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植灵根续蕙兰,缁林佳处占清闲。深红应费化工染,浓绿疑从帝所颁。
新植灵根续蕙兰,缁林佳处占清闲。深红应费化工染,浓绿疑从帝所颁。
正色可曾娱俗眼,晚英犹足慰衰颜。它年解组归三径,多种青青满故山。
正色可曾娱俗眼,晚英犹足慰衰颜。它年解组归三径,多种青青满故山。

chànyuànzhǒnghóngjiāoyòngbǎoyìnshūyùn--wángshípéng

xīnzhílínggēnhuìlánlínjiāchùzhànqīngxiánshēnhóngyīngfèihuàgōngrǎnnóng绿cóngsuǒbān

zhèngcéngyǎnwǎnyīngyóuwèishuāiyánniánjiěguīsānjìngduōzhǒngqīngqīngmǎnshān

王十朋

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 16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雕文刻镂(lòu)¹,伤农事者也;锦绣纂(zuǎn)²,害女红³者也。农事伤,则纂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纂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朕亲耕(gēng),后亲桑,以奉宗庙粢(zī)(chéng)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yáo),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wú)攘弱,众毋暴寡,老耆(qí)以寿终,幼孤得遂长¹⁰。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¹¹万民。县丞¹²,长吏也,奸法¹³与盗盗¹⁴,甚无谓¹⁵也!其令二千石修其职!不事官职耗(mào)¹⁶者,丞相以闻,请¹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译文:在器物上雕镂花纹图形,是损害农业生产的事;编织精致华丽的丝带,是伤害女工的事。农业生产受到损害,就是饥饿的根原;女工受到伤害,就是受冻产生的根原。饥寒同时出现,而能不做坏事的人是很少的。我亲自耕种田地,皇后亲自种桑养蚕,为的是给祭祀祖庙时提供谷物和祭服,为天下人民作个先导。我不接受进献的物品,减少膳食,减少老百姓的徭役赋税,是要天下人民努力种田和养蚕,平时就有积蓄,用来防备灾害。要使强大的不要侵犯弱小的,人多的不要欺凌人少的;使老人能长寿而终其天年,小孩和孤儿们能顺利地成长。今年收成不好,人民的口粮很少,原因在哪里呢?是不是有些奸诈虚伪的人担任了官职,官吏用财物作交易,掠夺百姓,侵害人民?县丞,是县吏中的首领,他们借着执法的机会做坏事,助盗为盗,这样实在是失去了朝廷设置县丞的用意。命令郡守们各自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不忠于职守、昏昧不明的郡守,丞相把他们的情况报告我,要请求治他们的罪。特把这道命令宣告天下,让大家明确知道我的意图。
注释:¹雕文刻镂:指在器物上雕刻文采。镂:雕刻。²纂组︰赤色丝带。纂,音“转”。³女红︰女工,指采桑、养蚕、织衣。⁴为非︰做坏事。⁵粢盛:古时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⁶太官︰管理皇帝饮食的官。⁷繇赋︰徭役、赋税。⁸畜积︰蓄积。⁹耆:古称六十岁。¹⁰遂长︰成长。¹¹侵牟︰剥削、侵蚀。牟,害虫也。¹²县丞︰县令之佐,属吏之长。¹³奸法︰因法作奸。¹⁴与盗盗︰和强盗一同抢夺。¹⁵无谓︰没有道理。¹⁶耗乱:昏乱不明。¹⁷请︰定。
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
春寒恻(cè)¹掩重门,金鸭²香残火尚温。
译文:春寒料峭,把门重重关上,室内只有那鸭形香炉余温尚存,给人些许暖意。
注释:¹恻恻:寒冷的样子。²金鸭:鸭形的香炉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译文:燕子还未来花却已经纷纷飘落,庭院中的风雨持续到黄昏还未停止。

  这是一首低吟春愁的小诗。作品寓情于景,通过一系列清冷寂寞的环境景物描写,从中自然流露出作者心境的孤寂与凄恻。作品虽然以抒情为目的,却丝毫也不涉及心理的倾诉或客观的议论。作者的全部情绪,都通过景物的选择与渲染表现出来。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景随情生,情景交融,具有相当的感染力。

  首句交代大环境。北国之春,寒意袭人,不仅点明节令,也暗示作者心头的清寒与凄冷。“恻恻”二字双关,既强化春寒的料峭,又暗指作者心绪的凄恻。门虽设而常关,既写环境的幽静,同时也写作者无人过往的孤独的处境,进一步流露出其内心的孤寂之感。

