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入承明已七年,自惭踪迹久妨贤。
吾子几时归凤阁,病夫方欲买渔船。
季路旨甘知已矣,潘安毛鬓更皤然。
举人自代何由得,归去东臯种黍田。
三入承明已七年,自惭踪迹久妨贤。
吾子几时归凤阁,病夫方欲买渔船。
季路旨甘知已矣,潘安毛鬓更皤然。
举人自代何由得,归去东臯种黍田。
王禹偁

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如烟。
翠羽¹明珰(dāng)²尚俨然³,湖云祠树碧如烟
译文:露筋祠中的塑像头饰翠羽耳饰明珰,端庄逼真,高邮湖上的云霞笼罩着露筋祠前的树木一片碧绿如烟。
注释:露筋祠:王象之《舆地纪胜》载:“露筋庙去高邮(在江苏)三十里。旧传有女子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姑曰:‘吾宁死不肯失节。’遂以蚊死,其筋见焉。”¹翠羽:翡翠的羽毛,也作“翠翘”;这里指妇女首饰。《山堂肆考》:“翡翠鸟尾上长毛日翘,美人首饰如之,因名翠翘。”明²珰:妇女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以上二者都指庙内小姑塑像而言,也可理解为想象中女神美好形象。³俨然:庄严的样子;也可解释成很像是真的。⁴湖:指高邮湖,在庙旁。⁵烟:雾霭。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行人系缆¹月初堕(duò),门外野风开白莲²
译文:在月亮刚落的拂晓时分,船便停靠在高邮湖畔露筋祠前,野风习习吹来,给人带来一阵阵盛开的白色荷花的缕缕馨香。
注释:¹系缆:泊船。²白莲:白色的莲花。沈德潜于此诗下云:“高邮远近,俱种白莲。”诗人实又以白莲之清白喻祠主之品格。

  这首诗的首句描绘露筋祠中女神的塑像,后三句写祠外风光,湖云烟树,月堕风轻,白莲吐芳,烘托了女神像的圣洁。诗人通过景物描写,寄寓着自己对所敬仰和所爱慕的热情的赞颂。整篇诗的境界清远,诗味含蓄,想象空灵,语言秀丽。

  前人书中曾记载,露筋祠中的“圣女”,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姑。但在诗中,她被描绘成雍容华贵的贵族小姐。他的这种脱离实际的写法,当时有人颇不以为然。然而王士祯有自己独特的构想,他认为诗中的“圣女”代表着最纯洁、最高贵、最美好的心灵,是最圣洁的女神的化身,因而他加之以“翠羽明珰”,也不过类似“此花端合在瑶池”的用意。

  不仅如此,在“翠羽明珰”之后,诗人又把她置身于“湖云祠树碧于烟”的环境中,祠的四周绿树葱茏,湖波苍苍,湖云茫茫。这一切如烟如雾,将露筋祠烘托得缥缈而神秘,犹如仙境,而这位露筋“圣女”俨然为瑶池仙子了。

  按常理,在交代了祠庙和祠神后,接着便写自己的观感。而作者似乎完全忘记了主题,顾左右而言他,“行人系缆月初坠,门外野风开白莲。”在月亮刚落的拂晓时分,诗人的船停靠在高邮湖畔露筋祠前,野风习习吹来,给人带来一阵阵盛开的白色荷花的缕缕馨香,沁人心脾。这“门外野风开白莲”与门内“翠羽明珰”看起来二者并不相关,然而细细辨析,韵味悠然。莲花在传统审美意识中,一向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象征,白莲更显示着一种洁白无瑕的品格,睹花思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近在咫尺的露筋祠内那位圣洁女神。这野风中的白莲就是圣洁女神的化身。但诗人没有讲一句话,只是默默地将“圣女”的人格美与白莲的风神美两相映衬,读者自然心领神会。

  王士祯是清代诗坛神韵派大师,论诗标榜“神韵”,认为作诗须达到境界缥缈淡远、意味空灵含蓄,避免实指,露人工雕琢痕迹要在自然,具有风调之美。而其作诗要诀则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再过露筋祠》,正充分体现了上述这些特点和要求。就以此诗来说,诗中的人,是诗人想像中的缥缈天仙;诗中的“野风开白莲”,也未必是当时当地实有的景物。因为王士祯追求的是“空灵”诗中的情和景,都是凭“兴会神到”时的灵感所得,不必去一一坐实的。

