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巷无来辙,贫家有旧醅。窗明怜雪在,睡美觉春回。
穷巷无来辙,贫家有旧醅。窗明怜雪在,睡美觉春回。
菜甲方齐拆,梅花亦半开。茅檐鸣好鸟,节物莫相催。
菜甲方齐拆,梅花亦半开。茅檐鸣好鸟,节物莫相催。

qióngxiàng--

qióngxiàngláizhépínjiāyǒujiùpēichuāngmíngliánxuězàishuìměijuéchūnhuí

càijiǎfāngchāiméihuābànkāimáoyánmínghǎoniǎojiéxiāngcuī

吴激

吴激

吴激(1090~1142)宋、金时期的作家、书画家。字彦高,自号东山散人,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北宋宰相吴栻之子,书画家米芾之婿,善诗文书画,所作词风格清婉,多家园故国之思,与蔡松年齐名,时称“吴蔡体”,并被元好问推为“国朝第一作手”。 ▶ 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文吏课笺奏、诸生试家法,为得矣。
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cu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jiǎn)¹其贤能,练核²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³,孰不有意于是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miù)者不能无焉。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文吏课笺(jiān)奏、诸生试家法,为得矣。
译文: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先将工具淬火打磨锋利,挑选测量好合适的材料,这样才能出力较少而收效显著。圣人治理国家,必须先选拔士子当中的贤能者,精心考察他的声誉和实际能力,然后再委派给他具体的事务,事情就能办妥帖了。所以选拔人才的办法,是当今最要紧的政务,自古以来遵守成法的君王,谁不重视选取人才的办法呢?然而在这之中得到人才的有,失去人才的也不能说没有;称职的人才有,选错了人才的也不能说没有。如果一定要得到称职的人才,不失去贤才,不妄然举荐,应像汉代左雄所说的那样,对诸生考查学术传承、对文吏考查奏章写作才好。
注释:¹遴柬:选拔。²练核:精心考查。³守文之君:指第二代以下之帝王。《史记·外戚世家》:“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索隐:“守文犹守法也,谓非受命创制之君,但守先帝法度为之主耳。”⁴谬举:指错误的荐举。曹植《求自试表》:“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⁵左雄(?一138):字伯豪,东汉南郡涅阳(治所在今河南邓州东北)人。安帝时举孝廉,迁冀州刺史。顺帝时,掌纳言,官尚书。《后汉书·左雄传》称其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称家),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帝从之。”
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¹,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cān)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译文:所说的文吏,不仅指那些只会写文章的人而已,他们一定要通晓古今之道,熟悉礼仪法度、天象吉凶、人事成败、政令教化的修改施行,然后带着这些经验去处理政事,就会使政令平和详稳;如果有事关重大的讨论,使他们用古往今来的例证参照佐证。所说的诸生,不仅指那些记诵经典字句训诂的人而已,一定要让他们学习典章礼法,熟悉古代政治制度、大臣和君主的种种威仪、时政的沿袭变化,然后再让他们去处置事务,那就会为国家的治理增光添彩,如果有事关重大的讨论,便可以命他们用经术来断定是非。
注释:¹政体:此指施政的要领。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涂,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¹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²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xù)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涂,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³,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yàn)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
译文:拿今天的事物和古代比照,今天的进士,就是古代的文吏;今天的明经,就是古代的儒生。然而现今策试进士,却仅仅以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对偶为试题,只崇尚文辞的华美,都是些有小聪明的人擅长的事;策试明经,仅仅以背诵记忆对答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不去责求经典大义,都是些蠢笨卑下的人擅长的事。这使得有贯通古今的才能之士成为世上多余的人,有旷世之才的高明之士很多都被世俗所排抑。所以学写文章的人竟然彼此告诚说:“稍看点书就足够了,把辞藻写得浮艳些才是时尚之文,和政事有多少关系呢?”死读经书的人则说:“传抄模仿是必须要做的,在背诵温习(古人训话章句)上要勤奋,经典中的大义道理有什么可取的?”所以为父为兄的勉励他们的儿子兄弟,当老师的勉励他的弟子,竞相写作那种浮华美艳的文章,以此来追逐时尚并猎取功名。为什么呢?因为当世的取舍标准就是如此,所学的内容当然不得不按照这样的要求。像这样的一类人,如果选拔他担任某种职位,进入官场,一旦国家有对重大问题的讨论,站在朝堂、宫廷之上,修改礼乐制度,修订法律条令,审判疑难案件,他们如何能使政令平和详稳,为国家的治理增光添彩,用古往今来的例证参照佐证,用经术来断定是非呢?必定会唯唯诺诺罢了。
注释:¹策:策问。汉代皇帝为选拔人材举行面试,事先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应考的人按策上题目对答。²诬艳:指文辞的浮艳失实。³辟雍明堂:周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太学称辟雍。明堂为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地,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文中子曰:“文乎文乎,苟作云乎哉?必也贯乎道。学乎学乎,博诵云乎哉?必也济乎义。”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辞逸而就劳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其他限年之议,亦无取矣。
文中子¹曰:“文乎文乎,苟作云乎哉?必也贯乎道。学乎学乎,博诵云乎哉?必也济乎义。”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jiān)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chù)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辞逸而就劳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其他限年之议,亦无取矣。
译文:文中子说:“文章啊文章啊,难道只是写出来就可以了吗?其中一定要贯穿着圣人之道才是。学习啊学习啊,难道只懂得背诵记忆就可以了吗?其中一定要申明道义才是。”所以人才不能随随便便求取到已经很久了,如果一定要区别他们不同方面的才能,就应该多少按照汉代考试写作公文、谈论学术源流的做法。策试进士,要考些诸如国家的大政方针什么最要紧,治理民众的事务什么最紧急,政令教化的利害得失以什么为关键,安定边疆的妙计良策都有哪些等,命他们以最切合当今之需的问题进行答辩,不仅仅用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对偶使他们疲于应付;策试明经,应该让他们阐述礼乐制度需要如何进行修订增删,天地的变化究竟如何,礼器的制度有哪些是应该推崇的,各自用经典当中的言语作为佐证进行答辩,不单单把会背诵、会模仿作为衡量才能的标准。这以后排出优劣次序,来升迁或贬黜他们,或许取舍的标准便可以彰显在人们眼前了,这难道还能说是厌恶有用之才而学习无用之学,不接受安逸而趋于烦劳吗?因此学子们都不会再去学那些毫无用处的言辞,那么儒业(就会)专一而有的放矢了;一心一意地学习圣道,久之便能深入其内心了。这样的心得,既可以用在朝廷之中,也可以用在管理民众当中,用到哪里问题不是迎刃而解呢?其他任职的年限和资历,也是不足取的。
注释:¹文中子:隋朝王通的私谥。王通(584-618),字仲淹,初唐诗人王勃的祖父。著有《中说》,又称《文中子》。文中所引,见《中说》卷二,文字略有不同。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译文:成双成对的蝴蝶飞入了菜花丛中,白昼变长,但是却没有客人到农家做客。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鸡飞过篱犬吠窦(dòu)¹,知有行商来买茶。
译文:鸡从篱笆外飞过,小狗一直在洞中狂吠,原来是有客商过来采买新茶。
注释:¹窦:孔;洞。

