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于民庙貌崇,我来端为谢年丰。曰旸曰雨皆神力,不止南风与北风。
有德于民庙貌崇,我来端为谢年丰。曰旸曰雨皆神力,不止南风与北风。

shànwángmiào--wángshípéng

yǒumínmiàomàochóngláiduānwèixièniánfēngyuēyángyuējiēshénzhǐnánfēngběifēng

王十朋

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 16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小小寰(huán)¹,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嗡槐²夸大国,蚍(pí)(fú)撼树³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dí)
译文:小小的地球上,有那么几个国家,像几只碰壁的苍蝇一样嗡嗡叫唤,貌似声色俱厉,又像哭泣声一样。这些国家好比那大槐树下的蚂蚁一样吹嘘自己的国家有多强大,却不知道他们的所做所为,就像蚍蜉撼大树一样可笑!我们吹响冲锋的号角,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他们。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词调。¹寰球:这里指地球。²蚂蚁嗡槐: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有个叫淳于棼的人,一天喝醉,梦见自己在“大槐安国”当了驸马,做了南柯郡太守,醒来才知是梦。后来他在屋后发现一个白蚂蚁穴,还建有王城,原来这就是“大槐安国”。³蚍蜉撼树:蚍蜉指蚂蚁,在这里指霸权主义国家。⁴鸣镝:响箭,汉时匈奴冒顿单于用来发号施令。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zhāo)¹。四海²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译文:多少人世间的事都是急忙忙地匆匆而过,天地不断旋转,光阴紧迫。要等一万年后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当今的世界上,四海翻腾,风云变幻,五洲震荡,形势诡谲。我们要消灭所有危害人类的败类,还世界一个太平。
注释:¹朝夕:一早一晚,这里指一天。²四海:指全国范围内。

  该词以“小小寰球”起笔,气势恢宏,境界壮阔。在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个小而又小的行星而已。这种化大为小的空间压缩,显示了作者在青年时期就有雄伟的气魄和包容日月星辰的寥廓胸怀。地球尚且小,那么几个碰壁的苍蝇就更加渺小了,微不足道。作者将国际上那些猖狂反华,群聚起哄的丑类视作嗜腥逐臭、见缝下蛆的苍蝇,其鄙夷、轻蔑、厌恶、嘲讽之情意溢于言表。将“苍蝇”数量缩小为“几个”,以状其虚张声势、极其孤立的处境。而“碰壁”二字,既喻其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蠢举,又隐喻其必然败亡的命运,可谓一庄一谐,相映成趣。作者似立于天宇苍穹,,俯视尘寰,以沉稳、傲岸、泰然之态度姑且作冷眼观,且看“苍蝇”如何动弹,如何表演,怎么成气候。“嗡嗡叫”三句承“碰壁”而来,以声状神,以听觉形象充实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画出那些“苍蝇”们喧嚣起哄,声嘶力竭,却累遭碰壁,断股折翼,穷途末路,向隅哭泣的无奈之状。

  “蚂蚁”两句仍以夸张和比喻手法,化用典故,引申发挥,勾勒霸权主义者可鄙、可惜、可厌、可笑的丑态。“蚍蜉”句则化用唐人韩愈诗句,赋予新意,嘲笑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种种诽谤、中伤、诋毁、讹诈,都如蚍蜉想摇撼大树一样不自量力,愚妄可笑,枉费心机。

  苍蝇、蚂蚁、蚍蜉们虽也曾猖獗一时,奈何秋风已起,枯叶飘飞。虫豸们气数已尽,末日将临。“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又化用唐诗以渲染霸权主义者们萧条凄凉的处境。而这时,我方声讨他们的响箭正发出呼啸。“飞鸣镝”三字,简括遒劲,声容并茂,比喻我方反击赫鲁晓夫集团的批判文章如响箭般风驰电掣、腾空疾飞、锐不可当的凌厉之势,同时也为词的过片作了有力的铺垫。

