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昔日雨,地上仅可数。
落叶昔日雨,地上仅可数。
今雨落叶处,可数还在树。
今雨落叶处,可数还在树。
不愁绕树飞,愁有空枝垂。
不愁绕树飞,愁有空枝垂。
天涯风雨心,杂佩光陆离。
天涯风雨心,杂佩光陆离。
感此毕宇宙,涕零无所之。
感此毕宇宙,涕零无所之。
寒花飘夕晖,美人啼秋衣。
寒花飘夕晖,美人啼秋衣。
不染根与发,良药空尔为。
不染根与发,良药空尔为。
谢翱

谢翱

(1249—1295)福建长溪(宁德市福安市晓阳镇人),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 2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天山¹雪,无花只有寒。
译文: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注释:¹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中闻折柳¹,春色未曾看。
译文: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注释:¹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晓战随金鼓¹,宵(xiāo)眠抱玉鞍(ān)
译文:拂晓时分中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注释:¹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天兵¹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译文: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注释:¹天兵:指汉朝军队。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xián)¹²
译文: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注释:¹衔恩:受恩。²甚: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握雪海¹上餐,拂沙陇(lǒng)²寝。
译文: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注释:¹海:瀚海,大沙漠。²陇头:田野。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¹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注释:¹高枕:高枕无忧。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骏马似风飙(biāo),鸣鞭¹出渭(wèi)²
译文: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注释:¹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²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¹
译文: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注释:¹天骄:指匈奴。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¹消。
译文: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注释:¹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功成画麟阁¹,独有霍嫖(piāo)(yáo)²
译文: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注释:¹麟阁:即麒麟阁。²霍嫖姚:即霍去病。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白马黄金塞,云砂¹绕梦思。
译文: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注释:¹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译文: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译文: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摧残梧桐叶,萧飒(sà)沙棠¹枝。
译文: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注释:¹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无时独不见¹,流泪空自知。
译文: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注释:¹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塞虏(lǔ)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译文: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将军分虎竹¹,战士卧龙沙²
译文: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注释:¹虎竹:兵符。²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¹
译文: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注释:¹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玉关殊¹未入,少妇莫长嗟(jiē)²
译文: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注释:¹殊:远。²嗟:感叹。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¹云。
译文: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注释:¹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译文: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兵气天上合¹,鼓声陇底²闻。
译文: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注释:¹合:满。²陇底:山坡下。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横行负¹勇气,一战净妖氛²
译文: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注释:¹负:凭借。²妖氛:指敌人。

  李白有《塞下曲》六首。元人萧士赟云:“此《从军乐》体也。”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其一】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这首《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其二】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其三】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

  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李太白全集》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

  【其四】

  这首诗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征亲人的思念。开头写闺中女子想象亲人戍守边塞的情形,以此寄托思念之情。接着写女子在离愁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情景。

  【其五】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清人吴汝纶说这两句“有气骨有采泽,是太白才华过人处”(《唐宋诗举要》),是深中肯綮的。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诚如沈德潜所说:“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唐诗别裁》)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因此邢昉说:“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淡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唐风定》)在尾联中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了。

  【其六】

  这首诗写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战争,但在杰出将领的率领下,勇敢的战士们又一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中原地区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唐时北方突厥非常凶悍,对李唐王朝形成了长期严重的威胁。诗人选择汉军抗击匈奴的题材,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sàixiàliùshǒu

bái tángdài 

yuètiānshānxuě huāzhǐyǒuhán 
zhōngwénzhéliǔ chūnwèicéngkàn 
xiǎozhànsuíjīn xiāomiánbàoān 
yuànjiāngyāoxiàjiàn zhíwèizhǎnlóulán 

tiānbīngxiàběihuāng nányǐn 
héngcóngbǎizhàn zhíwèixiánēnshèn 
xuěhǎishàngcān shālǒngtóuqǐn 
dāngyuèzhī ránhòufānggāozhěn 

jùnfēngbiāo míngbiānchūwèiqiáo 
wāngōnghànyuè chātiānjiāo 
zhènjiěxīngmángjìn yíngkōnghǎixiāo 
gōngchénghuàlín yǒuhuòpiáoyáo 

báihuángjīnsài yúnshāràomèng 
kānchóujié yuǎnbiānchéngér 
yíngfēiqiūchuāngmǎn yuèshuāngguīchí 
cuīcántóng xiāoshātángzhī 
shíjiàn liúlèikōngzhī 

