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阁辍名士,符竹分帝忧。搢绅有清议,欲为朝端留。
台阁辍名士,符竹分帝忧。搢绅有清议,欲为朝端留。
才名四十年,肮脏成白头。方开公道口,遽中谗人钩。
才名四十年,肮脏成白头。方开公道口,遽中谗人钩。
触邪孤壮志,敛惠施一州。命义二大戒,能言亦能由。
触邪孤壮志,敛惠施一州。命义二大戒,能言亦能由。
去矣霅水清,孰障天下流。愿言如季路,乘桴共公浮。
去矣霅水清,孰障天下流。愿言如季路,乘桴共公浮。

sòngchénqīngchūshǒuxìng--wángshípéng

táichuòmíngshìzhúfēnyōujìnshēnyǒuqīngwèicháoduānliú

cáimíngshíniánāngzàngchéngbáitóufāngkāigōngdàokǒuzhōngchánréngōu

chùxiézhuàngzhìliǎnhuìshīzhōumìngèrjiènéngyánnéngyóu

zhàshuǐqīngshúzhàngtiānxiàliúyuànyánchénggònggōng

王十朋

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 16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殿中丞丘浚,尝在杭州谒释珊,见之殊傲。顷之,有州将子弟来谒,珊降阶接之,甚恭。
殿中丞丘浚(jùn),尝在杭州谒(yè)¹释珊²,见之殊傲。顷之,有州将子弟来谒,珊降阶接之,甚³恭。
译文:殿中丞丘浚,曾经在杭州拜访过一个叫珊的和尚。见面时那和尚显得特别傲慢。一会,有州将的子弟来拜见,珊下到台阶下面来迎接他,很是恭敬。
注释:¹谒:拜见。²释珊:叫珊的和尚。佛徒大多以 “释”或“僧”为姓。³甚:很,非常。
丘不能平, 伺子弟退, 乃问珊曰:“和尚接浚甚傲, 而接州将子弟乃尔恭耶?”珊曰:“接是不接, 不接是接。”丘勃然起, 杖珊数下曰:“和尚莫怪, 打是不打, 不打是打。”
丘不能平, 伺¹子弟退, 乃问珊曰:“和尚接浚甚傲, 而接州将子弟乃尔恭耶?”珊曰:“接是不接, 不接是接。”丘勃(bó)²起, 杖珊数下曰:“和尚莫³怪, 打是不打, 不打是打。”
译文:丘浚(心中)不能愤愤不平,等那子弟离开后,就问那和尚说:“你接见我丘浚很是傲慢,而接见州将的子弟却那么恭敬?”珊说:“接待是不接待,不接待是接待。”浚勃突然起身,用杖打了珊几下说:“和尚不要怪罪,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注释:¹伺:等待。²勃然:突然。³莫:不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秋晚佳晨重物华¹,高台复帐²³鸣笳(jiā)
译文:我特别看重这晚秋九月九美好早晨的风物清嘉,命人在高台上张起双重帷幕,让乐队奏响动听的琴瑟琵琶。
注释: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置酒:安排酒宴。¹物华:自然景物。²复帐:双重的帷帐。³驻:驻留。⁴鸣笳:泛指奏乐。笳,胡笳,古管乐器名,汉时流行于西域一带少数民族间,初卷芦叶吹之,与乐器相和,后以竹为之。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áo)¹任落风前帽²,促饮³争吹酒上花
译文:寻求欢畅任随帽子在风中掉落,彼此劝酒争吹杯里的菊花。
注释:¹邀欢:寻求欢乐。²落风前帽:用孟嘉事。《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宴龙山,僚佐毕集。······有风至,吹嘉帽堕地,嘉不觉之,……温命孙盛作文嘲嘉。”³促饮:催人饮酒。⁴酒上花:指菊花。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溪态¹澄明初雨毕,日痕²清淡不成霞。
译文:雨后溪水的形态多么澄净空明,初晴的淡淡日光不能映成彩霞。
注释:¹溪态:犹溪流。²日痕:日光。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白头太守¹真愚甚,满插茱(zhū)(yú)望辟邪²
译文:我这白头太守真是过份痴愚,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
注释:¹白头太守:作者自指。²“满插”句:古俗于九月九日重阳节佩带茱萸,以祛邪避灾。茱萸,植物名,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三种,生于川谷,其味香烈。辟,同“避”。

  近人陈衍说:“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似只有此诗。”(《宋诗精华录》)评价得很好。

  诗的首联破题。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同样写秋晨,则“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赵嘏《长安秋望》),有送目伤秋之愁;“白雁南飞天欲霜,萧萧风雨又重阳”(鲁渊《重九》),则有去国怀乡之思。而宋祁此句,不作愁语,气局一新。这也是诗人境遇气质使然。

  次句由“重”字引出。“高台复帐驻鸣茄”,气派十足。又是“高台”,又是“复帐”,又是“鸣茄”,其场面之阔绰,气氛之热烈,历历如绘。这决非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贵人赏秋的情景。诗人少年得志,一生显达,历任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晚年知成都府,该诗中有“白首太守”之句,应是晚年在成都所作。

  颔联承上,写佳日兴会,形象鲜明。出句与对句分写登高与饮酒两个场面。“遨欢”、“促饮”二语,道出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况。“任落风前帽”一句活用典故。《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古人把此事作为风流美事,杜甫曾反其意而用之:“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九日蓝田崔氏庄》)甚为宋人所激赏。宋祁又反杜诗之意。一用“羞”,一用“住”;一沉郁,一洒脱。显示心境不同,诗境亦不同。“争吹酒上花”,意谓争饮菊花酒。重阳节登山饮菊花酒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雅事。“任落”、“争吹”两词相反相成。诗人兴会淋漓之状毕现。

