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论摩诘与文殊,试把庵名扣大儒。君子于言端欲讷,贤人终日只如愚。
休论摩诘与文殊,试把庵名扣大儒。君子于言端欲讷,贤人终日只如愚。
乐山自昔称仁者,利口由来恶啬夫。听法双峰空耸耳,老禅惟要一言无。
乐山自昔称仁者,利口由来恶啬夫。听法双峰空耸耳,老禅惟要一言无。

ān--wángshípéng

xiūlùnwénshūshìānmíngkòujūnziyánduānxiánrénzhōngzhǐ

shānchēngrénzhěkǒuyóuláiètīngshuāngfēngkōngsǒngěrlǎochánwéiyàoyán

王十朋

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 16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川上常极目,世情今已闲。
川上¹常极目,世情今已闲。
注释:¹川上:指黄河。《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去帆带落日,征路随长山。
去帆带落日,征路随长山。
亲友若云霄,可望不可攀。
亲友若云霄,可望不可攀。
于兹任所惬,浩荡风波间。
于兹任所惬,浩荡风波间。
清晨泛中流,羽族满汀渚。
清晨泛中流,羽族满汀渚¹
注释:¹汀渚:水边陆地和水中小岛。
黄鹄何处来,昂藏寡俦侣。
黄鹄何处来,昂藏¹寡俦侣。
注释:¹昂藏:轩昂,高峻。
飞鸣无人见,饮啄岂得所。
飞鸣无人见,饮啄岂得所。
云汉尔固知,胡为不轻举。
云汉尔固知,胡为不轻举。
野人头尽白,与我忽相访。
野人¹头尽白,与我忽相访。
注释:¹野人:田野中的人,平民;诗中所写的老年钓者,实际上是个隐士。
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
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
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
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¹
注释:¹闲放:闲散疏放。
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
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
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
南登滑台¹上,却望河淇间。
注释:¹滑台:在现河南滑县东北。《元和郡县志》:河南道滑州“其城在古滑台,甚险固”。
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
¹树夹流水,孤城²对远山。
注释:¹竹:《英华》、活字本、四库本均作“行”。²城:《英华》作“村”。
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
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
长想别离处,犹无音信还。
长想¹别离处,犹²无音信还。
注释:¹长想:《英华》作“遥忆”。²犹:《英华》作“独”;四库本注:“一作独”。
东入黄河水,茫茫泛纡直。
东入黄河水,茫茫泛纡¹直。
注释:¹纡(yū):弯曲。
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
北望太行山,峨峨¹半天色。
注释:¹峨峨:山高。
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
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
自昔有贤才,相逢不相识。
自昔有贤才,相逢不相识。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
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
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
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鹜。
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鹜。
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¹
注释:¹此地即边戍:东晋、南北朝刘宋时,经常于黄河南岸滑台一带交战。如398年(东晋安帝隆安年二年),慕容德自邺南徙滑台,号南燕。410年(义熙六年),南燕为刘裕的北伐军所灭。431年(宋文帝元嘉八年),檀道济北伐失利,滑台陷于北魏。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
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
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¹
注释:¹游寓:漂泊无定的寄旅生涯。
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
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
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
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
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
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¹
注释:¹回互:天地互相连接。下句从天上的云、河滩的沙着笔,与上句浩然归意构成强烈对比。
乱流自兹远,倚楫时一望。
乱流自兹远,倚楫时一望。
注释:倚楫:扶着船桨。
遥见楚汉城,崔嵬高山上。
遥见楚汉城¹,崔嵬²高山上。
注释:¹楚汉城:指广武二城,在荥阳敖仓西三皇山上,两城相距二百多步,中间隔着深涧,刘邦与项羽曾在此对阵相语。²崔嵬:高峻的样子。
天道昔未测,人心无所向。
天道昔未测,人心无所向¹
注释:¹天道二句:意为天道难测,民心无所归顺。
屠钓称侯王,龙蛇争霸王。
屠钓称侯王¹,龙蛇²争霸王。
注释:¹屠钓称侯王:樊哙以屠狗为业,后赐爵列侯;韩信钓于淮阴城下,后被封为齐王。²龙蛇:喻刘邦与项羽。
缅怀多杀戮,顾此生惨怆。
缅怀多杀戮,顾此生¹惨怆。
注释:¹生:活字本、四库本均作“增”。
圣代休甲兵,吾其得闲放。
圣代¹休甲兵,吾其得闲放。
注释:¹圣代:指唐朝。
兹川方悠邈,云沙无前后。
兹川¹方悠邈²,云沙无前后。
注释:¹兹(zī)川:兹,这,此;川,河。²邈:《英华》作“悠”。邈(miǎo),遥远。
古堰对河壖,长林出淇口。
古堰¹对河壖,长林出淇口²
注释:¹堰:《英华》作“塔”;壖:即堧(ruán),河边空地。²淇口:淇河入黄河处。
独行非吾意,东向日已久。
独行非吾意,东向¹日已久。
注释:¹向:《英华》注:“集作南。”
忧来谁得知,且酌尊中酒。
忧来谁得知,且酌尊¹中酒。
注释:¹尊:同“樽”。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¹