  换头后六句,承上结“飞鸣镝”的意脉,一气贯通,节奏一反上片的从容舒缓,变得紧凑急促。作者站在历史、时代和宇宙的高度看待这场论战,通过急速变化的时空交互映衬,表现出一种力挽狂澜的胆魄、一种义无反顾得决断、一种急昂奋进的斗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四个整齐的三字短句,笔力雄悍,似铜板铁琶,促节铿锵;如黄钟大吕,巨声镗琅。“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则点明这场论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势在必争,不能坐待历史作出结论,而必须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争取时间,以加速世界革命的历史进程。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一联正是对当时世界革命形势的艺术概括和乐观展望。

  这首词自始至终贯穿着反帝反霸、捍卫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意志。上片多用典故,对霸权主义者的反华行径予以嘲讽、揭露和鞭撘,笔调冷峻而不乏诙谐。下片则“高吟肺腑走风雷”,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热情歌颂风起云涌的世界革命,风格雄浑壮伟。上下片浑然一体,形成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

参考资料:
1、 臧克家,蔡清富,李捷.毛泽东诗词鉴赏(修订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08:第272页

mǎnjiānghóng ·guōruòtóngzhì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xiǎoxiǎohuánqiú yǒucāngyíngpèng wēngwēngjiào shēng shēngchōu yuánhuáikuāguó hànshùtán zhèng西fēngluòxiàchángān fēimíng 
duōshǎoshì cónglái tiānzhuàn guāngyīn wànniántàijiǔ zhǐzhēngzhāo hǎifānténgyúnshuǐ zhōuzhèndàngfēngléi yàosǎochúqièhàirénchóng quán 
花上断续雨,江头来去风。
花上断续雨,江头来去风。
译文:落在花上的雨停了又下,江上的风来了又去。
相思春欲尽,未遣酒尊空。
相思春欲尽,未遣¹酒尊空。
译文:相思在春天没有没有尽头,我还未排解这相思之苦酒杯却已成空。
注释:¹遣:排解,发泄。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dàn)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译文:长江的水浩浩汤汤,远客的情延绵不绝。
注释:¹澹澹:水波微微荡漾的样子。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译文:将相思的遗憾寄与落花,可落花依旧落地无声。

rénèrshǒu--cuīdàoróng

huāshàngduànjiāngtóuláifēngxiāngchūnjǐnwèiqiǎnjiǔzūnkōng

dàndànzhǎngjiāngshuǐyōuyōuyuǎnqíngluòhuāxiānghèndàoshēng

月华照杵空随妾,风响传砧不到君。
月华¹照杵(chǔ)²空随妾(qiè)³,风响传砧(zhēn)不到君。
译文:月光照在杵上空空的跟随着我,风声响动带走捣衣砧上的声音却传不到你那里。
注释:¹月华:月光,月色。²杵:形容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³妾:谦辞,旧时用于女子自称。⁴砧:形容切、捶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wángwān

yuèhuázhàochǔkōngsuíqièfēngxiǎngchuánzhēndàojūnjiànyuèyīnglíng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零落¹桐叶雨,萧条²槿(jǐn)³花风。
译文:零零落落的小雨打在梧桐叶上,木槿花在风中凋零飘落。
注释:¹零落:指脱落。²萧条:指寂寥冷清的样子。³槿:木槿,落叶灌木,夏秋开花,朝开夕凋。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¹中。
译文:在闲适自得中,生出早秋的意境。
注释:¹幽闲:闲适自得。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况与故人¹别,中怀²正无悰(cóng)³
译文:悠老朋友分别,让我心中再没有欢乐。
注释:¹故人:旧交,老朋友。²中怀:心中。³悰:欢乐,乐趣。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勿云¹不相送,心到青门²东。
译文:不要说我没有到青门为你送行,我的心已经跟随你远去。
注释:¹勿云:不要说。²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呼为“青门”。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译文:知心的朋友何必求多,只要是心意相通、情趣相投即可。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同心一人去,坐觉¹长安空。
译文:你离去后就剩下我独自一人,即使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心也空荡荡的。
注释:¹坐觉:遂觉,顿觉。