  颈联一转,以景语出之,写登山所见。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经过一番秋雨刷洗之后,天宇澄净,秋容清淡。二句境界开阔,气象恢宏。“明”字与“清”字道出了秋晨的特色。其意境与韩琦“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着黄花晚节香”(《九日水阁》)约略有相似处。宋祁修唐书十余年,晚年“弥为进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他“博学能文章,天资蕴藉,好游宴,以矜持自喜,晚年知成都府,带《唐书》于本任刊修……远近观者,皆知尚书修唐书矣,望之如神仙焉。”(《东轩笔录》)此诗的境界与他积极处世的态度有关。

  尾联笔力所聚,精彩益显,以欣喜的心情、活脱的形象作结。“白头太守真愚甚”一句,幽默诙谐,乃诗人自画像,形神俱出。“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白头太守”,不仅刻画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更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意谓“九日置酒”非一般登高,而是太守在宴游。一股富贵气从中透出,照应首联。结句“满插”为“愚甚”作了注脚。古人有重九登高插茱萸以压邪的习俗。《续齐谐记》:“费长房令桓景九月九日囊茱英,登高以避祸。”诗人故用“满插茱萸”的夸张笔法,描绘自己放浪形骸,豁达开朗。杜牧有“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之句,乃故作旷达语,强颜欢笑;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一诗,亦以茱萸作结,“醉把茱萸仔细看”,乃辛酸语,寄寓了身世飘零之慨。而宋祁此句与之异趣,原因在于身世际遇不同。

  此诗俊逸流畅,属对工巧,尤其是末联,给全篇平添喜剧气氛,生活情趣极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诗人适逢其会,发为词章,写成了这首充满兴致的作品。

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家。深耕浅种收成罢。酒新篘,鱼旋打,有鸡豚竹笋藤花。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
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¹家。深耕浅种收成罢。酒新篘(chōu)²,鱼旋打³,有鸡豚(tún)竹笋藤花。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
译文:杏花村里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瘦竹为朋疏梅为友就是我的家。春天深耕浅种,秋日收获庄稼。喝着刚刚滤出的新酒,品尝新打来的鲜鱼,还有自养的鸡、猪,新摘的竹笋藤芽。客人到来用家常饭招待,僧侣造访烹煮谷雨时采摘的春茶。闲空时节自己修炼丹砂。
注释:¹处士: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此指隐士。²酒新篘:酒刚刚滤出。篘,过滤。³鱼旋打:鱼刚刚打起。旋,旋即,刚刚。⁴豚:小猪。⁵谷雨茶:谷雨节前采摘的春茶。⁶炼丹砂:古代道教提倡炼丹服食,以延年益寿。丹砂,即朱砂,矿物名,水银和硫磺的化物,道家炼丹多用。
韶光染色如蛾翠,绿湿红鲜水容媚。
韶光染色如蛾翠¹,绿湿²红鲜³水容媚。
注释:¹蛾翠:这里反用此意,把山色比作眉色。²绿湿:指绿色植物被水气浸润后鲜嫩的样子。³红鲜:泛指鲜艳的花朵,未必专指红色之花。
苏小慵多兰渚闲,融融浦日鵁鶄寐。
苏小¹(yōng)²兰渚(zhǔ)³闲,融融浦日(jiāo)(jīng)寐。
注释:¹苏小:即苏小小,南北朝时人,钱塘名妓,今杭州市西湖边有苏小小墓。²慵多:即慵懒,“多”表示程度,似“很”、“非常”之意。³兰渚:兰花盛开的水边。⁴融融:即暖融融。⁵浦日:照在洲浦上的日光。⁶鵁鶄:池鹭。
紫骝蹀躞金衔嘶,堤上扬鞭烟草迷。
紫骝(liú)¹(dié)(xiè)²金衔³嘶,堤上扬鞭烟草迷
注释:¹紫骝:骝本为黑鬃黑尾的红色马,此处用紫骝泛指骏马。²蹀躞:马缓行貌。³金衔:泛指金、铜制的华美的马嚼子。⁴烟草迷:茫茫如烟的碧草使人迷。
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门外平桥¹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注释:¹平桥:没有弧度的桥。
此诗是一幅江南韶光美景的轻描。无论是苏小小的“慵多”、鵁鶄的“寐”,还是紫骝的“蹀躞”,无不体现出一种闲适悠然的意境,而这不恰恰又是众多古今“贪闲”人士所毕生神驰向往的么?其实,诗意的生活或许并非如何难得,不过只是有心人才能发现而已。飞卿(温庭筠)虽亦是落魄之人,但他的诗文中这类细心发现生活之美的作品却很多,与那些终日忧国忧家的诗人相比,或许飞卿的作品多少显得有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家子气,但这又有何不对呢?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译文:金陵繁华多少事,都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笔,我独自登上了江城的高处,只见满目萧然,凄清寒凉。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译文:一只飞鸟飞过,身后一缕细烟飘散在江边。几片帆船在风雨中向下游飘去,可是游子的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译文:晚风吹来,红叶萧萧作响。寒云惨淡,沉沉的压着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译文:故国亡去,失去故园的凄凉有谁知道?人心怎么还能像以往一样,自在潇洒呢?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并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

  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1986年版190—191页

jīnlíng怀huái--wángguī

怀huáixiāng访fǎngshìyōuyōushàngjiāngchéngmǎnqiū

niǎodàiyānláibiézhǔshùfānxiàguīzhōu

xiāoxiāochuījīnghóngcǎncǎnhányúnjiùlóu

guóliángshuíwènrénxīngèngfēng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