注释:¹南河浒:浒,水边地。“南河”,《英华》作“河南”。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耕耘日勤¹劳,租税兼舄卤²
注释:¹日勤:《英华》作“自劬”。²舄卤(xièlǔ):盐碱地 。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园蔬空寥落¹,产业²不足数。
注释:¹空寥落:“空”,《英华》作“定”,注:“《诗选》作空。”²产业:土地。
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尚有献芹¹心,无因²见明主。
注释:¹献芹:向皇帝进献嘉言,典出《列子·杨朱篇》。²无因:没有办法。
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
茫茫浊河¹注,怀古临河滨。
注释:¹浊河:即黄河。
禹功本豁达,汉迹方因循。
禹功本豁达¹,汉迹方因循²
注释:¹豁达:豁然开大的样子。²汉迹方因循:汉朝循禹之道治水。因循,依旧法而不改。
坎德昔滂沱,冯夷胡不仁。
坎德¹昔滂沱,冯夷²胡不仁。
注释:¹坎德:《易经》有坎卦,坎为水,为沟渎;滂沱,大雨不断。²冯夷:河伯名。河伯,黄河水神,也叫河神。汉武帝塞瓠子决河,作歌说:“为我谓河伯兮胡不仁?”
激潏陵堤防,东郡多悲辛。
激潏陵堤防¹,东郡²多悲辛。
注释:¹激潏陵堤防:潏(yù),大水涌流。陵,侵越。“激”,活字本、四库本均作“渤”。²东郡:汉时河决瓠子,地在东郡,今河南滑县。
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
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¹
注释:¹从官皆负薪:武帝令将军以下砍淇园竹为楗,中塞以草,用土石填决口。
畚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
¹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
注释:¹畚:运土工具。
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宣房¹今安在,高岸空嶙峋²
注释:¹宣房:武帝塞黄河之口后筑宫其上,名为宣房宫。²“高岸”句注:《英华》、四库本此句下尚有下一首开头四句,即“我行倦风湍,辍棹将问津。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
我行倦风湍,辍棹将问津。
我行倦风湍¹,辍棹将问津。
注释:¹“我行”句注:《英华》、四库本均以“孟夏”句为此首开头。辍棹将问津:意谓诗人要黄河泛舟时间既久有此疲倦,于是停下船来找渡口歇息。
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
空传歌瓠子¹,感慨独愁人。
注释:¹歌瓠子:汉武帝在滑台成塞河大功时曾作《瓠子之歌》。
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
孟夏¹桑叶肥,秾阴²夹长津。
注释:¹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²秾阴:《英华》作“蒙蒙”。秾(nóng),花木繁盛。
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
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
临水狎渔樵,望山怀隐沦。
临水狎渔樵¹,望山怀隐沦。
注释:¹樵:《英华》作“商”。
谁能去京洛,憔悴对风尘。
谁能去京洛,憔悴对风尘。
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
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
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
遥看魏公墓¹,突兀前山后。
注释:¹魏公墓:隋末李密起义,众推为王,号魏公。其墓在黎阳山南。地在今河南浚县东南。
忆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
忆昔大业¹时,群雄角奔走。
注释:¹大业:隋炀帝年号,605—618年。
伊人何电迈,独立风尘首。
伊人何电迈¹,独立风尘首。
注释:¹伊人何电迈:伊人指李密;电迈,言其迅疾。《宋书·孔凯传》:“铁骑连群,风驱电迈。”
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
传檄举敖仓¹,拥兵屯洛口。
注释:¹传檄举敖仓:李密命祖君彦移檄郡县,指斥炀帝十罪;敖仓,秦朝粮仓,这里指隋朝的回洛仓,在河南孟津县东。
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
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
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
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
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
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
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皤皤河滨叟,相遇似有耻。
皤皤¹河滨叟,相遇似有耻。
注释:¹皤皤(pópó):老人须发变白。有耻:《论语·子路》:“行 己有耻。”先哲圣贤立身做人一个重要标准和境界。孟子:“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康有为:“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
辍榜聊问之,答言尽终始。
辍榜¹聊问之,答言尽终始。
注释:¹辍榜:即停船。榜:通舫。
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
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
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
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
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
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
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
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
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
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
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
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