sàichéngqiūxià tiānbīngchūhànjiā 
jiāngjūnfēnzhú zhànshìlóngshā 
biānyuèsuígōngyǐng shuāngjiànhuā 
guānshūwèi shàochángjiē 

fēnghuǒdòngshā liánzhàogānquányún 
hànhuángànjiàn huánzhàojiāngjūn 
bīngtiánshàng shēnglǒngwén 
héngxíngyǒng zhànjìngyāofēn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湘水无潮¹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²。
译文:秋天的湘江风平浪静,宽广无际,江上月落时出外的人乘船而去。
注释:¹潮:指波涛。²发: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pín)¹茫茫鹧(zhè)(gū)²飞。
译文:送人出外,我还得回去,面对茫茫的白蘋和翻飞的鹧鸪,我惆怅无限。
注释:¹白蘋:一种植物。²鹧鸪:鸟名,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听之悲切。

  这首诗,寓新语于古风,写来浅白轻灵而富于情韵。诗的首句先点染秋日湘江的景色。秋日湘江,无风无浪,放眼望去,更显得江面开阔。七个字中出现两个“水”字,这是诗词中常见的“同字”手法。前一个“湘水”,点明送行的地点,后一个“秋水”,点明时令正是使离人善感的秋天,笔意轻捷而富变化。联系全诗送别的情境来理解,秋江的无潮正反衬出诗人心潮难平;秋江的开阔正反照出诗人心情的愁苦抑郁。次句“湘中月落行人发”,具体交代送行的时间,是玉兔已沉、晨光熹微的黎明时分。第一句着重写空间,第二句着重写时间,而且,次句开始的“湘中”和首句开始的“湘水”,“湘”字重复,不仅加浓了地方色彩的渲染,也增强了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流利自然,是乐府诗的特色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长短句,是获得流利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首诗的后半首就是这样。“送人发,送人归”,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紧承第二句,前后连用三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加强了诗的行云流水回旋复沓的旋律,而加上“发”与“归”的渐行渐远的进层描写,就对送别的意绪作了回环往复的充分渲染。如果说,前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还是平和舒缓的曲调,那么,“送人发,送人归”,则为变奏之声,急管繁弦,就“凄凄不似向前声”了。最后一句是写斯人已去的情景。“白蘋茫茫”是江上所见,回应开篇对秋江的描给,诗人伫立江边遥望征帆远去的伤感情态,见于言外;“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蘋动静互映,那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仿佛更深微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这种以景结情的落句,更给读者以无穷的意味。

  这首诗描述湘江畔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比惆怅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浅白而情韵丰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759-760页

xiāngjiāng

zhāng tángdài 

xiāngshuǐcháoqiūshuǐkuò xiāngzhōngyuèluòxíngrén 
sòngrén sòngrénguī báipínmángmángzhèfēi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幽植¹众宁知,芬芳只暗持²
译文:生于山野的兰花众人又有谁能知道它呢,只是自己默默保持着芬芳的花香。
注释:幽兰:即兰花,俗称草兰。¹幽植:指幽兰生于山野,远离众芳喧妍的花园。²暗持:指幽兰孤芳自赏。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自无君子佩¹,未是国香衰。
译文:自古以来不会有君子采撷佩戴,即使是它芬芳正盛的时候。
注释:¹佩:佩戴。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译文:寒露早早地就侵袭而来,温暖的春天却总是等候很久也不来。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不如当路草,芬馥(fù)¹欲何为。
译文:被弃掷路边如同荒草,纵然有芬芳馥郁的香气又能如何。
注释:¹芬馥:吐露芬芳馥郁的香气。

  兰花没有牡丹、海棠的妖冶富丽,也没有寒梅、霜菊的傲峭冷艳。它清秀雅洁,芳香馥郁,如淑女婷婷,似君子彬彬,别有一种幽淡孤清的风韵。历来富贵者爱牡丹,隐逸者爱菊梅,而清雅孤高、弱而不阿的文士就偏爱幽兰了。

  崔涂这首诗通过咏写兰的贞芳幽独,寄托自己孤高而又哀伤的抑郁情怀,在咏兰诗中是偏于感伤的一类。诗篇兴寄鲜明,旨在抒情,所以诗人对兰不作描绘,而是集中笔墨,诉说兰花自持芬芳却遭风雨侵凌又被弃如路草的悲惨命运,以自伤不遇。诗篇写得质实、深婉,恰如一株飘零的幽兰,质而芳,柔而韧,顾盼自哀,低回不已。