参考资料:
1、 王冰鸿.《再过露筋祠》主旨新探[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9期
2、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013-1014页
3、 蔡义江选注,绝句三百首,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04,第283页

zàiguòjīn

wángshìzhēn qīngdài 

cuìmíngdāngshàngyǎnrán yúnshùyān 
xíngrénlǎnyuèchūduò ménwàifēngkāibáilián 

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
南窗背灯坐,风霰(xiàn)¹暗纷纷。
译文:面对南窗,背着灯光独坐,窗外风吹得小雪珠纷纷扬扬。
注释:¹霰:小雪珠,俗称米雪。
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寂寞深村夜¹,残雁雪中闻。
译文:在这寂寞的野村深夜,一只残雁在雪中翻飞,孤单凄凉。
注释:¹深村夜:犹言村夜深。犹言残雁。

  在白居易的诗作中,这是很特别的一首。

  白居易诗的特点是浅显易懂,而此诗却十分朦胧。诗人用20个字写下了一幅村夜雪景:在风雪凄迷的深夜,诗人独坐窗前,屋内灯影昏昏,窗外暗雪纷纷,风雪中传来了残雁的叫声……无情之景,当是死景,而此诗即使用现代白话翻译,也仍然诗味盎然,它让人觉得一股凄冷之情寒彻周身。诗人写景,意在写情,此诗可谓情景交融。据考证,此诗是诗人41岁时所作,与讽谕诗中的《村居苦寒》作于同一时期,其时诗人正在老家为母亲居丧,因而可想而知诗人当时的心 情是何其落寞凄凉!

  《村雪夜坐》一诗是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现在人们都把它作为一首“咏雪”的诗。 从这首诗里可以想象到:作者面向南窗,背对孤灯而坐,望着窗外的一片昏暗夜色,听着寒风呼啸、看到冰粒与雪花夹杂着纷纷飘落在地上。这时候他感到村庄的夜是那样的静,让人感到寂寞。却又听到失群的大雁,在风雪之夜的凄凉的叫声。 为什么白居易此时心境如此的寂寞凄凉?作者却含糊者没有说出。

  据考据资料,这首诗是白居易进入不惑之年时而作,当时白居易正在家乡为母亲去世戴孝居丧。由此可以想象到诗人的心情是寂寞凄凉、糟糕透了。所以,这首诗情景交融的感染力是很强的。 我以为这首诗的背景有雪,作者却没有用心去描写“雪”。所以,严格说它不能算是一首“咏雪”的诗,而只是借雪夜,抒发寂寞清冷的心情而已。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第280页

cūnxuězuò

bái tángdài 

nánchuāngbèidēngzuò fēngxiànànfēnfēn 
shēncūn cányànxuězhōngwén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天。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yú)¹天。
译文:江南水乡的雨后,空气清新怡人,阵阵莲花清香扑面而来。
注释:¹馀:同“余”。
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
天气正得所¹,客心刚悄然²
译文:这样的天气让人倍感舒适,客居他乡的愁绪却又从心头泛起。
注释:¹得所:适当;适宜。²悄然:形容忧愁的样子。
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
乱兵何日息,故¹老几人全。
译文:社会动荡不安,兵戈四起,不知何日才能平息;而那在乱世中的旧友不知有几人能保全。
注释:¹故:过去的、旧的。
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
此际难消遣(qiǎn)¹,从来未学禅。
译文:这样的愁闷心情难以排解,只因未曾学习佛理宽慰己心。
注释:¹消遣:排解愁闷。

zhōngqiū

zhèng tángdài 

qīngxiāngwénxiǎolián shuǐguótiān 
tiānzhèngsuǒ xīngāngqiǎorán 
luànbīng lǎorénquán 
nánxiāoqiǎn cóngláiwèixuéchán 
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
我思仙¹人,乃在碧海之东隅(yú)²
译文:我所思的仙人,在碧海之东。
注释:¹仙:一作“佳”。²东隅:东角;东方。
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
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¹(péng)²
译文:那里海寒多天风,掀起的巨浪可以冲倒蓬莱和方壶。
注释:¹山:一作“天”。² 壶:即 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
长鲸喷涌不可涉,抚心茫茫泪如珠。
长鲸(jīng)¹喷涌不可涉,抚心²茫茫泪如珠。
译文:巨大的鲸鱼喷涌出清泉,像白茫茫的泪珠。由于长鲸的阻隔,这个地方根本无人可以到达。
注释:¹长鲸:巨大的鲸鱼。此处是比喻用法。²抚心:抚摸胸口,表示感叹。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西来青鸟¹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²
译文:只有西王母的青鸟可以东飞渡海而去,我想托青鸟寄一封书信,捎给碧海之东的仙女麻姑。
注释:¹青鸟:神话传说为西王母使者。²麻姑:传说中的女神仙。