  第一首:此诗作为组诗首篇,有“小序”作用。大意是:诗人要从淇水上游的隐居地南渡黄河到梁宋一带去,虽然在黄河边放眼远望的时候很多,但此次一路跋涉,面对长河落日,感慨于背井离乡,与亲友天隔一方,心里别有一番滋味。他决心继续漂泊天下。

  第二首:作者渡黄河见汀渚满眼小鸟中,一只高洁轩昂的黄鹄,它的惊人之飞鸣尚不为人所认识,但它不屑于与众鸟一起争食,并不急于展示一飞冲天的资质和才能。托物言志,黄鹄就是尚未发达的诗人自己。

  第三首:作者接待一位老年隐士的来访,这位隐士三十年来在淇河以垂钓谋生,生活清贫但心绪坦然。头发全白但容颜美好。

  第四首:前四句写黄河、尤其是淇河两岸的秀美景色。满眼是翠竹大树,水流汩汩,孤城远山。后四句写诗人对路途遥远和与亲友久别的憾恨之情。

  第五首:作者渡黄河时眺望彼岸山川大势。首二句写泛舟黄河。中四句写黄河北岸太行山耸入云天,与黄河相映成趣;山之高峻与水之深险形成对比。末二句抒发渴望见到江湖贤才。

  第六首:旅途登滑台,既抒发离忧,又触景怀古,对东晋、刘宋国势不振,北方异族入侵表示感慨,实际上寄寓著作者对当时唐代边防的关切。

  第七首: 此诗写逆黄河水流而上在荥阳一带观看楚汉相争旧迹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厌恶战乱、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第八首:唐代黄河流经滑州,淇水流入黄河。《元和郡县志》谓滑州白马县“黄河去外城二十步”。此诗写作者泛舟黄河眺望北岸淇水入河口所见,特写在平旷的淇滨土地上长满了高大的树木。

  第九首:此诗分三部分:前四句是作者的自述,写行程路线及最突出感受,自北而南,满目情形大体相似,可见“农夫苦”已成普遍现象;中六句是农民诉苦,具体描述农夫之苦况,除日日劬劳之外,再加天旱、租税之双重灾难,无所收获也就是必然的了;末二句自抒怀抱,虽有良策拯民,却无由上达,于无奈中显出强烈的民胞精神与失志之愤,表达了作者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自己欲救无门的愤懑心情。高适能于盛世背后发现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样的题材,在盛唐诗人中大约以此篇为最早。此诗在艺术上全用白描。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不加藻饰;真情真景,如在眼前。其次,感情极为深沉凝重。既有“深觉农夫苦”的猛烈迸发,又有叙事中的深沉悲痛,还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总之,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无不一以贯之。

  第十首:作者泛舟黄河经瓠子决口(在今滑县)时凭吊汉帝治河功绩所作,高适以大禹比武帝,讴歌武帝在黄水决口瓠子时,督率军民斩竹塞口,功成滑台,千古留名。

  第十一首:此诗写初夏时节诗人在滑台泊舟时所见淇水入河口一带景色:淇水两岸桑树成行,蚕农们都在忙着采摘桑叶。诗人在水边与打鱼、砍柴的聊天,怀念先前的隐居生活。

  第十二首:此诗写诗人弃船登岸,在黎阳山一带徜徉,怀念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生前业绩。对李密首举义旗、动摇隋朝根基的功勋给予充分肯定,对他缺乏智谋、未成王侯之业表示惋惜。