  诗人代兰自诉,娓娓说道。开篇先自剖高洁:“幽植众能知,芬芳只暗持。”幽兰常常生于山野、谷畔,但不因清寒而不开,不因无人而不芳。这两句写兰的芳质,又突出了兰幽植孤生,芬芳不被人识的客观处境。宋刘克庄咏兰诗中写它“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意与此相近。但“幽植”二句除自剖之外,还暗责世俗不识芳洁,一笔两开,诗意半含半露,奠定了全篇顾盼、低回的韵调。

   “自无君子佩”承首句,“未是国香衰”承次句。兰被推为“花草四雅”之首,有“花中君子”的美称,又因其幽香浓郁,有国香之誉。我国古人常以佩兰表示芳洁,屈赋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唐太宗李世民有《芳兰》诗:“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与此相关,古来也把贤人遭弃比作芳兰无人采折。屈原内美而好修,却反遭斥逐,他慨叹“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为统治者所不容的李白也发出“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古风·秋兰》)的悲慨。秉性耿介,后被罢相的张九龄也咏兰为寄:“幽林芳意在,非是为人论。”(《悲秋兰》)“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这些诗或发抒不平,或自赏孤花,但都掩盖不住遭受冷遇的孤寂。而崔涂这两句,从主体客体两面着笔:兰花芳节香质不稍减,可君子却置之不顾。这是期待后的失望,内省后的自伤,更充满无可奈何的感伤情调。

  “白露霑长早,青春每到迟。”因生于山林,寒露早至,使之先期零落;春光晚顾,又晚得佳期。这一迟一早,写出境遇之惨凄,显出芳魂玉质难得久持的无限悲苦,作吞吐哽咽之声。

  诗篇已三层递进,愈转愈悲,但诗人仍情不能已。由于以上种种遭遇,兰对自己的生存意义产生了疑虑:“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芳质高格,无人赏识,被弃掷路侧,形同荒草,那么自己独抱贞节,自开自芳,又有何用?步步退逼,终归于凄绝,把不遇之情,推至顶点。至此诗篇的抒情形象完成了。我们好象看到了一株生于草野当风离披的芳兰,又似看到了一个落拓不偶,抑郁难伸的贤士。

  此诗运用传统的芳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由于作者对兰的禀赋特征体察入微,自己的思想情调又与之相契,物性与人情,各自昭然,又妙合如一。诗中所言皆为兰,又无一不是作者的自道。王士祯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这正可用以评价此篇。

  作为借物抒情的作品,它体物幽微表现细腻。诗情如一根不绝的丝缕,柔细绵长,欲断又续。既写出幽兰几遭侵凌,生机欲断,却期待不已、春心不死的柔韧之质;又表现了作者虽郁塞难伸,却执着人生追求不舍的深挚沉郁、无限凄苦之情,哀婉幽怨缠绵不尽。

  此诗表现细腻,感情深微,诗境却并不狭小,诗的内涵十分丰富,有很高的典型意义。这不能不归之于作者对诗意的提炼和表达的灵活、准确。诗篇不仅咏物抒情相融相映,一笔两到,在具体表达中,用笔又始终是一语双关,言己言他,叹恨如一。使人一面感到幽兰的悲诉、哀凄,一面又感到世人的冷漠、霜露之无情,在鲜明的对比中,揭露了现实的严酷,使人不禁想起李商隐《咏蝉》的名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在哀伤的感情中,又含有几分冷峻。这样,诗篇在自叹自伤之外,深刻地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这首取材平常的咏物诗表现了广泛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yōulán

cuī tángdài 

yōuzhízhòngníngzhī fēnfāngzhǐànchí 
jūnpèi wèishìguóxiāngshuāi 
báizhānchángzǎo chūnfēngdàoměichí 
dāngcǎo fēnwéi 
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
空嗟(jiē)覆鼎¹误前朝,骨朽(xiǔ)人间骂未销。
译文:空自叹息前朝奸臣误国,招致了覆亡惨祸,就算他们的尸骨朽烂了,人间对他们的谴责与咒骂也不会停息。
注释:¹覆鼎:语出《周易·鼎》,指误事失职的权臣。
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
夜月池台王傅¹宅,春风杨柳太师²桥。
译文:夜月会夜夜照着大奸贼太傅王黼住宅的高台美池,春风会年年吹绿太师桥的杨柳。
注释:¹王傅:指官封太傅楚国公的王黼,担任宰相时,卖官鬻爵,专事搜刮,被称为“六贼”之一。²太师:指官封太师鲁国公的蔡京,也是徽宗所宠幸的奸臣,为“六贼”之首。

