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霏催节往,槁叶径辞风。力疾招秦叔,望山扶老筇。
夕霏催节往,槁叶径辞风。力疾招秦叔,望山扶老筇。
泄云为卿霭,牵余来鹫峰。中有庞眉老,常持半圣弓。
泄云为卿霭,牵余来鹫峰。中有庞眉老,常持半圣弓。
一席跨牛地,诛茅期此同。虚怀包朗月,意表得诗翁。
一席跨牛地,诛茅期此同。虚怀包朗月,意表得诗翁。
远志是小草,慎在出处中。公莫厌苦相,岁晏长相从。
远志是小草,慎在出处中。公莫厌苦相,岁晏长相从。

qínchùzèngguīzōnglǎoshìzhōngshàngzuòyùn--péng

fēicuījiéwǎnggǎojìngfēngzhāoqínshūwàngshānlǎoqióng

xièyúnwèiqīngǎiqiānláijiùfēngzhōngyǒupángméilǎochángchíbànshènggōng

kuàniúzhūmáotóng怀huáibāolǎngyuèbiǎoshīwēng

yuǎnzhìshìxiǎocǎoshènzàichūchùzhōnggōngyànxiāngsuìyànzhǎngxiāngcóng

李彭

李彭

李彭,约公元一o九四年前后在世,字商老,南康军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人,江西诗派诗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哲宗绍圣初前后在世。博览群书,诗文富赡,为江西派大家。曾与苏轼、张耒等唱和。甚精释典,被称为“佛门诗史”。生平事迹不可考。 ▶ 5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¹,一个渔翁²。晦(huì)³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tāo)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wèi)水秋风
译文:请问古往今来谁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是三国的农夫诸葛亮,一个是周朝的渔翁姜太公。一个隐居南阳,一个栖身东海海滨,都是一举成功。诸葛亮名成八阵图,姜太公梦兆飞熊并写下《六韬》兵书。但转眼霸业都成空,带来无穷的遗恨。如今只看到蜀道上的寒云,渭水上的秋风。
注释:¹一位农夫:指诸葛亮。因为他曾经“躬耕南阳”。²一个渔翁:指姜太公,因为他曾经钓于渭水。³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即隐居。⁴南阳:今属河南,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⁵卧龙:指诸葛亮。⁶六韬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的一部兵书。分文、武、虎、豹、龙、犬六韬。⁷飞熊:周文王得姜太公的梦兆。⁸蜀道寒云:极言蜀道之险峻。⁹渭水秋风:言在羁旅中过生活。渭水:姜太公曾垂钓于渭水边。

  查德卿的这首《蟾宫曲·怀古》抒发的是怀古咏史之意。作者在开篇第一句就写出了自己的疑问,他问道“问从来谁是英雄?”,紧接着他便在曲中写到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查德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在此处点明了怀古的对象,同时也做出了评价。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个成功。”南阳,东海是两处地点,分别承接“农夫”与“渔翁”,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曾经在南阳过着隐居的生活,而姜太公也曾经在渭水之滨垂钓,同样过着悠闲恬淡的日子。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则是说明诸葛亮和吕尚的丰功伟绩,进一步表现他们两个作为英雄所做出的功绩。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这句由追寻历史转为了对历史的感慨,说诸葛亮、吕尚所建的“霸业”终究是一场空,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逝了。