  次句写“重门”之内室中的景象。香炉尚有余温,却已不再有袅袅香烟萦绕。室外既冷寂凄清,室中也没有了生机活力,到处都是一片死寂。香炉既有余温,室中当然尚有人活动,并不是无人居住的空房。但“香残”而无人续添,可见主人公心绪的慵懒。诗意至此,暗点出主人公的存在,以及他处境尤其是心境的寂寞,含蓄委婉,用笔至为曲折。

  “燕子”一句,由室内的孤寂引出联想。往年的春天,这里也是这般寂寞,不过,秋去春还的燕子,也还能给孤独的居室增添一点生趣。而现在,却连燕子也不再归来,一切都静到了极点,没有丝毫的生命的痕迹。只有落红片片,表明春光逝去,还和往年一样。这一句,从晏殊《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化出。晏殊的词,从年复一年燕来花落的自然循环中,感受到年华易老,人生短暂。本篇暗用晏词而更寥落。

  春光已经凋残,连燕子也不再回来,一切都陷入一片寂静凄凉,死气沉沉。只有庭外的风雨,还在淅淅沥沥,送走了难熬的永昼,迎来又一个黄昏。不过,风自风,雨自雨,似乎没有在主人公的心上掀起一丝波澜。一个“自”字,极写主人公情绪的消沉低落。“听风听雨过清明”,“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前人往往爱以独对凄风苦雨的镜头,形容人的孤独寂寞与百无聊赖。本篇却反其意而用之,连庭外的风雨,也无心理睬。真正是心如止水,万念俱灰了。全篇虽然没写一个“愁”字,而无边的春愁,却早已弥漫到整个世界,并自然浸透到读者的心间。

昔拟栩仙人王云鹤赠予诗云:“寄与闲闲傲浪仙,枉随诗酒堕凡缘。黄尘遮断来时路,不到蓬山五百年。”其后玉龟山人云:“子前身赤城子也。”予因以诗寄之云:“玉龟山下古仙真,许我天台一化身。拟折玉莲闻白鹤,他年沧海看扬尘。”吾友赵礼部庭玉说,丹阳子谓予再世苏子美也。赤城子则吾岂敢,若子美则庶几焉。尚愧辞翰微不及耳。因作此以寄意焉。
昔拟栩(xǔ)仙人¹王云鹤赠予诗云:“寄与闲闲傲浪仙,枉随诗酒堕(duò)凡缘。黄尘遮断来时路,不到蓬山五百年。”其后玉龟山人云:“子前身赤城子也。”予因以诗寄之云:“玉龟山下古仙真,许我天台一化身。拟折玉莲闻白鹤,他年沧海看扬尘。”吾友赵礼部庭玉说,丹阳子²谓予再世苏子美³也。赤城子则吾岂敢,若子美则庶几焉。尚愧辞翰(hàn)微不及耳。因作此以寄意焉。
译文:过去王云鹤曾赠云给我,意思是:告诉你这个高傲散漫的仙人闲闲居士,你因为既喜饮酒又爱吟云而堕入了尘世。漫天黄尘遮蔽了来时的道路,你不到蓬莱仙山已五百年了。斯有个隐士玉山人对我说,你的前身是神仙赤城子。于是我写了一首七绝回答他们,云的意思是:玉龟山下的真仙人,说我是天台山上神仙的化身。准备骑着白鹤去折仙境的玉莲花,待到将来再看沧海变桑田时扬起的尘埃。我的朋友礼部官员赵庭玉告诉我说,丹阳子说我是北宋文学家苏舜钦的后身。说我是神仙赤城子,那真担当不起,说是苏舜钦再世还差不多,惭愧的是我的文章比他还差一点。因此,我写了下面这首《水调歌头》以寄意。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¹拟栩仙人:王云鹤(中立)的别号。²丹阳子:马钰(从义)的别号。³苏子美:北宋文学家苏舜钦(字子美)。
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四明有狂客,呼我谪(zhé)仙人。俗缘千劫¹不尽,回首落红尘。我欲骑鲸(jīng)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译文:像当年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一样,友人也称我为“谪仙人”。我历尽千劫依然尘缘未了,就落到了红尘中。我原本想骑着大鲸返回仙界,又担心神仙官府中的规矩会约束我,嫌我太过于率真。在梦中我几度和群仙畅谈,言笑晏晏。
注释:¹千劫:千世。劫为佛教用语,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称一劫。
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却返天台去,华发散麒麟。
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忽然黑霓(ní)落手,醉舞紫毫(háo)¹春。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²,好为濯冠巾。却返天台去,华发散麒麟³
译文: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起云落,乐哉悠哉。不时以紫毫之笔,蘸天上的黑霓作墨,醉酒当书,狂放恣意。告诉那沧浪之水,可识得我闲闲居士,我要用你去洗净那尘世间的肮脏,把清白还给人间,然后我再返回天台,在那里披着头发骑着麒麟遨游于仙界。
注释:¹紫毫:笔的一种,用紫黑色的兽毛制成。²闲闲居士:作者自号。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州境内,是仙霞岭的余脉。³麒麟:传说中的神兽。