  本诗首句语极沉着,意极惨痛。作者刘子翚是南宋诗人,“前朝”即指北宋,再根据注释可知,“覆鼎” 指误事失职的权臣,所以“覆鼎误前朝”就指出北宋覆亡是因为有奸臣误国,这个“误”字揭示了北宋覆亡的原因。而“空嗟”就是空自叹息,诗人感慨自己虽然知道事实如此却也只能空叹,无力挽回。

  “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两句由议论改为写景,由注释可知,王傅指王黼,太师指蔡京,指出了诗的前两句所挞伐的具体对象。王蔡二人生前曾不遗余力地搜刮钱财来营建府第园林,妄图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他们的园林面积之大,建筑之宏丽豪华令人惊叹,然而民心不可侮,国人不可欺,短暂奢华之后他们便身败名裂,为天下笑。钦宗即位后,王黼受到贬斥,在流放路上被杀,蔡京放逐岭南,死于途中。于是,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风”“月”在。所以,这两句即暗示了王蔡当年的奢靡,也有用“风”“月”反衬的意味,还寓意着虽然此时当年窃据国柄的王黼、蔡京早已死去,但他们的骂名会永远存在下去。

biànjīngshìèrshíshǒu--liúzihuī

kōngjiēdǐngqiáncháoxiǔrénjiānwèixiāo

yuèchítáiwángzháichūnfēngyángliǔtàishīqiáo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万里投荒¹已自哀,高秋寓目²更徘(pái)(huái)³
译文:被贬荒远之地离家万里已是哀伤至极,满眼萧条秋景让人更加惆怅迷茫。
注释:¹投荒:贬谪、流放至荒远之地。²寓目:过目。³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动。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¹莫归戎马²乱,故人何在塞(sài)鸿来。
译文:京师战乱不要回,这种动荡时期我的旧友又在哪里?
注释:¹上国:京师。²戎马:战争。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¹下楚台²
译文:想到家事国事自己都无能为力,趁着夕阳未至,一人走下楚台。
注释:¹残阳:夕阳。²下楚台:走下楚台。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题目透露时间和地点,时间为重阳节,地点是荆州(作者被贬之地)。过去没有高铁,无法快速回家;没有手机,无法同亲人们及时联系。一个被贬谪之人又逢佳节,我们应该能猜出来诗歌的情感是悲伤的。

  首联是起,作者独登高台,想到自己离家万里,悲伤之情,油然而生。极目远眺,看到是秋天的肃杀之景,更加惆怅迷茫,首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是承,作者愁绪满怀,想到了喝酒解愁。喝的是浊酒,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作者的收入一般,杜甫在《登高》也是“潦倒新停浊酒杯”。任凭酒再凉,我也要一饮而尽,可见作者的愁思之重。喝了很多,很难不醉。(恳请方家指教,这句让人费解)再次远望,发现黄菊因为天气暖和也未盛开,想看美景消愁,结果看到不少心中之景。

  颈联是转,由写自己转到了写国家。京师战乱,不要归去,这里有作者的忧国之情,第六句紧承第五句而来,国家不太平,我的故友现在在哪呢?不经意间看到了天上的鸿雁,想到了自己仍在漂泊,想到了朋友至今杳无音信,感伤自己,思念朋友。

  尾联是合,尾联多是卒章显志。无奈是必须圈点勾画出来的,对于自己的事,自己无能为力;对于国家的事,也爱莫能助,往远处看,发现天已经快到傍晚了,我也没啥心情,趁着夕阳未至,我一人走下楚台。

zhòngyángjīngzhōuzuò--róng

wàntóuhuāngāigāoqiūgèngpáihuáizhuóláorènlěngnánzuì

huángyīnxuānquèwèikāishàngguóguīróngluànrénzàisāi鸿hónglái

jīngshígǎnshìnàidàicányángxiàchǔt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