chángōng··怀huái--cháqīng

wèncóngláishuíshìyīngxióngnóngwēnghuìnányángshēndōnghǎichénggōngzhènmíngchénglóngliùtāoshūgōngzàifēixióngchéngkōnghènqióngshǔdàohányúnwèishuǐqiūfēng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知荣¹知辱²牢缄(jiān)³,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shà)也风流
译文:懂得“持盈保泰”的道理,懂得“知足不辱”的道理,却牢牢地把嘴闭着,明白谁是谁非却只暗地里点头。姑且在诗书堆里停留吧,对世事悠闲地袖手旁观,即使贫穷到了极点也是荣幸的。
注释:中吕:十二宫调之一。阳春曲是它的曲牌。知几(jī):了解事物发生变化的关键和先兆。意为应有先见之明,知变之几微。几,隐微预兆。¹知荣:懂得“持盈保泰”的道理。²知辱:懂得“知足不辱”的道理。《老子》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是老子明哲保身的哲学。³缄口:把嘴巴缝起来。《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以缄口表示闭口不言。⁴淹留:停留。《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曾何足以淹留。⁵“贫煞”句:即使贫穷到了极点也是荣幸的。⁶风流,这里作荣幸、光彩讲。
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回头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
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zūn)前有限杯。回头¹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
译文:今天有酒今天就醉个痛快,先喝光这杯里有限的酒。回头之间沧海成为陆地而扬起飞尘。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已没剩下几个白发的故人。
注释:¹回头:回头之间,喻时间短促。
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
不因酒困¹因诗困²,常被吟魂³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
译文:我不为酒所困扰,搜索枯肠,终日苦吟,也常常因浓郁的作诗兴致惹起豪饮的酒兴。一个无用之人,在这一年四季里闲居度日,以诗酒为乐,永葆天真的本性。
注释:¹酒困:谓饮酒过多,为酒所困。²诗困:谓搜索桔肠,终日苦吟。³吟魂:即“诗魂”,指作诗的兴致和动机。⁴醉魂:谓饮酒过多,以致神志不清的精神状态。⁵四时:一指春、夏、秋、冬四季;一指朝、暮、昼、夜。⁶风月:清风明月等自然景物。此指岁月。⁷天真:天然的本性,指没有做作和虚伪,不受礼俗影响的天性。
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
张良辞汉¹全身计,范蠡(lǐ)归湖²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³,今古几人知。
译文:张良辞官修仙学道,是为保全自身打算;范蠡辞官归湖泛舟,是为远避祸灾考虑。智者仁者忘情山水,隐居山林,都是最明智的选择。请你细心推究,这道理古今有几人能真正懂得?
注释:¹张良辞汉:张良是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功臣,但大功告成以后他便隐退了,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甚至“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神仙)游耳”。²范截归湖:范蠡是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谋臣,吴灭后,他辞去封爵,泛舟五湖(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³细推:细心推求、推究。

  白朴的《阳春曲·知几》一共有四首。这种把声调格律完全相同的曲词重复填写,在元散曲中称“重头小令”。曲题“知几”语出《易·系辞下》:“子曰:知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第一首曲子表明了作者对世事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安于贫困,认为名士自风流。小令劈头一联对偶。“知荣知辱”出于老庄思想。作者说自己知道何者为荣,何者为辱,只是“牢缄口”,不愿说破而已。“谁是谁非暗点头”句意几同。“诗书丛里淹留”表现了白朴的主要生活内容。曲子中“闲袖手,贫煞也风流”两句化用苏轼、元好问等人词句,表现了作者的安贫乐命的思想。这种远官场而近贫民的生活态度和处世观念,在元代知识界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二首曲子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生命不再的感叹,表现了以酒自娱、放浪形骸的人生态度。此曲句句抒情,对人生短暂的叹喟,对世事多变的愁伤交织在一起,创造出悲切哀怨的意境,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第三首作者于曲中描写了自己的诗酒生涯,抒发了乐天知命的闲适情感。这支小令感情强烈,前两句沉郁中饱含旷达,后三句闲适、旷达中隐含沉郁。全曲隐含着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不甘与浊世为伍的意蕴。

