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皇开口嫌俗儒,要知不是憎诗书。
多文少实果何取,国家弃尔如粪土。
卓然高见亦大奇,懲羹不谓真吹虀。
汉家德意自此尽,王业岂是元成衰。
宣皇开口嫌俗儒,要知不是憎诗书。
多文少实果何取,国家弃尔如粪土。
卓然高见亦大奇,懲羹不谓真吹虀。
汉家德意自此尽,王业岂是元成衰。
项安世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 5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倚危亭。恨如芳草¹,萋(qī)萋刬(chǎn)²尽还生。念柳外青骢(cōng)³别后,水边红袂(mèi)分时,怆(chuàng)然暗惊。
译文:我独自依靠在高高的亭子上,那怨情就像春草,刚刚被清理,不知不觉又已长出来。一想到在柳树外骑马分别的场景,一想到水边与那位红袖佳人分别的情形,我就伤感不已。
注释:¹恨如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²刬:同“铲”。³青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⁴红袂:红袖,指女子,情人。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无端天与娉(pīng)¹。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²。怎奈向³、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xiāo)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译文:佳人,上天为何赐你如此美丽?让我深深投入无力自拔?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真是无可奈何,往日的欢乐都伴随着流水远去,绿纱巾上的香味渐渐淡去,再也听不到你那悦耳的琴声。如今已到了暮春时令,片片残红在夜色中飞扬,点点细雨下着下着又晴了,雾气一片迷迷蒙蒙。我的愁思正浓,忽然又传来黄鹂的啼叫声,一声一声。
注释:¹娉婷:美貌,指美人。²“春风”句: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³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为语尾助词。⁴销凝:消魂凝恨。⁵黄鹂:又名黄莺。

  这是秦观写于元丰三年(1080)的一首怀人之作,当时秦观三十二岁,孔子有云:“三十而立。”而他此时还未能登得进士第,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在这种处境下,忆想起以往与佳人欢娱的美好时光,展望着今后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怀身世而有所慨叹。从艺术上看,整首词缠绵悱恻,柔婉含蓄,融情于景,抒发了对某位佳人的深深追念,鲜明地体现了秦观婉约词情韵兼胜的风格特征。 “八六子”是词牌,始见于《尊前集》中所收的杜牧之作。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处平韵,下片五处平韵,共八十八字。通常以秦观的此作为定格。

  此词写作者与他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间绘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感叹现实之悲,委婉曲折,道尽心中一个“恨”字。

  宋神宗元丰年间,秦观在扬州意外地遇上一位多情的女子。一帘幽梦,十里柔情,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归来途中,独倚危亭,回头一望,芳草连天,好似无边的离恨。以芳草喻愁,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这里秦观却用“刬尽还生”四字把它强化到极点,因此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恋人分别了。往日的欢娱,变成了流水;断了的琴弦,何时能续上?面对片片飞花、蒙蒙残雨,他几乎失魂落魄。正在此时,恼人的黄鹂又在耳边叫了起来。打起黄鹂儿,莫教枝上啼。他的心真是烦极了!

  首先,秦观词最大的特色是“专主情致”。抒情性原本就是词长于诗的特点,秦观则将词的这一特长加以光大,在这首词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词的上片临亭远眺,回忆与佳人分手,以情直入,点出词眼在于一个“恨”字。以“芳草”隐喻离恨,又是眼前的景物。忆及“柳外”“水边”分手之时词人以“怆然暗惊”抒发感受,落到现实,无限凄楚。而词的下片则设情境写“恨”。用“怎奈”、“那堪”、“黄鹂又啼数声”等词句进一步把与佳人分手之后的离愁别绪与仕途不顺,有才得不到施展的身世之“恨”,融于一处,并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次,这首词的意境蕴藉含蓄,情致悠长,耐人寻味。秦观善于通过凄迷、朦胧的意境来传达自己伤感、迷惘的意绪。在这首词中,上片以“萋萋刬尽还生”的芳草写离恨,使人感到词人的离别之恨就象原上之草,春风吹又生,生生不灭。为何如此呢?词的下片创设了三个情境告诉我们个中之由:“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欢娱都随流水而去,“素弦声断,翠绡香减”,词人对好景不长、离别在即的无奈溢于言表,此其一;其二是离别之时情境的渲染,“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词人以凄迷之景寓怅惘、伤感之情,意蕴十分丰富,是极妙的景语。其三,结尾二句,以景结情,急转直下,声情并茂,“销凝之时,黄鹂又啼数声”,一“又”字,既与起笔“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遥相呼应,又再次突出了前面所述的二种情境,真可谓意蕴境中,韵逸言外,凄楚伤感之思自在其中,会心的读者一看即知。秦观就是这样善于用画面说话,举重若轻,寄凝重之思于轻灵的笔触之中,如游龙飞空,似春风拂柳。