  这是一首充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游仙词。

  上片借神仙境界、前代才人的文坛佳话引发开来。“四明狂客”即唐代才子贺知章,因是四明人,故自号四明狂客。“谪仙人”指唐李白,传说贺知章初见李白文章,惊为天人所作,故称之为“谪仙人”。所以首句既借用了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的典故,又用“四明狂客”来指作者自己的朋友,用“谪仙人”来自比,语句双带,一举两得。“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意为因“俗缘未尽”,所以仙人谪落凡世,与首句相联。“我欲骑鲸归去”三句,典故颇多。“骑鲸人”仍指李白,传说李白死后骑鲸归去,而李白自己也曾自称“海上骑鲸客”。“神仙官府”缘自唐顾况集《王源诀》:“下界功满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意思是神仙也不自在,照样要受管束,“嫌我醉时真”就是原因之一,所以倒不如谪去仙籍,反倒自在。“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是以“谪仙”身份,对还是仙人的人们谈大彻大悟的感慨。上片围绕“谪仙”层层展开,从古到仙,浑然一体。

  下片承上片,进一步发挥词人的丰富想象,“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区区九字,一幅地仙游乐图跃然约上,悠然自得,潇散闲逸之态表现淋漓尽致。然“忽然”二字,急转笔锋,由静至动,以紫毫之笔,蘸天上的里霓作墨,醉酒当书,这时的词人的兴致更加高昂。“寄语”三句,化用古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闲闲居士”乃词人自号,意思是用沧浪之水洗净尘世间的肮脏与不平,还一个清白人间,抒了作者的高远理想。“却反天台去”意“返回天台作地仙”,“华发散麒麟”缘自韩愈《杂云》“被发骑麒麟”,这更进一步道出了词人意欲远离尘嚣的欲世,追求清明境界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10-2411页

shuǐdiàotóu··míngyǒukuáng--zhàobǐngwén

xiānrénwángyúnzèngshīyúnxiánxiánàolàngxiānwǎngsuíshījiǔduòfányuánhuángchénzhēduànláishídàopéngshānbǎiniánhòuguīshānrényúnziqiánshēnchìchéngziyīnshīzhīyúnguīshānxiàxiānzhēntiāntáihuàshēnzhéliánwénbáiniáncānghǎikànyángchényǒuzhàotíngshuōdānyángziwèizàishìziměichìchéngzigǎnruòziměishùyānshàngkuìhànwēiěryīnzuòyān

míngyǒukuángzhéxiānrényuánqiānjiéjǐnhuíshǒuluòhóngchénjīngguīzhǐkǒngshénxiānguānxiánzuìshízhēnxiàopāiqúnxiānshǒumèngzhōngshēn

zhǎngsōngliáoshízuòkànyúnránhēiluòshǒuzuìháochūncānglàngliúshuǐcéngshíxiánxiánshìhǎowèizhuóguānjīnquèfǎntiāntáihuásànlín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gé)¹²
译文:我的魂魄似乎已飞到万里外追随您而去,无奈生死之间宛如天地相隔一幽一明。
注释:文山卷:文天祥的诗集。文山:文天祥,号文山。卷:这里指诗文集。¹幽:指阴间。²明:指人间。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译文:真遗憾不能跟您一起去死,而今活着也如同没有了生命。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丹心¹²未化,碧血已先成。
译文:您的一颗丹心仍郁结不散,尽洒的热血却已化为碧青。
注释:¹丹心:赤诚的心。²浑:全。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无处¹²挥泪,吾今变姓名。
译文:找不到地方尽情挥洒我的泪水,而今我只好遁迹山林隐姓埋名。
注释:¹无处:因已亡国,领土已尽属元朝,故云。²堪:可,能。