  第十三首:此诗写高适在黄河边结识的一位高龄渔者,赞扬了他自食其力、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huì)¹花香也。雪晴²池馆³如画。春风飞到,宝钗(chāi)上,一片笙箫,风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qiè),羞与蛾儿争耍。
译文:蕙兰花散发出阵阵幽香,雪后的晴空,辉映着池沼馆阁犹如画景风光。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都是笑语欢声。而今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如昔日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车水马龙,万众欢腾。何况近年来我已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心思去寻欢逛灯。
注释:¹蕙:香草名。²雪晴:雪止天晴。³池馆:池苑馆舍。⁴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此处泛指精美的楼阁。⁵笙箫:笙和箫。泛指管乐器。⁶风璃:指灯。宋时元宵节极繁华,有五色风璃灯,大者直径三四尺。⁷暗尘明月:指元宵节灯光暗淡。⁸元夜:元宵。⁹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江城人悄初更¹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tī)残红灺(xiè)²。但梦里隐隐,钿(diàn)³罗帕。吴笺银粉砑(yà)。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huán)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译文:江城冷落人声寂静,听鼓点知道才到初更,却已是如此的冷清。请问谁能向天公,再度讨回以前的繁荣升平?我剔除红烛的残烬,只能在梦境中隐隐约约重见往年的情景。人来人往,车声隆隆,手持罗帕的美女如云。我正想用吴地的银粉纸,闲记故国元夕的风景,以便他日吊凭。我笑叹那邻家梳着黑发的姑娘,凭倚窗栏还在唱着“夕阳西下”!
注释:¹初更:旧时每夜分为五个更次。晚七时至九时为“初更”。²灺:没点完的蜡烛;也泛指灯烛。³钿车:用金宝嵌饰的车子。⁴罗帕:丝织方巾。旧时女子既作随身用品,又作佩带饰物。⁵吴笺:吴地所产之笺纸。常借指书信。⁶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

  元宵佳节是历代词人经常吟咏的话题。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在所有的节日中,以元宵最为热闹,也以元宵最为人所重。而在国破家亡之时,这个节日又最容易引起人们对往昔繁盛的追忆,最易牵动人们的故国之思。

  全词起笔“蕙花香也。雪睛池馆如画”,即沉入了对过去元夕的美好回忆:兰蕙花香,雪霁天晴,亭台楼阁之中池波荡漾,街市楼馆林立,宛若画图,尽是一派迷人景象。极度地渲染了元宵节日氛围。“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春风和煦,酒旗飘拂,笙箫齐奏,仙乐风飘。据载,宫中曾做五丈多高的琉璃灯,又地方进贡之灯“或以五色琉璃而成”。那令人陶醉的音乐,那壮观的灯市,使词人忆起如昨天一般。

  “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而今”二字是过渡,上写昔日情景,下写当日元夕景况。“灯漫挂”,指草草地挂着几盏灯,与“琉璃光射”形成鲜明的对照。“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既写此夕的萧索,又带出昔日的繁华。“暗尘明月”用唐苏味道《上元》“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意。以上是从节日活动方面作今昔对比。“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今昔不同心情的对比。蛾儿,即闹蛾儿,用纸剪成的玩具。写当日的元宵已令人兴味索然,心境之灰懒,更怕出去观灯了。这种暗淡的心情是近些年来才有的,是处境使然。

  下阕“江城人悄初更打”,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今宵的冷落,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下面数句直至词末,一连用了“问”、“但”、“待把”、“笑”等几个领字,一气直下,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恨酸楚。“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用倒装句法,提出有谁能再向天公借来繁华呢?“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词人剔除烛台上烧残的灰烬入睡了。梦中那辚辚滚动的钿车、佩戴香罗手帕的如云士女,隐隐出现。

  “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以最精美的吴地的银粉纸,把“旧家风景”写成文字,以寄托自己的拳拳故国之思。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旧家风景,借指宋朝盛事。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现在居然有人能唱这首词,而这歌词描绘的繁华景象和“琉璃光射”、“暗尘明月”正相一致。心之所触,心头不禁为之一动,略微感到一丝欣慰,故而以一“笑”字领起。但这“笑”中实在含有无限酸楚。,因为“繁华”毕竟是一去不返了。