  下片“无端”三句,再进一步追忆当时欢聚之乐。“无端”是不知何故之意,言老天好没来由,赐予她一份娉婷之姿,致使作者为之神魂颠倒。“夜月”二句叙写欢聚情况,借用杜牧诗句“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赠别》含蓄出之无浅露之病。“怎奈向”三句(“怎奈向”义同“奈何”)叹惋好景不常,倏又离散。“素弦声断,翠绡香减”,仍是用形象写别离,有幽美凄清之致。“那堪”二句,忽又写眼前景物,以景融情。

  “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是凄迷之景,怀人的深切愁闷中,观此景更增惆怅,故用“那堪”二字领起。结尾“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又是融情入景,有悠然不尽之意。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三云:“秦少游《八六子》词云:‘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语句清峭,为名流推激。予家旧有建本《兰畹曲集》,载杜牧之一词,但记其末句云:‘正销魂,梧桐又移翠阴。’秦公盖效之,似差不及也。”洪迈指出秦观词此二句是从杜牧词中脱化出来。

  此词语言上好用对句,如“柳外水边”、“夜月春风”、“素琴翠绡”、“飞花残雨”皆是,尤以“夜月”和“飞花”两联为佳,不仅语言工丽,而且各具意境。全词情景交融,景语情语难分,可谓感人至深,独具匠心。

  最后,这首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情辞相称,精工而无斧凿之痕。前人曾这样评论:“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秦观的词能有如此高超的语言成就:一方面,他工于炼字。这首词中“飞花弄晚,残雨笼晴”这二句是互文的,意思是飞花残雨在逗弄晚晴。这里的一“弄”一“笼”,既音韵和谐,又能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细细品味,会感到十分贴切生动。另一方面,由于秦观长于化用古人诗句入词,使之为己所用,更加富于表现力,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倚危亭”三句周济称为“神来之笔”,实则从李后主《清平乐》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脱化而来;“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则暗用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洪迈《容斋随笔》认为词的结尾两句是模仿杜牧同一词牌的结尾“正消魂,梧桐又有移翠阴”,不论模仿是否属实,秦观这两句的妙处远胜过杜牧的此句却是不争的事实。可见,秦观继承前人语言是有创造性的,惟有创造方能显其生命力。

  “多情自古伤离别”,接天的芳草是铲不完、除不尽的离恨,恨的是那一帘幽梦早已随风飘散,那一段柔情早已成东流逝水,写词的人也早已远离我们,但是,他那柔婉含蓄、情韵兼胜的词风,以及以此写成的名篇佳句则长留人间,永远使我们回味。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 等 .《宋词名篇赏析》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258-260页 .

liù ·wēitíng

qínguān sòngdài 

wēitíng hènfāngcǎo chǎnjìnhuánshēng niànliǔwàiqīngcōngbiéhòu shuǐbiānhóngmèifēnshí chuàngránànjīng 
duāntiānpīngtíng yuèliányōumèng chūnfēngshíróuqíng zěnnàixiàng huānjiànsuíliúshuǐ xiánshēngduàn cuìxiāoxiāngjiǎn kānpiànpiànfēihuānòngwǎn méngméngcánlǒngqíng zhèngxiāoníng huángyòushùshēng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佳辰(chén)¹强饮²食犹寒,隐几³萧条戴鹖(hé)冠。
译文:小寒食节,勉强喝了点酒,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
注释:¹佳辰:指小寒食节。²强饮:勉强喝了点酒。³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隐:倚、靠。⁴鹖: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这里“鹖”通“褐”,指颜色。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戴花似雾中看¹
译文: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注释:¹“春水”两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带出了作者起伏的心潮,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juān)¹戏蝶过闲幔(màn)²,片片³轻鸥下急湍(tuān)
译文: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
注释:¹娟娟,状蝶之戏。²闲幔:一作开幔。³片片:状鸥之轻。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¹是长安。
译文: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注释:¹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

  这首诗是杜甫在去世前半戴多,即公元770戴(大历五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时候所写,表现他暮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左成文评此二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话评价:“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此诗有借鉴沈佺期诗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云白山青千万里”(《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这首七律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xiǎohánshízhōuzhōngzuò--

jiāchénqiángyǐnshíyóuhányǐnxiāotiáodàiguān

chūnshuǐchuántiānshàngzuòlǎoniánhuāshìzhōngkàn

juānjuāndiéguòxiánmànpiànpiànqīngōuxiàtuān

yúnbáishānqīngwànchóukànzhíběishìzhǎngān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玉树¹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²秋。
译文:《玉树后庭花》曲终人散,国破家亡,一行大雁南飞送走石城的秋天。
注释:¹玉树:《玉树后庭花》为宫体诗,也是宫中流行的歌词。²石城:石城特指南京,因为南京又称为石头城,所以石城又是南京的别称。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江山¹不管兴亡事,一任²斜阳伴客愁。
译文:山川、江河依旧,从不管六朝兴亡更替,任凭那斜阳伴随着游子的愁思。
注释:¹江山:犹言山川、江河。²一任:任凭。

  七绝《再过金陵》是一首咏史诗。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秋风瑟瑟,大雁南飞,诗人再过金陵,面对六朝残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国之思。那西落的夕阳,其实也是江河日下的唐王朝的象征。“一任斜阳伴客愁”,面对夕阳,无数诗人以自己的诗作营构出凄清晚照中的诗词世界。

