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然万里行,所得惟一庄。
庄中果何有,荞赤靡菽黄。
丰岁谁可口,凶年或充肠。
旦旦勤栉耨,谨勿令庄荒。
徒然万里行,所得惟一庄。
庄中果何有,荞赤靡菽黄。
丰岁谁可口,凶年或充肠。
旦旦勤栉耨,谨勿令庄荒。
洪咨夔

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 98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堆枕香鬟侧。骤夜声、偏称画屏秋色。风碎串珠,润侵歌板,愁压眉窄。动罗箑清商,寸心低诉叙怨抑。映梦窗,零乱碧。待涨绿春深,落花香泛,料有断红流处,暗题相忆。
堆枕香鬟(huán)侧。骤夜声、偏称画屏秋色。风碎串珠,润侵歌板,愁压眉窄。动罗箑清商,寸心低诉叙怨抑。映梦窗,零乱碧。待涨绿春深,落花香泛,料有断红流处,暗题相忆。
译文:美人侧卧,带着幽香的发髻懒散地堆在枕上。夜晚,骤然一阵雨声,与画屏秋景相得益彰。风声紧,雨声碎,如串串珍珠落玉盘,雨声浸润于歌声,凄美的旋律引愁眉紧锁人悲伤。罗扇缓缓舞动,轻声慢唱,叙述着内心的怨艾彷徨。韵律令人倾倒,方寸乱,使人充满期望。待暮春绿深,落花香溢,想在红花飘落断流处,默默题咏相羡词章。
注释:秋思:词牌名,一名“秋思耗”。双调,一百二十二字,上片十二句六仄韵,下片十二句九仄韵。荷塘:即毛荷塘,作者词友。《梦窗词集》中另有《醉桃源·荷塘小隐赋烛影》《大酺·荷塘小隐》《江神子·十日荷塘小隐赏桂呈朔翁》《烛影摇红·毛荷塘生日留京不归赋以寄意》《高阳台·寿毛荷塘》《三姝媚·姜石帚馆水磨方氏会饮总宜堂即事寄毛荷塘》等六首词,可知两人交情不浅。
欢酌。檐花细滴。送故人、粉黛重饰。漏侵琼瑟。丁东敲断,弄晴月白。怕一曲、霓裳未终,催去骖凤翼。叹谢客、犹未识。漫瘦却东阳,灯前无梦到得。路隔重云雁北。
欢酌(zhuó)¹。檐花细滴。送故人、粉黛重饰。漏侵琼瑟。丁东敲断,弄晴月白。怕²一曲、霓裳未终,催去骖(cān)凤翼。叹谢客、犹未识。漫瘦却东阳,灯前无梦到得。路隔重云雁北。
译文:相对饮酒清秋夜,檐内灯光,檐外细雨扬扬。别故人,重饰粉黛,钟漏与琵琶形成交响。雨声漏声音乐声叮咚,迎来雨过天晴风清月白好时光。只担心,《霓裳》一曲尚未了,云骖凤翼催人去,可惜呀,谢灵运一样诗家,尚在懵懂迷茫。我身处雁北,路阻重云,梦里无缘到灯前,不至于为伊憔悴像东阳。
注释:¹酌:一本作“夕”。²怕:一本作“悄”。

  “堆枕”两句,卧听夜雨。言“括苍名姝”夜晚拥枕侧卧小阁中,突然间听到夜雨急促的泠泠声,她却偏说:“这与画屏上秋雨打叶一样,多么富有诗意啊。”“风碎”三句,此言实际上秋风中的秋雨就像断线珍珠似的.四处迸跳着,连日阴雨,空气湿润,使歌板因受潮而发出喑哑声,伊人也因无聊而屏闷,不由得紧锁起双眉。主、客观适成强烈反衬。“动罗箑”四句,梦境也。“罗箑”,即是罗扇,歌扇也。《说文·方言》:“扇,关以东谓之箑”。此言“名姝”因卧久而入梦。在梦中她轻摇歌扇,低吟浅唱,仿佛在低声倾诉自己心中的怨抑;碧纱窗上晃映着她歌舞时的零乱倩影。

