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蔬离离银线乱,冻醴滟滟玉井深。坐看庭松翘翠盖,行穿野菊布黄金。
寒蔬离离银线乱,冻醴滟滟玉井深。坐看庭松翘翠盖,行穿野菊布黄金。
犬迎客入喜见尾,鹊随人语欣会心。俗里淹留怕轑釜,驱儿招唤得重临。
犬迎客入喜见尾,鹊随人语欣会心。俗里淹留怕轑釜,驱儿招唤得重临。

liǎngwǎngqiányùn--sūn

hánshūyín线xiànluàndòngyànyànjǐngshēnzuòkàntíngsōngqiàocuìgàixíng穿chuānhuángjīn

quǎnyíngjiànwěiquèsuírénxīnhuìxīnyānliúlǎoérzhāohuànzhònglín

孙觌

孙觌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孙觌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 ▶ 5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荣木¹,念将老也。日月推迁²,已复九夏³,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译文:《荣木》这首诗,是为感念衰老将至而作。日月更替,时光流逝,又到了木槿花盛开的夏季。我在孩童时,已经接受了修齐治平的儒学之道,可如今头发已经斑白,却还是没有什么成就。
注释:¹荣木:即木槿(jǐn),属木本植物,夏天开淡紫色花,其花朝开暮闭。²推迁:推移,迁延,即运行之意。³九夏:即夏季。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故称“九夏”。⁴总角:古代未成年男女的发式,因将头发结成两个髻角,故称。这里代指童年。⁵道:指圣贤之道和做人的道理。⁶白首:指老年,老人头发变白。⁷无成:无所成就。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复复¹荣木,结根于兹²
译文:当夏盛开木槿花,泥土地里把根扎。
注释:¹复复:繁盛的样子。²兹:此,这里。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晨耀¹其华²,夕已丧之³
译文:清晨绽开艳丽色,日暮凋零委泥沙。
注释:¹耀:形容木槿花开时的艳丽,光彩夺目。²华:同“花”。³丧之:指木槿花枯萎凋零。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人生若寄¹,憔悴²有时。
译文:人生一世如过客,终将枯槁黄泉下。
注释:¹人生若寄:人生在世,好像旅客寄宿一样。这是比喻人生的短暂。²憔悴:枯槁黄瘦的的样子。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静言¹²³,中心(chàng)
译文:静思默念人生路,我心惆怅悲年华。
注释:¹静言:静静地。言:语助词。²孔:甚,很。³念:思念。⁴中心:内心。⁵怅而:即怅然。而:语尾助词。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复复荣木,于兹¹托根²
译文:当夏木槿花开盛,于此扎根长又深。
注释:¹于兹:在此。《尚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孔传:“言祖乙已居于此。²托根:犹寄身。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译文:清晨繁花初怒放,可怜日暮竟无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贞脆¹由人,祸福无门²
译文:坚贞脆弱皆由己,祸福哪得怨别人。
注释:¹贞脆:坚贞和脆弱,指人的不同禀性。²祸福无门: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意思是说,祸与福的降临,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门径,而是人们行为的好坏所招致的必然结果。
非道曷依?非善奚敦?
非道曷¹²?非善奚(xī)³
译文:圣贤之道当遵循,勤勉为善是本心。
注释:¹曷:同“何”。²依:遵循。³奚:何。⁴敦:敦促,勤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不遵循正道还遵循什么?不勤勉为善还勤勉做什么?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
¹²小子³,禀兹固陋
译文:叹我无德又无能,固执鄙陋天生成。
注释:¹嗟:叹词。²予:我。³小子:作者自指。原意指地位低下、无德无能之人,这里是自谦之辞。⁴禀:禀性,天性。⁵固陋:固执鄙陋。
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cú)¹既流²,业不增旧³
译文:匆匆岁月已流逝,碌碌学业竟无增。
注释:¹徂年:过去的岁月。徂:往,逝。²流:流逝。³业不增旧:是说学业比过去没有增加。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志彼¹不舍²,安³此日富
译文:我本立志勤求索,谁料沉溺酣饮中。
注释:¹彼:指上章所说“道”与“善”。²不舍:孜孜不倦,奋斗不息。³安:习惯于。⁴日富:指醉酒。《诗经·小雅·小宛》:“壹醉日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本来的志向是孜孜不倦地依道、敦善,可我现在却安于酣饮的生活。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我之怀¹矣,怛(dá)²焉内疚³
译文:每念及此心伤痛,惭愧年华付东风。
注释:¹怀:心怀,思量。²怛:痛苦,悲伤。³内疚: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先师¹遗训²,余岂之坠³
译文:先师孔子留遗训,铭刻在心未抛弃。
注释:¹先师:指孔子。²遗训:留下的教导。³之坠:动宾倒装,即“坠之”。坠:跌落,即抛弃。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四十无闻¹,斯²不足畏³
译文:我今四十无功名,振作精神不足惧。
注释:¹闻:闻达,有所成就而名声在外。²斯:这。³畏:害怕,恐惧。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¹我名车,策²我名骥³
译文:名车名骥皆已备,扬鞭策马疾驰去。
注释:¹脂:油,这里用作动词,以油脂润滑车轴。²策:鞭,这里用作动词,以鞭赶马。³骥:千里马。名车、名骥:以车、马比喻功名,是说准备驾驭车马去建立功名。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千里虽遥,孰¹敢不至!
译文:千里路途虽遥远,怎敢畏难而不至!
注释:¹孰:谁。按:晋元兴三年二月,刘裕起兵勤王,打败桓玄。陶渊明于本年夏季出任刘裕镇军军府参军。这一章诗就表现了诗人出任镇军参军前的思想动力和决心。