  一腔忠贞而不被体察,满怀抱负而无从得施,这是封建社会中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对于具体的作家而言,当着社会生活的内容有不敢直说、不便明言者时,这种反映往往是曲折、隐晦的。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因此在《离骚》中“上下而求素”,出入于风伯日驭之间,去寻找自己的理想。正是从他开始,中国文学中出现了以游仙的形式来表现政治内容、抒发生活感慨的传统。这一传统,在魏晋时期得到了全面继承,而到了李白手中,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此篇在李白的游仙诗中,不算最出色的,但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运用这种形式所取得的成就。

  一起两句,开门见山,点出所思对象及其所在地点。据《十洲记》云;“东海之东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碧海在东海之东一万里,而仙人又在碧海之东隅,可见其远。碧海之水“甘香味美”,迥别于人间,可见仙人居处的奇异、优美。诗人于仙人不能不萦之于心,而于路途的遥远、凶险亦不能不念念于怀,因而逗出下面数句。

  接着诗人列举了四事,说明欲至仙人居处的“碧海之东隅”的凶险程度。首先是气温低寒,其次是海风凶狂。风狂则浪大:“白波连山倒蓬壶”(木华《海赋》:“波如连山。”),更别提还有凶猛的怪物作祟了:“长鲸喷涌不可涉”。由于这层层险阻,诗人痛感无望的悲哀,于是只好“抚心茫茫泪如珠”了。

  去既不能,罢亦不忍,“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终竟是意难平。那么,这一份惓惓之情便只有托那神奇的青鸟代为传递了。青鸟是西王母的信使,见《汉武故事》。麻姑是传说中的一位美丽的仙女,见《神仙传》。这里,诗人请青鸟代为向麻姑(即篇首的“仙人”)表示歉意:他不是不想去,实在是去不成。

  从李白的生平经历来看这首诗,它的寓意相当明显。可以说,它反映了李白追求美好的理想,虽遭权奸们的诋毁,而始终惓惓情切的真实处境,浓缩了这位伟大诗人一生的遭遇,是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游仙诗看待的。

  《有所思》是一个古题,出自汉乐府。用此题者,一般但言男女离思。而李白将其引入游仙,将所思对象改为仙人,并赋予整首诗以深刻的寓意,不能不说是用古题写出了新意,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诗人的创造力。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22-126
凉夜沉沉花漏冻,欹枕无眠,渐觉荒鸡动。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凉夜沉沉花漏¹冻,欹(qī)²无眠,渐觉荒鸡动。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xià)³春寒重。
译文:寒冷的夜晚室内十分沉静,莲花漏器无声仿佛被凝冻;我斜靠在枕上难以入眠,听到荒鸡打鸣一声又一声。这寂寞中的愁情郎不知,月光觉动射进了窗缝,春夜的寒气愈来愈重。
注释:漱玉词: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集。¹花漏:镂花的铜漏。²欹枕:斜靠在枕上。³窗罅:窗户的缝隙。
忆共锦衾无半缝,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往事迢迢徒入梦,银筝断续连珠弄。
忆共锦衾(qīn)无半缝,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¹。往事迢迢徒入梦,银筝断续连珠弄²
译文:想起一起生活时,合盖锦被不留半点缝;那时郎像梧桐花,我像采花的桐花凤。连绵不尽的往事啊,在我梦里再现有何用?想强打精神奏一支《连珠弄》,却又弹断银色筝弦想弹弹不成。
注释:¹桐花凤:鸟名,羽毛五色,暮春采集桐花而得名。²连珠弄:古曲名。

  这是《衍波词》中的名作。“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的比喻清新尖利,以致词人被称做“王桐花”。细绎词意,此词恐亦有寄托,“往事迢迢”二句,或与其早岁《秋柳》诗一样,表现出对南明王朝的眷念。此词为和李清照《蝶恋花》词。李作如下:“暖雨和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再三味之,似终不及和作之雍容深婉。

diéliànhuā··shù--wángshìzhēn

liángchénchénhuālòudòngzhěnmiánjiànjuéhuāngdòngxiánchóulánggòngyuèchuāngxiàchūnhánzhòng

gòngjǐnqīnbànfènglángshìtónghuāqièshìtónghuāfèngwǎngshìtiáotiáomèngyínzhēngduànliánzhūnò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