  “映梦窗、零乱碧”,即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梦窗之词,吾得取其词中之一语以评之,曰‘映梦窗、凌(应作零)乱碧’。”“待涨绿”四句,言等到了春深绿浓的落花时节,恐怕括苍名姝这位有情人也会效法唐代宫女韩氏,用“红叶题诗”。“红叶题诗”典故,据《太平广记》载:“唐禧宗时,宫女韩氏以红叶题诗,自御沟中流出,为于佑所得;佑亦题一叶,投沟上流,韩氏亦得而藏之。后帝放宫女三千,佑适娶韩,既成礼,各于笱中取红叶相示,乃开宴曰:‘予二人可谢媒人’。韩氏又题一绝曰:‘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欢酌”三句,“欢酌”者,荷塘与名姝两人也。此言毛荷塘即将离姝而去,时间也在细雨绵绵的秋天。从屋檐上滴下的细碎雨珠,好像离别人的清泪。为送别荷塘(故人),“括苍名姝”强打精神,反复梳洗打扮仪容,此所谓“女为悦己者容”也。“漏侵”四句,言名姝为别荷塘而歌舞夜宴;荷塘为离开名姝而赋诗填词。但怕只怕,名姝的歌舞尚未终了,却已有“骖骑”来催促荷塘及早远行了。“丁东敲断”,按拍也。“弄晴月白”,即“吟风弄月”也。

  按诗人常有吟咏风月之作,故世称作诗填词为“吟风弄月”,这里为求平仄、押韵,故变化之。“霓裳”,即《霓裳羽衣舞》也。“叹谢客”四句。“谢客”,谢灵运,好游山玩水,这里借指词人自己;“东阳”,沈约,东阳人,多病以瘦称,在此亦指代词人。词人说:只可惜我还没有能够与你这位“括苍名姝”见上一面,因此尽管我想得像沈约那样消瘦,还是无法想象出你与“听雨小阁”的庐山真面目,甚至在梦中我也不能到达你那儿。所以说我与你(指名姝)好比是“路隔重云”的大雁一样远隔在天南地北啊。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山光物态弄春晖(huī)¹,莫²为轻阴³便拟归
译文:山光物态沐浴于春日的光辉中,不要因为几朵阴云就打算回去。
注释:¹春晖:春光。²莫:不要。³轻阴:阴云。⁴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纵使¹晴明无雨色,入云²深处亦沾衣。
译文:即使天气晴朗没有阴雨迷蒙,去到山中云雾深处衣服也会沾湿。
注释:¹纵使:纵然,即使。²云:指雾气、烟霭。

  这首诗题为《山行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充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机勃勃,光彩焕发,争奇斗艳。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的。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很有想法。(赵其钧的评价)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便是上边所说,其实可以有另一种理解。世界如此美好,天地万物都展现着美好的姿态。但是不要因为一点挫折便觉得受挫,丧失信心。你看,就算是万事如常,也会有看不见的矛盾会使你受伤。山中留客,不是在山中留,而是在人生中留;客,不是作者的朋友,而是在人生中遭受挫折的朋友们。

  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又把山中之景细致精确的表达了出来,这是因为“弄”的本意是卖弄,而在此却加以引申了,有“起舞弄清影”中的“弄”之意。

  “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首先,春天雨水多,山中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山中的游客从“云”中出来时衣服就已经变的湿润润的了。其次,是在对客人进行挽留。你怕下雨吗?下雨不过是把你的衣服打湿而已,在这山中,即使是晴天也不会让你的衣服干着,那么你又何必害怕下雨了?留下来吧!何不欣赏欣赏这雨中美景呢,可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shānxíngliú