  诗歌开篇“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以写景起兴,既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又暗中点明悠友人分别的时间。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又让诗人想起悠友人离别时的场景,心中愈发感伤。

  “况悠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一句将诗人的伤秋之情悠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连接起来。诗人没有写出悠友人分别的具体情境,以虚笔“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写分别之实事,诗人假设友人问自己“为何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则是诗人的回答,不要说我没有送你离开,我的心已经随你远去,倘若相送,又如何忍心悠你分别?寥寥数笔,勾勒出二人离别之时的大致情景,又给读者留下无数想象的空间。

  吟咏至此,诗人心中伤秋怀远的复杂心情无限放大,心中的抑郁之情不吐不快,进而抒发出此篇诗作中的情感最强音:“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最后二旬又再次点明白居易悠元稹交情之深,悠中间四句遥相呼应,使得全诗浑然一体。全诗在诗人情感最高点戛然而止,余音缭绕而又耐人寻味。最后四旬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嚣,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

  这首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情景交融,用笔虚实相生,实处描写景物,虚处勾勒景象,全诗如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诗人在诗中的留白更给读者留下了无数想象空间。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¹
译文:举起白玉杯痛余美酒,在这绿杨飘垂的三月之时。
注释:¹三月时:指暮春。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译文:春风还能吹拂几日,您我两鬓各已斑白。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bǐng)¹唯须饮,投竿²也未迟。
译文:秉烛夜游唯须余酒,此时投竿垂钓也许未迟。
注释:¹秉烛:以蜡烛照明。²投竿:钓鱼。姜太公未遇时,在渭水上垂钓,遇文王出猎,被聘为师。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如逢渭(wèi)水猎¹,犹可帝王师。
译文:如能遇到文王渭水之猎,我也可以成为帝王之师。
注释:¹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据考证,这时钱少阳已八十余岁,所以用吕尚的典故。吕尚,姜姓,吕氏,名望,一说字子牙,西周初年官太师(武官名),也称师尚父。

  首句“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诗一上来就写“酒”,然后再交待时间,起势突兀。两句诗,画出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季节独自饮酒的图景,设置了一个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紧扣住钱的征君身份。“三月”暮春,点明季节,为颔联写感慨作伏笔。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此联上承第二句。前句词意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这样,后面的嗟老感慨就一点不使人感到意外。第四句的“各成丝”,和杜甫《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的“各已苍”词意相似,是说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自此而下,诗意既是写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怀,浑然而不可分了。第三、四句抒发了由暮春和暮年触发的无限感慨。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带有更多的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第六句和第五句相对,句意也相似,都是写典型的隐居生活,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更重要的是后句写水边钓鱼,牵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这说明作者写诗是很重视呼应转折之法的。

  尾联“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如果钱少阳也像吕尚一样,在垂钓的水边碰到思贤若渴的明君,也还能成为帝王之师,辅助国政,建立功勋。此处的“如”字和“犹”字很重要,说明收竿而起,从政立功还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设想愿望,是虚写,不是实指。唯其虚写,才合钱的征君身份,又表现出颂钱的诗旨。而在这背后,则隐藏着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全诗款款写来,以暮春暮年蓄势,至此题旨全出,收得雄奇跌宕,令人回味不尽。

  总的来说,这首五言律诗,任情而写,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同时又含蓄蕴藉,余意深长,在思致绵邈、音情顿挫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结句雄奇跌宕,题旨全出,令人回味无穷。按格律论,五律诗应是颔联和尾联对仗。而李白不拘格律,首联对仗,颔联却不对,以使其豪放雄奇的情思与才气不为严密的格律的束缚。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83-284页

zèngqiánzhēngjūnshǎoyáng--bái

báibēijiǔ绿yángsānyuèshí

chūnfēngliǎngbìnchéng

bǐngzhúwéiyǐntóu竿gānwèichí

féngwèishuǐlièyóuwángs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