shítiányuánxìng ·shí

fànchéng sòngdài 

diéshuāngshuāngcàihuā chángdàotiánjiā 
fēiguòquǎnfèidòu zhīyǒuxíngshāngláimǎichá 
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
三更¹三点²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duò)烟。
译文:夜半时分每家每户都已睡着,月亮坠入雾中,露水即将凝结成霜。
注释:¹三更:又名子时,古代时间名词。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或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三更就是半夜。²三点: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
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倚窗弦。
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倚窗弦。
译文:斗鼠开始活动,蝙蝠也出现在夜空;窗边的琴被风轻轻吹拂,发出微微声响。

  这首诗最先让人感觉到的是夜半时分的寂静。“三更三点”表明时间正好是夜半时。这个时间人世间一切活动都停止了。“万家眠”,可见在诗人感觉中外部空间是万家无声无息,一片无边的沉静。首句连用三个数词,形成一种强调的意味。这种强调,正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引导人设身处地去体味那夜半的气氛。

  “露欲为霜月堕烟”,露水即将凝结成霜似乎都能察觉,自然也是在静极无聊中生出此想。而月堕雾中,夜色暗淡,又进一步加重了夜色给人的沉寂感受。“斗鼠上堂蝙蝠出”,因为人静,斗鼠和蝙蝠才这样作闹。而注意到鼠和蝙蝠,则依然由于夜静。“玉琴时动倚窗弦”,比起鼠和蝙蝠之动更微细,几乎近于主观幻觉。但正是由于有这种纤细的感觉,更显得夜静到了极点。

  诗人的感觉很纤细。着意从纤细的感觉中写出他的愁怀。所谓“见此愁景,即是愁人”,可以用来说明诗的艺术构思。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729-730页