zhāng tángdài 

shānguāngtàinòngchūnhuī wèiqīngyīnbiàn便guī 
zòngshǐ使qíngmíng yúnshēnchùzhān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¹高。
译文:荒凉的山寺里和尚很少,蜿蜒的小路愈盘愈高。
注释:山寺: 即秦州麦积山瑞应寺。¹细路:登山小路。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shè)¹眠石竹²,鹦(yīng)(wǔ)啄金桃³
译文:麝香在石竹丛里安睡,鹦鹉悠闲地啄食金桃。
注释:¹麝香:鹿属。本名麝香鹿,俗名香麝,其腹部阴囊旁有香腺,其分泌物香气极浓,因名香麝。²石竹:属石竹科,多年生草本,丛生有节,高一二尺,夏日开花,色有深红、浅红、白色等。³金桃:即黄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乱水¹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译文:乱流的溪水行人可以趟过,悬崖上建构的屋宇十分牢靠。
注释:¹乱水:山中泉水,纵横乱流,可涉足而过的叫乱水。水一作“石”。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上方¹重阁(gé)晚,百里见秋毫²
译文:登上山顶的高阁天色已晚,百里之外还能望见飞鸟的毫毛。
注释:¹上方:指僧之方丈,在山顶。²秋毫:鸟兽在秋天新生的细毛,比喻细微之物。秋一作“纤”。

  首联先写眼前近景:麦积山寺剩下不多的僧人;再写野眺远景:麦积山的形状和曲折盘旋的小道。由近及远,天然工巧,十分精绝。

  领联一个“眠”,出了麝香鸟的疲倦;一个“啄”,出了鹦鹉的贪馋。此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色彩明丽。虽值秋季,但字里行间跃动着春天的旋律,给人心理上一种愉悦的美感。

  首联和领联描述了战乱对山寺的影响。僧人或参战,或逃跑,已所剩无几。而麝香、鹦鹉却怡然自得,不知人间变故。

  颈联写游人登上麦积山,要通过山峡上纵横流淌的涓涓溪流。“悬崖”句,仇兆鳌引《玉堂闲话》云:“麦积山,梯空架险而上,其间千房万室,悬空蹑虚,即‘悬崖置屋牢’也。”这两句写出了麦积山的险峻和诗人的兴致。

  尾联接近傍晚,诗人登上了麦积山,看到了山顶上重重叠叠的楼阁台榭,山寺的长老就住在那里。凭槛远眺,那百里远的景物尽收眼底。

  这首五言律诗,每句都是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综览全诗,不但格调清新,对仗工整,而且描摹景物近景远景相互配合,使全诗的意境明丽悠远,读之令人赏心悦目。这首诗的宝贵不只在为我们展现了极为优美的如画山水,更宝贵的是为后人记录了当时在秦地数量很多的麝和鹦鹉的事实。麝因有珍贵的麝香,鹦鹉因美丽而能学人言,长期遭致滥捕滥杀,在这一地区相继灭绝了。高远得接近仙境的寺庙尚且如此,战乱对社会的破坏就更难以言表了。

参考资料:
1、 胡淼.唐诗的博物学解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第399页
2、 赵错.心谷响起的回音: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第106页