  诗题“荣木”,是取诗的前两字作为篇名,并不是专写荣木。《荣木》一诗共三十二句,分四章,每章八句。第一章慨叹人生若寄,第二章写要坚持正确的做人道理,第三章责己无所作为,第四章表示不坠先师之训而奋起。全诗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

  这首诗提出了世间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生苦短。陶渊明把“荣木”已化为一种意象——人生美丽却苦短。他忧于人生短暂,认为人若不勤奋,即使“总角闻道”也会“白首不成”,这是人生的悲哀。他告诫人们,人生就像匆匆过客,到时都会憔悴、衰老、死亡;人的寿命、祸福取决于自己。他也自责自己曾废学而乐饮。

  从此诗第四章中可以见出作者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这句话活脱了陶渊明另一面孔,它与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着“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形象,相距实在太远。人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是陶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以“一斑”而概其“全豹”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陶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谁也难以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视如粪土。

  人生短暂,只有为功名而奋斗才有意义。陶渊明没有忘记儒家先师孔子的教导,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这不值得惧怕。他自信有取得功名的天赋,不管要经历多少苦难,也没有任何理由放弃。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12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何处秋风至¹?萧萧²送雁群³
译文: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落叶声中送来了一群群大雁。
注释:¹至:到。²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³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¹来入庭树²,孤客³最先闻
译文:早晨秋风撩动庭中的树木,独自漂泊他乡的人最先听到了秋声。
注释:¹朝:凌晨。²庭树:庭园的树木。³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⁴闻:听到。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孤客最先闻。”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参考资料:
1、 王文金.新编千家诗之三 咏秋古诗百首.郑州:海燕出版社,1986:108

qiūfēngyǐn

liú tángdài 

chùqiūfēngzhì xiāoxiāosòngyànqún 
zhāoláitíngshù zuìxiānwén 
雨过山村六月凉,田田流水稻花香。
雨过山村六月凉,田田流水稻花香。
译文:六月的大雨刚洗礼过的山村,一阵凉意。田地里的流水里都带着水稻的花香。
松边一石平如榻,坐听风蝉送夕阳。
松边一石平如榻¹,坐听风蝉送夕阳。
译文:松树边一方平石,犹如床榻一般,我坐在上面听着风声和蝉声的鸣叫,目送着夕阳落山。
注释:¹榻:指床。

shāncūn

dài sòngdài 

guòshāncūnliùyuèliáng tiántiánliúshuǐdàohuāxiāng 
sōngbiānshípíng zuòtīngfēngchánsòngyáng 
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
美人梳(shū)洗时,满头间¹珠翠²
译文:美人梳洗妆扮的时候,满头遍插华贵的饰物。
注释:¹间:间隔,错杂地缀着。²珠翠:妇女华贵的饰物。
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
岂知两片云¹,戴却数乡税(shuì)
译文:怎知道两片云一般的发髻上华丽佩饰,抵得上几个乡的赋税。
注释:¹两片云:两边鬓发。