bàn

shāngyǐn tángdài 

sāngēngsāndiǎnwànjiāmián wéishuāngyuèduòyān 
dǒushǔshàngtángbiānchū qínshídòngchuāngxián 
思美人兮,擥涕而竚眙。
思美人¹(xī)²,擥(lǎn)³而竚(zhù)(chì)
译文:我苦苦的思念君王,揩干眼泪久久的伫立凝望。
注释:¹美人:这是一种托喻,指楚怀王。一说指楚顷襄王。²兮: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³擥涕:揩干涕泪。擥,同“揽”,收。⁴竚眙:久立呆望。竚,同“伫”,长久站立。眙,瞪眼直视。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¹²而路阻兮,言不可结³而诒(yí)
译文:媒介之人断绝,道路修阻难行,不能束赠欲诉之言,致此拳拳之意。
注释:¹媒: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²绝:断绝。³结:缄。⁴诒:通“贻”,赠予。
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jiǎn)¹之烦冤兮,陷滞²而不发³
译文:我至诚一片而蒙冤,我进退两难而不前。
注释:¹蹇蹇:同“謇(jiǎn)謇”,忠贞之言。一说忠言直谏。²陷滞:义同郁结。一说陷没沉积。³不发:不能发车前进。发:抒发。一说发轫。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达。
申旦¹以舒²中情³兮,志沈(chén)(yùn)而莫达
译文:我愿日日舒此衷情,可是情志沉郁,难以表达心迹。
注释:¹申旦:犹言申明。一说天天。申:重复,一再表明。²舒:舒展、诉说。³中情:内心的感情。⁴沈菀:沉闷而郁结。沈,同“沉”。菀,同“蕴”,郁结,积滞。⁵达:通达。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愿寄言¹于浮云兮,遇丰隆²而不将³
译文:我愿让浮云代为寄语,向君王致意,雷神丰隆却不肯助我一臂之力。
注释:¹寄言:犹寄语,带信,传话。²丰隆:雨神。一说云神。³不将:不肯送来。将:拿起。一说帮助。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
¹归鸟²而致辞³兮,羌(qiāng)迅高而难当
译文:又想依托北归的鸿雁代为传书致辞,但它又迅疾高飞而难以相遇。
注释:¹因:凭借。²归鸟:指鸿雁。³致辞: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⁴羌:句首语气词。⁵迅高:指鸟飞高且快。一说鸟飞得又快又高。迅:一作“宿”,指鸟巢。宿高:宿高枝。⁶当:值。一说遇。
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高辛¹之灵盛(shèng)²兮,遭玄鸟³而致诒。
译文:高辛氏有盛大的善德,遇上玄鸟前来致赠厚礼。
注释:¹高辛:即帝喾(kù)。帝喾初受封于辛,后即帝位,号高辛氏。²灵盛:犹言神灵。盛,一作“晟(shèng)”。³玄鸟:即凤凰。一说燕子。⁴致:赠。诒:通“贻”,指聘礼。一说赠送,此作名词用,指送的蛋。另一种说法同“绐(dài)”,欺也。
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欲变节¹以从俗兮,媿(kuì)²易初³而屈志
译文:我曾想变节而随从流俗,又自愧将初衷与本志改易。
注释:¹变节:丧失气节。²媿:同“愧”。³易初:改变本心,改变初衷。⁴屈志:委屈意志。
独历年而离愍兮,羌冯心犹未化。
独历年¹而离愍(mǐn)²兮,羌冯(píng)³犹未化
译文:历年以来,我遭遇无数忧患,愤懑不平之心从未消减。
注释:¹历年:犹言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年:指时间。²离愍:谓遭遇祸患。离,遭受。³冯心:愤懑的心情。冯,同“凭”。⁴未化:未消失。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nìng)¹隐闵(mǐn)²而寿考³兮,何变易之可为
译文:宁可隐忍忧闵,直至终老,又怎能将高尚的志节改变?
