雨”、“瓦鸣沟”到“百川流”,所有的景象似乎却汇合成一股汹涌的狂流,使人感到作者心潮澎湃,起伏万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词中屡借古人酒杯言有尽而意无穷,故豪放而不粗疏。词写风雨大作有感,笔下亦交响着急风骤雨的旋律。“芦川词,人称其长于悲愤”(毛晋《芦川词》跋),评说甚当。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第1700-1702页

shuǐdiàotóu ·zhuī

zhāngyuángān sòngdài 

shǒudiàoáo xiāozhòngguāhóu chóngláihuì sānxíngjiànqiū ěrpànfēngyáodàng shēnwàigōngmíngpiāo shèmáotóu nánérzhì chàngwàngyuánchóu 
mèngzhōngyuán huīlǎolèi biànnánzhōu yuánlónghǎiháo bǎichǐgāolóu duǎnshuāngzhānliǎngbìn qīngpénqīng tīngmínggōu yóuyǒuzhuàngxīnzài bǎichuānliú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伤怀¹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miǎo)²似波。
译文:离人的怀抱甚是伤心,老天倘若有感情,也会因离别而衰老;它有时如轻丝般纤细却缠绵悠远,有时又如波涛般一浪高过一浪地涌上心头。
注释:¹伤怀:伤心。²渺:茫茫然,看不清楚。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扁舟¹岸侧,枫叶²(dí)³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zhù)人间比梦间。
译文:湖边一叶扁舟停靠在岸边,枫叶、芦花在秋风里瑟瑟发抖,将前欢与现实形成对照,相聚时的欢乐是一去不复返了,除非相逢于梦中。
注释:¹扁舟:小船。²枫叶:枫树叶。亦泛指秋令变红的其他植物的叶子。诗文中常用以形容秋色。³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箔。

  是词写离愁。前阕议论抒情。首句“伤怀离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伤感是离别的情绪。诗人李贺曾吟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悲凉痛苦情感,两者比对。这种离愁“细似轻丝渺似波”,细软得像轻丝那样缠绕不清,缥渺得像微波那样延续不断。后阕回忆离别。一叶轻舟靠在岸边,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芦花,金风萧萧,行人告别远去。“细想前欢”,慢慢地回忆起以前相聚的欢乐,却不能失而复得。“须著人间比梦间”,必须要让人世间改变成梦间。

  全词缠绵悱恻,婉转细腻且真情灼然,可以想见,作者与文中女子的感情一定非同一般。上阕用了李贺诗的名句,表达出内心无限的深情,又以设问的形式问道:你能知道这番深意是怎样的吗?告诉你,就如同细丝一般扯也扯不断,像水波一样前波刚去后波又来,永远不可能断绝。下阕写到具体的场景,把人送走后,作者还独自站立在岸边,目送着白帆远去后,才发现这里剩下的,只有白居易诗中“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萧疏。此景最能令人想起“前欢”,那是多么令人魂飞魄散的极致享受,与眼前的孤独索寞形成的对比,就如同冰冷的人间和美梦中的情景一样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加大了作者心理上的落差,正是这种落差,令人感到了他的情意是何等真挚。

参考资料:
1、 (宋)欧阳修著;李之亮注析 .欧阳修词选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37-38
2、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605页