shān--

cánsēngshǎoshānyuángāo

shèxiāngmiánshízhúyīngzhuójīntáo

luànshuǐtōngrénguòxuánzhìláo

shàngfāngzhòngwǎnbǎijiànqiūháo

闲院宇。独自行来行去。花片无声帘外雨。峭寒生碧树。
闲院宇。独自行来行去。花片无声帘外雨。峭(qiào)¹生碧树。
注释:¹峭寒:严寒。
做弄清明时序。料理春酲情绪。忆得归时停棹处。画桥看落絮。
做弄¹清明时序。料理春酲情绪。忆得归时停棹处。画桥看落絮。
注释:¹做弄:故意播弄。
这首小令,写惜春伤别情绪。上片写庭院春景。帘外细雨,落花无声。独自徘徊,寒生碧树。下片抒情。清明时节,风雨无情,忆得归时,画桥停棹,正满眼落花飞絮,春将尽矣。全词婉秀淡雅,柔媚多姿。表现了“蒲江词”的风格。
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
投笔¹新从定远侯²,登坛³誓饮月氏(zhī)头。
译文:投笔从戎,跟随新的主将去战斗,登坛歃血,誓把敌人的头拿来装酒。
注释:鱼服:《说苑·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此隐喻明亡后明皇室逃亡的困难处境。¹投笔:即投笔从戎。²定远侯:班超《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后出使西域有功,封定远侯。”此喻指陈子龙。³登坛:登坛拜将指聚兵起义。⁴月支:又作月氏,古西域国《史记·大宛列传》:“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此以月氏喻清军,表示自己杀敌的决心。
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
莲花剑¹(cuì)²胡霜重³,柳叶衣氏汉月秋。
译文:莲花宝剑蒙上北地层层寒冷的浓霜,秋空凉月照在柳叶甲片上精神抖擞。
注释:¹莲花剑:宝剑。《吴越春秋》载:薛烛能鉴别宝剑曾经赞美欧冶子铸造的宝剑,形容为:“沉沉如芙蓉始出于湖。”²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刚。³胡霜重:胡地霜重,喻清兵凶悍势大。⁴柳叶:锁子甲上的柳叶甲片。
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
励志鸡鸣思击楫(jí)¹,惊心鱼服愧同舟。
译文:我立志要做舞剑击楫的祖逖,收复中原。身披戎装,惟恐有负风雨同舟的战友。
注释:¹“励志”句:《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又“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
一身湖海茫茫恨,缟(gǎo)¹秦庭²³报仇!
译文:我湖海为家,怀着满腔无边的仇恨,全身缟素向友军乞援,发誓必报此冤仇!
注释:¹缟素:白色丧服。²秦庭:据《左传》:春秋时吴师破楚都,楚申包胥入秦请求出兵援救,哭于秦庭七日夜,秦终出兵,大败军。³矢:发誓。

  《鱼服》这首诗描写了少年诗人起兵抗清的壮志和决心。诗题“鱼服”即用典意,以喻明亡之后明王室贵人微服逃难,受人欺侮,处境艰危。

  诗的首联写诗人随陈子龙起兵抗清的豪情壮志;颔联描写了抗清的军旅生活;颈联诗人用祖逖之典故来激励自己;尾联诗人以申包胥自况,表明其不复明室不甘休的坚定决心。全诗语言华美,气势昂扬,洋溢着一个少年英雄的爱国思想与文学才气。

  首联是说诗人自己投笔从戎,随陈子龙起兵太湖,誓师灭清。东汉班超曾因出使西域有功,汉明帝任他为西域都护,封定远侯。诗人在此借指陈子龙。“月支”诗中喻清朝,此用其事以明登坛拜将,誓扫顽敌之志。

  颔联是说宝剑锋利,不怕清朝势力强大甲衣氏便,正宜秋天夜战。“胡霜重”,是承上句“月支”而言,明谓西北霜重,实指清朝势力强大。“汉月”,表明了诗人复明的意念,清朝的势力虽然统治了中国,但照耀大地的依然是那一轮汉家之月。

  颈联上句是说诗人自己要效学晋代祖逖,矢志灭清;下句是说清军亡明,明王室流亡,处境艰危,触目惊心,自己未尽同舟共济之义,心中抱愧。“鸡鸣”、“击楫”之事,见《晋书祖逖传》。诗人引用此典,足现复明之志。

  尾联,诗人表示要终身在民间从事活动,灭清复明。“湖海”,是与朝廷相对而言的,喻指民间。“茫茫恨”,说明诗人无限的亡国之恨。末句诗人以申包胥自况,表明其不复明室不甘休的报仇之志。

  夏完淳的诗歌创作,曾受陈子龙复古的影响,所作有摹拟之句,文字倾于虚华,但十四岁从军以后,诗中就出现了浓烈的战斗生活的气息,表现出悲壮激越的风格。《鱼服》一诗可算代表之作。此诗虽仅四联八句,但用典达六处之多,且典典贴切诗意,年氏诗人灭清复明之志,反复申述,层层得以展示,真可谓“一篇之中三致志也”。同时,从诗中又可看到诗人那过人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学修养。王弘撰《夏孝子传》称其“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奇中”,当为确论。

参考资料:
1、 田宝琴等编, 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12,第1415-1416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