注释:¹宁:宁肯。²隐闵:隐忍着忧悯。隐,隐忍。闵,通“悯”,痛苦。³寿考:犹言老死。一说年寿很高。此句意谓宁可隐忍忧悯以至老死。⁴为:句末语气助词。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知前辙¹之不遂²兮,未改此度³
译文:心知前方的道路不会顺利无阻,我却不改这种坚守志节的态度。
注释:¹辙:车轮所辗的辙印,此处指道路。²遂:犹言顺利。³度:原则,法度,规范。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
车既覆而马颠¹兮,蹇²独怀此异路³
译文:即使车已倾覆,马也颠仆,我仍想走这异于世俗的道路。
注释:¹车覆马颠:喻指战争的失败。²蹇:犹羌、乃,句首发语词。³异路:另外的一条道路。
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¹(qí)(jì)²而更驾³兮,造父为我操之。
译文:勒控骐骥,更换新的驾乘,让造父为我执辔,驾车前行。
注释:¹勒:扣勒住。²骐骥:骏马,良马。³更驾:重新驾起车子。⁴造父:周穆王时人,以善于驾车闻名。⁵操:抓着马的辔(pèi)头。
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时。
¹(qūn)²而勿驱³兮,聊假(jiǎ)以须时
译文:迁延逡巡,缓缓而进,不要策马疾驰,姑且借此时日逍遥寄情。
注释:¹迁:犹言前进。²逡次:义同逡巡,指缓行。³勿驱:不要快跑。⁴假日:犹言费些日子。⁵须时:等待时机。
指嶓冢之西隈兮,与曛黄以为期。
指嶓(bō)¹之西隈(wēi)²兮,与³(xūn)以为期。
译文:指着皤冢山的西隅,直到日落黄昏之时,车马才能暂停。
注释:¹嶓冢:山名,在秦西,又名兑山,是秦国最初的封地。²隈:山边。³与:数也。⁴曛黄:即黄昏。曛,落日的余光,一作“纁(xūn)”。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¹春发²岁兮,白日出之悠悠³
译文:一年重又开端,新春刚刚来到,阳光灿烂,春日迟迟,光景美好。
注释:¹开:开始。²发:发端。³悠悠:舒缓、悠长的样子。
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吾将荡志¹而愉乐兮,遵江夏²以娱忧。
译文:我要纵情地愉乐欢欣,沿着长江,夏水漫游,消除忧伤烦恼。
注释:¹荡志:放怀,散荡心情。²遵江夏:是说沿着这两条水东行。江:长江。夏:夏水,也就是汉水从石首到汉阳一段的别名。
擥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
¹大薄²之芳茝(chǎi)³兮,搴(qiān)长洲之宿莽
译文:在广大的草木丛生之地采集香草白芷,到长长的沙洲拔取紫苏香草。
注释:¹擥:同“揽”,采摘。²薄:草木交错。³芳茝:香芷,一种香草。⁴搴:拔取。⁵宿莽:冬生不死的草。揽芳茝、搴宿莽:是说准备为国家自效其才能。
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¹吾不及古人²兮,吾谁与玩此芳草³
译文:痛惜自己未及见到古代的圣君贤人,我能与谁同将这芳草欣赏爱好?
注释:¹惜:是痛惜自己身不逢时的意思。²不及古人:意谓不及见故人。³玩此芳草:犹言赏此芳草。
解扁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
¹(biān)²与杂菜³兮,备以为交佩
译文:感叹君王却采那篇竹和恶菜,用来制作左右佩带。
注释:¹解:采摘。²扁薄:指成丛的扁蓄。扁:扁蓄,亦名扁竹,短茎白花的野生植物。³杂菜:恶菜。⁴备:备置,备办的意思。⁵交佩:左右佩带。
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佩缤纷¹以缭转²兮,遂萎绝³而离异
译文:佩环缤纷纠结,受到君王喜爱,芳草枯萎至死,却被弃置不采。
注释:¹缤纷:指恶草很多。²缭转:言其互相缠绕。³萎绝:指芳草的枯萎绝灭。⁴离异:言其不为人所佩用。
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吾且儃(chán)(huái)¹以娱忧兮,观南人²之变态³