  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但是在顿挫中显流动,于追琢中出自然。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作者不惜篇幅,不惜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通过梦境加以再现,着力处皆词人所钟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268-2270页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321-322页

guàn ·yuán

jiǎngjié sòngdài 

huìhuāxiāng xuěqíngchíguǎnhuà chūnfēngfēidào bǎochāilóushàng piànshēngxiāo liúguāngshè érjīndēngmànguà shìànchénmíngyuè shíyuán kuàngniánlái xīnlǎnqiè xiūéérzhēngshuǎ 
jiāngchéngrénqiǎochūgēng wènfánhuáshuíjiě zàixiàngtiāngōngjiè cánhóngxiè dànmèngyǐnyǐn diànchēluó jiānyínfěn dàijiūjiāfēngjǐng xiěchéngxiánhuà xiào绿huánlín chuāngyóuchàng yáng西xià 
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
曾向¹钱塘²住,闻鹃³忆蜀(shǔ)乡。
译文:我曾经住在钱塘时,每每听到杜鹃的啼叫,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念远在四川的家乡。
注释:¹向:在。²钱塘:即临安,今浙江杭州,是南宋都城。³鹃:杜鹃。⁴蜀:四川。家铉翁是四川眉山人。
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
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
译文:如今我被羁押在燕京,不知道今晚梦中,是回到四川,还是回到钱塘?

  诗作于南宋灭亡后,分两个层次。前两句是写宋未亡前,诗人客居临安,每当听到杜鹃啼鸣,便想起了家乡。后两句写宋亡后的,自己被俘到了燕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及有家不能归的沉重悲哀。

  这首小诗作于南宋灭亡后,分两个层次,成今昔对比。前两句是写宋未亡前,因为北方领土先后被金元所占,宋偏安临安,所以家铉翁住在临安,每当听到杜鹃啼鸣,便想起了家乡。家铉翁是四川人,闻鹃事切合自己,用的是四川典故:相传古代蜀主望帝失国后,他的魂魄化作杜鹃鸟,鸣声悲哀,常啼至口角流血而止。古人常以杜鹃啼血典来寄托家国灭亡之痛。而杜鹃的叫声又如同“不如归去”,家铉翁“闻鹃忆蜀乡”,既是对国土沦陷表示愤慨,又寄托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及有家不能归的沉重悲哀。

  后两句写眼前,南宋已经灭亡,自己被俘到了燕京,这时候恢复失土已成画饼,不要说北方,就是南方,包括以前所住的南宋都城临安,也都成了异族统治的天下了。由此,家铉翁无限怅惘地问:今天晚上做梦,是梦蜀地还是梦临安呢?言下之意,两地分别代表家与国,都是那么地使他思恋感伤。

  前后二层,后层是前层的延续,前层是为后层预做地步,这就是论诗者所谓的加一倍写法。诗在谋篇手法上显然是参考了贾岛的《渡桑干》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但贾岛诗只是抒发久客远游的思乡之情,家铉翁诗却表现亡国之恨,更加催人泪下。通过递进,前面本来是很突出的思乡之情,忽然又加入了新的内容,更显得沉痛。家铉翁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感慨兴亡盛衰的诗中很普遍,典型的可举虞集的《挽文丞相》诗,末联说:“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用晋过江诸人新亭洒泪叹中原沦丧的典故,说那时还有半壁江山,如今连一点残山剩水也没有了。这与家铉翁梦四川、梦钱塘同一机杼。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1424页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汉谣(yáo)¹魏什²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注释:¹汉谣:指汉乐府民歌。²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谁是诗中疏凿(záo)手?暂教泾(jīng)(wèi)各清浑¹
注释:¹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lùnshīsānshíshǒu··--yuánhǎowèn

hànyáowèishénjiǔfēnyúnzhèngrénlùn

shuíshìshīzhōngshūzáoshǒuzànjiàojīngwèiqīnghún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译文: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耐寒唯有东篱(lí)菊,金粟(sù)¹初开晓更清。
译文: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注释:¹金粟:黄色的花蕊。

  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

  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芭蕉的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此诗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

  整诗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的。

yǒng

bái tángdài 

xīnshuāngzhuóqīng jiāoxīnzhébàiqīng 
nàihánwéiyǒudōng jīnchūkāixiǎogèngq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