  此诗语言清浅,讽旨颇深。诗人仅仅抓住富室女子首饰之华美珍贵这样一个典型事物进行渲染,深刻地揭露出贵戚显宦、地主富室生活的奢靡浮华。

  不仅如此,含蓄也当是此诗的一个艺术特色。诗写一个富室女子的两片云髻就花费了“数乡”农民所缴纳的赋税,这就说明,她们所挥霍的并非他物,而是广大农民的血汗钱,从而以诗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赋税的剥削本质,对农民的苦难寄寓了深刻的同情。

guì

zhèngáo tángdài 

měirénshūshí mǎntóujiànzhūcuì 
zhīliǎngpiànyún dàiquèshùxiāngshuì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似共东风别有因¹,绛罗高卷²不胜春。
译文: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不别有原因吧,不不不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
注释:¹别有因:别有原因。²绛罗高卷:绛色丝绸色花瓣高高绽放。绛罗,红色纱罗。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若教¹解语²应倾国³,任不无情亦动人。
译文:就好比昔日杨贵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语花,牡丹也不一样,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
注释:¹教:让、使。²解语:解语花。原不比喻美人,这里指牡丹。³倾国:比喻牡丹象绝色佳人。⁴任:即使,就算。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译文:美艳的芍药也只不牡丹你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挤入了池中去。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可怜韩令¹功成后,辜负秾(nóng)²过此身。
译文:可惜啊,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注释:¹韩令: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曾为中书令。末联所咏之事见《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邪?’”韩令调任京城后,见家有牡丹,就说:“吾岂效儿女子邪?”然后命人把牡丹花砍掉了。²秾华:繁盛艳丽的花朵。也指女子青春美貌。

  罗隐是晚唐道家学者,这首“牡丹”诗,也牵涉到道家故事。据《酉阳杂俎》载:相传韩愈之侄孙韩湘,学道成仙后,曾劝韩愈也弃官学道,韩愈不肯,韩湘曾于初冬,令牡丹花开数色,预言韩愈未来之事,后皆应验,使韩愈为之震惊。罗隐这首《牡丹》诗,似取乎此。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这里的“东风”即“春风”。“绛罗”,本指绛色丝绸,此处喻牡丹的花瓣。“高卷”,指花盛开时高高挺出花瓣翻卷着的形象。“不胜春”,即无比的春色,无比的美丽。这两句是说它好像和东风有着特别的关系,东风一来,它便以绛色丝绸样颜色的花辫,翻卷着高高的开在枝杈的顶端。它妩媚的姿容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真是无比的美丽!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这里的“解语”,指会说话。“倾国”,指美女。来自《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便用“倾国倾城”形容极美丽的女子,更用它代替极美丽的女子。这两句以拟人化手法写花情动人。前一句说,牡丹要是能说话,果真是“牡丹仙子”,那简直是倾国倾城的美人了;下句更进一层说,就算牡丹无情,不能成为美人,就凭它的美丽的芳姿艳质也够人倾心喜爱了。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这两句中“芍药”、“芙蓉”均为花名。“君”、“芳尘”皆指牡丹。芍药素有小牡丹之称,若牡丹在群芳中为第一,则芍药为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或以为花之副也。故这两句说,芍药虽也花大而美,但比之于牡丹,芍药也只是牡丹的亲近侍奉。至于生于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虽也端庄素雅,若比之于牡丹就逊色多了,所以,它哪里敢和牡丹比美呢?但它不论生在什么地方,也躲不开和牡丹花的比较。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这里的“韩令”,即韩愈。“秾华”,繁盛的花朵,此处指韩湘当年劝韩愈弃官学道的牡丹花上的诗谶。“此身”,即此生。罗隐好作谶语,这两句是以韩湘的诗谶为韩令可惜。意思说,韩愈虽然在人世上功成名立,但终未脱俗超凡,成为仙人。辜负了韩湘用牡丹花的诗谶的规劝,度过了这样一生,予以惋惜。

  罗隐的咏物诗有个特点,就是在咏物的同时,有所寄托。这首《牡丹》诗在前三联中,写了牡丹的体态特征,而在最后两句,则以“卒章显其志”的笔法,把自己的感慨和寄托表达出来。前三联写牡丹超凡脱俗,尽管孤芳自赏,但那种傲岸冷峻的姿态,却更加动人,让人钦佩。这正象征了诗人的人格精神。诗人用这么多笔墨写牡丹,其真正用意是为末联作铺垫。末联从牡丹写到人的思想感情和寄托,以对韩令惋惜。正显了诗人不愿为名利趋炎附势,降低人格,从而辜负了大好时光的高洁品格。

dānhuā

luóyǐn tángdài 

gòngdōngfēngbiéyǒuyīn jiàngluógāojuǎnshèngchūn 
ruòjiàojiěyìngqīngguó rènshìqíngdòngrén 
sháoyàojūnwéijìnshì róngchùfāngchén 
liánhánlìnggōngchénghòu nónghuáguòshē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