译文:我低佪夷犹,周游其地以消忧解愁,看那奸佞小人的丑态。
注释:¹儃佪:犹低回。一说徘徊。²南人:就是“南夷”,指楚国的统治集团。³变态:一种出乎情理以外的不正常态度。
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冯而不竢。
窃快¹在中心兮,扬²厥冯(píng)³而不竢(sì)
译文:我愿自寻内心的快乐,将那愤懑之情毫不迟疑的抛开。
注释:¹窃快:指隐藏而不敢公开的欢快。窃,私也。²扬:捐弃。³厥冯:愤懑之心。冯,同“凭”。⁴竢:同“俟”,等待。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芳与泽¹²杂糅兮,羌芳华³自中出。
译文:芳香与垢腻糅杂交混,但芬芳之花却从中绽发而不失其纯。
注释:¹泽:污秽。²其:语气助词。³芳华:芬芳的花朵。
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
纷郁郁¹其远承²兮,满内³而外扬
译文:香气郁郁充盛,蒸发播散到远方,馨香充盈于内而向外散放,浓郁袭人。
注释:¹郁郁:指香气浓郁。²承:奉也。³满内:内里充实。⁴外扬:向外发散。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情与质信可保¹兮,羌居蔽²而闻³
译文:忠直的情志,淳美的本质,诚然能够保持,虽则身处重蔽之地,美誉仍能昭彰远闻。
注释:¹情质可保:意谓没有丧失原来的清白。情:指表现出来的心情。质:指蕴藏在里面的本质。²居蔽:很偏僻的地方。一说被逐在野。³闻:声闻,即声名。⁴章:同“彰”,明。
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
令薜(bì)(lì)¹以为理²兮,惮(dàn)³举趾而缘木
译文:想让薜荔作为媒人,却怕举足缘木的苦辛。
注释:¹薜荔:茎蔓植物。²理:使者。³惮:害怕,这里可解作不愿意。⁴举趾:提起脚步。⁵缘木:爬树。缘:循也。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
¹芙蓉²而为媒兮,惮褰(qiān)³而濡(rú)足。
译文:想托芙蓉作为媒人,又怕褰裳涉水而湿足沾襟。
注释:¹因:凭借。²芙蓉:荷花。³褰裳:提起衣服。褰,撩起,揭起。⁴濡:沾湿。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登高¹吾不说(yuè)²兮,入下³吾不能。
译文:缘木登高,会使我心中不悦,褰裳下水,我又执意不肯。
注释:¹登高:意指委屈自己、迁就别人。一说喻攀附权贵。²说:同“悦”,欢喜。³入下:同流合污,喻降格变节。
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固朕(zhèn)¹²之不服³兮,然容与而狐疑
译文:本来我的形质对此很不习惯,于是始终犹豫徘徊而迟疑不进。
注释:¹朕:我。²形:指形于外的一个人的作风。一说身形。³不服:不习惯的意思。⁴然:乃,就,便。⁵容与:徘徊不前的样子。⁶狐疑:犹豫。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
广遂¹前画²兮,未改此度也。
译文:为了多方完成先前的兴国图强之谋,我一直没有改变这忠贞高洁的态度。
注释:¹广遂:犹言多方以求实现。²前画:指前面所说任用贤才,发愤图强的策划。一说往日理想。
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命则处幽¹吾将罢(pí)²兮,愿及³白日之未暮也。
译文:命运使我久处幽僻之地,已经疲惫劳伤,但还想有所作为,趁着尚未黄昏日暮。
注释:¹处幽:指迁谪远行,与前“居蔽”相应。一说居住幽僻之地。²罢:同“疲”,疲倦,完、尽的意思。³及:趁着,赶上。⁴白日未暮:象征国事尚有可为,与前“白日出之悠悠”相应。
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独茕(qióng)¹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²也。
译文:我孤独无依地漂泊南行,对彭咸以死谏君的遗则,感念景幕。
注释:¹茕茕:孤单的样子。²思彭咸之故:指彭咸谏君不听而自杀的故事。故:旧迹,故事。