  此诗以文天祥的死讯开篇,首联写文天祥的魂魄飞越千山万水,从遥远的燕京回到南方;颔联中诗人将自己的“死”、“生”与文天祥作比较;颈联承接颔联的蕴藉之意,借用典故正写文天祥的忠贞爱国;尾联写现实处境并表达自己的心志。全诗情感真挚,凄婉哀凉,以白描见长,字字用血泪凝成,读之令人泣下。

  起句劈空而来,写文天祥在历尽磨难之后的壮烈牺牲。文天祥殉国的不幸消息传来,谢翱肝胆俱裂,痛不欲生。但作者并不简单叙述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而是写自己在噩耗传来后的极度痛苦和迷乱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要飞越千山万水,到万里之外的北国去和死者见面。分别久长,思念深切,因此在乍一听见英雄的死讯后,产生了这样的愿望,看来奇特,其实也是很自然的。“飞”,写出了作者心情的焦灼不安。明知对方已经死去但仍希望见面,这里头有多少痴情,多少渴望!“魂飞万里程”,这是从比悲痛更深的层次落墨的,即所谓“透过一层”的写法。

  次句承上而来,却又急转直下。当精魂不辞万里之遥,跋山涉水,到达北国之后,却又“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在深深的悲哀和失望中,梦魂猛醒过来,原来所知已物化,幽明隔绝,再无相见之时。这是何等痛心的事,对飞越万里的精魂来说,无异于一声晴天霹雳。然而这是严酷的事实。“飞”的急切和“隔”的绝望,在这里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照。

  诗人悲不能已,痛哭着迸出了下面两句:“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忠臣死得其所,自己苟且偷生,了无意趣。这两句用“死”、“生”二字所组成的奇特对偶句,蕴蓄着极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

  第三联转向正面写文天祥,进一步抒发哀痛心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表明心迹、充满正气的诗句。如今,耿耿丹心仍在,而英雄却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唯其丹心未化,愈觉其碧血先成的可悲可叹;唯其碧血先成,愈觉其丹心未化的可歌可泣。这联写文天祥,仍归结于自己的悼念之情,感情郁结而悲壮。

  尾联推进一层。痛苦是需要发泄的,尤其是郁结已久之情。然而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竟然没有可以发泄自己感情之处。伤心之泪,未能明流,只得暗吞。懂得了诗人“无处堪挥泪”的难以言说的隐痛,在此后多年中,他浪迹四方,“每至辄感哭”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末句委婉地表示决心,将埋名隐姓,遁迹山林,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语气平和,但忠愤抑郁之气仍勃勃于言意之表。

  《书文山卷后》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抒写深沉的家国兴亡之痛。由闻知死讯、渴求重见到死生相隔、无缘重逢;再由壮志未酬、血沃大地,到无处挥泪,决心归隐,百转千回,从深处着笔,写到至情处,不辨是诗是泪。作者本以工于锤炼著称,这首诗却以白描见长,字字用血泪凝成,读之令人泣下。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正气诗歌100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8,第336-338页

shūwénshānjuǎnhòu--xièáo

húnfēiwànchéngtiānyōumíng

cónggōngshēngshēng

dānxīnhúnwèihuàxuèxiānchéng

chùkānhuīlèijīnbiànxìngmíng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梁国杨氏¹子九岁,甚²聪惠³。孔君平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声答曰:“未闻¹⁰孔雀是夫子¹¹家禽。”
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注释:¹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²甚:非常。³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⁴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⁵诣:拜见。⁶乃:就;于是。⁷设:摆放,摆设。⁸示:给……看。⁹曰:说。¹⁰未闻:没有听说过。未:没有。¹¹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不约时间来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并且还可以看出孔君平很有礼貌,并与小儿关系很好。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家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21世纪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子是个聪慧、能言善辩的孩子。他的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杨氏子表现了孩子应有的礼貌,他的语气委婉、机智、幽默而思维敏捷,又表达了“孔雀不是夫子家的鸟,杨梅又怎么是杨家的果”,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既没有伤了两家的和气,又让人一笑而过。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举例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要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文中的“家禽”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