  特别最后两句是说,山川、江河依旧,它们并不管六朝兴亡更替,谁主沉浮,也不管过往凭吊之客人发出的感叹与悲愁,依然任凭斜阳西照。诗人目睹安史之乱后江山依旧,政事日非的现实,喻以古鉴今,发出深深的感慨,语调凄凉,心事沉重。

  斜光照临,日薄西山,处于社会动荡或家业不幸中的人们,更易因以而产生江山己尽、家国衰败的情怀。面对破碎江山,且又斜阳一片,江山不知愁苦,空怀一腔热血,深感悲情万千。

zàiguòjīnlíng--bāo

shùzhōngwángshōuyànxínggāosòngshíchéngqiū

jiāngshānguǎnxìngwángshìrènxiéyángbànchóu

南国佳人字玉儿,芙蓉双脸远山眉。
南国佳人字玉儿,芙蓉双脸远山眉。
译文:南国有位佳人名字叫玉儿,脸若芙蓉,眉如远山。
仙郎有约长相忆,阿母何猜不得知。
仙郎有约长相忆,阿母何猜不得知。
译文:仙人般风姿的郎君与她相会让她常常思忆,但阿母是什么意思不得而知。
梦里行云还倏忽,暗中携手乍疑迟。
梦里行云还倏(shū)¹,暗中携手乍疑迟。
译文:在梦里行云播雨觉得就是一瞬间,黑暗中携手与共忽又迟疑不定。
注释:¹倏忽:很快地。
因思别后闲窗下,织得回文几首诗。
因思别后闲窗下,织得回文¹几首诗。
译文:想到离别后心上人闲暇时在窗下,会织得几首像苏蕙那样的回文诗呢?
注释:¹回文:典出《晋书·列女传》,也是用苏蕙的典故。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魏帝¹营八极,蚁观一祢(mí)²
译文:魏武帝治理的是整个天下,祢衡却把曹操当做虫蚁一样看待。
注释:鹦鹉洲:长江中的一个小洲,遗址在今湖北武汉汉阳西南。¹魏帝:魏武帝曹操。²祢衡:东汉末名士,字正平。《后汉书》有传。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黄祖¹斗筲(shāo)²,杀之受恶名。
译文:黄祖则是一个斗筲的小人,杀掉祢衡遭到千古的骂名。
注释:¹黄祖:刘表部将,任江夏(今武汉武昌)太守。²斗筲人:谓小人。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吴江赋鹦鹉¹,落笔超群英。
译文:祢衡曾在吴江即席写作《鹦鹉赋》,落笔便压倒在座的群雄。
注释:¹“吴江”句:指祢衡在黄射大会宾客宴席上作《鹦鹉赋》。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译文:字字铿锵如金玉,句句飞动似云龙。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zhì)(è)¹啄孤凤²,千春³伤我情。
译文:不幸这只孤凤竟死在恶鹰的血爪下,这一千古悲剧使我伤情。
注释:¹鸷鹗:一种猛禽。喻黄祖。²孤凤:喻祢衡。³千春:语出梁简文帝诗:“千春谁与乐。”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译文:如同五岳在胸中,心中的起伏怎能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¹
译文:祢衡才高为什么得不到施展?只因见识短浅而丧失了性命。
注释:¹天刑:语出《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至今芳洲¹上,兰蕙(huì)不忍生。
译文:就是因为他的孤芳自赏与刚傲,鹦鹉洲上至今不见兰蕙的踪影。
注释:芳洲:语出《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的前四句,首先从刻画祢衡落笔,写他的性格和悲惨的遭遇。曹操经营天下,显赫一时,而祢衡却视之为蚁类,这就突出地表现了祢衡傲岸的性格。黄祖是才短识浅之徒,他杀了祢衡,正说明他心胸狭隘不能容物,因而得到了恶名。

  接着四句,举出祢衡的名作《鹦鹉赋》,极赞他的杰出才华。这样一个才华“超群英”的人,命运却如此之悲惨,令人极为痛惜。于是引出下面四句。诗人对祢衡的遭遇愤然不平,他把黄祖之流比作凶猛的恶鸟,而把祢衡比作孤凄的凤凰。祢衡被残杀使诗人哀伤不已,心中如五岳突起,不能得平。

  继愤激之情而来的是无限的哀惋。最后四句,诗人为祢衡的才华不得施展而惋惜,为他的寡识冒刑而哀伤。结句把兰蕙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似乎兰蕙也为祢衡痛不欲生了。

  诗中刻画人物十分精炼,抓住人物特征,寥寥几笔,以少胜多,突出了祢衡孤傲的性格和超人的才华。这两点是祢衡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正是李白所引为同调的。诗中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他把黄祖之流比作“鸷鹗”,对凶残的权势者表示强烈的憎恨;把祢衡誉为“孤凤”,爱慕、怜惜之情溢于言表。由于恰当地运用了这些艺术手法,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深沉而含蓄。

参考资料:
1、 郑国铨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43-344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