  此诗表述的心愿为思国、思乡和美政理想一定要实现,希望君主不重蹈历史覆辙,努力振兴楚国。其最大的特点即是“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如同《离骚》一样,诗中处处都体现出“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的鲜明特色。

  首先,诗题“思美人”即是“灵脩美人以媲于君”的体现;香草美人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化象征者,“美人”在诗中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美女,而是指楚国君主(至于是哪位君主——怀王抑或顷襄王,历来有争议)。屈原撰写此诗的目的,就是试图以思女形式,寄托自己对君主的希冀和思念,以求得到君主的信赖而实现理想目标。

  诗一开篇即陈述了诗人思女的行为——“揽涕”“伫眙”,感情真挚而又炽烈。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拘牵——无良媒,致使他“志沉菀而莫达”,一再申言也无济于事。不过,诗人并不因此而完全丧失信心,他仍竭尽全力地努力追求:“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直至诗篇之末,诗人明知自己已实在无能为力了,却仍不改“度”——努力的行为不得已作罢,而节操却始终不易。

  诗篇在写美人的同时,也写到了香花美草,它们均一一“以配忠贞”:沿江夏行进时,诗人“擥芳茝”“搴宿莽”“解扁薄与杂菜”,这里的“芳茝”“宿莽”“扁薄”“杂菜”,均非实指植物,而是用以喻指才能,诗人一路采摘、佩饰它们,乃是为自己为国效力时作准备。

  遗憾的是美人——君主并不赏识,致使诗人只得发出“吾谁与玩此芳草”的慨叹。这还不够,诗人更以芳草自譬,说芳草与污秽杂糅,作为芳草,终能卓然自现,而决不会为污秽所没;又将芳草比作媒人,“令薜荔以为理”“因芙蓉而为媒”,欲通过这些媒人而向美人求爱,但又缺乏勇气。美人、鲜花、香草,在诗篇中都一一成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化象征者,它们在表现诗人本身的气质形象及体现诗篇的主旨方面起了极好的烘托作用。

  诗人在求美人未成后,思绪难以自抑,情感受到挫伤,此时,处于现实困境的人物突然想到了神话人物、历史人物——“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这些神话人物与历史人物的闯入,大大丰富了诗章的艺术内涵,显示了诗人超常的艺术想像力;正由于此,此诗才更显出想像奇特、神思飞扬的特点,表现出与《九章》其他诗篇有所不同的风格与色彩。