  前三首极力描写了作者缄口免祸、纵情诗酒的生活态度,第四首可以说是回答为什么采取如此生活态度的缘由。

  这首小令以议论入曲,上下千年,纵横古今,融深沉的历史经验与深刻的现实感受为一体,读来冷峻深邃,发人深省。当然,这种“全身”“远害”的处世哲学历来被评为消极情绪,但对于那些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奔竞者之辈却也是一副有效的清凉剂,人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到封建社会弊端之一斑,而且也可以窥见元代士人复杂的心态。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65-167

yángchūn ·zhī

bái yuándài 

zhīróngzhīláojiānkǒu shuíshìshuífēiàndiǎntóu shīshūcóngqiěyānliú xiánxiùshǒu pínshàfēngliú 

jīnzhāoyǒujiǔjīnzhāozuì qiějìnzūnqiányǒuxiànbēi huítóucānghǎiyòuchénfēi yuè báirén 

yīnjiǔkùnyīnshīkùn chángbèiyínhúnnǎozuìhún shífēngyuèxiánshēn yòngrén shījiǔtiānzhēn 

zhāngliánghànquánshēn fànguīyuǎnhài shānshuǐzǒngxiāng jūntuī jīnrénzhī 

独鹤高飞雪气浓,梅烟清浅月朦胧。
独鹤高飞雪气浓,梅烟清浅月朦胧。
译文:天空孤鹤高飞,周围雪下得正大, 一树梅花在薄薄的雾气中若隐若现,月光朦朦胧胧,撒在了梅花的花瓣上。
一声箫管归何处?人在琼楼玉宇中。
一声箫管归何处?人在琼楼玉宇¹中。
译文:一声羌笛不知从何处吹来, 我在这梅花林里就仿佛在天上的琼楼玉宇之中。

méi--wángmiǎn

gāofēixuěnóngméiyānqīngqiǎnyuèménglóng

shēngxiāoguǎnguīchùrénzàiqiónglóuzhōng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军歌¹应唱大刀环²,誓灭胡奴³出玉关
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注释: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¹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²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³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⁴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只解¹沙场²为国死,何须³马革裹(guǒ)还。
译文: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注释:¹解:知道,懂得。²沙场:战场。³何须:何必要。⁴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拼将热血洒疆场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最大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参考资料:
1、 刘琦,周奇文著.《塞漠雄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01:第364-365页

chūsài

lín qīngdài 

jūnyīngchàngdāohuán shìmièchūguān 
zhǐjiěshāchǎngwèiguó guǒshīhuán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黄鹂¹啄紫椹(shèn)²,五月鸣桑枝。
译文:黄鸥鸟啄食着柴色的桑椹,五月里鸣叫在桑树枝。
注释:¹黄鹂:鸟名,即黄莺。²椹:桑树的果实。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紫色。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译文:走啊走,我已不记得是什么时日,误以为现在还是阳春。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
(cán)¹客未归,白田已缫(sāo)²
译文:桑蚕已老,游子尚未还不,白田这地方已开始缫丝。
注释:¹蚕老:相传蚕足于桑叶,三俯三起,二十七日而老。²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驱马又前去,扪心¹空自悲。
译文:趋马继续前行,抚胸长叹空自悲叹。
注释:¹扪心:手抚胸口,有反省思味之意。

  这首诗写的是初夏风景,文字通俗易懂,而构思上却独具匠心。

  诗人选取了黄莺、桑树、蚕三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又把三者巧妙串连在一起,上承下启,前呼后应,构成一个严谨有序的艺术整体。就在这幅通俗、浅显的乡土风情画中,诗人寄托了他浪迹江湖、一事无成的悲哀。所谓“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蚕老客未不”,言下之意是阳春已过,初夏来临,而自己大业未就,虚掷光阴,空度岁月。

  正是桑间黄莺的啼鸣惊醒了诗人,时临收获的季节,应当珍惜年华,不能再作无目的漫游了。但是,驱马向前,扪心自问,前途是如此渺茫,令诗人倍感悲凉,尾联收笔联系深层的现实,而表达的情感正是一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思想情绪,其中也含有羁旅的愁苦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先扬后抑,借景抒情,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体现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博大情怀。

参考资料:
1、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555
2、 王许林.花香鸟语诗词集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2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