jiǎnlánhuā··shāng怀huáibào--ōuyángxiū

shāng怀huáibàotiānruòyǒuqíngtiānlǎoshìqīngmiǎoshì

biǎnzhōuànfēnghuāqiūsuǒsuǒxiǎngqiánhuānzherénjiānmèngjiān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子曰:“譬如为山¹,未成一篑(kuì)²,止,吾止也³;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注释:¹为山:用土堆山。²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篑,装土用的竹筐。³吾止也:我自己停止的。⁴平地:用土填平洼地。⁵覆一篑:(才)倒下一筐土。⁶进:前进。指继续堆土。⁷往:前进。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¹,心不地则物不必²载。太山³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¹¹。故长利积¹²,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¹³也。《韩非子·大体》
译文: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¹⁰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包容),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所以君主的气魄要像天地那样宏大使万物齐备,心胸要像山海那样宽广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注释:¹遍覆:全部覆盖。²必:通“毕”,尽,完全。³太山:即泰山。⁴大人:指君主。⁵寄形于天地:指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形,形体。⁶历心于山海:指心胸像山海那样宽广。历心,尽心。⁷毒:残害。⁸伏:潜伏。⁹交:同。¹⁰朴:纯朴。¹¹舍:房舍,引申为归宿。¹²长利积:长远的利益积累了。¹³治之至: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海不辞¹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²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³。 《管子·形势解》
译文: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开明的君主不满足于手下的人才,所以能成就他手下众多人才;学者不满足于学习,所以他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注释:¹辞:推辞,拒绝。²厌:满足。³成其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曰:“知¹者乐(yào)²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³,仁者寿。” 《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注释:¹知:通“智”。²乐:爱好。³乐:快乐。⁴寿:长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¹曰:“逝者²如斯³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从早到晚不停止 。”
注释:¹川上:河边。²逝者:指流逝的时光。³斯:这,指河水。⁴舍:停留,止息。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徐子¹曰:“仲尼亟(qì)²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译文:徐子问:“孔子屡次称赞水,说‘水啊!水啊!’,从水中得到什么呢?”
注释:¹徐子:名辟,孟子弟子。²亟:屡次,一再。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源泉混混¹,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²,放³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huì)皆盈,其涸(hé)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wèn)¹⁰过情¹¹,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有本源的水滚滚而来,从早到晚不停止,注满洼地再往前流,到达了大海。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取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就像五六月时的雨水,一时也能注满沟渠;但是它干涸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做学问若是名过其实,真正的君子都认为是可耻的事。”
注释:¹混混:同“滚滚”。²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地再往前流。盈,满(使动,使满)。科,坎,坑。³放:到达。⁴有本者如是:有本源的便像这样。⁵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一点罢了。尔,用同“耳”。⁶七、八月: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正是多雨季节。⁷浍:大沟。⁸涸:干涸。⁹立而待:形容时间很短。¹⁰声闻:名声。¹¹情:实际。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¹而小鲁,登泰山而小²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³,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注释:¹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²小:以……为小。³难为水:(别的)水难以吸引他了。⁴难为言:(别的)议论难以吸引他了。⁵术:方法。⁶明:光辉。⁷容光:小缝隙。⁸成章:事物达到一定阶段。章的本义是乐曲奏完一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¹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²,故几³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¹⁰。夫唯不争,故无尤¹¹。《老子》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像水。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善于保持沉静,存心要像水一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善于讲究仁义,说话要像水一样,善于遵守信用,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注释:¹利:帮助。²处众人之所恶: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³几:接近。⁴居善地: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⁵心善渊: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⁶与善仁: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⁷言善信:言语要(像水那样)诚信。⁸正善治: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正,通“政”。⁹事善能: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¹⁰动善时: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¹¹尤:过失。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¹。 《老子》第66章
译文:江海能够成河流汇聚的地方的原因,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
注释:¹百谷王:百川所汇集的地方。下之:处在它们的下游。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¹,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译文:全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全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注释:¹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夫兵形¹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²,兵因敌而制胜³。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译文:作战的方式有点像水,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注释:¹兵形:即作战方式。²制流:控制流向。³制胜:取得胜利。⁴常:固定的。⁵因:根据。

  论语·子罕

  以“为山”为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韩非子·大体

  以“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为喻,揭示道理;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管子·形势解

  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喻,说明治国治学上止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论语·雍止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好玩如流水,用水来喻智者,认为智者天性容易亲近水并以水为乐。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厚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像山般沉稳,用山来喻仁者,认为仁者天性自然亲近山,并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论语·子罕

  以河水为喻,发出对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的慨叹;同时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法流水不舍昼夜,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进取修业。

  孟子·离娄下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符,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孟子·尽心上

  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老子(共三则)

  1.把水视为“道”之化身,歌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奉献的精神。

  2.从江海善于处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百川之王的角度,申述“谦下不争”的主张。

  3.从水性“柔弱”与“威猛”并存的角度,揭示水性的两重性,并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角度,表达老聃为政“贵柔”的主张。

  孙子·虚实篇

  从水形喻兵形,强调用兵“变”的原则,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译文:固然聪明有才能,也有高远的志向,却生于衰亡的时代,命运偏偏不济。
注释:探春: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清明涕(tì)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译文:清明节家人在江边涕泪送我出嫁,以后只能梦随千里东风回到遥远的家乡。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