  此诗写追慕先贤,感慨时世,劝谏君王,希望君王不重蹈历史覆辙,努力振兴楚国,表达了作者坚守节操、不变节从俗的决心。其基本立场和出发点是思君、爱君,而思君、爱君之中又带有怨君、待君之意。全诗以香草美人为主要意象,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大胆地将地上与天国、人间与仙境、历史与现实等有机地融合一体,让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一起,想像奇特,神思飞扬,堪称一篇浪漫主义文学佳作。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36-840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夙龄¹爱远壑(hè),晚莅(lì)²见奇山。
译文:早年爱去远方的深谷漫游,老来见到这奇山多么快乐。
注释:定山:一名狮子山,在浙江余杭东南。¹夙龄:少年,早年。²晚莅:即莅晚。到了晚年时。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¹峰彩虹外,置²岭白云间。
译文:山颠耸立在彩虹之上,白云在它的腰际飞飘。
注释:¹标:树立。²置:放置。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倾壁¹峰斜竖,绝顶复孤圆。
译文:斜倾的崖壁像要忽然跌倒,绝顶伸出浑圆的帽峰一座。
注释:¹倾壁:顷危的峭壁。
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
归海流¹漫漫²,出浦(pǔ)³水溅溅
译文:宽阔的江流奔入大海,经过急滩有万颗浪珠溅落。
注释:¹归海流:流向大海。²漫漫:水无涯际的样子。³浦:河流向江海的入口。⁴溅溅:水流急速的样子。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¹
译文:野海棠花开得正繁,山樱花怒放丹红如火。
注释:¹然:通“燃”。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忘归属兰杜¹,怀禄(lù)²寄芳荃³
译文:幽兰和杜若诱人忘了回归,官禄未辞心总为芳荃恋慕。
注释:¹兰杜:兰草和杜若。²怀禄:怀恋禄位。³芳荃:香草。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眷言¹采三秀²,徘徊望九仙³
译文:一心想去采一年开花三次的灵芝,向往九仙徘徊不忍离去。
注释:¹眷言:眷恋。²三秀:灵芝,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之可以成仙。³九仙:九类仙人。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诗人开头说他年轻时候就雅爱高山远壑,晚年又见到了这座奇秀的定山。实际上,沈约此时才五十余岁,这里说“晚莅”,是有意拉长从年轻到老年的时间跨度,以极言自己爱山爱水的至深至切。既是如此,而今又得新睹一座奇秀之山,诗人且惊且喜的兴奋之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所以,首联虽平言浅语,涵意颇丰。诗人对定山的总体印象是“奇”,因而称为“奇山”。

  以下八句,就是围绕这一“奇”字而展开的。首状山之高绝:“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奇峰峻岭,高耸于云水之间,直刺出依天长虹之外。仅此一联,便将定山雄姿写神写活。次写山之险峻:“倾壁峰斜竖,绝顶复孤圆”,悬崖峭壁,或矗起直指长空,或斜立俯视大地,睹之令人目迷神炫;直到极顶绝处,山势才稍展平缓。“孤圆”二字传神,状写出险峻中有平缓、坦畅处见奇兀的绝顶之势。再次则写山下水势:“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此时,诗人视线已转移到山底。只见钱塘江水浩浩荡荡,直赴大海,那奔腾激溅而起的朵朵浪花,欢快跳跃,煞是壮观。山蓄水势,水壮山威,这与绝顶之孤圆一起,都足证定山确实是无处不奇。接下来,诗人把视线从渺远的海口收转回来,静心观赏起了盛开的山花。紫的海棠,红得如火欲燃的山樱,绚丽多彩的颜色,绘写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远壑”、“奇山”的神奇诱惑,大自然的无可抵御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诗人,陶醉了诗人,使他留连忘返,飘飘欲仙。

  所以,最后四句,诗人便由衷地抒发了返归自然的理想。兰草、杜若、荃草,是《楚辞》以来诗文中经常引用的物象,用以比喻修诚立行、洁身自好,诗人这里也因承此意。“忘归属兰杜”与“怀禄寄芳荃”虽为工整对句,却暗寓前因后果关系。惟因意属兰杜,憺而忘归,故虽为怀禄做官之人,亦情寄芳草。此联总束写景,并由景中具象征意义的兰杜芳荃,转入抒怀,在章法上显得老到圆熟。最后一联,诗人复由山间芳草,联想到可以服之成仙的三秀灵芝。意欲采而餐之,像何氏九兄弟那样,飘飖远逝,羽化而登仙。三秀由兰杜引出,盖二者都是《楚辞》中常用之芳草名,故生此联想,全不显牵强。全诗在企羡仙境的遐想中结束。

  此诗写景,全是视觉形象,诗人特别注意写出两方面的特色。一是山间形势的“势差”。高至九层云霄,低迄溅溅流水,惊心有倾壁绝顶,悦目有野棠山樱,客观形势的“势差”之大,正与主观感受的“势差”相互映衬,有强烈的对比感。因而,诗篇虽然层层敷衍,步步刻画,但并不生涩呆板,而是气脉贯注,意象万千,有清新、洒脱之感。二是注重色彩描绘。诗虽不长,却五色斑斓,异彩纷陈,彩虹、白云、青山、红樱等,络绎缤纷,恍如欣赏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图画,赏心悦目,意绪留连。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95-496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